编者按:在微软已有17年开发经验的高睿最感兴趣的工作就是“摆弄代码”。他说:技术开发是我的目标,我愿意在计算机领域继续做下去,一直做到不能做了为止。而微软亚洲研究院独特的文化是他能够安心、专心地研究技术的重要原因,他喜欢这里开放、包容的环境,也喜欢和优秀科研人共同探索的感觉。
“有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能够一直追逐自己那轮“月亮”的人,何其有幸,可以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必因“六便士”被迫偏离轨道。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工程组的高级研发工程师高睿自认为是这样的幸运之人,过去17年来他在微软一直走专业技术路线,写代码、阅读代码,做研究工程相关的开发工作。高睿至今都记得,在一次微软技术节(TechFest)上偶遇图灵奖得主 Chuck Thacker 的情形,Chuck 来到他们展位时的第一句话就是"Show me the code"(给我看看代码),高睿觉得这太酷了。作为技术开发人员,代码就是大家最通用的语言,他喜欢这样直白且富有深度的交流,写代码就是他的一生挚爱。
2004年,高睿从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那时候微软亚洲研究院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誉为“世界上最火的计算机实验室”,在高睿眼里,研究院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寐以求之地。因此,当有机会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时,他毫不犹豫地成为了其中一员。
“你知道这里最吸引我的是什么吗?那些传说中的大神级人物,我可以亲眼见到!我刚加入研究院不久,就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见到了 Nicklaus Wirth,学计算机的人应该都知道他的数据结构经典教材《程序=算法+数字结构》(Algorithms + Data Structures = Programs),也是凭借这样一句可媲美爱因斯坦‘E=MC^2’公式在物理学领域影响力的理论,他获得了图灵奖。”高睿表示,当传说中的人物就坐在自己面前时,那种震惊溢于言表,让人非常兴奋。
高睿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后,有八、九年的时间做的都是与编译后优化和硬件加速相关的应用研究工作。之后他有机会转到了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的产品组做自己最感兴趣的工作——“摆弄”代码,“做产品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你可以将一个产品、一个项目做到极致,”高睿说。2015年,他又回到微软亚洲研究院,加入了创新工程组,继续与各研究领域优秀的科研人员一起做探索性的项目。
“在创新工程组,每隔一段时间就可以接手不同的项目,”高睿说道。他曾与网络研究组一起做过 IPSec 项目,进行网络传输包加密的开发;与语音组合作开发了 OCR 引擎;还参与了研究院与高校合作的开放网络平台 OpenNetLab 项目……现在高睿正在参与针对 Microsoft Teams 网络优化的工作。
“Microsoft Teams 这样的视频会议软件,需要同时传输音频和视频,最终用户端画质的清晰度和音频质量都取决于网络状况。在探测网络环境方面,虽然有一些传统方法可以进行预测,但不够灵活,现在我们正在尝试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去智能预测带宽。”高睿介绍道,“不同的项目开发,让我可以深度了解最前沿的技术趋势,而同时,我又做着自己最喜欢的代码工作,夫复何求。”
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工程组是一个介于研究组与产品部门之间的“独特”存在,旨在协助研究成果落地,转化到微软的产品或孵化项目中去。通常,研究员们是从概念验证和理论层面提出创新想法来解决问题,产品组聚焦于产品的落地实施以及使用体验,创新工程组则是这两个部门之间的纽带,研究工程师们既要懂研究算法,也要了解产品需求,才能将双方更好地匹配在一起。
“作为创新工程组的一员,我必须要能够理解研究员们的研究思路,虽然达不到他们那样的深度,但如果对领域知识都一无所知那将无法沟通,所以每个项目进行前我都会做充分的准备,仔细阅读论文,从头补齐背景知识。另一方面,术业有专攻,我也会从软件开发和工程角度给研究员们提出建议,从而更好地改进技术。”高睿表示,由于专业背景的差异,研究员与工程师之间的沟通难免会有磕磕绊绊,而在这种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开诚布公。
高睿表示,自己喜欢微软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工程师文化在这里已经融入到了“DNA”中。“所有项目都可能遇到问题,难免会有意见分歧,甚至一个简单的代码审查都可能会有多个回合的争论,但大家都秉承包容合作的态度,平等沟通,以最终达成当下的最优方案。”
在微软,研发人员既可以沿着团队管理者的路线发展,也可以选择成为独立贡献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也就是 IC。高睿选择了后者,全身心扑到钻研代码上。他不仅喜欢写代码,还喜欢阅读代码。在他看来,每个人写的代码都有可取之处,从别人的代码里也可以学到很多。与此同时,他也能经常发现别人代码中的漏洞,这时,高睿会及时告知对方,甚至顺手帮着修改过来。正因为此,高睿有了一个“热心人”的称呼。
最近,高睿与孩子正在一起看一本名为《宇航员地球生活指南》的人物自传,让他颇有感触。主人公来自加拿大,从小在电视中看到阿姆斯特朗登月后,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宇航员,但在当时的加拿大,这是一个不可能达成的目标。主人公却没有放弃,始终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他首先选择了机械工程专业,加入了加拿大空军做试飞员,之后还去了美国空军基地访问……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离登月的目标更近一点。多年之后,主人公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飞入太空。
《宇航员地球生活指南》
对于这本书,以及自己的职业选择,高睿表示,当你有目标时,就要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也许那个目标在当时很难实现,但没有关系,一步一步坚实地往前走就好。这也是他自己十几年如一日地专注于技术开发的原因。“我只是愿意在计算机领域继续做下去,一直做到不能做了为止。我的目标或许没有书中主人公的那么清晰,定位在成为宇航员这件具体的事上。但我想把技术开发一直做下去,这就是我的目标,” 高睿坚定地表示。
你也许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