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速递 | 理工学院化学专业本科生在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JMCB发表文章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化学专业本科生在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发表学术论文。
1
期刊介绍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简称JMCB)是英国皇家化学会(RSC)材料化学杂志(JMC)系列的第二部,涵盖了材料化学所有领域的高质量研究,侧重于报道对材料及其性质的新理解、材料在生物学和医学的应用以及材料的新合成方法。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的最新影响因子为7.571。
文章下载链接: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3/tb/d3tb00219e
2
研究背景
癌症是一种致命的疾病,它可以侵入身体的各个部位并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尽管传统的癌症疗法不断取得进展,但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在内的传统疗法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为了提高癌症治疗的精确性,理想的治疗手段应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死亡率。目前,结合成像引导技术、光动力疗法和其他疗法的协同疗法已经出现。然而,传统的有机光疗试剂如光敏剂等因为在水介质中的聚集而导致发光淬灭和光动力效果降低,使其在成像引导的协同治疗方面应用受到限制。不同于传统荧光材料的聚集淬灭效应,聚集诱导发光材料(Aggregate-induced emission luminogens,AIEgens)在聚集状态下具有增强荧光,且其光动力治疗和光热治疗效果在聚集态下也能够得到良好的保持甚至增强,为成像引导的协同治疗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该综述介绍了基于AIE材料的协同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
3
研究内容
该综述首先总结了聚集诱导发光的机理,目前最为广泛接受的机理是分子运动受限(RIM)机制,唐本忠教授团队详细研究了分子内转动受限(RIR)机理和分子内振动受限(RIV)机理。
作者随后将基于AIE的协同肿瘤治疗分为光化学疗法、光免疫疗法、光放射疗法等,其中更详细的分类如光热(PTT)-化学疗法,光动力(PDT)-化学疗法,PTT-免疫疗法、PDT-免疫疗法等。我们希望这篇综述能对基于AIE的协同治疗提供一个概述,并激发人们对这一领域的兴趣。
4
结论与展望
基于AIEgens的癌症协同治疗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它通过整合多组分能力和弥补每种方法的不足,使治疗效果最大化。该综述总结了基于AIEgens的癌症协同治疗的最新进展,协同疗法基于光疗与其他治疗方式的结合,构建了一个多功能的纳米平台,可以用于精确治疗肿瘤。
尽管基于AIEgens的协同抗癌治疗系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在实际应用之前仍有一些挑战需要解决。首先,应进一步扩大AIEgens的吸收和发射范围;我们需要开发出更多具有近红外二区发射范围的AIEgens,以满足更高的穿透深度的体内成像。第二,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将各种治疗方式纳入一个单一的纳米平台,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第三,我们迫切地需要减少治疗平台的光毒性,以减少不良反应,防止对健康组织的损害。第四,能在缺氧环境中产生ROS的光敏剂在癌症治疗学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尽管存在一些挑战,但基于AIEgens的协同抗癌疗法对于促进未来癌症治疗的术前诊断和光学治疗学的发展充满希望。我们希望这一新兴领域的更多创新想法和突破能从这篇综述中得到启发。
5
作者简介
该论文的指导老师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的唐本忠院士、赵征教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陈犹白教授。
唐本忠,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校长学勤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Fellow”、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曾任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带头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现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和德国威利出版社(Wiley)联合期刊Aggregate主编、《中国科学:化学》副主编、《化学进展》副主编、Adv. Polym. Sci. (Springer)编辑等。在国内外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1600余篇,他引十四万余次,h指数为169。曾先后获得多项荣誉及奖励,如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7),Nano Today Award(2021)、Biomaterials Global Impact Award(2023)、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第27届夸瑞兹密国际科学奖(2014)、美国化学会高分子学术报告奖(2012)、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裘槎高级研究成就奖(2007)、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2007)和爱思唯尔出版社冯新德聚合物奖(2007)等。
赵征,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助理教授、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兼职助理教授、国家高层次青年才(海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青年学者、深圳市鹏城孔雀计划特聘岗C类人才、深圳市分子聚集体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港中文深圳附属第二医院AIE临床转化中心执行副主任、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精准检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14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并获得博士学位。2015年1月加入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9月加入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教授并开展独立研究工作。2021年3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方向为新型聚集体功能材料、有机光敏剂、近红外二区光学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等。截至目前已在Nat. commun.,Matter.,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er. Ed.,Adv. Mater等国际期刊公开发表SCI收录文章90余篇,引用6500余次,H index:44。包含12篇ESI高被引论文和3篇ESI热点论文。目前兼任科学出版社聚集诱导发光丛书编委, 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青年编委,Aggregate期刊青年编委,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集成技术青年编委、Smart Molecules期刊青年编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客座编辑,Biomaterials期刊客座编辑等,作为共同主编编辑出版英国皇家化学会高分子专著一本。
陈犹白,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导。军队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英才,联勤保障部队“三才一队”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哈佛大学医学院硕士,德克萨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MD Anderson肿瘤中心干细胞与组织再生实验室、麻省总医院应用临床研究中心Fellow。临床擅长:面部创伤与骨折、轮廓整形、颌面畸形的正颌外科、皮肤软组织良恶性肿瘤的切除和重建等。科研方向:1.综合利用脂肪组织及其衍生物(脂肪干细胞及细胞外囊泡、脂肪细胞外基质为基础的复合材料等),促进软骨、肌肉、神经、皮肤等组织再生与创面愈合;2.利用新型纳米材料实现皮肤软组织恶性肿瘤的诊疗一体化;3.临床研究及医疗大数据分析。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军队课题3项、院级课题2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no Today、Small、PRS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42篇,包括封面文章1篇、F5000高被引1篇。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创伤与正颌分会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整形与重建外科分会委员、北京市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委员。担任JCR1区SCI期刊Burns & Trauma青年编委、我国首本整形外科英文期刊CJPRS编委及多本SCI期刊编委和审稿人。
本文第一作者为吕欣燕、余骏杰、张莉萍博士。
吕欣燕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化学专业本科生,现在的研究方向是功能发光材料和聚集诱导发光的机制。
余骏杰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化学专业本科生,现在的研究方向是功能性有机AIE发光分子的设计和合成。
张莉萍在四川大学获得了化学技术专业的博士学位,目前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教授团队进行博士后研究,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刺激响应型AIE材料以及其生物医学的应用。
END
点击以下链接,进入理工时刻:
活动回顾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翔龙鸣凤科学论坛之纳米复合材料论坛圆满落幕
喜讯 | 理工学院/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黄川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重点支持项目
活动回顾 | 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来访交流顺利结束
活动回顾 | 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双边交流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