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翔龙鸣凤科学论坛研讨会系列之合成化学论坛圆满落幕
论坛回顾
2022年10月28日至30日,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举办的翔龙鸣凤科学论坛研讨会系列之合成化学论坛圆满落幕。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国内高校及机构的29位合成化学领域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分享近期所做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是近三年来,国内顶尖合成化学家们期待已久的一次高水平合成化学领域分享大会。
开幕仪式
罗智泉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
首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罗智泉院士发表线上致辞,罗校长表示,很高兴受邀参加由理工学院举办的翔龙鸣凤科学论坛研讨会系列之合成化学论坛,对出席本次论坛的29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
罗校长高度赞扬由理工学院唐本忠院长亲自组织和指导下召开的合成化学论坛,得到了线上线下观众的热切关注,同时,感谢本次论坛主席黄乃正院士的辛勤付出。罗校长随即介绍了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发展历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国际接轨且有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区优势,非常重视青年学者的自身发展,愿意为热衷科研与创新的优秀学者提供经费与技术支持、实验平台支撑、先进的硬件设施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同时也是一所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学校,将立定脚跟,砥砺前行,继续追求卓越的教学与研究水平,为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
罗校长表示,特别欢迎国内外中青年学者亲自来考察教学、工作、生活和科研环境,并且期待各位专家、朋友常来看看。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唐本忠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
随后,理工学院院长唐本忠院士表示,我谨代表理工学院对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和朋友表示诚挚的欢迎。同时,我也要对为举办此次论坛辛苦付出的黄乃正院士、组委会全体成员(彭小水教授,帅志刚教授,赵征教授,柯志海教授,丘子杰教授等)、理工学院院务主任、院办同事和志愿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唐院长表示,理工学院秉承香港中文大学优良的学术传统,沿用香港中文大学已有的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结合国际学科发展趋势,与多所世界著名大学展开合作,借鉴海外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定位于战略性新兴理工学科,招集世界级的教授队伍,构建中西方结合的独特学习环境,培育新一代具备专业知识、多元才能和国际视野的学科领军人才。我们的愿景是努力成为区域、全国及国际公认的一流科学与工程学术中心,并在中英双语、全球视野及跨学科的教育教学、学术成果及社会贡献诸方面,均达到卓越水准。
黄乃正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校长学勤讲座教授
最后,论坛主席黄乃正院士表示,此次论坛的目标是促进港中深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合成化学研究的创新发展,论坛主题为“合成创造价值,分子改变世界”。
黄院士介绍了来翔龙鸣凤科学论坛品牌的由来,翔龙出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校址-龙翔大道,鸣凤的出处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校徽。龙和凤都是古代传说的吉祥象征,传递出不平凡、追求进取和卓越目标的含义。黄院士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不断进取,争取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另外,黄院士号召大家不断提出新的重大科学问题,把国家的合成化学事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希望今天的翔龙鸣凤科学论坛是一个开端,以后每年可以聚集大家来一起讨论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后,黄院士预祝本次论坛两天的会议圆满成功。
大合影
开幕式
闭幕式
More
论坛回顾
向上滑动阅览
吴云东院士的报告题目是“从一个新机理到一系列新反应的发现”。他解释了一系列炔烃的氢化官能团化反应的选择性和计算解释,由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结合预测、验证了一系列高效的金属催化反应机制,对化学反应的设计发展与理论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云东院士
涂永强院士的报告题目是“基于环化-扩环反应构建多环萜类化合物的策略”。他介绍了一种高效的由二环丁基烯基酮重排实现的角三环骨架的构建策略,详细讨论了这种环化重排反应的机理并将此策略应用到了多种天然产物的合成中,展示了该策略的重要应用价值。
涂永强院士
游书力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芳香化合物直接手性转化”。他详细介绍了课题组发展的不对称碳氢键直接官能团化和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反应,以此为关键步骤实现了多个天然产物的高效合成,展现了芳香化合物直接手性转化的新概念、新策略在合成化学中的重要意义。
游书力研究员
唐勇院士的报告题目是“Strychnos等生物碱的全合成探索”。他介绍了基于亚烷基丙二酸酯为起始原料,经环丁烷中间体开发了一系列高效的立体选择性环化新方法,并将其成功应用在了多种具有重要生物、生理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以及形式合成中,展现了该工作的重大应用价值。
唐勇院士
黄培强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酰胺的高效、高选择性转化与生物碱的不对称全合成”。他分析了酰胺的惰性的反应活性,并通过课题组发展的一系列活化酰胺的策略实现了酰胺的高效、高选择性转化的普适方法。利用这种高效的反应,他们完成了多种复杂天然产物的对映选择性全合成。
黄培强教授
杨震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探索基于光化学反应的复杂天然产物合成策略”。他阐述了课题组对可见光诱导的Norrish-Yang反应的探索,解决了该反应的立体和区域选择性的调控问题,利用该合成策略完成了具有免疫调节等重要生物功能的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类似天然产物奠定了重要基础。
杨震教授
俞飚院士的报告题目是“环状海星皂苷的化学合成”。他详细介绍了课题组对于一种环状海星皂苷的长达18年的合成研究,阐述了使用多种糖苷键构筑策略的努力,最终由一系列新颖的策略实现了该挑战性分子的全合成。在此工作过程中开发的普适性的糖苷化反应成功应用在多种代表性的皂苷类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展现了该策略的重大学术价值与应用意义。
俞飚院士
姜雪峰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二聚生物碱的调控多样性全合成”。他总结了课题组关于多氮生物碱的简洁、新颖的二聚调控多样性的合成,由苯胺提供氮源实现了多种传统经由色氨酸化学难于解决的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对生物碱类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提供了重要补充。
姜雪峰教授
张敏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基于环丙醇新⽅法学的⽣物碱全合成”。他介绍了一类新颖的高曼尼希反应以及利用其与多种化学反应串联的策略高效构建生物碱家族多种分子的通用骨架的工作。他们实现了多种重要天然生物碱的高效全合成,展现了该新型策略的重要研究意义。
张敏教授
丁寒锋教授的报告题目是“ODI-[5+2]环化串联反应促进的四环二萜全合成研究”。他介绍了一类新型的氧化去芳香化促进的[5+2]环化串联反应,以此为基础高效构建了多种天然四环二萜的双环[3.2.1]辛烷骨架,阐述了该方法在天然产物全合成中的重要应用。
丁寒锋教授
高栓虎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天然产物全合成环系构建与手性中心的立体控制”。他详细介绍了激发态双自由基驱动的分子间和分子内环加成反应,并聚焦金属催化自由基环化、光催化自由基电环化和环加成等独特的合成设计,高效高选择性地构筑了天然产物分子中的多种多环核心骨架,实现了多种具有挑战性结构的天然产物的全合成。
高栓虎教授
祝诗发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碳碳三键的多样性转化”。他介绍了课题组根据炔烃特点设计的独特的选择性切断、重组反应,利用该新颖的方法将sp杂化的碳直接转换为饱和手性碳中心。课题组发展的分子胶策略可将大宗化工原料乙炔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分子,为炔烃的多样性转化提供了全新思路与重要基础。
祝诗发教授
徐晶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复杂笼状天然产物的全合成”。他介绍了课题组对于多种复杂笼状天然产物的探索,发展了一系列新颖实用的高效构建笼状分子的合成策略与合成方法,对含有复杂拥挤环系骨架和多个季碳手性中心的拥有巨大挑战性的天然产物的全合成提供了重要的简洁的合成解决方案。
徐晶教授
顾振华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手性双膦RhII-RhII络合物及其在催化不对称加成反应中的应用”。他介绍了课题组在手性双膦二铑催化剂设计上的探索,讨论了铑络合物结构在催化不对称加成反应中的影响。在他们发展的新颖的手性二铑络合物的催化下实现了9-芴醇类化合物及菲二酮类化合物的高效、不对称加成或开环等反应,快速构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分子。
顾振华教授
刘心元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手性阴离子-铜催化自由基不对称交叉偶联反应”。他介绍了课题组发展的铜催化不对称交叉偶联反应,详细讨论了铜催化自由基过程中的不对称控制,实现了一系列具有巨大挑战性的铜催化自由基不对称交叉偶联反应,在多种具有重要价值的分子的高效选择性合成中具有重大应用价值。
刘心元教授
王梅祥院士的报告题目是“杂原子镶嵌锯齿型环带烃的合成与性能”。他的工作利⽤杯芳烃⼤环分⼦的预组织构象结构和“湾区”的官能团,提出了“跨湾构桥”合成环带分⼦的创新策略,并从简单易得的杯雷琐芳烃出发,通过分⼦内和分⼦间多重化学反应,成功将杂原子引入,合成了具有不同直径、形状、官能化的杂原⼦镶嵌的锯⻮型环带烃分⼦,对新颖的环带烃分类分子的性质探索提供了重要基础。
王梅祥院士
秦勇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复杂结构天然药物的工业合成”。他介绍了三个复杂天然药物:减重药奥利司他、抗凝⾎药磺达肝癸钠和吗啡类药物的不对称⼯业全合成研究。详细探讨了在工业合成天然产物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对工业合成化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秦勇教授
周强辉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多取代芳烃的精准高效合成研究”。他介绍了钯络合物与降冰⽚烯协同催化的策略,并将其成功应⽤于⼀系列重要的芳并环系⻣架的⾼效构建,组成“芳并环⼯具箱”。以模块化⽅式不对称构建具有C‒C轴⼿性、C‒N轴⼿性或中⼼⼿性的多取代芳烃。并将这些⽅法应⽤于重要药物与中间体、活性天然产物、⼿性催化剂和配体等芳基功能分⼦的⾼效创制。
周强辉教授
叶新山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复杂聚糖类化合物的自动全合成”。他介绍了他们自主研发的基于糖基供体预活化和光介导活化策略进行寡糖合成的自动合成仪,高效实现了最高1080糖的合成,打破了寡糖合成的记录,具有重要意义。
叶新山教授
余志祥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成环反应的发展/应⽤/机理研究”。他介绍了课题组发展的[3+2]、[3+2+1]、[4+2]反应及部分相应的不对称反应的实现,利用这类成环反应快速构建了复杂环系,并探讨了详细的反应机理、展示了此类反应在全合成中的应用。
余志祥教授
洪然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兰卡菌素仿生合成的启示”。他介绍了⼤环天然产物独特的刚性构象和丰富的官能团,在开发新药的研究中具有的重要的研究价值。他们课题组借鉴⽣物合成的策略,采取模块化的⽅式快速完成了成环前体,实现了一系列结构复杂、对酸碱敏感、具有新颖的化学结构和良好的抗肿瘤和抗菌活性的天然产物的仿⽣全合成,并且纠正了若⼲天然产物结构鉴定中的错误。该合成路线为后续深⼊的结构优化提供了⽅法学的基础。
洪然教授
刘波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经由不稳定中间体的天然产物仿生全合成”。他重点介绍了课题组在合成关键⽣源三烯中间体基础上,实现头头、头尾、头背相连型[4+2]型和[6+6]型乌药烷天然产物的集群全合成,通过化学反应性证实三烯中间体可作为⽣物合成⾮酶催化中间体,能在植物⽣理条件下⾃发形成乌药烷天然寡聚体。
刘波教授
谢建华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用不对称催化氢化合成天然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他介绍了团队发展并建⽴羰基化合物的⾼效、⾼对映选择性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针对Mulinane型⼆萜等多环萜类天然产物分⼦的⼿性⻣架结构设计发展了环状烯酮以及α-芳基取代环戊烯酮等的⾼效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并以此为关键步骤完成了含有⼿性季碳中⼼的多环⼿性⻣架不对称构建,实现了多个复杂天然产物的不对称全合成。
谢建华教授
李闯创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桥环天然产物全合成”。他介绍了课题组⾸次建⽴的新型[5+2]、[3+2]环加成反应,可以⼀步直接构建了极具合成挑战性的[m.n.1]、[m.n.2]桥环体系,为桥头双键的⾼效构建提供了⼀条简便的合成策略。这些策略具有独特性、普适性与实⽤性,实现了多个具有较⼤环张⼒的、具有桥环体系的天然产物不对称全合成。此外,结合他们最新发展的二碘化钐参与的频哪醇反应的新策略,实现了极具挑战性的抗癌药物紫杉醇的⾼效全合成。
李闯创教授
赵晓丹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基于茚满⻣架⼿性芳基硫属催化剂在亲电反应中的应用”。他介绍了课题组发展的⼀类基于茚满⻣架的双官能⼿性Lewis碱性芳基硫属化合物催化剂,并将该类催化剂应⽤在亲电试剂促进的不对称反应中,起到了优良效果。他介绍了在此类新颖的硫属催化剂催化下的烯烃、炔烃、芳烃等不饱和化合物的不对称亲电官能团化反应,⾼效构建了⼀系列具有碳中⼼⼿性、磷中⼼⼿性、轴⼿性的⼿性分⼦,展示了该类催化剂的重要应用价值。
赵晓丹教授
贺耘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药物递送:药物研发“最后⼀公⾥”。他介绍了团队研发的的靶向细菌、癌细胞、癌细胞线粒体、疾病组织等递送策略,显著了提⾼药物⼝服⽣物利⽤度的递送技术,解决了药物研发中的重大挑战。
贺耘教授
贾彦兴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多环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研究”。他详细介绍了课题组关于天然产物euphorikanin A和kopsane家族吲哚⽣物碱的多样性全合成的工作,谈论了合成过程中遇到的多种新颖的反应机制,运用一系列高效的核心构筑策略解决了多种天然产物合成的重大挑战。
贾彦兴教授
何川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不对称脱氢偶联构建硅中心手性”。他介绍了手性硅化合物的挑战,阐述了课题组发展的⼀类⾼效、普适的催化不对称脱氢偶联反应,建⽴了构筑硅⼿性的核⼼技术,实现了⼀系列结构多样化的硅中⼼⼿性化合物的⾼效构建,并探索了相关⼿性硅化物的功能和应⽤,拓展了⼿性硅化学的空间,在硅化合物化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何川教授
翟宏斌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若干三尖杉⼆萜天然产物的全合成”。他阐述了课题组基于双 RCM 反应,钯催化的形式双分⼦ [2+2+2] 环加成反应,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以及INOC环化反应等⾼效的成环策略,迅速构建了⼏类天然产物分⼦的核⼼⻣架,完成了挑战性的三尖杉⼆萜天然产物和笼状单萜吲哚⽣物碱的不对称全合成,对相关天然产物的结构活性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翟宏斌教授
闭幕仪式
本次历时两天的论坛精彩纷呈,29位专家学者通过各自的学术报告对相关领域进行热烈探讨研究。论坛线上观看人次近5万,反响热烈。10月30日下午,本次论坛完成全部学者的演讲与交流,进入闭幕式环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朱世平院士在闭幕式上致辞。
朱世平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
朱世平院士表示,很荣幸能邀请到国内合成化学领域29位顶尖学者做报告,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的诺贝尔化学奖六次授予了合成化学相关领域,反映了这个学科的创造力和活力,以及对人类社会的贡献。21世纪的合成化学不仅肩负着创造新物质的历史使命,还面临着为人类社会解决粮食、健康、环境与能源等问题的挑战,它必将在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感谢理工学院组织的翔龙鸣凤科学论坛研讨会系列会议,有了这么一个好的平台和机会,将能更加方便地促进同行们的成果交流与分享。大学经过“深圳速度”的发展,目前在校生近10000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一所年轻的国际化和研究型大学,有很多地方还需要努力,希望专家可以常来看看、多多指导大学的建设!
精彩瞬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END】
点击以下链接,进入理工时刻:
科研速递 | 理工学院赵俊华教授团队在Scientific Data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喜讯 | 黄建伟教授荣获2022年IEEE认知网络技术委员会论文贡献奖
SSE WEEKLY COLLOQUIUM活动回顾 | 2022理工学院系列研讨会第二十二讲
喜讯 | 理工学院共26名全职教授入选2021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SSE WEEKLY COLLOQUIUM活动回顾 | 2022理工学院系列研讨会第二十一讲
科研速递 | 理工学院郑庆彬教授团队在COMPOSITES PART A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科研速递 | 理工学院李镇教授团队在NeurIPS上发表文章
喜讯 ∣ 理工学院赵俊华教授团队参与的IEEE P2781国际标准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