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纪春,怒江的桥墩里,是你吗?

央视军事 央视军事 2019-12-10

西藏昌都,怒江天险
一座桥墩孤零零立在江边路过的汽车鸣笛致敬当地人说:桥墩里有一位战士的遗体桥墩为谁竖立?
汽笛为谁长鸣?
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怒江上一座特殊的桥墩

西藏昌都,怒江天险。很多汽车兵在经过怒江的这座桥墩时,都会按响喇叭,并点上一根烟,摇下车窗,投向窗外的峡谷。

鸣笛和献烟,这个颇具仪式感的举动成为一种特别的致敬。他们致敬的,是桥墩里的一位烈士。


众口相传,当年修筑怒江桥时,一位战士因连续作业身体疲劳,不慎掉进10多米高、正在灌注水泥的桥墩里,混凝土迅速凝固,战友们想尽一切办法也未能将他救起,最后只得流着泪将他筑进了桥墩。

寻找桥墩里的战士

一位英雄被筑进桥墩,他到底是谁?
记者找到了驻守过怒江大桥的部队。30岁的老兵杨涛说,他只知道,这里长眠的是一位十八军的战士,但更多的细节无从得知。

杨涛说:“每年都会有退伍的老兵回来,站在桥墩边久久不愿离去。清明节那天,守桥战士们会通过自己修的一个便道,从险峻的岩岸攀到桥墩旁,扫尘,献花,给这位无名的战友敬上一个军礼。”

桥墩英雄的名字初现
原十八军宣传部长夏川的儿子、装甲兵工程学院指挥管理系原系主任芦继兵,找到了父亲当年拍摄和收集的老照片。
其中一张老照片上,当年十八军修的第一座怒江大桥是钢架桥身,下方赫然正是现在这座水泥桥墩;桥墩后方,还依稀可见木结构的桥墩。

芦继兵回忆,1953年国庆前夕,父亲带着国庆观礼团赴京,途经怒江大桥时拍了照,照片上还只是木结构的临时桥墩。

1954年底,川藏线全线通车。“这个水泥桥墩应该是通车后,为了加固桥梁,重新修建的,时间应该是1954年到1955年期间。”
芦继兵还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这位烈士可能是刘纪春。这是他10年前在一个“老西藏”的回忆文章中偶然看到的。“这个事迹太震撼人了,当时我就马上把名字记录了下来,还写到了讲课用的课件中。”
遗憾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他再也没有找到那份记载着烈士名字的回忆文章。
多方调查无法确定烈士身份
经多方查证,当年修建怒江桥的部队隶属于十八军54师,彼时工兵5团负责修建桥墩和架桥,162团负责炸山。这名战士应该来自工兵5团。
然而,能找到的工兵5团的老人,大多已经离世。非常遗憾,至今,记者仍无法确认这位烈士到底是不是叫“刘纪春”。

川藏公路:平均每公里牺牲2人

1950年初,11万筑路大军挺进西藏。当时,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条公路。广袤的世界屋脊,仍沿袭着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解放西藏,更要为西藏人民带去现代文明。

担负解放西藏重任的十八军,同时担负起修筑进藏公路的重任。

一边是14座海拔超过4000米和两座海拔超过6000米的大山,数条地质断裂带,一边是钢钎、炸药,甚至常常连吃饭都无法保证的保障条件,世界屋脊上第一条公路就这样开建了。

11万筑路人,4年零8个月。1954年年底,川藏公路正式通车,公路建设中牺牲的3000多官兵和1000多藏汉民工,从此长眠于公路沿线。
全长2255公里的公路,平均每公里牺牲2人。

熟悉那段筑路史的原解放军十八军军长张国华之女张小康说,当时为了尽早解放西藏,修通路是第一要务。牺牲的人太多,通常只能在路旁掩埋,在石头或木牌上写上名字。
也许,我们无法确定这名烈士是不是刘纪春,但他和无数长眠在川藏公路的烈士们的故事将永远传唱下去。


请记住

我们今天的国与家

是他们用血肉筑成的基石!

致敬!

来源:新华社

推荐阅读

★ 爆炸前,他这一脚救了所有人的命……
★ “星空迷彩”来啦,你们的兵哥哥变更帅了!
★ 生吃蛇!战士秒变野外生存专家……
★ 一组数字看懂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

监制 | 刘一鸣
主编 | 孙毛宁
编辑 | 张聪
©央视军事




喜欢请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