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 | 港中大(深圳)理工学院共获批六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省市联合基金项目
2021年12月,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发布关于2021年度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省市联合基金(粤穗、粤深、粤佛、粤莞)拟安排项目资金的公示,理工学院共有六个项目获批,取得可喜的成绩。
本次我院共获2个重点项目立项、4个青年项目立项。其中,学院副院长黄建伟教授与助理院长周艳教授分别拟获得重点项目立项,张焯然助理教授、胡盛清研究助理教授以及学院徐彦卿博士与张飞博士共4人获青年项目立项。
负责人 | 项目类型 | 项目名称 |
黄建伟 | 重点项目 | 面向B5G边缘智能的感知通信计算融合理论与关键技术 |
周艳 | 重点项目 | 拓扑磁性材料的自旋超快调控研究 |
张焯然 | 青年基金 | 面向辅助生殖治疗的机器人学显微操作针定位技术研究 |
胡盛清 | 青年基金 | KAM理论及其在微分方程中的若干应用 |
徐彦卿 | 青年基金 | 面向B5G大规模天线系统的分布式信道估计算法研究 |
张飞 | 青年基金 | 热界面材料的电绝缘和粘附性调控研究 |
项目介绍
(一)面向B5G边缘智能的感知通信计算融合理论与关键技术
项目负责人
黄建伟教授
项目简介
作为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新兴计算范式,边缘智能被广泛认为是赋能5G/6G智能通信、推动万物智联、打通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关键使能技术。实现未来边缘智能愿景,需要网络感知、通信与计算能力的高度协同与深度融合,打破“终端感知、网端通信、云端计算”的传统烟囱式服务框架,实现分布式与群智式的一体化数据感知、传输与计算,以及云边端资源与算法联合调度。
本项目面向未来B5G边缘智能,研究感知通信计算融合理论与关键技术,具体包括:物理层的通信感知一体化传输理论与技术,跨层的感知通信计算联合优化理论和算法,以及应用服务层的边缘智能架构与云边端资源联合优化算法。基于理论成果,本项目将进一步构建基于B5G边缘智能的车联网高精度地图应用示范,解决高精地图静态层与动态层更新的痛点问题。本项目提出的边缘智能架构与感知通信计算融合理论方法,有望为B5G边缘智能提供新模式与研究范式,为实现未来一体化泛在网络智能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负责人简介
黄建伟
校长讲座教授
黄建伟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和理工学院副院长,深圳市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和群体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黄建伟教授是IEEE Fellow,IEEE通信学会杰出讲师,科睿唯安计算机科学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他2005年于美国西北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 至2007年间担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副研究员,2007年至2018年间在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
黄建伟教授长期专注于网络优化,群体智能和经济学交叉领域的开创性研究,总共发表了7本英文学术专著,300多篇国际一流期刊和会议论文,谷歌学术总引用超过 14400。他的论文九次获得国际会议和期刊的最佳论文奖,包含2011年IEEE马可尼无线通信论文奖。他获得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青年研究学者奖,2009年IEEE通信协会亚太杰出青年研究学者奖。
黄建伟教授现任 IEEE Transaction on Network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CR Q1)的主编,曾任 IEEE Open Journal of th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的副主编和中国计算机学会网络方向的所有A类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的编委。他历任IEEE通信学会认知网络专委会主席,IEEE通信学会多媒体通信专委员会主席,以及IEEE通信学会亚太分会技术委员会主席。他获得2015年IEEE通信学会多媒体通信专委员会杰出服务奖和2010年IEEE GLBOECOM卓越服务奖。
(二)拓扑磁性材料的自旋超快调控研究
项目负责人
周艳教授
项目简介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研究拓扑自旋结构对电场、自旋电流、热、微波、自旋波等超快外场调控的响应,探索其背后超快动力学原理,为以后拓扑自旋结构元器件的实用化奠定基础。
负责人简介
周艳
副教授
周艳教授于2003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得本科学位,2005在香港理工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并于2009年从瑞典皇家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他主要从事新一代自旋电子学物理和器件研究,包括自旋电子振荡器、磁存储器和自旋拓扑结构的信息处理和存储应用。他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包括Proceedings of the IEEE, Nature Physics, Nature Electr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 NPG Asia Materials和Nano Letters等高影响力论文,他引累计8000余次。其中二十余篇文章入选Web Of Science Highly Cited paper。他的研究工作被Phys.org, Science Daily, IEEE Spectrum, Storage Newsletter等广泛报道。周教授现担任IEEE高级会员和Scientific Reports编委,磁电领域专业期刊IEEE Magnetics Letters 编委会成员(Editorial Board Member)。他同时也是Review of Modern Physics,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Phys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Nano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X,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B, Applied Physics Letters和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ic Devices等期刊的审稿人。
(三)面向辅助生殖治疗的机器人学显微操作针定位技术研究
项目负责人
张焯然教授
项目简介
项目面向我国辅助生殖治疗中细胞手术的核心需求,例如,在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中,通过显微操作针将单精子注射到卵细胞中形成受精卵,解决因男性原因导致的不孕问题;在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中,在植入母体前对胚胎进行活检取样,防止遗传病传递,实现优生优育。相比人工操作,手术机器人具有误差小、安全性高、不会生理疲劳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细胞手术中。其中,显微操作针犹如机器人手中的“手术刀”,此类操作针一般具有弯角,将其旋转对齐到合适的角度并精准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前提。
项目聚焦细胞手术中显微操作针的旋转定位问题,重点解决“临床显微操作手缺失旋转自由度、无法调整显微操作针角度”和“显微镜小视野、浅景深约束下旋转自由度的视觉伺服控制”两方面难题,将信息化技术(三维显微视觉感知、旋转自由度的建模与控制)引入该领域,实现显微操作针的精准、快速、安全的旋转定位与自主控制,为细胞手术机器人的智能感知、精密操作与自主操作等提供理论基础。
负责人简介
张焯然
助理教授
张焯然教授于2014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于2019年在多伦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在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并于2021年5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助理教授。张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微纳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以及生物医学工程,主要侧重机器人学细胞操作技术在人工辅助生殖领域的应用和临床转化。他的工作目前在包括多伦多、南京、上海、长沙在内的多家医院进行临床试验。他的研究成果在机器人自动化领域和临床生殖医学领域均获得最佳论文奖,包括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旗舰会议ICRA的2019年最佳自动化论文奖、IEEE RAL期刊2019年度最佳论文提名奖、和美国生殖医学学会(ASRM)2020年度技术创新一等奖。
(四)KAM理论及其在微分方程中的若干应用
项目负责人
胡盛清教授
项目简介
KAM理论是研究近可积系统最重要结果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该项目首先致力于与KAM理论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哈密顿、时逆以及接触哈密顿系统。其次,结合现代数学的一些新方法与新思想,该项目将研究KAM理论在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数学模型中的应用,例如Zakharov方程、调和振子等。
负责人简介
胡盛清
研究助理教授
胡盛清教授于2013年在四川大学数学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8年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在博士期间,曾到美国杨百翰大学交流学习一年。2018年至2020年期间,在南京大学数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她研究兴趣包括: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KAM理论,Hamilton-Jacobi方程,变分方法等。
(五)面向B5G大规模天线系统的分布式信道估计算法研究
项目负责人
徐彦卿博士
项目简介
大规模天线技术是B5G网络的关键使能技术,为充分发挥大规模天线技术的优势需要获得系统精确的信道状态信息。传统的信道估计算法多为集中式算法。随着天线数量的进一步增加,集中式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和信息交互量都迅速增加。基于此,本项目面向B5G网络,研究大规模天线系统中的分布式信道估计算法。具体针对空间平稳场景、空间非平稳场景、以及非规则天线阵列场景研究高精度、低计算复杂度、低信息交互量的分布式信道估计算法。本项目提出的算法有望为新一代通信系统的发展起到基础性与前导性的作用。
负责人简介
徐彦卿
博士
徐彦卿博士于2019年在北京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自2020年9月起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徐博士曾获得国家公派留学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C类)等。徐博士的研究兴趣包括无线通信系统优化设计、无线通信信号处理等。
(六)热界面材料的电绝缘和粘附性调控研究
项目负责人
张飞博士
项目简介
伴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技术发展,电子器件正朝着高功率、高集成化和便携式的方向发展,这亟需高效、轻质和高稳定性的热管理材料来保证电子产品的效率、安全性、耐用性和持续稳定性。热界面材料作为热管理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对微电子器件的高效稳定工作至关重要。在实际应用中,要求热界面材料具有厚度方向高热导率、低接触热阻和良好的电绝缘性。厚度方向高热导率需要材料具有连续、定向的导热网络,低接触热阻需要材料能够与散热元件及发热元件保持紧密接触,而器件的正常工作需要其具有电绝缘性。
本项目面向大功率电子设备的热控管理,研究绝缘、粘附性热界面材料的关键技术。具体包括:构建高取向的绝缘导热网络(碳化硅网络),结合高粘附性的有机凝胶,通过调控分子结构,实现兼具高导热、高粘附和电绝缘的热界面材料制备。利用碳化硅网络的定向结构实现厚度方向的高热导率;利用高粘附性实现其与发热及散热元件之间的紧密贴合,从而降低接触热阻;利用填料和基体的绝缘性,实现电绝缘设计。
负责人简介
张飞
博士
张飞博士于2019年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郑庆彬教授团队担任博士后。目前主持项目包括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一等资助)和博士后特殊资助(站中)。张博士长期从事纳米碳材料与集成器件的先进制造加工及其在界面传热、先进传感和柔性导体等领域的应用,如兼顾柔弹性的导热复合材料、柔性传感器和柔性导体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已在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 Report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Materials Horizon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Carbon等本领域顶级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论文总计被引用300余次。
信息来源 | 深科信官方网站:
https://www.shenkexin.com/project/detail-831.html
点击以下链接,进入理工时刻:
科研速递 | 理工学院朱世平和张祺团队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发表文章
SSE Newsletter | 理工学院2021年第四季度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