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说 | 理工学院张瑞教授专访: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SSE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SSE 2022-10-21



教授简介

张瑞

校长学勤讲座教授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国际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教育背景

博士(斯坦福大学)

工学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

工学学士(新加坡国立大学)

 

研究领域

无线通信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校长学勤讲座教授。200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7-2010年在新加坡科技局资讯通信研究院但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2010至2022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但任助理教授/讲座副教授/正教授/校长讲座教授。目前是新加坡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IEEE通信学会和信号处理学会杰出讲师,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5年至今)。长期专注于无线通信领域的开创性研究,研究方向集中在智能通信,无人机/卫星通信,无线信能同传,智能反射面以及可重构MIMO。在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总共发表450余篇论文,谷歌学术引用次数超过60000次(H指数超过120)。获得2011年IEEE通信学会亚太最佳青年研究学者奖,2015年新加坡国立大学青年研究学者奖,2020年无线通信技术委员会 (WTC)表彰奖以及2021年IEEE通信信号处理与计算(SPCC)技术表彰奖。获得14项IEEE最佳论文奖,包含IEEE马可尼无线通信论文奖(两次)、IEEE通信学会海因里希·赫兹论文奖(三次),IEEE 通信学会斯蒂芬·O·赖斯奖,IEEE信号处理学会最佳论文奖, IEEE通信学会亚太最佳论文奖,IEEE信号处理学会唐纳德·G·芬克综述论文奖等。先后担任30余次IEEE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多个顶级期刊的特邀编委(IEEE JSTSP/JSAC)和 常任编委(IEEE TWC/TSP/JSAC/TCOM/TGCN等)。






做与众不同的研究

出开天辟地的成就


张瑞教授在无线通讯网络领域颇有建树,其约在十年前就已开始着手研究如今被应用广泛的5G网络,而现在正着手研究下一代网络的发展。张教授现主要研究方向是为6G网络做更多技术储备以及探讨。在无线通信领域,通常偶数代产品会带来更直观的技术革新。在6G时代,人像的全息投影、远程手术都有可能被实现,因此张教授对于未来6G网络的应用很是期待。


张瑞教授凭借着在无线通信领域广阔而深刻的研究,成为了领域内华人学者中引用数量极为出色的科研工作者之一。对于他究竟是如何获得这般卓悦的科研成就这一问题,张教授有自己的见解。他坚信从事科研工作最重要的便是要做创新型研究,勇于大胆开创领域内的新方向、拓展新思路,唯有如此才能吸引更多的学者共同参与这一方向的深度研究,从而促进整个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张教授曾研究无线能量传输。在此之前,信号大多用于信息传输,张教授思考将这些信号聚合在一起为现实中的设备充电,免去用线充电所带来的不便。这种无线充电技术对智能家居、智能工厂、数字处理中心都有很大的贡献,如今,无线充电领域也转变为业内热门方向之一。


张瑞教授(左三)与新加坡研究团队讨论


对于计划投身科研事业的同学来说,也许会在寻找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时感到迷茫。对此,张教授分享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其中最主要的便是需要对学科领域永远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回首过去,张教授并不会盲从热门潮流做相应的研究,他表示做科研如果一味的唯结果论或只研究热门话题,能留给科研人员自由发挥的空间就会减少。所以,张教授建议应该先了解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接下来便要考虑项目的实际需求,张教授继续以无线传输作为例子,他表示正是因为有无线充电的需求,张教授才能根据这类需求思考无线的能量传输的问题。另外,教授认为通过跨学科也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在自己专业知识的背景下可以借助跨学科知识解决其他领域出现的问题,张教授举例他之前做的超材料的研究,他将无线通信与超材料结合起来,同样卓有成效,信息超材料被业界誉为6G时代的宠儿。对此,他特意补充到:在无线通信或者其他工程的任何一个领域,跨学科的知识都很重要,把其他的学科的结合到一起将对科研有很大的帮助。





必定是兴趣方能指引方向


张瑞教授于斯坦福大学博士毕业典礼


张教授本科便开始接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在他回忆起选择这一发展方向的缘由时,他便坚定地回答道:“出于热爱。”出于对这一领域的热爱,张瑞教授早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在许多物理、数学竞赛斩获佳绩,于是在大学选专业时便毅然的选择了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张教授与我们分享自己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在大学本科学习刚开始的前两年,张教授也经历过按部就班的跟着老师的进度学习、刷高分。转折点是在三年级,张教授开始接触通讯系统这门课,当时的他认为这门课很有挑战性,其既包含数学内容,同时也涵盖了许多工程的知识,这也马上激发了教授的兴趣,开始刻苦钻研这个领域的学科知识。张教授获取知识的途径再也不满足于现在所学的课本以及课堂笔记,而是通过自己了解到的一切途径去全方位认识这门学科。所以,张教授建议同学们低年级要多发掘、培养自己的兴趣,多上一些不同学科的课程。当一旦要找到自己很喜欢的内容,便要开始对学科进行“修炼”。张教授回忆起自己在大学本科四年级发表的两篇IEEE通讯论文。由于当时电子化程度较低,导致发稿流程麻烦,单是邮寄改稿都需占去好几个月的时间,因此在当时成功发表一篇IEEE通讯论文比起现在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都是翻倍的增长,但张教授认为当自己找到了兴趣之后,便不能也不会再计算自己在这上面所花费的时间是否值得,这个过程其实便是自己构建属于自己知识体系的最好方法。






教授寄语


采访中,张教授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子表达了自己的期许。

 

作为港中大(深圳)的一员,同学们应建立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并充分把握校内资源。学校招募了一批全球一流顶尖水平的师资团队并提供处于国内高校领先水平的科研学术平台、教学资源,张教授鼓励大家平日应多与教授老师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学术活动与讲座论坛,在这匆匆四年努力摸索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未来发展方向。张教授回忆起在斯坦福大学求学时,自己每周都会准时参与学校或院系中开展的学术活动,张教授在此说道,同学们无需局限于收听本专业的相关内容,相反,同学们应尽可能扩大学习范围,尝试了解其他专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并慢慢积累学科知识。

 

随后,同学们需要尽快培养自学能力,当完成了自己与学科之间的磨合期后,同学们则应开始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开始对其进行深度学习研究,搭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获得内容的渠道与方式也不应拘泥于课本之中,课余时间,同学们亦可搜集来自全球各地的名师讲堂、公开课分享,做到多角度、多层次的了解学科知识、理解学科奥妙。

 

关于专业选择上张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相比于做年度计划,同学们应更多地思考自己的短期计划目标,所谓“计划没有变化快”,人们无法确认未来的自己会否按部就班的依照计划行事,因此同学们更应该一笔一足迹、踏实过好每一天,把自己的明天规划好,才能规划出自己的未来。同学们在选择专业时切莫一味追求专业热门度,其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炙手可热也将是瞬息万变,当大家都去选择同一个专业,也将加快行业人数饱和度,四年本科毕业亦或更长时间的深造后,当你就业时此专业是否还能持续热门,这需要在同学们的心中打一个问号,大家在做选择时更应带着发展的眼光,洞察未来发展趋势。张教授与大家分享道,如今非常热门的机器学习行业,在90年代还只是一个选择人数少,非常“冷门”的专业。

 

张教授最后想和所有学习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的同学们说:本专业具备非常大的优势,那就是既能学到计算机相关知识,也能学到硬件、通信、电力等工程方面的知识。只掌握编程能力已经远远不够,计算机技术现渗透到许多不同的学科领域,比如说学习通信的同时,也需要学会运用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算法。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计算机行业的蓬勃发展。所以在本科时期同学们应将课本知识学透、学扎实,同时,不抗拒任何其他学科的知识输入,坚持下去,大家的视野将会被远远的拓宽,不久的将来必定能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在各领域中大放异彩。



采编:CUHK(SZ) IEEE Student Branch




点击以下链接,进入理工时刻:


相遇在未来・访谈录|理工校友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上)


活动回顾 | 第五届聚集诱导发光国际研讨会(AIE5)暨翔龙鸣凤科学论坛圆满落幕


活动回顾 | 第31届无线与光通信国际研讨会圆满落幕


SSE Newsletter | 理工学院2022年第二季度简报


科研速递 | 理工学院韩晓光教授团队三篇论文被ECCV2022收录(含一篇口头报告)


喜讯 | 理工学院韩晓光教授和吴辰晔教授入选2022 CCF-腾讯犀牛鸟基金名单


相遇在未来・访谈录|理工校友在哥伦比亚大学


喜讯 | 理工学院周艳教授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18届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


活动回顾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2022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科研速递 | 钱辉环教授团队在国际智能控制与自动化领域顶级期刊IEEE TASE上发表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