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医人物丨郭述良:职责光荣,责任更重大
他是在专业领域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创新先锋,从事呼吸病临床工作26年,在8000多个日夜里用精湛的医术为患者“争口气”,用多项创新技术推动行业前行,用医者仁心引领和培养出一批批志向高远、励学笃行的新一代。
郭述良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四届中国医师奖、第十四届中国优秀呼吸医师奖、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2017中国“十大医学新锐”、首届重庆英才.名家名师奖、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多个奖项获得者;多次荣获重庆医科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受学生好评教师等称号,2019年度重庆医科大学钱惪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医学新锐 科研先锋
近日,“重庆英才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公布,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共有61个人才(团队)脱颖而出,郭述良成为“重庆英才计划”名家名师项目的首批十位入选者之一。
郭述良主持国家“十一五”、“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累计科研经费1500余万元。在利用噬菌体治疗耐药结核病,气管支气管结核的系统研究,肺部疾病的精准介入诊疗及管理等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已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35篇)。主编、副主编国家“5+3”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整合教材共3部,参编国家高等医学院校“干细胞”教材一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90人。
以“勇于创新”作为对自身要求和择人标尺
有人曾问郭述良,你招收研究生的标准是什么?
“我会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在你一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是否有哪一次处理重要事件的方式与他人不一样?”郭述良说,除了直观地考察专业学习成绩、英语水平和思想品德外,自己会将这个问题作为另一个考察标准。通过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能够看出学生处理问题的思考方式是否具有善于“另辟蹊径”的创新精神。
郭述良认为,创新是一种思维模式,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能,拥有创新思维,是成为行业领军人物必须具备的素质。
作为附一院呼吸科主任的郭述良,完成了全球首例内外科联合气管/主支气管闭塞消融再通术,国内外首台气道肿瘤Hybrid刀切除术,国内首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技术,国内首例Onyx胶栓塞支气管动脉治疗大咯血技术、首例弹簧圈封堵支气管胸膜瘘技术,西部首台硅酮支架置入技术,西部首个ROSE技术平台,西南首台气道肿瘤激光切除术……多年来,他开创了国内外多项创新技术,并在国内开创性实施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TBCB)术,引领TBCB技术在全国100余家单位推广应用并牵头制定全国操作技术规范,极大提升了全国弥漫性肺病、间质性肺疾病诊断水平。
组建呼吸系统整合医学课程教学团队
在呼吸科的走廊上,郭述良将他对自己、对学科建设、对科室发展的方向贴在了墙上:传承、创新、转型、转化。“创新是科室发展的源泉,而转型则是发展的方向。”他认为,推动学科转型包含数重含义,由传统经验医学向现代精准医学转型;由临床型学科向研究型临床学科转型。不光是医疗科室,医者、医术同时也要向学科、学者、学术并重转化,并与时俱进,注重学科的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体系建设。医者能治病救人,但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而学者能培养成千上万的学生,每一个学生又能救治成千上万的病人。
如同星星,一个人发光只能照亮一方,而一群人的光亮能将浩瀚夜空照亮,如此代代相承学科之光方能常亮,方能不断发展。
在学校和第一临床学院的支持下,郭述良在首批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医学整合课程组中任呼吸系统课程组组长,召集了包括呼吸内科、胸外科、放射科、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儿科学、麻醉学等11个教研室的骨干师资,组建了呼吸系统跨院系、跨科室的优质教学团队,完成了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内容整合,优化了医学整合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指导了教学医院承担呼吸系统整合课程见习教学任务,其整合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均被作为范例在全校推广应用。
作为学科带头人,郭述良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在整合医学课程改革中勇挑重任,主编、副主编了国家级规划教材共3部,新接受国家级规划教材任务2部,扎实开展教学课题研究及课程和实验实践教学的建设。
呼吸系统整合医学课程的教学团队,按照“以器官为主线,以疾病为中心,以临床诊疗路径为导向,实现基础临床全线贯通”的指导思想,使学生遵循着器官系统的主线,将支离破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对呼吸系统完整的概念;以疾病为中心、以临床思维为导向,遵循临床诊疗规律,注重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多学科合作诊疗,系统性的解决疾病。
走在国内国际前沿的介入呼吸病学
在3D介入呼吸病学技术的基础上,郭述良率先提出并构建了4D介入呼吸病学平台和体系,即从经气道、经皮经胸腔、经肺血管和经食道4个维度开展呼吸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并相互支撑形成完整体系,介入性地诊疗呼吸系统疾病。这一技术的应用救治了全国近20家省市的众多的复杂、疑难、危重呼吸病患者。
郭述良谈到:“通过四种不同介入技术肺部全覆盖的4D介入,一方面完善并丰富了介入呼吸病学的概念;另一方面不同介入技术的配合使用,也大大提高了临床医生对呼吸病的诊疗能力;同时,加入肺血管介入技术后也为其它三种介入技术的使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应对诊疗中可能出现的大出血等突发状况”。呼吸学科构建4D介入呼吸病学诊疗技术体系,可以全面提升呼吸学科解决患者问题的能力,使呼吸学科由传统的以经验和药物治疗为主的内科模式向获取组织标本为导向的精准医学模式和内外兼修、微创介入的立体诊疗模式转化,推动呼吸学科向现代精准医学转型。
他所在的呼吸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呼吸与危重症(PCCM)医学科规范化建设优秀单位,所构建的呼吸病临床精准诊疗体系实力和服务能力居重庆市前例,2018年复旦排名在西南地区排名第三,2018年中国科技量值排名中呼吸病学及结核病学重庆排名均第一,西南地区均第二,呼吸病学全国排名29名,结核病学全国排名14。临床与科技实力在西南地区均仅次于华西医院呼吸科居第二位,已成为长江上游区域呼吸疑难危重症救治中心,在全国呼吸界处于先进行列。
勇于创新已经成为他的思维方式,他也以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要求影响、带领着全科室教学人员积极钻研进取,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国内呼吸界脱颖而出、崭露头角的青年教师和学生。
“职责光荣,责任更重大!”
从教26年来,郭述良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承担本科生、实习生、研究生、住培生、进修生等多层次教学任务。尽管医疗事务繁忙,他仍坚持每学期给本科生上课、每星期开展研究生学习会、每月给实习生、进修生进行专业讲座。他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主讲课程整合医学课程在全院作示范性说课,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
郭述良多次获重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受学生好评老师”,指导研究生中有2名获得“国家奖学金”,1名获得“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带领呼吸内科获国家级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优秀专培基地,国家首批PCCM专修、单修基地,构建起完整的呼吸内科国家住培+专培+专修+单修三阶段培养体系,所获培训基地数在重庆呼吸界居第一。
重视传承和发展 着力梯队培养
放手传教 毫无保留
郭述良在对科室青年医师的培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为青年教师提供各种机会参加国际和全国各级比赛、进行大会报告,锻炼青年教师的讲课能力和水平。积极组织青年教师观摩教学名师的理论大课、教研室定期进行集体备课等方式来提高教学水平,不断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院、课程组试讲,指定教学专家一对一进行点评和指导,由他指导的多名青年教师在全国各级比赛中屡屡获奖。
“从讲课比赛的选题到讲课的方式,郭老师都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一名在全国医学医药院校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的青年教师这样说道,呼吸内科可选择的疾病很多,但也正因选择多,也更加难以抉择,以至于在讲什么上反复犹豫。一天中午郭述良主动把他叫住,把内科学、呼吸病学的书拿出来一点一点的筛选,最终选择了更能展现呼吸科讲师基本功的肺癌作为讲课比赛的选题。如何讲才能出彩也是一个问题,郭述良建议他从整合医学出发、讲最新的教学改革作为思路进行授课,以病例为导入方向,沿着诊疗的思路来讲。经过精心策划和认真准备,最终该青年教师获得了全国教学比赛一等奖,实现了我校在该赛事上一等奖零的突破。
被问及是何时开始注重青年梯队的培养时,郭述良讲道:“当年轻人来到科室的第一天,就必须担起培养后辈的重任。”
他认为,对科室的发展而言人才是第一位的,只有当青年教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时,科室才能进步。对年轻医师的培养要放手传教,绝不保守。在郭述良的科室中,所有的最新技术,如超声支气管技术等都要求科室年轻人全部掌握,他说:“只有教会了徒弟,才能推动着师傅不断去创新,去研究新的技术。”他极其反对“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种观点,主动将自己发现和开创的新领域、新技术让青年医生学习、拓展。
不管是青年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看到五到十年后的他们,给予他们土壤,想方设法地创造各种方式浇水、施肥,让阳光照进去,才能培养一批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青年人,最终形成科室完整、健康、积极的生态链和学科梯队。
“临床思维”与“阳性思维”
郭述良认为,培养今天的医学生就是在培养明天为自己看病的人。他对学生高度负责,在教学工作中遵循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个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因材施教。
如今,整合医学成为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大趋势,对医学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知识点没记住,可以用手机百度一下,但没有完整、良好的临床思维,却无法正确的诊断病情。
郭述良认为,拥有临床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对呼吸系统的概念有完整的认识,要能独立理清诊疗的思路。“什么是呼吸系统?”由于原来的呼吸系统课程十分零散,学生在被问及这一问题时,往往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郭述良归纳总结了“三个两个”的概念,将复杂的呼吸系统概括“两个驱动器(中枢信号驱动器、外周机械驱动器)+两个交换器(肺泡-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组织)+两个管子”(气道、血管),帮助学生快速建构起对呼吸系统的认知,了解和熟悉完整的呼吸系统,逐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阳性思维”,是郭述良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中,他都要求自己和他的学生要保持“阳性思维”,也就是在做一件事情时,一定要怀着“必定能做成”的想法,而不是千方百计找理由做不成,瞻前顾后、反复纠结。在完成每一个创新的复杂手术之前、攀登每一个高不可攀的科研高峰之前,他都时刻提醒着自己,“向前看!一定行!”也以此教育和影响学生。
肩上的责任,心中的情怀
关心学生 服务成长
除了对学生学习的高度负责外,郭述良也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为了加强与学生课后的交流沟通,他在每次课后都留下自己的微信,也开通了微博,分享生活点滴和医学知识。
在微博上,有学生私信他在课堂上没有听懂的问题,也有学生提出书中的错别字,但无论多忙,学生的留言郭述良总会认真的一一回复。有趣的是,一个学生生病,便在微博上写出症状,询问他用什么药最好。郭述良私信回复后,学生打趣地说:“郭老师从此走上了微博问诊的道路”。
质控7年,科室无一例医疗事故
2011年,郭述良与团队通过实践和凝练提出了“全攻全守”的学科建设理念与思路。他认为,科室就如一支球队,不能为了安全而一味防守,也不能只攻不守,安全漏洞频出,否则就会面临淘汰、降级,因此建设应该全攻全守、攻守兼备。攻,就是要勇于担当,锐意进取,推动学科全面发展;守,就是要编织严密的医疗质量控制防范体系,避免隐患和事故,确保医疗和病人安全。
而质控表单,便是郭述良在”守“上的一大举措。几年前的一件医疗问题让他意识到了建立勾选式质控表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组织科室人员对所有手术和操作项目制定含有术前术中术后要求和规范的快速勾选式质控表单,如今已建立质控表单近百项。科室通过12个质控小组、每月一次的质控会议、质控表单与质控制度组成了科室严密的质控保障体系,自2012 年1 月始,无一例医疗事故发生,该方法广受业界推崇,不少单位派人来交流学习。
每年的教师节和每月的生日宴
每年教师节前后,郭述良都带领学科团队拜望由上海分迁来渝建设重医的王鸣岐教授、王福荣教授、陈曼丽教授,以及吴亚梅教授和罗永艾教授等为附一院呼吸科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老师们,借节日之际祝愿他们的老师、老前辈身体安康。老师们生日时,他也带团队前去道贺。多年以来,整个呼吸科的团队延续着敬老、尊师的优良传统。
在不断向上攀登的同时,郭述良也十分注重科室氛围的维护。每个月的中旬都会举办生日宴,为科室中当月生日的人一同庆生,不仅有医生和护士,也有住院的病人和科室里的技术工人。生日宴选在中午举行,在科室的休息室或是在病房之中,买上蛋糕、水果,科室人员聚在一起,为寿星们唱一首生日歌。
2019年9月9日,教师节来临之际,也是学校为他颁发“钱惪教学名师奖”的当天,他在朋友圈写下“继往开来,衷心感谢学生们给我的祝福,希望你们都有远大前程!今天,教师节来临的前一天,受聘之际,更感受到作为教师的责任与担当!职责光荣,责任更重大。”
策划:党委宣传部 教务处
撰稿:蔡雨齐 黄泳琪
往期热点
聚焦智慧医疗 大咖精彩论“见”丨第二届“两江智慧医疗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重医人物丨邓丹:党旗领航践行传道初心,好方法教授“烧脑”统计学
我校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秋荣膺“2019 年度第十二届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领导者卓越贡献奖”
初赛、决赛均第一!我校学子在全国医科院校研究生院联盟研究生临床能力(眼科学)大赛夺魁
期末考在即丨官微亲测“校园自习地”,谁是你心中的No.1?
点一下 在看 会变得更好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