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医榜样”的别样青春

 这里是同学们的战场,也将成为他们一生魂牵梦绕的地方。高原的阳光微风、冰霜雨雪,是莫测环境中的煎熬,也是梦想和记忆中的浪漫。对这片大地的付出和所收到的回报,在他们的心中埋下深深的大爱。援藏是一种经历,一种缘分,也是一种荣耀,青藏高原的皑皑雪山,印刻着医疗队们顽强坚韧的意志,奔腾不息的拉萨河水,融汇进仁爱奉献的点点滴滴。执着和热爱浸透在这片少数民族聚集的土地之中,让每一个人永生难忘。

由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院主办,一年一度的优秀研究生分享会今年别出心裁的开辟了网上投票通道。就“谁是你心目中的‘最具人气榜样?’”,六位选手展开角逐,投票期间,网络访问量299820次,投票共计54644张。其中,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援藏服务队队长罗勇代表其团队获得12776票,位列第一。

作为重庆医科大学历史上第一支由学生组成的援藏志愿者团队,这是他们所做的工作被大家认可、真心赞扬的真实写照。

包虫病,又名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可对肝、肺、脑及骨骼等几乎所有器官和组织造成损害。该病主要流行于西藏、四川、青海等西部牧区,我国约有7000万人暴露在风险环境中,高发地区患病率超5%。包虫病最常发生于肝脏,肝包虫病又分为囊型和泡型两种类型,其中泡型包虫病治疗非常困难,十年致死率达94%,又称为“虫癌”。该病已成为部分农牧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

根据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卫计委的工作需求,重庆市卫计委选派重庆医科大学及重庆市人民医院共9名超声医学专业工作人员前往昌都市芒康县、察雅县、类乌齐县展开肝包虫病的对口援助超声普查工作,为期两个月。

我校赴藏的六名学生是: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超声医学专业博士罗勇,第二临床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刘益坤、周红梅、杨芦莎,第一临床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何瑶,儿童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张菲晏。

让小编带大家阅读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和他们所经历的那段高原岁月。

 投身雪域高原 激昂青春岁月

请缨赴藏 整装待发

2017年6月22日,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援藏服务队启程。初见高原之美,大家看待周边的一切事物都是新奇的、兴奋的。青藏高原湛蓝的天空和纯洁的白云相得益彰,远处神秘莫测的雪山依稀可见,近处成群的牦牛和随风飘扬的经幡尽收眼底。虽经历20多个小时的车程颠簸,同学们的热情依然高昂,怀着对西藏渴望难抑的敬仰,欣赏着沿途旖旎的风光,大家心驰神往、如痴如醉。

几番路途辗转,6月25日,各小组队员按照当地卫计委的工作安排,陆续下乡进村开展肝包虫病的超声筛查工作。

同学们每天的工作是一早从乡里驻地出发,驱车数小时到达村庄的村委会,一边用发电机发电,一边搭建工作台,一边等待前一天通知的村民到来。随行的藏族工作人员给村民发放防治包虫病的宣传手册,宣讲防治包虫病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接下来便是进行姓名登记、指纹录入和超声检查,一旦超声筛查出有疑似或阳性包虫病病例患者,则马上进行抽血和登记。此行援藏的任务重点虽是筛查包虫病,然而藏族同胞们有其他疾病或是体检要求的,大家都热情接待、仔细检查,从不推诿。利用专业知识,同学们还为广大藏区同胞们检查出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乳腺纤维瘤、乳腺癌、体表脂肪瘤、腱鞘囊肿、肝血管瘤、肝囊肿、肝癌、胆囊结石、肾结石、子宫肌瘤、葡萄胎、宫外孕等数十种疾病,并提供了及时和专业的治疗建议。


耳目一新 厌难折冲

大美西藏,无处不是风景,但困难和挑战也如影随形。

包虫病的高发地区多在各个偏远的山村和牧区,西藏天气变化无常,前一秒还是烈日当空,后一秒瞬间倾盆大雨甚至下起弹珠大小的冰雹,有的地区一夜之间积雪盈尺。舟车劳顿、气温寒冷,部分同学工作地点海拔高达4500-4800米,昼夜温差20-25摄氏度,白天气温低至零下4度,恶劣的环境加上连续超长时间(有时每天连续工作10-14个小时)工作,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部分队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和感冒症状,在经过简单的治疗和保温后仍咬牙坚持工作。

每天的长途跋涉和面临的地质灾害更是工作的常态。西藏地广人稀,有的地方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有30-60公里,30公里颠簸恶劣的山路,平均需要花费两个多小时。六月的昌都,恰逢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山洪暴发、山体滑坡、道路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一次,车队在经过峡谷的低洼地带时,突遇山洪暴发,此时前方行驶的道路和旁边的河流已经分不清界线,落石砸得车顶“咚咚”作响,眼看水位已经上涨到没过了轮胎,驾驶员当机立断以最快的速度冲上了对面的山坡,如果再迟片刻,后果不堪设想。陡峭而狭窄的山路,一边是随处可见的山体滑坡和落石,一边则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悬崖,经常有巨大的落石横亘路中,下车搬石、推车、填路,时刻警惕山顶落下的飞石……成为了大家出行的日常。

尽管面临重重艰辛,当地县卫计委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藏族同胞们真诚质朴的关心和照顾,也让大家深受感动,温暖着所有人的心。


倾力相助 鱼渔同授

来西藏之前,大家既兴奋又不安,但更多的是期待,期待着能把有限的专业知识服务于广大的藏区人民。昌都市的各县委县政府和卫计委领导为大家创造了良好的居住和饮食条件,随行的工作人员也为大家的工作提供了大力支持,这些都为同学们安心在西藏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保障。

在下乡进村的随行队伍中,有一位懂汉语的乡卫生院的年青院长多吉,他一直作为罗勇队长的助手进行登记、翻译和写检查报告。每次罗勇在为村民做超声检查的时候,发现他总是很认真地观察屏幕中的图像。一天,罗勇问多吉:“你想学超声吗?”多吉说:“有一次,一名孕妇晚孕疼痛来到我们卫生院,因为不知道孕周,也不清楚胎头的位置,不敢注射缩宫素,只能让她坐了一晚上的摩托车送到县医院去。如果我会B超,我就能知道胎儿的数目、孕周、胎心、方位,胎头朝下的话我就敢打缩宫素了呀!还有一次,有位老太太肚子痛,我给她开了好几盒胃药吃了始终不见好,后来她痛的被人抬去了县医院做B超才发现是胆结石,不是胃病。如果我会B超,就不会误诊了!”

从那天开始,罗勇一边认真谨慎地给藏区老百姓做超声筛查,一边耐心细致地给两位乡卫生院院长多吉和罗布讲解。从超声仪器构造到成像原理,从基本的操作手法到各个脏器的标准切面,从内脏的图像特征到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还将超声基础书籍送给他们。让人欣慰的是,多吉和罗布很聪明,也很勤奋,跟随着罗勇的普查工作,每天几百例的病例见习,通过三周的学习,他们已经能独立熟练地进行基础的腹部超声操作。


汉藏一家 情暖高原

西藏是一片广袤神圣的净土。这里的一切都充满祥和,云淡风轻、青山碧水、牛马悠然,此景可让人忘掉一切烦恼,尽情投身在自然的怀抱,升华人格,净化心灵。

2017年8月9日,对身在西藏的同学们来说,是沉痛的一天。由江苏常熟市疾控中心派往西藏拉萨市林周县援藏的黄轶花医生,由于高原反应加上长期高强度的工作积劳成疾,倒在了驻地的寝室内,因公殉职,年仅41岁。噩耗传来,同学们都悲恸不已,虽然大家与黄轶花医生素未谋面,但对她的经历和遭遇感同身受、将心比心。在高寒缺氧、条件艰苦的藏区,黄轶花医生经常是白天长时间工作,晚上吸氧,努力坚持,从不言退。谁也没有想到,当家乡人再见到她时,已是天人永隔。从她身上大家看到了一名优秀的白衣天使为汉藏人民的友谊不畏艰辛、不辱使命、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她让汉藏两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成为在藏区永远绽放的格桑花。

藏族同胞对待同学们同样热情和真诚。何瑶同学所在的芒康县有一位随行的乡镇卫生院院长,名叫江措,他将几位援藏医生的起居饮食照顾得井井有条。“院长,一起来吃饭吧!”“没事,你们辛苦,你们先吃,我不饿。”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重复,直到离开,他们也没见过这位江措院长拿起过碗筷。刘益坤同学所在的察雅县工作队每天工作完之后,时间都是晚上8点左右,热情的村民总会邀请他们留在家里吃饭,招待他们的都是红牛、脉动、尖叫之类对他们而言非常昂贵的饮料,往往一年才能购买一次,这些东西家里面的小孩是不能喝的,是他们只有重大的节日才能拿出的“奢侈品”。

时间如白驹过隙,两个月的时间转眼就到了。临别之际,难说再见。大家舍不得这里的蓝天白云,舍不得这里的青山碧水,舍不得随处可见的白塔与经幡,但更舍不得的是与藏族同胞们一起并肩战斗的这份情谊。

重庆医科大学援藏服务队6名研究生同学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践行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克服了高原之寒、吸氧之难、思乡之苦,累计筛查藏民5万余人次,出色地完成了此次援藏任务。

在繁重的工作和艰苦的生活中他们锤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精神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同学们受到了当地县委县政府和老百姓的高度赞扬,为母校赢得了荣耀,为西藏自治区的医疗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对话·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李情】

——请介绍一下此次援藏工作任务的定位。

这次任务是国家下达给全国各地医疗机关单位的一次严肃、重大的政治任务,是针对在藏区危害极大的包虫病筛查任务,关系到藏区百姓的生命健康,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要求高。

 

——请介绍一下学校选人用人的标准。

第一,必须是在读的超声专业学位的学生,第二,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第三,要有过硬的临床能力。第四,要有优秀的身体素质。

 

——校方在选用人和保障学生安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我们将此次援藏工作视为重大的政治任务,首先收集和了解学生情况,点对点与培养点的专业学位单位进行联系、选送。同时,深入和学生及家长进行沟通,取得双方的理解和认可。对于临床培养单位,学校和医院取得共识,将这两个月的援藏工作视为临床轮转和培训的环节。

为保障学生安全,研究生院指定了党总支的专门老师建立了专用微信群和联系小组,随时了解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在得知学生遇见了困难和障碍的时候,学校第一时间联系重庆市卫计委,与当地卫计委第一时间接洽,解决问题。同时,我们也告知学生,安全第一,如果有任何身体异常,随时可以回来。但是我们的学生非常优秀,都坚持工作到了最后,获得了当地群众极高的评价,也为学校赢得了荣誉,我们为他们感到骄傲!


【对话·援藏服务队队长罗勇】

——报名的时候,说过有风险吗?

说过,我们清楚西藏地区缺医少药,条件也相对较差,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会比较辛苦,加上检测的包虫病是一种传染病,很容易通过当地食物和水传播,肯定是存在危险的。但同时我们也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任务的工作强度如何?

 这次任务时间紧,工作量大,为了赶时间,接到学校通知后第三天我们就出发了,当时重庆到昌都的飞机票已经全部卖完,我们不得不飞到云南,由当地卫计委接到后,从香格里拉驱车二十几个小时到西藏,中途只停下休息过一次。

我们所分配到的县城需要逐一筛查的有5万多人,包括11个乡,37个村,最远的过去要6个小时。最累的一天,我和我的搭档早上7点出发,10点到达目的地,检查到晚上12点,看了920人,我(一个人)可能看了有五百人吧。


——藏族偏远地区的老百姓会汉语的很少,你们怎么沟通呢?

有随行翻译,我也学会了几句工作用的藏语,比如把衣服拉下来,叫“多多雅格”,把肚子鼓起来叫“乌鼓唔”(笑)


——讲一个你印象深刻的事。

有一次我们回程时唯一的一条路被大水冲垮了,没办法我们只好回到当时做检查的村,被困在那里9天,等着政府抢修道路,车上的零食全吃完了,一天三顿方便面和土豆,导致现在我一听方便面就恶心。


——跟学校和家人反映过遇见的情况吗?

我们当时给学校说了我们遇见了几十年一遇的大水,但是我们还是要去完成这个任务,学校非常担心,也一直和我们保持联系。但对父母,我没说什么,他们会担心。


——完成任务的感觉怎样?

我们队伍所在的县,是整个昌都、整个西藏进度最快的。每一个队员的表现都很好,都得到了当地领导的表彰。我们觉得很自豪,第一这个任务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完成,第二是我们教会了他们很多东西。


——有什么想对有兴趣参加这类活动的学弟学妹说的话吗?

我们的学生觉悟很高,很愿意参加这类社会实践,但首先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储备,要对自己的身体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在任务到来的时候承担得起。


——有没有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这个真没有,援藏这个事情不是我们几个人做,而是很多很多我们系统内的人都去过,这应该也算是医生这个职业的一个固有属性。


——对你来说收获是什么?

西藏人民特别淳朴,知道我们是医生,要么是鞠躬90度,要么是把什么牦牛肉、土豆(土豆又见土豆)一堆堆给你拿过来。医闹什么的,更是完全没有。我所在的乡,除了村民,就只有一个饭馆、一个小卖部、一个学校。大家工作之余,就跟着当地人转山、转佛塔,每一个看见我们的人都对我们微笑,或者双手合十向我们问好。西藏的天很蓝,山很高,空气很好。每个情景,我都记得特别清楚。

我学了很多东西,学会了尊重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意志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段经历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跟他们说过,我还会回来看你们。

撰稿:罗勇 陈锴 刘小平 蔡雨齐 


往期热点


唐良智市长调研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学校举办2018年优秀研究生分享会

成果速递 | 附属儿童医院赵晓东教授研究团队为儿童淋巴细胞分类建立参考值

您有雄才,我给舞台 | 重庆医科大学诚聘天下英才

【@全体重医人】 来说说你希望未来的重庆医科大学是什么样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