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数效应”和“两年平均增速”,2024年是否仍然适用?

罗志恒 粤开志恒宏观
2024-10-08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首席宏观分析师:马家进(13645711472)

导读



疫情以来,中国经济的波动性明显加大,季度之间、月度之间经济数据忽高忽低,采用同比还是环比、当年同比还是两年平均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极大影响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导致难以形成各方共识,影响政策决策。5%的经济增速是高还是低现在难以直接回答,首先要解决的是在何种基数上实现的。这种经济波动性明显加大既受到外部环境不确定如外需波动、地缘政治多发等影响,又源自2020年以来不定期疫情的扰动。

内外部的扰动,为经济指标的同比增速带来了频繁的“基数效应”,极大地增加了数据解读的难度与分歧。为此,国家统计局引入了“两年平均增速”的方法,被市场广泛应用于2021和2023年各月的数据分析之中。然而市场对于“基数效应”和“两年平均增速”的分析和使用并不统一。例如2024年1-2月的经济数据解读,既有单独使用当月同比,也有单独使用两年平均增速,还有两者混合使用,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因此有必要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提高对后续经济数据解读的准确性、增进社会共识。本文重点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第一,“基数效应”如何干扰经济形势分析?第二,“两年平均增速”能否化解近几年的“基数效应”?第三,2024年是否还需使用“两年平均增速”?哪些指标需要考虑,哪些指标不需要考虑?基本结论是:理论上只要前期的“坑”被后续经济恢复“填平”了,即使前一年的数据明显高于或者低于均值,仍不需要考虑基数效应;关键是看经济指标运行是否恢复到了正常轨道。具体而言,1)2024年上半年经济数据仍受基数效应扰动,下半年则影响较小。2)2024年上半年面临的基数效应,无法通过两年平均增速来简单消除。3)不同指标的波动节奏并不一致,无法使用统一的基期或处理方式。4)2024年经济数据解读和经济形势分析的难度明显上升,无论是年内各月份之间的纵向比较,还是同期不同经济指标之间的横向比较,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5)要防止出现“低基数→同比增速推高→政策转向”的链条,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风险提示:外部冲击超预期、稳增长政策超预期

目录

一、“基数效应”如何干扰经济形势分析?

二、“两年平均增速”能否化解近几年的“基数效应”?

三、2024年是否还需使用“两年平均增速”?


正文



一、“基数效应”如何干扰经济形势分析?
经济指标的同比增速是政府和市场进行经济形势分析的主要依据。判断当前经济形势走强还是走弱,通常是看经济指标增速是加快还是放缓,而非经济指标水平值的增加或减少。增速又分为同比增速和环比增速,统计部门公布数据和市场机构分析数据时,一般使用同比增速。
同比增速可以规避环比增速所面临的季节性扰动。例如,工业生产受企业实现季度生产目标、完成订单交付等影响,呈现出“季末冲高、季初回落”的周期性节奏;居民消费受“五一”“十一”假期以及电商平台“618”“双11”促销活动提前等影响,每年5月和10月都会显著放量。经济活动的这种季节性波动,极大地削弱了环比增速对经济形势的指示作用,必须对数据进行较为复杂的季节性调整才能正常使用。相较之下,同比增速根据当期和去年同期数据进行计算,方法简单、效果明显,因此被广泛采用。

但同比增速也可能受到“基数效应”干扰,降低经济形势分析的准确性。同比增速以去年同期为基期进行计算,如果去年同期经济出现了异常波动,即使当期经济正常运行,同比增速也会出现剧烈变化,若不加妥善处置,容易引发误判。
春节错位是最常见的基数效应。农历春节在公历1月和2月间不定期轮转,导致经济指标的1月和2月同比增速经常大起大落。为避免这种扰动,工业增加值、社零消费、固定资产投资等数据将1-2月合并公布,而对于物价、金融、进出口等1月和2月分开公布的数据,若遭遇春节错位,也应合并数据后再做分析。

疫情爆发和反弹是近几年基数效应的主要来源。2020年初疫情爆发,一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速为-6.9%,低基数导致2021年一季度同比增速高达18.7%,真实的经济表现当然没有同比增速所显示的这么强。2022年二季度上海、吉林等地疫情大规模反弹,全国GDP受此拖累,同比增速仅为0.4%,低基数将2023年二季度同比增速推升至6.3%的年内高点,然而二季度实际上却是全年经济下行压力最大的时期。

二、“两年平均增速”能否化解近几年的“基数效应”?
“两年平均增速”是处理近几年“基数效应”较为有效的方法。为解决2020年疫情冲击导致的低基数对2021年各月经济指标同比增速的严重干扰,国家统计局引入了“两年平均增速”,以2019年相应同期数为基数,采用几何平均的方法计算增速。
从数据发布来看,国家统计局仅在2021年各月和2023年1-2月使用了两年平均增速,其他时间均使用普通的当月同比。但国家统计局仍在部分时期的数据解读中使用了两年平均增速,例如基数效应导致2023年5月消费和工业生产当月同比放缓、2023年三季度GDP当季同比放缓时。市场对于两年平均增速的使用则更为普遍,2021和2023年各月,以及2024年1-2月均有使用。
两年平均增速生效的场景是基数发生异常变化。2020年疫情爆发、2022年疫情多次反弹,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冲击,不仅影响当期经济指标的同比增速,还对后一年的2021和2023年的同比增速造成扰动。为规避这种影响,将基期前移至相对正常的2019和2021年,计算两年平均增速。由于2021年疫情防控效果较好、经济逐步恢复,形成相对稳定的基数,因此2022年各月并未使用两年平均增速,而是直接使用当期同比。

需要注意的是,两年平均增速并不能完全规避基数效应的扰动,只是从一个基数换至另一个基数。2023年各月使用两年平均增速,虽然避免了2022年疫情不定期反弹导致的基数波动,但实际上是以2021年同期为基数。如果2021年某月经济运行异常,仍会对2023年的两年平均增速造成扰动。
以2023年10月的消费数据为例,无论是根据当月同比从5.5%升至7.6%得出消费火爆,还是根据两年平均增速从4.0%降至3.5%得出消费走弱,都不符合真实情况,因为两个数据都受到了基数效应的干扰。2022年10月存在疫情扰动,餐饮收入同比为-8.1%,社零同比从2.5%降至-0.5%,因此不能单看当月同比。两年平均增速虽然能削弱2022年同期基数的影响,但又引入了2021年同期基数的干扰。2021年10月消费较9月明显改善(两年平均增速从3.8%升至4.6%),导致2023年10月两年平均增速回落。从季调环比来看,社零消费增速从9月的0.59%小幅升至10月的0.61%,略有好转。

三、2024年是否还需使用“两年平均增速”?
在2021和2023年的经济数据解读中,GDP、工业增加值、社零消费等指标均普遍使用两年平均增速。2024年是否还需沿用,取决于两个问题:第一,2023年该经济指标运行是否平稳?如果平稳,则使用当期同比即可;如果不平稳,就要处理基数效应。第二,作为两年平均增速基期的2022年经济运行是否平稳?如果平稳,则可使用两年平均增速;如果不平稳,则不适合使用。
首先,2024年上半年经济数据仍受基数效应扰动,下半年则影响较小。2023年一季度经济开门红,疫情平稳转段,房地产市场出现“小阳春”,积压订单交付加快支撑出口高增。然而二季度房地产市场和出口形势转向,对经济形成较大压力,下半年经济则在各项稳增长政策作用下逐步企稳。2023年各季度GDP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21.0%、19.2%、20.2%和20.1%,二季度是一个低点,相应地,2024年二季度GDP同比将会显著上升。2023年经济开门红的积攒动能快速释放后,短期内工业生产、消费、出口等后劲不足,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从3月的4.4%、3.3%和12.1%降至4月的1.3%、2.6%和4.7%,将使得2024年同期经济指标的同比增速出现较大波动。尤其是出口同比,1-2月为7.1%,基数效应或导致3月明显回落,4月再度回升。
其次,2024年上半年面临的基数效应,无法通过两年平均增速来简单消除。2024年使用两年平均增速,即以2022年同期为基期,然而2022年经济运行并不平稳,各季度GDP同比分别为4.8%、0.4%、3.9%和2.9%,同样会导致2024年二季度GDP两年平均增速显著上升。2022年4月工业生产同比为负,3-7月及9-12月餐饮收入同比为负,8月开始出口同比大幅下滑,均会严重干扰2024年同期的两年平均增速。
最后,不同指标的波动节奏并不一致,无法使用统一的基期或处理方式。例如,1-2月餐饮收入的上一个高点在2023年,汽车零售额的上一个高点在2022年,而3月餐饮收入和汽车零售额的上一个高点均在2023年。如果看当月同比,1-2月汽车零售额的增速会偏高;如果看两年平均增速,3月汽车零售额的增速会偏高;而对于餐饮收入,仅从1-2月和3月的比较来看,无论采用当月同比还是两年平均增速,对结论的影响相对较小。
综合来看,2024年经济数据解读和经济形势分析的难度明显上升,无论是年内各月份之间的纵向比较,还是同期不同经济指标之间的横向比较,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要防止出现“低基数→同比增速推高→政策转向”的链条,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分析师:罗志恒,执业编号:S0300520110001分析师:马家进,执业编号:S0300522110002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不是粤开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本公司研究院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本公众号不承诺在第一时间转载相关内容,任何完整的研究观点,应以本公司https://www.ykzq.com/ 网站设定权限刊载的完整报告为准。

本公众号所载的全部内容只供参考之用,投资者须自行确认自己具备理解证券研究报告的专业能力,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不应认为本公众号的内容可以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并不构成对投资者的投资建议,并非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公众号发布的任何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本公众号所提及的任何证券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投资者需自行承担依据本公众号发布的任何内容进行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均反映的是所摘录的研究报告的研究观点,本公司可以发布其他与本公众号内容不一致或有不同结论的研究报告,亦可因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本公司其他部门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的观点不同或者相反,本公司并不承担提示本公众号投资者注意上述其他材料的责任。本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本公司并不对其他网站和各类媒体转载、摘编的本公司报告负责。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的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本公司对本公众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投资者对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的复制、转载,均需注明“粤开证券研究”的出处,且不得对本公众号所载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如因侵权行为给本公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本公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公众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本公司专业投资者客户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客户(以下统称客户)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本公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本公众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您并非本公司客户,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信息,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本公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公众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感谢各位朋友关注,由于不可抗力等各种原因,目前的公众号存在失联风险,敬请关注下面备用号。若本公众号失联,将及时启动“持志以恒2020”。

为防失联,敬请关注备用号:持志以恒2020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粤开志恒宏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