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有过小时候在购物中心或者别的地方走丢的经历呢?或许你已经不记得了,或许你还记忆犹新,那次走失经历的种种细节都还能想起来。
你大概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这些记忆的真实性吧,你一定会认为我记得的细节都是当时确确实实发生过的。可是它们真的都发生过么?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和朋友一起去旅行,然而回来以后,你们两个对于这次旅行的叙述竟然是完全不同的?
或许……我们的记忆已经不是最开始的样子了,它发生了调整和重构……想知道记忆是如何出卖我们的?
华盛顿大学的Elizabeth Loftus是记忆研究领域的专家,她的很多研究都与法律上的目击者证词有关,来看看其中很有意思的两个研究吧~
将150名被试随机分成两组,观看同一个白色赛车的视频,然后做问卷,问卷的题目经过了巧妙的设计。第一组的问卷中包含了这样的问题:“白色赛车经过谷仓时速度有多快?”,而第二组所做问卷的版本中有一个相对应的问题:“白色赛车的速度有多快?”(可以看到差别就在于是否提到了谷仓~)一周以后,再一次召回这些被试,让其回答10道与第一次的视频相关的问题,其中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用来验证假设):“你是否看见了一个谷仓?”结果,第一组回答”是“的显著多于第二组。【注意!其实“谷仓”在短片里是不存在的】为什么那么多第一组的被试“记住了”原来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研究者将结果解释为,因为他们在第一次的问卷中经历了“前提假定”式的问题(问题描述中默认赛车经过了谷仓),从而影响了他们对于视频情景的准确记忆,让他们在记忆中增加了“谷仓”的部分!但你可能会想到,可能仅仅因为“谷仓”这个词语曾经出现过1次,就改变了人们对后面问题的回答?这也太不靠谱了吧!为了避免“不靠谱”,于是研究者又做了下面的实验。这次将被试分为了三组,还是先观看短片,然后让他们回答问题。第一组为直接提问组:问卷中包括了5道关键的直接提问问题,例如:你是否在电影里看到一个谷仓。第二组为错误假定前提组:问卷中包括了5道对不存在物体的前提假定的关键问题,例如:你是否看见一辆旅游车停在谷仓前。第三组为控制组:回答40道正常的问题。一周后,所有被试返回并回答有关该短片的20个新问题,其中5道与直接提问组的5道直接提问的问题相同。结果发现,一周后对5道直接问题回答“是”的总百分比为:第二组(错误假定前提组)29.2%,第一组15.6%,第三组8.4%。第二组与第一组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而第一组与第三组的差异并不显著。由此可见,人们记忆之间的差异确实是由前提假定式的问题引起的,而非因为这个词曾经出现过,结果正好支持了“记忆重构”的观点。
后来,Loftus做过一个著名的“lost in a shopping mall”实验,让她的学生回去告诉自己的弟弟或妹妹:“你5岁的时候在一个购物中心迷路了。”其实弟弟妹妹们并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结果,有大约25%的小孩子“想起”了迷路这件事,甚至有的被试能够“回忆”出逼真的细节。你的记忆反应的并不一定是事件本身,而是经过重构后的事件。你还会那么信任你的记忆么?参考资料:
[1]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第5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2] Loftus, E.F. (1975). Leading questions and eyewitness report. Cognitive Psychology, 7, 560-572.
作者 | 叶绿体四耳
编辑 | 959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征得原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