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设“幸福潮城” 擎画共富图景丨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

海宁发布 2022-10-12
有一种好,叫生活在海宁。”这是海宁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共同富裕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幸福感和获得感。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表率,是海宁市委、市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这种初心与情怀,在海宁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中一以贯之,矢志不渝。


实施共富同行助力工程,建设“幸福潮城”,当下的海宁正生动擎画出独具辨识度的美好社会愿景



聚心“民生幸福”让“丰满理想”化为柴米油盐中的“小确幸”
海宁因潮而生,因潮而兴,素有“海洪宁静”之意。作为浙北个私经济、“四个轮子一起转”的发源地,海宁掀起了一潮更比一潮高的发展大潮,也成为率先富起来的地方之一。


2003年6月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海宁调研,赋予海宁要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方面在全省有作为,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的殷殷嘱托。

多年来,海宁始终牢记嘱托。


“大力落实‘创新驱动、融杭接沪、城乡融合、绿色发展、现代治理’战略;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勇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表率。”在海宁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曹国良这样说道。


纵观这五大战略,“融杭接沪”在海宁群众间的获得感特别明显。去年6月底,杭海城际铁路迎来正式通车。四载建设,一朝圆梦,鹃湖牵手西湖的梦想照进现实。
“不是杭州、就在杭州”并非一句空话,放眼全国,小县城通上城铁本就是一件敢为人先的事;立足海宁,住在小城就能享受大城市的配套,这是何等的格局,何等的幸福。


一直以来,海宁市委市政府在对待民生福祉增进上,着眼于解决“小问题”惠及“大民生”,用“小细节”成就“大幸福”。在常态化党史学习教育中,通过“访民情、办实事、建机制”专题实践活动,找准查实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去年,海宁4.5万余名党员干部集中走访了27.68万户居民、新居民和商户,收集到了26171件民情诉求,最终确定了32个市级层面的民生实事项目,涉及住房建房、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民生重点领域。



优化城铁配套公交接驳线路”就是其中之一,原来,杭海城际铁路开通后,不少乡镇居民反映,从城铁站点出来坐公交车回家不方便。“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海宁市交通运输局立即开展研究落实,新增及优化公交线路,大大缩短了市民等车坐车的时间。


32个民生实事项目背后的责任与担当,让一个个“丰满理想”真正变为了百姓柴米油盐中的“小确幸”。“为群众办好一件实事,就可为百姓幸福‘加码’。”这是海宁基层党员干部凝聚的共识。

聚焦“文明聚心”让群众从“袖手看”到“拍手赞”再到“动手干”
共同富裕的最终落脚点在于群众,文明创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基础工作,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


不随地乱丢垃圾、参与垃圾分类、践行节俭办酒、遵守交通规则、在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保持安静,这些在日常工作中看似稀松平常、举手之劳的小事,都是文明创建的大事。每一个海宁人都是文明创建的参与者、管理者,也是文明成果的享有者。



志愿者投身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海宁有志愿者16.7万人,今年以来,海宁通过实施“文明潮城‘158’百万市民创典范”行动,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市民群众参与到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中来。


在日常生活里、在城市角落里、在最小单元的社区里,我们常常见到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些人中,他们有可能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正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协调、解决一些实际难题;他们有可能是劳模工匠,发挥着广大职工群众的志愿力量;他们也可能是年轻团员,让青春与文明同行,彰显出新生力量的蓬勃热情。



在海宁城市品质提升中,更不得不提一支特别的团体,他们被称为城市文明的“啄木鸟”,专盯城市环境卫生、园林绿化、交通秩序,这就是“海宁市民监督团”


68岁的李洁茹是市民监督团的成员之一。2004年,李洁茹和其他19名热心市民一起,组成了第一支海宁市民群访团。他们常常出现在海宁的大街小巷监督、劝阻,联合相关部门合力推动问题整改。“现在海宁越来越好,水清岸绿,我们生活在这里,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提起这几年海宁的变化,李洁茹喜笑颜开。


发挥群众作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的主力军,让群众从“袖手看”,到“拍手赞”,再到“动手干”,最好的城市管理是市民自觉守规,最好的创建状态是市民素质提升。“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让大家口袋富裕起来的同时脑袋也一起富有起来,用精神文明建设涵养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公民思想道德,为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表率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市创建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聚力“关爱暖心”不让特殊群体掉队 不让低收入群众“被平均”
一座蓬勃向上、糖分满满的城市,是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在推进“幸福潮城”建设征程上,海宁有基础、有条件也有特色——


2017年,海宁以全国第4名的成绩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殊荣。如今,海宁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列全省第5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连续四年列全省前三名,成为首批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市,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目前,海宁已经实现从基本小康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跃升,列全国县级全面小康指数第9位。2022年百强县,海宁列全国第15位,又前进了2位



“城乡居民收入”更是绕不过去的关键指标之一。不久前,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县公布,海宁列全国第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838元,比肩大城市


不让低收入群众“被平均”,不让特殊群体掉队,在对“一小一老一新”的关爱行动中特别让人有实实在在的感受。


在“一老”问题上,位于市中心人民广场的海宁首个智慧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于今年正式试运行,充满智慧的适老化设备、舒适整洁的多功能室、提供个性化膳食的食堂……未来,将有更多老人享受到智慧养老带来的“云端”守护,让老年人享受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



在“一小一新”问题上,一些群团组织、社会团体发挥着自身特长优势,成立了“青蓝书房”项目。该项目着眼于6-16周岁困难家庭在校生的教育问题,用三年时间,为1000户家庭实施“青蓝书房”硬件焕新,改善困难在校学生的学习环境,并招募1000名以上潮城社会妈妈给予陪伴。


▲改造前(左)改造后(右)
博远学校六年级的小鑫(化名)家租住在市区的富顺小区,由于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在工地工作,几乎很少有时间陪伴他。作为“青蓝书房”帮扶的首批对象,社会妈妈的到来,让原本内向的小鑫开朗了不少,还为他添置了全新的书桌椅、书柜、护眼灯以及书籍。“真的很感谢,让我们这些外来务工者感受到海宁的温暖,也让我们的孩子有更优质的学习环境。”小鑫爸爸感激地说道。



幸福没有捷径,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去推进,有苦干实干的冲劲,有稳中求进的务实,有水滴石穿的韧性,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需要关爱帮扶的群体真正从经济的泥淖中拔出来,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利好。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


权威发布,民生服务
请关注↓

本文由海宁发布微信公众号(ID:hainingfabu )采访编辑报道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朱文
本期编辑:姚娟红 杨薪宏(实习)

往期回顾

明确目标任务 推出政策措施 全力推动海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海宁:勇当“两个先行”“两个率先”示范表率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海宁,如何持续勇立潮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