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的通知

问津学术 2021-09-17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

印发《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的通知

教高函〔202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能源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能源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增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以产教融合发展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制定了《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

2020年1月17日

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

(2020—2024年)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高度,对推动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和能源体制革命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储能技术在促进能源生产消费、开放共享、灵活交易、协同发展,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新业态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储能技术的创新突破将成为带动全球能源格局革命性、颠覆性调整的重要引领技术。储能设施的加快建设将成为国家构建更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为加快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增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以产教融合发展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决定实施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

一、背景和意义

随着全球能源格局正在发生由依赖传统化石能源向追求清洁高效能源的深刻转变,我国能源结构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调整。无论是从电力能源总量结构,还是从装机增量结构,以及单位发电成本构成看,清洁能源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我国加快能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

储能产业和储能技术作为新能源发展的核心支撑,覆盖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居民侧以及社会化功能性储能设施等多方面需求。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快发展储能产业,大力规划建设储能项目,加强储能产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储备,抢占能源战略突破高点。随着我国储能技术发展从试点建设向大规模产业应用加快推进,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等学校面向能源革命战略需求,培育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研究团队,在储能相关领域积累了大量基础性研究成果,在部分相关学科实现了原创性关键突破。但同时也要看到,储能技术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领域,需要加快物理、化学、材料、能源动力、电力电气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协同创新,高校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尚待完善,相关学科专业尚待健全,特别是学科专业壁垒急需突破。立足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统筹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加快建立发展储能技术学科专业,加快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破解共性和瓶颈技术,是推动我国储能产业和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

二、总体要求

(一)目标任务

经过5年左右努力,增设若干储能技术本科专业、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储能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学科体系日趋完备,本硕博人才培养结构规模和空间布局科学合理,推动建设若干储能技术学院(研究院),建设一批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推动储能技术关键环节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一批重点技术规范和标准,有效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互联网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需求,分类发展。引导和支持有关高校围绕实现储能技术大规模应用、降低储能成本、解决储能技术和储能产业发展的经济性问题创实招、谋实效,大力培养技术研发型人才和产业应用型人才。

坚持统筹规划,引领发展。注重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储能科技创新工作,统筹规划储能技术人才培养规模。鼓励先行先试,坚持扶优扶强,支持有关高校在模式、机制、标准、保障等方面探索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坚持科教联动,创新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机制,以及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向学生深度开放的科研育人机制。

坚持产教融合,协同发展。贯彻新工科发展理念,从机制、平台、师资、产出等领域促进要素交叉渗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着力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等环节。

三、重点举措

(一)加快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储能技术学科专业宏观布局

1.布局建设储能技术相关专业。在京津冀、东北、长江经济带、长三角、西北等地区支持有关高校围绕产业需求、结合办学定位、整合办学优势,布局建设储能技术、储能材料、储能管理等新专业,改造升级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已有专业。加快推进储能技术相关专业的建设标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及教材体系建设。

2.加快发展储能技术学科。支持有关高校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等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储能技术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加强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化学科学与技术、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内涵建设,促进储能技术与相关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完善储能技术学科体系。

3.科学调配人才培养存量增量。坚持转存量、扩增量,引导高校调整优化招生结构,加大对新设储能技术学科专业的支持力度,合理确定层次结构。结合区域能源需求和能源供给特点,统筹规划储能技术学科专业总体规模和空间布局,重点支持建设学科基础好、发展后劲足、服务面向清晰的学科专业。深入调研和预测储能技术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和供给情况,建立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联动机制。

(二)深化多学科人才交叉培养,推动建设储能技术学院(研究院)

1.创新储能技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组织机制。加强资源整合、扶优扶强、精准支持,建立国家、地方、高校、企业四位一体的协同支持机制,支持有关高校依托现有的储能相关国家级科研平台,推动建设储能技术学院(研究院)。加强政策、编制、经费和物理空间的保障力度,积极支持储能技术学院(研究院)创新组织机制,完善内部治理机构,提高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激发创新活力。

2.加强高端储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深入推进储能技术学院(研究院)评价考核制度改革,加快建设跨学科、综合交叉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汇聚学术声望高、专业理论水平扎实、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精英师资队伍,大力培育储能领域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支持储能技术学院(研究院)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大力培养引进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加强对从事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的拔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

(三)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加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

1.面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建设储能技术创新研究平台,加快储能技术的机理和材料创新研究。以攻克储能领域储热/储冷、物理储能和化学储能中存在的低容量、低集成度,以及分布式储能等关键科学问题为目标,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储能技术创新研究平台。重点推进压缩空气储能、化学储能、各类新型电池、燃料电池、相变储能、储氢、相变材料等基础理论研究,强化储能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为开发高效率、低成本、安全可靠的大规模储能系统提供理论支撑。

2.面向产业应用发展,建设储能技术应用研究平台,推动储能系统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应用。聚焦制约和影响储能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重点围绕新能源革命带来的能源转换、传输、利用和管理等环节中的挑战,汇聚校企合力,建设校企融合的储能技术应用研究平台。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并网储能技术与系统、大规模集成储能与应用、分布式储能技术及系统优化、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及管理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形成新一代储能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支持企业积极投入平台建设,探索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四)加强储能技术专业条件建设,完善产教融合支撑体系

1.建设储能技术产教融合校外实践基地。坚持共建、共享、共赢,创新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管理机制,形成校企在人才培养方面稳定互惠的合作制度。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共同完成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共同开发教学项目。推进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化、规范化,提高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覆盖水平和质量。

2.推动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加强校企人才双向交流,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其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不低于50%,行业企业专家占专业课教师比例不低于20%。落实教师定期到校外实践基地教学、岗位实践和学习制度,每年时间不低于2个月,提高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探索实施产业教师(导师)特岗计划,从企业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3.支持建设产教融合联合体。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资源,建设储能技术产教融合联合体,汇聚多方力量参与储能技术学科专业建设。扎实推进“引企入校”“引校进企”工作,发挥企业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构建产教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 

研究生退学决定书送达公告
中国地质大学一教授涉嫌一稿多投、一稿多发,在同一刊物同一期发文23篇!
中国农业科学院关于2020年硕士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查询等有关事宜的通知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20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非全日制)招生简章
东北师范大学2020年广大硕博研究生考生关心的考试招生问题问答
东华大学推迟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上海财经大学关于推迟举行2020年普通招考类型博士研究生
北京66所高校线上教学时间公布,最早17号开始网上授课!
全国各地交流群创建啦!还有一个五年规划!
高校延迟开学?21考生注意了,疫情当前,这件事情一定要做!
请问你们学校创建有官方考研、考博交流群没有?
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师工作若干事项的通知
安徽大学2020年硕博研究生招生最新2则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 规划2020年度课题组织申报工作的通知
其实现在重温一下中小学课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附资源下载链接!
凌乱的考试规划,你还好吗?(进群之后你还知道自己为啥进群吗?)
全国律协的这2份法律意见我打100分,建议收藏学习!
甘肃省2月15日公布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成绩
多所高校给学生发疫情补助金,最高每人2000元!
湖南师范大学关于近期硕博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的通知
最新汇总:31省及34所自划线高校考研查分时间,这个省后天可查!
再次督促应届毕业生与导师这两件事情一定要做!
湖北开学再度延迟!各地开学时间再更新
33岁博士毕业算大龄吗?湖南大学2018年毕业博士全样本统计分析!
博士多大毕业算正常?湖南大学2019年毕业博士全样本统计分析!
一般研究生毕业都多大岁数了?28岁研究生毕业真的年龄很大了吗?
官宣!一些考试推迟或暂停!
天津大学关于恢复同时延长博士招生网上报名时间的通知
上海电力大学关于延期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安排的通知
毕业生着急答辩、申请学位怎么办?——研究生院有安排
湖南科技大学关于2020年硕博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的安排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2020年硕博研究生招生考试通知
中国传媒大学关于延长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普通招考)报名时间的通知
西北政法大学关于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查询的通知
华东政法大学关于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公布、复核等工作的通知
最新版!各省考研初试成绩公布时间!
核心期刊发主编十岁儿子散文后续:主编被解聘 栏目停办
湘潭大学致2020年研究生考生的一封信(调剂、复试都说了)
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提出野生动物保护法修改的九个建议
2020年首场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网络预答辩表明:可行!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关于我省2020年硕士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公布的公告》
福建农林大学关于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成绩查询须知
四川农业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查询通知
兰州大学关于2020年硕士研究生初试成绩查询及后续工作安排的预通知
河南理工大学关于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成绩查询的公告
上海师范大学关于2020年硕士生招生考试成绩查询、复核及后续有关事宜的通知
刚刚,四、六级考试成绩发布通知
硕士成绩发布后考生关注的问题与解答
湖南大学2020年硕博研究生招生最新安排
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规定
国防科技大学近期硕博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关于公布2020年硕士研究生初试成绩的通知
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关于我校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声明
河南理工大学2020年冬季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上海师范大学2020年春季研究生教育和研招工作安排(第一号)
上海交大、南师大、东大2020年硕博研究生招生最新通知
暨南大学关于2020年硕士生考试成绩公布及相关事项的通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关于调整近期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的通知
西南财经大学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查询及有关工作通知
郑州大学关于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查询及复试工作安排的通知
名校400门免费人文社科公开课视频合集!
大连理工大学2020年法学专业复试分数线划线方式发布
南京大学关于推迟公布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成绩的通知
浙江大学关于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查询的通知
江苏大学关于调整2020年硕博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的通知

上海市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成绩即将公布

东北大学关于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公布等工作的通知

温州大学关于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查询的预通知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公布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的通知

四川大学关于调整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查询与复核的通知

吉林大学关于推迟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查询及复查工作的公告
青岛大学关于做好2020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相关工作的通知
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硕士生初试成绩推迟公布、博士生“申请-考核”网报时间调整等工作通知
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年硕博连读申请审核拟录取名单
哈尔滨理工大学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重庆师范大学关于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通知
西北师范大学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须知
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点汇编(不断更新中)
领钱啦!博士每人200元,硕士每人120元!名额仅有400万+个!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好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