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校举办校史资料捐赠仪式,来看看宝贝们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不忘历史的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2-08


流年似水 物换星移

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记忆

我们正一一将其寻回

泛黄的手稿

斑驳的照片

岁月中沉默不语的老物件

他们正穿过往昔

走向这里


7月5日下午,学校在袁家岗校区行政楼202会议室举行了校史资料捐赠仪式。原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司徒亮教授家属司徒琳女士和易圣涛先生,学校人事处退休职工程学英、基础医学院退休职工唐珍璧老师、原基础医学院教师金文泉教授等向学校捐赠了一批珍贵的校史资料和实物。学校党委书记陈蓉代表学校接受捐赠并向捐赠者颁发证书。学校党委宣传部、校友工作办公室、离退休处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仪式。

捐赠仪式上,著名妇产科专家司徒亮教授亲属易圣涛先生代表司徒亮教授的女儿司徒琳女士,向学校捐赠了司徒亮的两件珍贵遗物——

一张“周恩来总理接见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全体代表”的照片原件,一盒周恩来总理、邓颖超同志赠送给司徒亮的广东特产牙签。

司徒亮教授亲属易圣涛先生

代表司徒琳捐赠校史资料


校史资料故事:

1965年11月1日,周恩来总理接见中华医学会一届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全体代表合影,第二排右10为司徒亮教授

1965年11月,司徒亮教授参加“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接见与会代表并留下这张珍贵的合影。司徒亮教授后来向学生卞度宏、戴钟英两位教授讲过牙签来历:会议结束的当天,邓颖超同志邀请林巧稚、俞蔼峰、司徒亮等六位著名妇产科专家到中南海家中做客。不久,周总理兴致勃勃地从上海回来了,手里拎了一串螃蟹。他说各位来得正好,上海的同志送了一些螃蟹,今天大家有口福。当司徒医生介绍自己并说是广东人,周总理略微想了一下,就以探询的口气问起在天津南开有位名叫司徒的大夫也是广东人,恐怕是亲戚关系吧。司徒医生说他正是我父亲。周总理笑了起来,接着解释说那时他正在南开读书,记得南开地方有位医生复姓司徒也是广东人,这样才连起来了。临别时,邓颖超特地拿出一盒广东出产的葵花梗牙签送给司徒医生,说:“这牙签就是你家乡广东开平的特产,你就留个纪念吧。”于是牙签一直保存了下来,这段故事也在重医妇产科几代医生中广为流传。

基础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教师陈仁溥教授的夫人程学英老师,向学校捐赠了陈仁溥教授生前参加编写全国统编教授《医学微生物学》的大量手稿以及证书、奖章等。岁月留下的痕迹见证了重医建校初期的艰难以及重医人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精神。

陈仁溥,重庆市劳动模范证书

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劳动模范”奖章

《微生物疾病的生化基础》章谷生 高骥千 陈仁溥 译,1959年 


陈仁溥编写的教材手稿


基础医学院退休职工唐珍璧向学校捐赠了保存多年的书籍、照片以及与老一辈校领导往来的信件等,从中得以窥见重医成长的脉络与历程,以及一代代重医人为学校发展奉献的心血与赤诚。

周泽昭手稿


孟德泽手稿


重医南大楼旧貌


重医北大楼旧貌




原基础医学院教师金文泉委托其学生王莎莉教授,向学校捐赠了一批医学经典著作和他在重医工作期间手绘的生理学插图原稿。细腻而精湛的画功,展现了老一辈教师的认真与严谨。

部分手绘医学图谱

校史是学校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校史资料的征集离不开广大校友的支持。易圣涛表示,通过捐赠让珍贵物品有了最好的归宿,让前辈先贤的事迹流传下去,让西迁精神传承下去,也鼓励、鞭策着重医后辈们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程学英认为,校史馆是学生们认识学校、了解学校的重要窗口,通过学习校史,也可以激发学生们在某一学科或领域的兴趣和爱好,对他们树立学习目标、选择人生道路有重要帮助。捐赠代表们一致表示将大力支持学校校史工作,为重医文化的建设贡献力量。

陈蓉对老专家、老校友及其家属的无私馈赠、对校友们以及社会各界给予学校校史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她指出,60多年前,是400多位上医前辈们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开创了重医,成就了今天的重庆医科大学,这段光荣的历史值得所有重医人珍视。校史是一个学校文化和精神的根源,学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校史工作,必将大力开展校史研究和宣传,传承、发扬西迁精神,也希望通过此次捐赠仪式,能够带动更多校友、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学校校史和文化建设工作中。陈蓉表示,学校将妥善保存并运用好各位捐赠者所赠资料、实物,建好重医校史馆,将其作为重医师生爱校荣校教育的生动课堂,尽心竭力发扬重医校史文化。


等等

你以为本期微信到此结束了吗?

往下看

还有更多重磅史料等着你!

为重建校史馆,丰富校史馆馆藏资源,挖掘并保护我校自1955年4月筹建以来的珍贵史料,学校自2018年11月起公开征集校史资料,公告一经发出,得到了学校离退休教职工及其亲属、广大校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征集到一批极具研究价值和保存价值的手稿、照片、书籍、实物等校史资料。西迁前辈子女亲友还为我们撰写了多篇回忆和纪念文章,一些远在海外的西迁前辈子女和校友通过各种方式给我们发来珍贵的照片。

数月以来,广大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捐赠和帮助,加之我们的广泛搜罗,校史资料正逐渐丰富,重医曾经的模样一点点浮现出来,慢慢变得清晰。借此机会,我们先选出其中一小部分,展示并分享它们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希望更多的校友关注和帮助我们收集珍贵的校史资料!

《战争外科学》 周泽昭编 1947年


《中华外科杂志》周泽昭等编 1953年


周泽昭(1901—1990),四川省江津人,著名医学家、外科专家,中科院学部委员。1930年,周泽昭毕业于中山大学。 后任广西军医学校教育长兼外科教授、主任,中国医科大学教员、延安中央医院外科主任等职。1947年在陕甘宁军区解放战争中立特等功,受过军区卫生部书面奖励和军区领导的表扬。1946年至1948年,周泽昭在陕甘宁军区第一后方医院医务主任,正是在这期间,周泽昭编著了《战争外科学》。1953年,周泽昭任北京医院院长,负责毛泽东的保健工作,1956年,毛泽东几次对周泽昭说:“我的健康恢复得很好,体质已有提高,你应当去多多培养人才。”

1957年,周泽昭从北京来到重庆,任重庆医学院院长,直到1973年1月调任四川省卫生厅,周泽昭在重医工作了15年,为重医的建设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战伤总论》陶煦 编译1948年


《外科手术学》陶煦译 1951年


陶煦(1917—1980),原名胡鸿慈,江苏无锡人,194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后任山东白求恩医院教师、国际和平医院外科医生、山东青州卫生部直属医院医务主任兼外科主任。这本《战伤总论》是陶煦在大连做编辑工作时编译出版

陶煦曾在自传中透露,想要学医的目的有二,一是医治病人的疾苦,是对人类最直接的服务;二是医生有一技之长,可以糊口。如果医学院考不取,则愿意学农科,因农民在中国最多,学农科可以对他们有较直接的帮助。可见陶煦自少年时便牵挂着民族大众。

1950年后,陶煦历任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秘书主任、上海医学院副教务长、上海医学院教学研究副院长、办公室主任兼医疗系副主任。1956年陶煦作为首批援建重医的队伍,从上医来到重医,先后担任基础部主任,教务部主任、院长助理等职。1978年至1980年担任重庆医学院副院长。


《人民保健组织学(复印件)》

傅莱编著 1961年(周燕荣教授捐赠)

1960年至1962年,傅莱经周泽昭引进,到重庆医学院执教,在此期间,他编写了这部近十万言的教材《人民保健组织学》。傅莱原名理查德·石泰因,1920年2月11日出生于奥地利,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被誉为“中国的白求恩”。1939年傅莱来到中国,1944年经聂荣臻司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傅莱加入中国国籍。傅莱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卓越的医学教师,先后在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延安中国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等数所医学院校任教,编写了大量讲义和教材。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傅莱先后担任西南(四川)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公共卫生处负责人,重庆市卫生局顾问,重庆医学院卫生系教授等职。1962年被周恩来总理调任北京。


《实用精神病治疗学》张逢春编 1955年(程学英捐赠)


《精神病治疗学》张逢春编 1959年(程学英捐赠)


张逢春(1925—2015),浙江杭州人,1950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后在上海华山医院工作,任精神科住院医师,师从全国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夏镇夷教授,积累了大量精神病治疗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1958年来到重庆,担任重医首任精神病学教研组组长和重医附属第一医院首任精神科主任,致力于精神病的医疗、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工作

1955年,张逢春在国内首著《实用精神病治疗学》一书,1959年编撰出版了《精神病治疗学》,促进了精神病诊疗学的发展。此外,他还参加编著《精神病学》教材、《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学》《内科理论与实践》等书籍。由于长期在精神病治疗学方面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被誉为我国精神病治疗学的奠基人之一


《人体染色体与疾病》 陈世騠著  1963年

陈世騠,1907年5月生,浙江嘉兴人。1929年于东吴大学生物学系毕业,1931年于燕京研究生院毕业,获硕士学位;1935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56年,任国立上海医学院生物学科副教授、教授兼生物科主任,1956年夏,由上海来渝参加参加重医建校工作,任生物教研室主任。

陈世騠是中国研究遗传物质载体最早的工作者之一,是中国摩尔根学派的知名学者,在30年代就开始了染色体工作,论文发表在《北京博物学杂志》《形态学杂志》《动物学报》等杂志上。对大白鼠染色体、家兔染色体进行了研究,其蝗虫的染色体研究,阐明了生物配子发生过程中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减数分裂的过程,对遗传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60年代,开始探讨人体染色体与疾病的关系,编著了《人体染色体与疾病》一书及其它五篇论著


《临床外科理学诊断》吴祖尧 郁解非译 1961年

吴祖尧(1918——1997)是我国著名的骨科学专家,新中国骨科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中华骨科杂志》副主编等职务,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编写全国首部医科院校统编教材《外科学》、中国外科巨著《黄家驷外科学》以及中国首部《骨科手术学》、《矫形外科学》。1958年吴祖尧从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来渝,参加重庆医学院建设,创建附属第一医院骨科,1959年-1983年担任骨科主任

郁解非(1924—2017),重医附一院普外科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4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师从我国著名外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沈克非教授。1958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调任重庆医学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附一院外科副主任,后担任重医附二院外科主任,为重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译有《临床外科理学诊断》《外科手术学》,审校《呼吸衰竭》《手术前准备和手术后处理》等外文书籍约数百万字。


《外科手术学》上册 王赞尧 1955年


《小儿外科学与小儿矫形外科学》马安权 王赞尧等编 1960年

王赞尧,1921年生,江苏启东人,1946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毕业后在中山医院先后担任外科助理住院医师,外科总住院医师,普外科主治医师,儿外科主任医师及副主任、讲师。

1960年王赞尧到重医,先后任重医儿外科主任、副教授、教授。王赞尧是全国最早从事小儿外科工作的五人之一,创造发明了用大剂量数种皮质激素药联合应用治疗婴幼儿巨大血管瘤和特殊部位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效率达93.2%


《头位难产》凌萝达 顾美礼编 1990年

凌萝达,1920年生,是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原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石美森的夫人),1945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1958年调重医附属第一医院任主治医师,1966年任重庆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1990年7月获博士生导师资格。50年代后期,凌萝达在科室内培养了防癌普查骨干,60年代在重庆开展了5万人次的防癌普查。1978年,凌萝达首次提出“头位难产”,1990年,其主编的《头位难产》一书出版,2000年再版时更名为《难产》,这两部专著曾对产科界有重大的影响,其整合的一套完整的难产理论体系,对临床有极大的帮助,为产科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顾美礼,浙江上虞人,1933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日生,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58年,顾美礼与同为医生的爱人响应祖国号召,带着刚满月的儿子奔赴重庆援建重医,先后在重医附一院、附属儿童医院工作,1973年调入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80年代初,顾美礼建立了妇产科内分泌实验室,为妇科内分泌和不孕症的诊治奠定了基础;90年代,她和凌萝达共同出版了《头位难产》及《难产》,并率先将超声治疗应用于妇产科领域,为妇产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看完这些大咖的书籍

再跟着小编去看一看

前辈们的手稿和画册吧

黄仲荪手稿(唐珍璧捐赠)

原生理教研室教师黄仲荪在这篇《为重的荣誉辛勤劳动五十年》中写道:日后,如果有人介绍我时说‘他是重医的一名普通教师,但他为重医的荣誉出过不少力。’我就十分高兴了。”


王鼎年手稿(唐珍璧捐赠)

原化学教研室教师王鼎年在2006年校庆之际写道:“半纪沧桑回首间,初临蜀江尤眼前。创业慷慨聊充数,扪首自问未等闲。岁月蹉跎人已老,英才辈出看今朝。万里因循成久客,长江头尾两故乡。”


吕昌祥手稿(唐珍璧捐赠)

原物理教研室教师吕昌祥在《艰苦创业 辛勤劳动 不断创新——回顾重医物理教研室五十年》一文中写道:建校初期,为了按时、保质保量地开展物理实验课,采取了向兄弟院校借物理实验仪器、采购零部件自己装配以及自己动手制作实验仪器等方式。


李家声手稿(唐珍璧捐赠)

原化学教研室教师李家声在《五十年的回忆,五十年的情愫》中写道:“当时政治运动频繁,教学任务繁重,为此经常利用每年的寒暑假集中时间进行实验室的实验工作……


《活着的向秀丽——王自容》

陈惠冠,王重义绘画 1960年

1959年6月,学校制药厂发生乙醚燃烧事故,63届学生王自容勇猛扑向烈火,用身体保护了国家财产和师生安全。全身烧伤面积达49%,三度烧伤占23%。全国各大报纸均对她的事迹作了大量报道,被誉为“活着的向秀丽”。共青团重庆市委作出决定,号召全市青年学习王自容的共产主义精神。王自容光荣地出席了全省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1960年6月,又出席了在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


一本本陈旧的书籍

一张张泛黄的手稿

散发着古老的气味

唤醒沉睡的记忆


那些渐行渐远的前辈先贤们

他们的年岁与时光

他们的辛勤与付出

都留在这一页页纸张上


被岁月风干的墨迹

讲述着学校

63年的风雨历程

成为印证老一辈重医人

辛勤耕耘的鲜活史料

不言不语

不忘记

我们征集校史资料的脚步

一刻未停

来加入这场穿越时光的记忆之旅吧

我们一直在等你



文字编辑:党委宣传部


往期热点


喜讯!我校谢鹏教授当选“科学中国人2018年度人物”

研究生毕业典礼校长讲话全文 | 愿你们保持飞翔的姿态

研究生毕业典礼 | 愿你们前程似锦,不负青春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大会

学校最新肝癌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刊物《The EMBO Journal》发表

没到现场?不要紧!来看本科毕业典礼精彩花絮(内有校歌视频彩蛋)

黄爱龙校长寄语毕业生 | 未来,请做一个有温度的重医人

重医春秋 | 戎马书生陈同生——重庆医学院首任院长的传奇人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