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婴儿开始的生命教育 | 芬兰教养法1
八个月的小觉在大自然中探索
这是芬兰吧的第68篇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转载。
人们常说,孩子是上天送来的礼物。
没有孩子之前,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身边多了一个生命,陪伴自己,磨砺自己。
转变发生在2016年10月,我生下了小觉。在那之前,我认为这礼物就是一个生命体,他存在着,显性、易见。直到经历这些养育小觉的岁岁月月,我才真正清晰这礼物是什么,像是经历了一场了无痕迹的修行,很多事情如芬兰安静下来的湖面,突然映照出清晰的图案,我开始明白了些自我、小孩、礼物、生命之间的关联:养小孩给了我另一个视角去看芬兰这个国家;养小孩让我遇到了中芬育儿观念的“文化碰撞”;让我重新思考孩子是什么、生命是什么,以何种态度对待婴儿的生命,又以何种姿态对待自己的生活,以及时时需要面对的各种困境的处理。
我渐渐懂得原来养小孩,本质上是一个生命体如何对待另一个生命体。
从那一刻开始,我真正看见了礼物,它是隐性的,它拓宽了我的自我成长之路,它为我打开了另一个维度的芬兰世界。所以,我想谈谈在芬兰育儿,带给我的第一份惊喜:生命教育。不是谈生命本身,而是芬兰人如何对待婴儿。
一、对生命的态度:
孕育,尊重生命的自然规律
在怀孕3个多月后,我才第一次见到医生。与我同期怀孕的朋友,在上海,已经是第5次看医生了,因为体内孕酮低,她需要打黄体酮保胎。
说实话,整个孕期,我连自己的孕酮指数是多少都不知道。因为芬兰的妇产科医生根本就不关心孕酮,医院也不检查孕酮指数,更不会打黄体酮保胎了。怀孕前期的3个多月,医生对我的态度是不管不问,他们相信生命的优胜略汰,自然选择的结果。健康的胚胎,有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下来,而生命力弱的胚胎,顺其自然吧,看他自己的造化。
一位在美国怀孕的姐姐也告诉我,美国医院也是不查孕酮指数,更不会打黄体酮保胎的。我不知道打黄体酮对孕妇到底是好是坏,但从中我看到了芬兰人、美国人对待怀孕的态度,对待一个小小生命体的态度:生死存亡,让自然界的优胜略汰决定。孕妇能做的,就是带着激情、带着愉悦,过好自己的生活。
一旦我自然且顺利地度过了前3个月,他们对我的呵护便多了起来,从中心医院的定期检查,到Neuvola(妇幼保健中心)的频繁检查,再到丰富的产前父母课程,教新手妈妈如何母乳、新手爸爸如何给宝宝洗澡,甚至可以用哪些姿势抱宝宝,以及与其他新手爸妈分享自己的育儿心情和经验等,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因为经历了自然界的选择后,对活下来的生命才倍感珍惜和尊重。
芬兰的医生,也没有让我忌口安胎,在我胃口不好的那段时间,给我的建议是:吃什么开心就去吃,孕妇的心情保持愉悦很重要。她自己也是3个孩子的妈妈,在怀老三时,她胃口非常差,她那时吃了很多汉堡和可乐,一样生下了健康的宝宝,现在身材恢复得很好。从她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作为一个母亲,没有为了小孩牺牲掉自己的生活;相反,养育3个小孩,让她作为妇产科医生更有同理心,能更好地理解孕妇的心情和状况。她说成为妈妈,帮助她成为了更好的医生。
婴儿作为一个生命体,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生死、理解何为珍惜生命。此外,一个生命体存活在这个世界,总会面临与万事万物的关系,在芬兰育儿,让我更深刻地看到生命与气候、生命与水、以及生命与大自然的关系。
二、生命与万事万物的关系
产后第4天,出院,医生来到我的房间,给我讲解回家后如何照顾婴儿,其中有一点让我震撼:婴儿2周后,只要气温在零下10度以上,每天都可以把他放在室外或阳台上午睡。按芬兰人的说法,零下10度以上的冷冽又新鲜的空气,有助婴儿睡眠,同时还帮助婴儿适应北欧冬季寒冷的气候。策略是,一开始是15分钟、然后20分钟、30分钟,我家小觉到满月时,已经可以在阳台睡上1个多小时。如果,我推着婴儿车在外面散步,他会睡得更久。
妇幼保健中心的护士也说,零下10度之内都适合让婴儿睡在外面,只要为宝宝穿上温暖的衣帽手套就好。芬兰人有个说法:没有不好的天气,只有不好的衣服。当我把小觉穿好,放在睡袋里,放在阳台上时,他真得睡得很香。我渐渐意识到,让孩子从婴儿期就习惯零下的气候,其实是芬兰人的生活智慧,毕竟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气候,以及生活方式,人要去适应它,而这种适应从婴儿开始。
我们常说,中西方人的体质不同,我现在更倾向于是观念的不同,造成的行为方式不同。怕冷的观念,会让中国人不敢去接触冷;不畏惧寒冷、勇敢面对寒冷的芬兰人,会让自己的身体去适应寒冷。很明显,小觉是中国人,当我按芬兰人的方式,教养他时,他同样能像芬兰孩子一样,零下温度在室外睡得很香。
换一个国度生活,人必然要去适应这个地方的气候。就算不移居,也要适应身边的物种,甚至去适应水。小觉在6个月的时候,去上婴儿“游泳课”,学着与水做朋友。
其实,芬兰人在婴儿3个月大的时候,就会去上游泳课。参加的婴儿,至少要满三个月,五公斤以上,婴儿不带任何游泳圈,全靠父母用手托起、浸泡在水中,不必担心婴儿耳朵进水。大部分的宝宝游泳课,都建议婴儿在3-6个月左右开始,因为这个时期的婴儿,还保有出生时就有的“闭气反射”,运用这个反射,可以让宝宝自然学会潜水,通常在宝宝游泳的第三堂课,就会教宝宝潜水。我询问游泳课的教练,他表示运用“闭气反应”教宝宝潜水,其实宝宝不见得喜欢、很多情况下宝宝并不舒服,他强调,宝宝游泳课最重要的,是让宝宝爱上在水中活动、与水做朋友,不害怕水,也是全家一起亲密的时光,还是宝宝之间的社交时间,一切,以宝宝自己的步调来自然进行。
我一点也不在乎,他什么时候要学潜水、什么时候学游泳,最重要的是,他在水中开心、放松,所谓“如鱼得水”大概也就如此吧。看着很多芬兰小孩从小学习游泳,我突然觉得芬兰湖多水多,芬兰人是在水里长大的孩子,也是在森林、草地的大自然中长大的孩子。
在小觉7、8个月大的时候,我第一次带他亲密接触大自然,在草地上爬行。同行的还有一位1岁孩子的芬兰爸爸,和一位1岁2个月大孩子的芬兰妈妈。
这位爸爸看着小觉在草地上爬行,建议我把小觉的袜子脱掉,让他的脚去接触大地、小草和空气。我说这地上有泥土,他的脚会脏的,他说“泥土又没有毒,脚脏了可以洗,但他可以探索大自然,他的脚可以感受到泥土和草地,他的手可以去抓青草、野花。”
这位芬兰爸爸是学幼教的,我很认同他的理念,于是我把小觉的袜子脱掉,看着他在草地上摸打滚爬,又一个疑惑冒出来:这草地上,有很多枯萎的老树叶子,小觉这个阶段是抓啥吃啥,万一他吃这些沾着泥土的老叶子怎么办?我把自己的疑惑说了出来,这位芬兰爸爸回应我:“小孩子喜欢吃各种东西,这是他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有时他吃只是想尝一尝,并不是真的吃。”
接下来,特别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小觉真的吃进一片树叶,而且卡在喉咙里了,我当时很着急,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不知怎么办,旁边的芬兰妈妈很机智,她让我用手把树叶抠出来,可是我缺乏经验,不敢下手太重,没有抠出来。接着,他俩分别去抠,最终也没有出来,而是咽了下去。
大自然真的是最好的教室,在这个场景中,我看到芬兰父母在大自然中教养孩子,以自然而然的方式教养孩子。我被芬兰爸妈上了一课,他俩跟我分享,他们的孩子也吃过树叶、纸、甚至碎布,这时候父母要做的,要么把它抠出来,要么让孩子咽下去,只要不卡在喉咙就好。
三、不同生命体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我遇到的最大困惑:认识到潜在的危险和挑战,我该怎样大胆放手让孩子去探索?
类似的情况,也在家里发生。我从没想过,家里的路由器会成为小觉的最爱。有一天,他对路由器发起了“猛攻”,从客厅爬到卧室,从床下爬到床上,从床尾爬到床头,他终于抵达路由器,在他抓住路由器那一瞬间,他爸爸也拖住了他,接下来刺激的事情发生了:他去抓路由器、他爸拖住他,把他拖到床尾,他再爬去抓,他爸再拖他,循环反复,23次。
我先生当时特别开心,说小觉真是个有毅力的孩子,他看到了锲而不舍。而我想到了蒙台梭利,有一天蒙台梭利在一个幼儿园观察一个两岁多的小孩。这个孩子看到几个比他大的哥哥姐姐围成一圈在玩,可是看不到圈里是什么,他很好奇,就开始上旁边的台阶,可还是看不到,他又上一个更高点的地方,通过多次努力,就在他马上扶着一个栏杆就能看到的时候,一个老师经过,一把抱起了他,虽然他在老师的身上,看到了哥哥姐姐在干什么,但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个孩子当时的感受是喜悦还是失落呢?
我们是否想过孩子抓在路由器那一刻的喜悦,那是他最专注、最幸福的时刻?我当时只想到孩子的生理层面的生命,我要去呵护、去保护,可我无形之中却阻碍了他精神生命的探索。我们所说的教育,归根到底是什么呢?养小孩让我认识到,成人去教育幼儿,本质上是两个生命体之间的关系,是生命对生命的关系、人格对人格的关系、人性对人性的关系,甚至有时不是成人启发了孩子,而是孩子唤醒了成人。从这个层面想下去,教育的本质是对一个生命的尊重,师长要以平等、以尊重对待儿童。无论他是幼小的,成熟的,出生高贵的,还是贫穷的,要去尊重这个生命的存在,但更重要的是,要去尊重他这个阶段的儿童发展规律、成长特性。
于是,我慢慢地学习放手,在小觉爬到床尾时,我不再是赶快抱起来,而是给他试探的空间,有时他的身子会掉下去,如果是缓慢地,我就让他掉下去,如果是急促地,我会接住,当然也有接不住的时候,前提是我家的床很低。就这样,小觉在7个月大的时候,有了深浅意识,爬到床尾他自己会放慢爬行,甚至调转方向。最近,他越来越喜欢挑拣地板上的细小东西,在草地上挑拣出小树叶、小碎纸等,我会让他把这些挑拣出来,在他放在嘴边的时候,再去阻止他,我知道他已经发展出精细动作。
所以,我想教育归根到底是生命教育,去呵护幼小生命体的存在,去尊重生命的发展规律,去让孩子在各种情境中,展现出自己活泼的生命来,协调这个生命体与万事万物的关系,在关系中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审美感。
作为成人,面对婴儿稚嫩的生命不敢放手,是害怕失败、害怕犯错、害怕危险,殊不知我们在珍惜婴儿生理意义上的生命时,却忽略了他精神生命想要的探索。想起卢梭的话:“如果孩子弄错了,就让他错,用不着去改正,你静静地等着他自己去发现和更改好了,或者,至多也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引导他自己觉察出自己的错误来。如果他一直不能出错,他就不能学得好。”这让我想到芬兰有一个节日叫“失败日”(文末附视频),鼓励大家说出自己失败的心情和经历,整个国家都在告诉你:在探索的道路上,一定会有失败,你不孤独。创业如此,当妈更是如此。
或许芬兰教育离我们很远,但做一个芬兰式的家长,只在我们一心之间。
附:每年的10月13日,是芬兰的“失败日”,它鼓励芬兰人释放心中的压力,给失败的心情和经历一个出口,旨在摆脱对于失败的恐惧,为勇于探索者提供支持的文化氛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1319pyycc0&width=500&height=375&auto=0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
看【案例】和【视频】
知晓芬兰活法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