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的自然教养观:从每一个普通人,到一个国度
题图来自作者
作者介绍:郑欢欢,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教育系硕士研究生。从中国南方的绿树暖阳,到北欧极地的冰天雪地,欢欢说她在国度的切换中,感受最深的是,生活方式的多种可能性和世界多元化。将近2年的留学生活,让她对芬兰人、芬兰生活方式以及芬兰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芬兰的冬季很长,我们在长达8个月的冰天雪地里,享受雪地活动的乐趣,也等待春天的来临。就在这个2月份,我和来自极行客的一群热爱自然的伙伴们,一起前往地球最北部的极地——芬兰拉普兰,开始冬令营活动。
每天在零下十几度的雪地里穿行,大地茫茫一片,人此时更容易沉下心去感受、去思考。走着走着,我深刻地体悟到自然是什么,芬兰人如何尊重自然。而这点点滴滴的生活见闻和文化印记,更让我看到:教育是生长在文化大树上的果子。当整个国家的文化是尊重自然的,便会自然而然地渗透在教育理念里。芬兰教育对孩子天性的保护,就来源于他们持有的自然观。
这种自然教养观,渗透在每一个芬兰人的血液里,甚至折射在普普通通的农场主如何看到自然、如何对待动物上。
普通农场主的自然哲学
芬兰圣诞老人村的驯鹿农场主告诉我们:“所有的驯鹿都自由出生成长在森林里,他们做的只是给它们提供充足的食物,而这能大大提高它们的生存率,因为完全野生的驯鹿大多会因为缺少食物而死亡。只有当驯鹿成年后,农场主才会挑出一些驯鹿进行训练,让他们练习拉雪橇为人类工作。”她这样形容:“驯鹿和人一样,它们有的脾气温和,有的狂野暴躁,有的害羞敏感,而有的则非常滑稽幽默。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驯鹿都可以培训成功为人类工作。”农场主还介绍道,“虽然驯鹿肉是一道很好吃经典的菜肴,但那些为人类工作的驯鹿退休以后,我们会把它们放回森林,并在它们死后埋在森林里,让它们回到自然母亲的怀抱。”
接受采访的驯鹿农场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555kwnkcz&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之后雪乡索特(Söyte)的哈士奇农场里,农场主也对于她的哈士奇们也持一样的态度,甚至于因为还没有孩子,她说:“这就是我的97个孩子。”在她的农场里,哈士奇拉雪橇只有6公里而并没有常见的2-3公里,她是这样解释的“这是它们的天性,只有跑6公里才能让它们跑的尽兴,如果只跑2-3公里,对它们的腿不好,也压抑了它们的天性。”她说,“当哈士奇老了退休的时候,我会让它们继续留在农场里养老,因为农场是它们的家,我不希望我的宝贝们工作了一生以后被抛弃,被迫离开家。而退休以后的哈士奇其实有时候也非常想去跑一跑,所以我有时会选出6头退休的老哈士奇套上雪橇车,载着我的妈妈让它们尽情的“奔跑”。(她忍不住笑了笑)因为它们实在太老了,所以速度就和走路一样。”可以想像在银装素裹的冰天雪地里,有一辆坐着裹得严严实实的老奶奶的雪橇在缓缓前行,雪橇的前面是壮心不已的老哈士奇们,它们欢快的向前,而拉着雪橇的是老奶奶的女儿,她的容貌并没有多么的倾国倾城,但她眼里一定洋溢着对哈士奇与对妈妈的敬爱。
这样的画面一样很美很动人。
接受采访的哈士奇农场主和他的“孩子们”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5551dr48g&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我不想评价中国乃至世界上很多国家如今到底是怎样对待自然的,怎样对待动物天性的。但芬兰驯鹿农场主和哈士奇农场主的话,着实让我看到,他们对自然母亲的尊重,对身边动物朋友们的爱护,特别是他们对于自然规律的遵循与善用。
当我环顾四周,看着这干净的空气,纯净的湖水,翠绿的山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便从教科书中走入现实生活。
芬兰:镶嵌在自然里的国度
“静”与“净”,恐怕是所有人踏入芬兰这个美丽国度的第一印象。几乎每个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游客,都会被他们几乎360°无死角干净的卫生间所震撼,而这源于清洁工们对他们工作的负责与专业(芬兰所有职业几乎平等,清洁工也需要培训两年)。
芬兰的安静从赫尔辛基机场伊始,走出接机口,你会发现在接收到的高分贝音量都是你能听懂的中文,或者熟悉的日语和韩语,而不是想像中纯正的芬兰语。当你走进在芬兰的餐厅,超市,商场,你也永远不会像是置身于中国菜市场,到处吵吵嚷嚷,闹哄哄一片。请想像一下,深处在这样一个人口不多,拥有“千湖之国”的美誉,森林覆盖率高达70%,更是有多达半年因冰雪覆盖而白茫茫一片的国家,你会感觉到:你的一呼一吸间充斥了纯净的空气,你的眼里映满了静谧的美景,耳畔里也鲜少传来打破宁静的喧嚣与吵闹(芬兰的城市大多很小,房子隔音效果好,几乎没有听到过鸣笛声),这样的场景与画面使你不由得想起一个词——自然。
芬兰于韦斯屈莱市
人,平静;自然环境,纯净。而这也影响着芬兰教育理念:尊重孩子天性,让孩子自然而然成长。
芬兰人的自然教养观
打开芬兰小学的课程表,所有人都惊叹它的丰富性。它包含数学、历史、芬兰语(瑞典语)、英语、地理,体育,健康、环境、宗教、木工、美术、编织、音乐以及一些地方特色课程,例如滑雪、滑冰等。拥有如此多的课程意味着学生拥有丰富的选择,而且芬兰的学生从来不会被家长或老师询问:“Hey, 你的数学太差了,得补补,所以体育课少上点。”他们甚至通常没有家庭作业,有这样一个调查结果:芬兰小学生平均每周的家庭作业时间是3小时,而中国小学生每周的平均作业时间是7小时。”芬兰小学大多下午一两点就放学,之后的时间学生们可以参加学校的俱乐部做一些美工作品等,也可以直接回家。“没有压迫,没有压力,完全自由”就是芬兰小学生的真实写照,而这就是芬兰教育对于孩子天性的尊重。在小学阶段,孩子们需要的是玩,在玩中学,他们需要的是加强对这个世界和他们自身的了解。丰富的课程设置给孩子们提供了探索不同方向的可能性,他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而这也将成为他们在中学以及以后的人生中主动发展自己的动力。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强加的动力以及童年时过多的逼迫容易使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也导致了大部分中国学生一进入大学便失去目标,无所事事的现状。
基于对孩子们天性的尊重,我还看到了芬兰教育所提倡的自由,而自由又对孩子们的独立能力和自我负责提出了要求。没有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压力,兴趣成了孩子们自我寻求发展的内部动力,而这要求他们学会独立的学习和对自己负责。在Pikku-Söyte的小学,即使8-9岁的小孩也得学会安排自己放学后的时间,他们的父母大多忙于工作,没有办法接送小孩,所以许多孩子放学后都会去滑雪,滑雪橇等,而不是马上回家。对于其中的安全隐患,小学的老师说,“他们得学会独立,学会对自己负责。”我想,正是由于这种独立与自我负责使得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不再是一个提倡的口号,这就是为什么芬兰人以及更多外国人会在工作多年后毫不犹豫地选择去进修,回到学校给自己再充电。你很容易在芬兰或者国外的大学见到50岁以上的研究生,而这在中国恐怕会是“日本的白菜”一样稀少吧。
左二是我们系已经51岁的芬兰人
右二是已经38岁的芬兰人,都是在读硕士
图片来自文丹
芬兰PISA测试的成功将芬兰基础教育的成功展现在世界面前,而PISA测试的成功其实也体现了芬兰公平教育的成功。芬兰教育的公平体现在他们对于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从小学到大学的免学费,学校的免费午餐,以及给予家庭的一些补贴都保证了每个孩子都可以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对于老师的严格选拔和培养又尽量保证了学校教育在质量和资源的公平,所以在芬兰父母和孩子们从来不用为自己去哪所学校上学而殚精竭虑,各种竞争。而这导致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也许某一天,芬兰的父母就会对孩子说:“Hey, 宝贝,这个月爸妈手头有点紧,所以我们只上半天幼儿园好吗?”(芬兰的幼儿园还是要收费的,根据在校时间和家庭收入有不同的收费标准)因为不用担心教育的不公问题,没有孩子学习成绩的压力问题,他们很容易就能做出这样在我们看来荒谬的选择。
综上,在我看看来,芬兰的教育就是在尊重孩子的天性(Nature)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丰富而平等的机会,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与适合自己的学习发展,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自发地深入学习自己该学的和想学的,发掘自己的潜力,依从本心,为自己而学。
Get Smart on Finnish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