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重医人:酉阳县铜西村来了位“教授第一书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国家贫困人口脱贫作为新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开发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重庆时的重要指示要求,重庆医科大学及各附属医院将脱贫攻坚作为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学校和附属医院在提供大量物资、技术和医疗教育帮扶之外,派出14名“第一书记”驻扎对口扶贫村,以自己的学识、智慧和资源直接带领当地群众脱贫。
今年三月初,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志远教授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市委“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主动请缨,接受组织考验,成为了派驻酉阳县铜鼓镇铜西村的第一书记。
驻村4个月来,他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在当地政府、重庆医科大学和扶贫工作队员们的支持下,他修通引水渠、举办美食大赛、争取对口帮扶项目、推动村级特色产业发展、引入大学生驻村支教……赢得了铜西村村民的信任,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教授第一书记”。
学理论、重政策
有理有据解难题
“刘书记,我们这里不好搞,你要做好思想准备哟”。刘志远一到任,村民们就善意提醒他。铜西村是几年前县上撤乡并镇过程中由两个行政村(青树和方圆)合并而成,辖区范围广(村域面积7.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多(全村共1159户、4000多人),下辖11个村民小组。根深蒂固的家族宗法意识和复杂的村情民意,使得铜西村成为有名的上访村,矛盾大,问题多,在县里和市上都挂了号。
了解村里的现状后,刘志远深感责任重大,本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他,更加认识到政策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多次参加县委党校和市委党校开展的集中培训学习,刘志远对习近平扶贫工作重要论述,重庆市脱贫攻坚相关文件精神、政策举措、农村基层工作的方式方法及驻村工作的法律法规等都有了深刻认识和较为系统的把握。
他将所学和自己的本职工作经验相结合,以教育者的方法将最新的政策方针娓娓道来,将扶贫政策与理论贴近实践,影响扶贫干部和基层群众,使大家更好的理解和感悟,得到了当地群众和同事们的认可。
刘志远参加集中培训学习
扶贫工作队是一个整体,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开始逐步充实和完善扶贫工作队每周工作例会和专题理论学习制度,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目标要求对具体扶贫措施和政策支持进行逐一梳理和解读。
扶贫工作队例会
得益于刘志远对政策理论的重视,如今铜西村的扶贫工作队员们成为了政策宣讲的行家里手。面对村民提出的各种具体困难和问题,队员们不仅能有理有据地回答,让村民信服,还能给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村民一同解决。
新官上任
做实事聚人心
刘志远初到铜西村的前三周,便新官上任“三把火”,点燃了大家的希望和热情,赢得了村民们的支持与尊重。
第一把火:通水渠,解农耕用水之急
眼看着春播时节急需用水,铜西村的村民们都十分焦急,“这是我们村300多村民的主要口粮地,但是因为水渠堵塞打田都打不下去,哪个不心慌嘛。”村民说道,我们也向乡、村领导反映过,但都因资金匮乏,问题迟迟没有解决。
刘志远到任第二天,便了解到这一情况,由于引水渠是简单的土渠,三年来,因坝基漏水,坝库的水位低于引水渠入口,加之,泥石流滑坡,土引水渠淤泥堵塞,导致无法引水入渠灌溉农田。
考虑到事情的紧迫性,刘志远当即决定与村民一同去现场进行勘验,疏通引水渠需要先清理土水渠,再利用挖机作业整治坝基,人力和资金便成为疏通引水渠的两大关键。
人力哪里来?扶贫工作队组织当地村民出工出劳。
资金哪里来?在当地政府和重庆医科大学的帮助下,刘志远和同事们积极调动资源,想办法筹措完成。
刘志远在疏通水渠现场讲解情况
第二把火:办大赛,带动旅游产业凝聚人心
“世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你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这是酉阳的旅游宣传词,而铜西村就正好位于“桃花源”5A级风景区的山对面。正值阳春三月,千亩油菜地油菜花开,美不胜收。一到周末还有专程来到铜西村赏花郊游的游客。
刘志远便萌生出举办乡村美食大赛的想法,这样不仅可以推介打造铜西的乡村游,吸引游客,带动铜西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还能凝聚村里的人心,提升精气神。想法一出来,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积极支持,当地百姓喜欢热闹,也乐于参与活动,经过一周的紧急筹备,“铜西.乡村美食大赛” 如期举办。活跃了当地文化氛围,也让刘志远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更加提升了。
铜西乡村美食大赛活动现场
“好久没这么闹热过了,比过年还安逸呢,教授第一书记,下次又搞什么活动?我们支持你”村民们高兴的说。
第三把火:引项目,对口帮扶助销售
村里贫困户许银章,一家4口人。当年因两个小孩读书,加之老婆长期患病,家中劳力不足,陷入贫困境地。在外打工时,他学习到了菌类培植和种养的技术,决定返乡创业,建立一个蘑菇种殖场。
许银章的蘑菇种植场正式投入运营后,因为没有销路,大量蘑菇滞销。刘志远了解到这一情况,在考察了蘑菇种植场的种植情况和品质之后,他积极协调,联系了重庆世纪金源大饭店和重庆医科大学帮助其解决对口销售问题,消除了贫困户创业后顾之忧。
刘志远考察蘑菇种植场
“蘑菇种植场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每天出菇1000斤左右,”许银章说,如今有刘书记和工作人员帮忙销售,我也就放心大胆地生产了。
通过许银章的事,刘志远发现铜西村虽然已经脱贫,但缺少能带动村民持续增收的成规模产业,于是通过争取企业的对口帮扶,积极申报并成功获得江北区“万企帮万村”计划项目,引进“重庆世纪金源大饭店”对口帮扶铜西村,在当地发展订单农业,保障贫困户产销对路。
“目前已经谈好蔬菜和农特产品收购价格,从公司到农户,从田间到餐桌,我们直接同农户进行对接”刘志远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解决目前农产品产销不对路的问题,达到村民致富增收的目的。
迈开脚、学“土话”
因户施策精准扶贫
“刘书记,到屋吃杯开水嘛”,每当刘志远和他的工作队走访到农户人家,都会受到村民们这样热情的招呼。
酉阳产茶,酉阳人也爱茶。“吃开水”在当地就是喝茶的意思,当被主人家招呼进屋“吃开水”时,便是主人家对你表示热情友好的意思。
要问他为什么驻村不久,便快速地得到了村民们的接纳和信任,就不得不说他爬坡过坎,翻山越岭的遍访工作。
铜西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2户599人,截止2018年底已经摘帽脱贫127户536人,目前,还有深度贫困户15户62人。
“我们不仅要帮助当地已经脱贫的120多户人家发展产业,巩固成果,防止返贫,更要想办法解决15个深度贫困户的精准脱贫摘帽问题”刘志远说。为了全面熟悉村里贫困户的分布状况,刘志远改变以前工作队开车入户走访的方式,为与队员们一起“徒步”入户走访,四个月来,村里的每一条大路和便道上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基本完成了140多户贫困户的走访工作。
熟悉了贫困户的分布,但若村民们不信任你,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配合,那工作依然不好开展。于是刘志远开始学习当地“土话”,用他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拉家常,摆龙门阵。“我现在能用一些本地方言进行沟通交流,甚至还能聊天开玩笑了”刘志远笑着说道,用方言交流,能让村民们感到亲切,接地气,很自然地拉近了关系,得到了村民们的信任。
每到一户,刘志远都会认真询问各户的具体情况,并详细地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日常工作笔记本
在全面熟悉了铜西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后,刘志远和工作队员们因户施策,拟定了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一户一策”的脱贫计划方案。
开展大学生支教活动
教育扶贫从娃娃抓起
7月13日傍晚,伴随着一阵阵的蝉鸣,15位身着统一白色T恤的年轻人来到了桐西村。
15日,桐西小学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开学典礼,孩子们认识了15位年轻的新老师。“我们必将捧出一颗真心,为支教献出满腔热血!”他们身着白色T恤,右手握拳宣誓,整齐响亮的誓言在会场中久久回响。
他们是重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第一届“青鸟”支教服务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关爱扶贫号召,刘志远将一群有理想、有情怀的大学生带进了桐西村,得益于学校第一临床学院与铜西村领导的大力支持,支教团将在铜西小学拉开为期21天的暑期三下乡教育关爱支教活动。
在这21天中,支教服务团跟随刘志远一起,走村入户进行家访,进行乡村社情民意调查,深入了解当地学生,根据不同的家庭状况与心理情况,开展活动,进行教育和关爱。
带着1000多本爱心捐赠的图书,他们建成了桐西小学图书馆、与孩子们一同编排歌舞,开展了文艺汇演、安全常识的讲解、基础学业的辅导……一颗希望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慢慢生根发芽。
“‘扶贫先扶志,扶志必扶智’,而‘志智’双扶需从娃娃抓起,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刘志远说道,这次“青鸟”支教服务团三下乡支教活动就是一次很好的实践,不仅能帮助孩子们开拓眼界,树立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信心和理想,也能让支教团队员们真正的深入基层,摆脱书本上的局限,真正的融入到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来,传递爱与希望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完善自我。
只有真正的住在村、吃在村、干在村,只有感同身受地体察农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才能满腔热忱的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去。谈及驻村四个多月来的感受,刘志远说起了这首自编的打油诗。
驻村工作苦
吃饭怎么办?主要自己煮,
住房哪里来?全靠个人租;
没有洗衣机,晚上搓衣服;
哪有热水器,管他一身土;
吃喝拉撒睡,一切靠自助。
到底苦不苦,本人最清楚!
“农村条件苦,农民生活难,农业发展不乐观!”他如是说道,除了很多人和事值得感动外,还有个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三农问题有了更加切身的现实体验和感悟。
刘志远的驻村扶贫之路才刚刚开始,条件虽苦,问及为何而来,“无欲则罡,情怀未央!”他这样说道,“一是自己本就希望能有机会为党的脱贫攻坚战尽到责任与担当,贡献自己的力量。二是身为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高校教师,就应该到基层看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仅把理论落实到基层,也把在田间地头的实践体会运用到本职工作中去。”他还讲到自己也有个“五子科梦”:丢掉教授的架子,俯下干部的身子,扎稳农村的根子,找准致富的路子,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与刘志远一样的,还有13名第一书记正奔波在扶贫第一线。他们放弃了个人的休闲享乐,错过了与家人团聚、朋友相会的时光。他们深知,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工程是国家行动、中央意志、单位重托、干部责任,马虎不得、松懈不得、怠慢不得。
作为一名扶贫攻坚战线上的重医人,刘志远和他的同事们只是党和国家建设发展大局中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是中国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一辙车轮,每一个人的工作或只能改变一方目力所及的水土,帮助为数不多的一些人,但千万个扶贫干部的心血,必定造福最基层最贫困的千万百姓,必定将国家变得更好,而这些无私的付出,也必定在人民的心里留下无声的丰碑。
我们还将陆续送上
其他重医“第一书记”的故事
敬请期待!
部分资料来源:校党委组织部 扶贫办
撰稿编辑:校党委宣传部
往期热点
对话大咖丨实现了全球第一次!“973”首席科学家、“科学中国人”谢鹏解密抑郁症
传承“西迁精神” 深化两校合作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艳萍访问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