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收藏设计的收藏与应用之道
# 可收藏设计
你或许已察觉到,在国际设计展会都沉寂的后疫情期间,可收藏设计(Collectible Design)已默默成为居家设计中的“爆款品”——从丹麦的可收藏COLLECTIBLE展会、伦敦全新的ARTEFACT展会,还有已故设计翘楚康兰爵士之孙成立的Fels设计平台,都专为这些游走在艺术、设计、手工艺领域之间的作品进行推广,致力于将其塑造成主流趋势。
究竟这个领域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一齐来听听展会方、艺廊和品牌业者分享他们的收藏和应用之道。
丹麦
COLLECTIBLE
01
对于仅四岁的可收藏展会(COLLECTIBLE)而言,疫情带来的策展挑战,便是取消布鲁塞尔的实体展并将之移师“云端”的决定。“虽然我们直到最后一刻都仍希望举行实体展会,但我们其实在早前已努力设立数字平台作为补充。”创办人之一利夫·瓦斯伯格(Liv Vaisberg)说。
受访人
可收藏展会(COLLECTIBLE)创始人
Clelie Debehaut、Liv Vaisberg
© Miles Fischer
新平台却像展会一样有其时效性。另一位创办人克莱利·德贝豪(Clélie Debehault)解释道:“因为我们希望能保持展会的现场感,仅短暂开放五天时间,便能原汁原味地复制出实体展会中精心的策划和鼓舞人心的经验。”
名副其实地,“可收藏展会”这个迅速在国际设计业中崛起的展会是2021年首个“仿真”设计展会,不仅有其时效性,也利用了增强现实、采访内容、电子商务,甚至是专用的WhatsApp功能,让观者与工作室和独立设计师进行真实的对话。
https://collectible.design/
有趣的是,创办人还发现,这样的作法反而让线上讲座有更高的“收视率”。所以她们亦表示,展会在未来也会采用混合的模式。“这样才能扩大我们的社群,接触到新买家,并吸引来自远方的新参展商,尤其以往他们都无法如此轻松地将家具运到欧洲来。”
谈及展品,今年的展会中特别策划的“张力!”(TENSION!)环节就呈现出当今业界最关注的可持续性和自然资源枯竭的主题。不过,论功能性的设计品,“镜子”反而成了明显的趋势。其可收藏的价值,可说是入门品如花瓶之后的高一个级别新选项。而且不管新秀或资深设计师,都对其有所诠释。
展出精品
Ceramic Wall Story
设计:Kiki van Eyck
艺廊:Spazio Nobile
借由荷兰陶瓷公司Cor Unum的工艺打造的“陶瓷墙故事”镜子系列是设计师因疫情影响,到该公司“实习”的直接成果:以手工制作的镜子,采用切割后的釉面陶瓷做粘贴完工,不仅展现出一种直观且解构的个性,亦在色彩的选择上带出她著称的欢乐主义。最终让陶瓷的功能性再多加一层面。
展出精品
Chunk
设计:Ward Wijnant
Chunk这款设计系列在2019年的米兰家具展亮相时,就成为最吸睛的作品。以锡箔纸包裹后高压成型的原料,不仅让设计师自由塑形,也在赋予了压制的过程中取得光彩夺目的色泽,奢华又贵气。从当初的烛台到如今的镜子,都以浑圆的造型著称,带出延续的系列感。
伦敦
ARTEFACT
02
2021年6月,在切尔西设计中心举行的首届ARTEFACT当代手工艺品展会是伦敦解封缓冲期的“牛刀小试”。据悉,展会初衷是希望在手工艺于室内设计业中逐渐水涨船高的当前,将全球让人惊艳的技能与作品进行集结。因此,虽然小小的设计中心中庭内仅有14家艺廊,但却又以创新工艺和传统技艺的汇合中发光与争艳。其中就有聚焦于中华设计和工艺的Ting-Ying艺廊。
受访人
Ting-Ying艺廊创始人、艺术家
丁念祖(Peter Ting)
对于参与今年的展会,Ting-Ying艺廊创办人之一、艺术家丁念祖(Peter Ting)就提到:“或许让人惊讶的是,艺廊旗下的艺术家们都没有在疫情期间闲着。他们反而持续产出新品。”该艺廊呈现的12位艺术家作品都全属新作。“同样,对这类作品感兴趣的买家,也不会因为无法具体接触作品而一无所知。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他们对于热衷的艺术家或作品也了如指掌,甚至还曾通过Instagram直接下单呢。”
不过他亦表示,对于没在该平台上设网店的Ting-Ying艺廊而言那仍是非常罕见的事。因此,参与展会还是主要的销售渠道。所以,这次也找来专业策展人布莱恩·肯尼迪(Brian Kennedy)布局,并以“柔韧”(Pliable)为主题,彰显旗下展品皆以可塑形材料为主的共同点。
Ting-Ying Gallery booth at Artefact © Robert Chadwick
对于无法前往ARTEFACT的人而言,展会亦巧用了Matterport技术来解围。这种技术不仅提供了360°展场全景,也同时提供测量的选项,让观者对作品的规模有所头绪。然而,这类“场地预览”(walk-through)的方式其实仍欠缺些专业性。丁念祖就反馈:“所以一般艺廊会另行策划所谓的‘观景室’(viewing room),即会在其中提供价格、规模大小、作品材质等资料,就像各大艺术拍卖行早着手实行的那样。”
在Ting-Ying艺廊的展览中,不难发现玻璃作品带来的视觉性,并不仅仅是吹弹可破的精致感,还包括了大自然的借鉴。不管是灯具还是花瓶,都能让即使宅家的时刻都有享受到片刻自然的惬意,获得视觉上的慰藉。
展出精品
Leaf No.1 & No.2壁灯
来自意大利的克里斯蒂娜·维兹尼(Cristina Vezzini)和中国台湾的陈圣苍(Stan Chen)组成的双人团队带来的是全新壁灯“叶子”,如其名,作品灵感来源于他们伦敦工作室小阳台上的“绿洲”,向来钟情和迷恋大自然的他们,这次就深入研究了叶子的叶脉和层状结构。这款设计也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首次开发,以陶瓷勾勒出细节,并用玻璃罩住,以散发柔和的光晕。
展出精品
Non-existent Existence 2021
设计:赵瑾雅艺廊:Ting-Ying Gallery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瑾雅,以“不存在的存在”系列探索了颜色、形状和结构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张力。她的意图是探索玻璃如何影响观看者对现实的感知并引起情感反应,所使用的手法亦能通过在玻璃吹制过程中创造出大气现象来探索艺术品的未完成叙事。
伦敦
Fels
03
Fels之名,在德语意指“岩石”。对此,创办人之一奥斯卡·米切尔(Oscar Mitchel)笑说:“我真希望这名字背后有更有趣的故事。但我们当时只觉得这词看起来不错,简约且温馨,所以就决定了!“尤其,在伦敦重返封城的2020年11月,该在线商店和艺术平台的成立不仅需要简明的称号,也希望能在疫情笼罩的时空里,为当地艺术家和设计师提供支持,并为业界带来新希望。
受访人
Fels设计平台创始人
Finbar Conran、 Oscar Mitchell
© Jamie Wolfeld
“我是受到祖父的启发而对项目有所构思的。”芬巴尔·康兰(Finbar Conran)解释——从其姓氏人们便立即猜测出他祖父乃英国设计买手店教父特伦斯·康兰爵士(Sir Terence Conran)——“所以Fels的成立不仅是为了与我们俩欣赏的艺术家进行合作,也是为了在没有界限的前提下传达我们的折衷品味。”
Fels首展“发迹之地”(Where Things Land Down)
对于结识于大学的两人而言,能够让Fels在疫情时期对业界做出贡献,已足矣。但成立平台的目的是为了策划实体展览。因此在翌年的7月,他们便以“发迹之地”(Where Things Land Down)的首展“正式出道”。
Fels首展“发迹之地”(Where Things Land Down)
展览在东伦敦一个4600平方英尺(约427㎡)的顶楼旧办公空间里举行,汇集了25位英国创意者的作品。展览虽没打着“可收藏设计”的名号,却实质性地让功能性设计和雕塑感工艺品有所交汇,最终展现出英国当代明亮且和谐的设计现场。
这是让创办人感到最惊叹的地方。“我们都知道,像米兰和纽约这些地方都因为成功突破了界限并发展为设计中心而受到很多媒体的关注,但我认为‘发迹之地’展览反而展示出英国制造业的能耐。”奥斯卡如是说。
因此,在五花八门的展品中,不难发现的小趋势便是颇为英式的木质家具。基于多数设计师都设有工坊,而且木工乃为独立性作业,因此这类家具也在被赋予创新(甚至是诙谐感)形态后,成为展会最吸睛之作。
展出精品
Bowater系列橱柜、茶几/边桌
设计:Jan Hendzel
以鲜少用于量产的英国橄榄灰和梧桐木制成,整个家具系列的最大特色便是独特的波纹细节。出现在橱柜抽屉或边桌架子上的设计细节,不仅挑逗视觉,也能绝妙展示出木材颜色的深度:采用“热改”(Thermo modification)处理模式,过程因需将木材暴露在强烈、可控的热量下以加强和稳定,所以便会产生天然的糖分焦化,从而产生一种美丽而浓郁的棕褐色,让人误以为是深色柚木或桃花心木所制。
展出精品
The Windsor & La Silla椅子
设计:Wilkinson & Rivera
The Windsor & La Silla椅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格兰特·威尔金森(Grant Wilkinson)和特蕾莎·里维拉(Teresa Rivera)组成的夫妻档,在历经了布景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多年洗礼后,终于回归到热爱的家具制作上。他们的首个椅子系列,就因其波浪的曲线被形容为“像看着果冻在慢动作中摇晃那样让人满心欢愉。”设计上皆为经典的椅子形态赋予了新的轮廓,让宅家的你看着它都会不禁想要摇摆起来。
后记:
可收藏设计该如何收藏与应用?
究竟什么样的人,会选择收藏“可收藏”设计?问及此事,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没有明确的答案——或说,他们都认为这些买家都没有明显的特征。“他们几乎来自各个年龄层。”丁念祖表示。
而Fels两位创始人亦同意:“我们不认为有特定类型的买家。而且,他们的选择收藏的设计也取决于个人的爱好。有些是因美学所动、有些则是因材料或功能,但我们都觉得人们正在寻找永恒的东西。显然,永恒也是主观的,所以每个人亦有不同的选择。”
COLLECTIBLE在巴黎设计周中展出的Anastasia Tikhomirova(俄罗斯)的书架/fābula gallery(俄罗斯)/13dessert的扶手椅(法国)
“对我们来说,可收藏设计正好位于设计、艺术、工艺和建筑的交叉点。”克莱利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当代可收藏设计感兴趣,她认为买家肯定会发生变化,而且人们也会逐渐明白,除了量产的产品外,他们还可以选择独特的或限量的物品。可收藏设计已不再代表古董或历史文物。“更最重要的是,收集当代设计也意味着你可以在个人的层面上成为设计的支持者。”丽芙补充道。
当然,应用可收藏设计的手法也因人而异。或许诚如克莱利所提及的,当这些作品逐渐出现在主流杂志版面后,人们将更懂得如何去装饰和应用设计。不过,对于宅家之人,丁念祖的建议则与今年伦敦设计双年展的波兰馆概念不谋而合。他认为:“随着季节的转变而更换居家布置就是最容易的事。我家在疫情期间进行了不只一次的粉刷和旧物改造,单单是餐桌就移动了数次,以达到最佳的用途。”
Artefact © Robert Chadwick
既然审美是主观的,可收藏设计的选择又何尝不是?最终,还是奥斯卡说得好:“我们通过网络看见喜爱的作品可能会在规模上与现实有差别。但美感却依旧,甚至更美。因此,如果你喜欢展会图像中的某件物品外观,请务必相信你的品味!”
文:Yen_甄健恒
图:COLLECTIBLE / ARTEFACT / Ting-Ying Gallery / Fels
摄影:George Baggaley, Zelie Lockhart (Where Things Land Down); Robert Chadwick (Ting-Ying Gallery); Rick Pushinsky (Peter Ting); Wang Zhi (Non-existent Existence 2021)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处地球上的你我该如何共同生活?
西班牙“顽童”建筑师Enric Miralles丨追寻比寻获更重要
对话伯纳德 · 屈米丨理论到实践,建筑是思想的具化
对话吉冈德仁 | 难题反倒是让项目展开的捷径
FRAME构架
1997年创刊于荷兰,前瞻全球未来空间
欢迎关注、转发、在看
转载请联系编辑部微信:frame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