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医新青年丨李沁原:热爱生根发芽,科研一路生花

当持续的热爱浸润广袤原野

当茂密的新芽长满空白画面

从“单纯的喜欢”开始

秉持着“一旦想做某件事情,

就一定会去把它做好”的理念

她扎根医学沃土

带着旺盛的求知欲

秉持专一修炼的进取心

她一直行走在

探索未知的重医求学路上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

李沁原科研的故事






李沁原


儿科学院


博士研究生




李沁原,儿科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


以第一作者在SCI期刊上发表7篇论著(总影响因子54.32分)及3篇通讯类文章(总影响因子140.5分)。其中,以第一作者在《JAMA》子刊《JAMA Pediatrics》(影响因子26.1分)和《Lancet》子刊《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影响因子102.642分)上发表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被国际权威循证数据库UpToDate所引用,推动了全球抗菌治疗方案的更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积极参与《国际儿童新冠肺炎诊疗指南》的制订,随后以秘书组组长身份参与该指南更新工作。更新版指南由全球权威机构联合制订,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布,李沁原为该指南的共同第一作者。



所获荣誉

2021年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022-2023学年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


2022-2023校级创先争优三好学生、校级创先争优科技创新先进个人


2023年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奖、研究生学业鼓励奖


2023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23-2024校级创先争优三好学生、校级创先争优科技创新先进个人


2024届校级优秀毕业生






01

热爱探索未知

踏上研途不思还




“我当初想读博主要是对科研的喜欢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在硕士临床轮转期间,每当遇到一些不解的临床问题或者有趣的现象,李沁原不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更愿意去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希望通过攻读博士学位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寻找未知的答案。



  李沁原认为,除了对未知事物强烈的好奇心之外,科研还能体现自我的社会价值。她分享了一则让自己印象深刻的经历:


李沁原在硕士期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越短,血液中细菌载量越高,菌血症患儿出现不良预后的风险就越大。恰巧在临床轮转时,她在科室医生的指导下收治了一名菌血症患儿,当时该患儿的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非常短,仅有4个小时。收到检验科打来的报警电话后,她立马向科室医生汇报了情况,同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结果。科室医生综合分析后,觉得该患儿病情进展风险很大,立马将其抗生素进行了升级。抗生素升级后,患儿的症状明显好转,很快出院了。

患儿家长非常高兴,出院后一周专门回病房来看他们,小患儿还主动伸手拥抱。这次的经历让她觉得,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应用于临床,为患儿减轻病痛、给家庭带来幸福,让她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随着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李沁原越来越体会到“在一个领域学的越多,不知道的就越多”。为了把想做的事情做好,她总是主动学习、钻研。


科研工作非常耗费时间精力,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当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相符或者是实验做不出结果时,她说不要慌,先保持冷静的心态和清醒的头脑,避免因过度焦虑导致问题的处理不得当。”


她总结自己的科研方法:首先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再反复思考自己的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过程是否与预先设计一致;如果一致,那就要查找类似文献,比较自己和其他研究方法的异同点,评估是否因为研究方法细节的不一致导致结果不理想;或积极寻求有类似研究经验的老师或同学帮助,请他们帮忙指出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如果通过上述方式仍未发现问题,那很有可能是你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这可能会成为研究创新点。”


就在这种越学越无知,越无知越学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她不断完善自己的学术研究,不断又去探索新的方向。


“科研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沉下心来,戒骄戒躁、甘于寂寞、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如果你想要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就注定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时间。”




02

一个能够升起月亮的身体

必然驮住了无数次日落





作为《国际儿童新冠肺炎诊疗指南》的共同第一作者,李沁原介绍,这部指南是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牵头发起制订,来自儿童医院的李秋教授和刘恩梅教授为牵头专家、兰州大学GRADE中心陈耀龙教授团队给予方法学支持,同时邀请来自中美英等11个国家顶尖医疗机构的67名研究者共同参与。是一部严格按照循证医学方法学规范制订,临床适用性强、高质量的循证指南。


“感谢刘恩梅教授和罗征秀教授给我提供了参与指南制订的机会、陈耀龙教授教会了我如何制订指南。”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前期的积极学习与参与实践,李沁原的每一分努力都被老师看在眼中,也使她收获了切切实实的成长



遇到未知又无法解决的难点,求知欲很强的李沁原会积极地寻求帮助,主动询问老师或查询文献资料,在扩充自己的知识的同时总结方法与经验。“要不怕累、不怕苦”,积极参加每一次工作汇报还主动揽活的李沁原做到了这一点,“只有尽可能多地参与各项工作,才能充分掌握指南制订的每一个细节,这样做出的指南质量才能够得到保障,才能够给临床提供正确的指导。”


当问到此次工作最大的感想与收获时,李沁原这样回答:


压力虽大,成长更甜!虽然有压力有难度,但却提升了我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和专注,并寻找有效应对策略的能力。

整个过程中我更加熟练地掌握了高质量临床实践指南和系统评价的制订方法,还获得了宝贵的学术资源以及国内外专家的认可。不仅如此还获得了难忘的师生情和友情,或许在多年后回想起这段时光,我会很感谢人生中有这样的一段与整个团队挥洒热血的经历。



03

沁原小课堂



面对外界的纷纷扰扰

该如何专注于自我?

新手小白也有一颗做科研的心

又该如何上手呢?

李沁原通过自己的经历

总结了一些小妙招

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保持耐心和专注的小tips

1、设定清晰的目标和计划:提前制定明确的计划和时间表,有助于集中精力并保持动力。有条不紊地学习与工作,完成一项打钩一项,这样就不会因为不堪重负或焦虑而失去耐心,进而放弃了。


2、养成稳定的良好习惯:建立稳定的生活秩序,按时工作学习、饮食睡觉,这样有助于让大脑调整到最合适的状态并且可以减少拖延和分散注意力的情况。同时也能保持身心健康,避免过度疲劳。


3、尽可能减少外界干扰:选择最让你感到舒适的学习环境,比如安静的图书馆、自习室等。远离可能会打乱你工作节奏的因素,像游戏、手机,可以将其搁置远处,尽可能减少干扰。



有关科研学习的小建议

1、培养良好的文献阅读习惯:如果同学们想要开始做科研,但此前又没有太多研究经验,那大家要学会的第一项科研技能就是培养良好的文献阅读习惯。文献阅读一定是科研的基础!有效的文献阅读,可以帮助大家找到合适的选题、提高研究设计质量以及提升论文写作水平。在阅读本领域顶尖期刊发表的文献综述和原始研究时一定要做好阅读笔记。这不仅可以帮助你梳理内容与框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你的思维逻辑并且提高写作能力。


2、训练科研逻辑思维:当你确定了研究选题后,下一步就是设计研究方案。科研特别是研究设计是一个极其讲究逻辑的工作。在科研初期可以去尝试模仿顶刊研究的设计方法,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路体系。同时去参与科研标书的撰写,以此来锻炼自己。


3、加强科研动手能力:想得多不如做得多。虽然研究设计非常重要,但我们也不能执拗于要将研究设计完美后,才开始动手做实验。大多数情况下,研究结果不会完全符合你的预期;所以我们需要边做实验,边修正研究方案。


4、学会展现科研成果:做得多也要说得好。你需要通过语言或其他方法有效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更多人熟知与认可你的成果。



实用小工具

1、文献鸟:输入有关研究方向的关键词,就会为你定期推送此方向的最新文献。一般准确率很高,可有效了解某些研究方向的最新情况。


2、EQUATOR协作网(网址:https://www.equator-network.org):不同研究类型(例如队列研究、随机对照试验、动物实验、Meta分析等)的科研论文怎么写,都有基本的写作范式。EQUATOR协作网提供了不同类型研究的报告规范,供大家写作时参考。



04

讲给想做科研的学弟学妹们






科研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并非一蹴而就。它更像武林高手修炼内功,必须得经过漫长而痛苦的闭关,其间还得与枯燥乏味为伴。但只要熬过了这段艰苦的时光,就可能收获好的科研成果。只要目标清晰、兴趣盎然,你就会从灵光乍现的起伏中,逐渐体会到科研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李沁原说,“我真心地希望有更多学弟学妹能够投身科研,做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推动医学的进步,体味科研的幸福和浪漫。”



策划:刘馨蕊

文字:周君茹  张力丹

摄影:马馨雨

排版:张怡静

供图:李沁原

编辑:黄泳琪 蔡雨齐

审核:蔡雨齐

往期热点

重医附属医院近期要闻速览


儿童节已过~周末小游戏(新手版)《重医“拼一拼”》

西迁口述实录丨杜剑云:成败总在微小处

艺术+医学!来看“灵魂画手”~|微观重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医科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