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思雨、杨光、赵洪波||体医融合视域下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研究

融媒体中心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03-26

摘要

     基于体医融合的核心内涵,以结构功能主义为理论依据,对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现实困境、推进机制与实践路径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结果: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主要面临指导人员缺少、政策引导缺乏、政社联动缺欠、文化内化缺失等方面的困境。据此构建了政府主导的统筹机制、价值判断的转变机制、效果引领的督导机制、资源供给的保障机制等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推进机制,并进一步明确了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实践路径:政府深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支持,高校发挥平台优势、输入行动资源,中小学提升理念认知、打造内容体系,医院提供健康咨询、做好诊疗服务,家庭强化体态引导、注重家校协同。


     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式”。“体医融合”作为健康治理衍生的一种新理念,已成为我国推进和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技术关键,成为推动和扩大体育学科融入健康服务领域的重要举措。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是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在体质健康问题中身体姿态异常(简称“体态异常”)常因其短期影响隐匿、损害发生延滞而被淡化和忽视。但从国内外区域统计数据来看,青少年的体态异常问题十分严峻,检出率47.91%~89.29%。当青少年身体姿态发生异常时,不仅会对其精神面貌和器官功能造成影响,严重者甚至将导致生理缺陷和疾病的发生。近日,教育部就青少年体态异常中的脊柱侧弯问题做出重要指示:要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青少年学生预防脊柱弯曲教育,落实相关的健康促进行动。因此,在“体医融合”和“体态问题严峻”的双重背景下,如何运用体育方式结合医疗手段改善与解决青少年的体态异常问题已迫在眉睫,而本研究的核心就是依据结构功能主义,尝试形成青少年身体姿态体医融合健康促进的初步理论。


1 理论依据解析


1.1 体医融合     

 

体医融合的前身为体医结合。我国学者宣海德最早提出并阐释了体医结合的概念:社区体育要与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相结合,借助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优势与体育部门相互配合及补充,从而达到增强社区居民体质、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务院相继颁发了《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共同指出要促进体育与医疗融合发展、推进形成运动健康服务模式。在此背景下,体医融合的概念应运而生,并逐渐取代了体医结合的话语表述。体医融合是体医结合的进一步明确与升华,其提法更加符合事物的本质规律和贴近概念的核心内涵,是从理论深度到实践广度更高程度的互动合作。“融合”是指将不同的事件、事物或过程组合起来,在相互作用机制下所形成的新统一体。体医融合作为融合的下位概念,可理解为基于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持续性,把体育、医疗等多项健康技术手段综合运用于民众科学健身和疾病预防、治疗与康复中,以获得健康促进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其特征主要包含体医融合具有一定目的性,即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体医融合具有元素集合性,即体育和医学两大学科知识、理论、方法、技术等相互渗透为一体;体医融合具有多元协同性,即政府主导、社会各力量共同参与和努力。


1.2 结构功能主义


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事关家庭幸福、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对待这样一个广为关注的社会问题,需要用经典的社会学理论来规范它的研究过程。在对社会学理论的梳理中,发现美国著名社会科学家帕森斯于1945年提出的“结构功能主义”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指导。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指出任何的社会现象都可以被看成一个大系统,内部由处于不同层次的诸多子系统所构成,各子系统之间以特定的方式相关联,对社会整体发展发挥着相应的作用;在社会大系统的正常运转下各子系统将发生相应变化,随着相互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而不断调整,并使社会大系统适应性地出现新的平衡状态且保持原有的运行轨迹,同时该理论还认为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完善结构。社会行动的目标方向取决于社会系统的结构,如果结构呈现完善状态,社会行动的目标必将实现;反之,若要使社会行动实现其目标,系统内部也必定要具备合理有序的结构。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系统的目标能否实现均依赖于系统所具有的适应(Adaptation-A)、达鹄(Goalattainment-G)、整合(Integrat-ion-I)和维模(Latentpatternmaintenance-L)功能的发挥,而发挥的程度皆依赖于各自承载的结构,即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的完善程度。因此,系统内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4个子系统结构的完善性是社会行动系统目标实现的前提。


2 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系统的建立


体医融合作为体育领域与医疗领域共同促进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既强调跨领域合作,又注重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其本质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所倡导的内容高度契合。因此,依托体医融合的核心内涵,借助结构功能主义AGIL功能模型,考虑我国的社会环境及生态,确立改善青少年体态异常、促进整体健康为服务目标,选择政府、高校、中小学、医院、家庭为资源供给主体,选定物力资源、人力资源、政策引导、组织管理、协同参与、监督监管、价值观念和文化内化为实施操作环节,并探索调整各组成成分的性质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完成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系统的建立(图1)。


2.1 有机体系统的“适应”功能

有机体系统承载着整体系统的适应功能,为保障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系统的有效运行,从外界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包括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物力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在物力资源充足的情况下人们才有可能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且在青少年的体育参与过程中,专业人员的组织、指导和管理均是保证青少年以正确合理的方式参与运动、矫正体态异常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系统的资源条件,主要包括政策、资金、场地、课程服务、技术指导、文化传播、健康咨询和诊疗服务资源等。有机体系统的特性决定了系统适应的性质,并为满足适应性的功能需求提供了基本能量。


2.2 人格系统的“达鹄”功能


人格系统承载着整体系统的达鹄功能,即目标达成功能,也就是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系统中建立系统目标的次序并引导资源去实现目标,包括个体的动机、欲望和目标。这一过程主要借助行政部门的政策导向和组织管理,调配物力和人力资源予以实现。政策引导是指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权力机关为实现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的目的所确定的奋斗目标、行动原则、工作任务和一般步骤,以及具体措施。组织管理是指通过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等,以有效实现系统目标的过程,包括从组织设计、组织运作、组织调整3方面设计、建立并保持一种组织结构。人格系统突出地表现出聚合和调节个体的目标,进而实现整体系统目标的特性。


2.3 社会系统的“整合”功能


社会系统承载着整体系统的整合功能,即让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系统各部分协调联系而形成一个有功能的整体。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系统中政府、高校、中小学、医院、家庭具有各自不同的多元价值需要,管理系统的有效运用是将其整合统一并实现系统目标的关键所在。而当各种不同价值取向的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行动者发生某种互动时,会因管理手段的合理介入而逐渐产生某种约定并形成和维持互动的价值模式,这种称之为“制度化”的价值模式就是社会系统的存在方式。社会系统在4个子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使各部分之间协调一致,避免断裂和游离的发生,满足了系统整合的需要。


2.4 文化系统的“维模”功能


文化系统承载着整体系统的维模功能,或称之为潜在模式的维持。维模作用的体现:一是为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系统内的组成成分之间紧张关系的管理提供运作方法,二是确保行动者在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系统中扮演起积极的角色,以维持系统公认价值体系的方式保持系统的稳定性。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系统通过建立有效的价值规范,能够激发与强化系统中各个行动者的动机与行为,确保和维持各主体在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以及协调配合,共同维护系统的“稳态”。文化系统中所包含和保持的观念意识和价值规范,为整个系统提供了根本的行动方式和行动模式。

3 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困境审视


青少年发生体态异常问题既是青少年自身的问题,也是外界环境多重因素交织的问题。基于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系统的框架,对所牵涉的影响因素进行考量和审视,是制定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策略的基本前提。


3.1 有机体系统的适应功能不足3.1.1 桌椅设计的普适性问题


物力资源是适应功能所需资源的二维之一,而桌椅则是青少年身体长期处于某种姿态的直接表现。目前,学生桌椅的设计要求是学生上体呈直立坐姿,臀部、膝盖和脚踝成直角,保持两分钟后就会导致疲劳、不适和不良姿势的发生。诸多研究表明,国内82%的家长和学校在给孩子选择桌椅时并未充分考虑其匹配性。从人体测量学角度看,学生所使用的课桌椅与学生自身情况表现不符。学生在不适宜的学习桌上完成功课时,势必通过头部和颈部的前倾来获取较为舒适的读书视野,过高的书桌容易使身体呈现两肩上提(耸肩)、上半身前倾等姿态;而过低的书桌又容易出现含胸、弯腰、臀部前移、肩部抵靠椅背等姿势。当学生的身体感到不适或活动受限时,学生只能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坐姿、改变应有的正确体位来获取较为舒适的感觉,这将导致学生的身体姿势发生扭曲,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体态异常的后果。


3.1.2 指导人员的专业性问题


设置身体姿态健康指导课程是纠正青少年体态异常的有效推进方式,具有“医体融合”素养的专业化体育教师人力资源是保障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在健康指导课程的实施中,体育教师作为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中最为重要的指导人员,发挥着组织和指导的关键作用。青少年的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和体态矫正方法等主要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由教师传递,因此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深厚与否至关重要。姜晓珍等人的研究表明67.9%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对他们的体育参与水平和健康习惯的养成作用明显。但在调研中发现,多数体育教师对体态异常的认识不足,对体态矫正专业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不足,对体态指导经验的积累不足,已成为校园身体姿态健康指导课程有效开展的现实障碍。


3.2 人格系统的达鹄功能不足3.2.1 政策引导的针对性问题


 “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形式更为多样、内容更为丰富,体质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是国务院、国家体育总局等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等政策文件所倡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务院最新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到“义务教育阶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高中阶段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但如何树立健康观念、如何养成健康方式并未做出相应说明。一方面青少年体质测试中的身体形态(身高、体重)并非完全等同于身体姿态,体态异常也并不能通过简单参与体育活动就能完全改善和解决;另一方面,我国尚未有针对青少年体态异常的统一检测,对其纠正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身体姿态评估仍未列入全国体质调查和学校体育监控范围之内。


3.2.2 组织管理的落实性问题


从教体部门来讲,青少年教育与体育管理者更多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中运动素质的提升,相关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组织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尽管国内外相关调查显示青少年体态异常的发生率非常高,急需有效的纠正方案,但目前仍没有可供借鉴的指导策略。缺乏统一的测评标准,缺少稳定可靠和规模化的测试方案,缺乏权威数据反映青少年体态异常的流行现状,缺乏可实施的干预矫正技术等,是制约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工作进一步推进的困境因素。另一方面,运动康复中心、体态矫正机构等作为校内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有力补充,对青少年塑造良好体态、保持健康体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从已有的情况来看,政府部门未能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缺乏统一性的组织和管理。


3.3 社会系统的整合功能不足3.3.1 主体参与的协同性问题

      

青少年体态异常作为社会性问题,需要社会中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及努力,政府、高校、中小学、医院、家庭作为社会单元是保障其有序推进的关键。家长的健康理念、受教育程度,学校领导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教师的多维健康意识以及社会有偿组织的经营理念和专业支持等方面的有力协同,是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重要支撑。2018年全球活力健康儿童联盟颁布的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评定等级报告中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在多方面的协同支持上明显表现不足。政府和学校虽然把体育提升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重点工作,但把身体姿态健康仅仅作为体质健康促进的要素之一,显然不符合体态异常成为突出公共卫生问题的实际情况。


3.3.2 政社联动的监管性问题


在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行动中,必须有效发挥监管机制作用,科学系统地对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在决策前实施监管,防止决策错误;在决策中实施监督,排除潜在隐患。做好此项工作的前提,是明晰“谁来监管”和“以何监管”的问题。首先,我国青少年体育的管理工作主要由教育部体卫艺司和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两个部门负责,二者所行使的职责权限既有交叉也有平行。趋利避害思维下,该工作由谁负责、由谁监管,社会组织具有什么责任、发挥怎样的效能未能明确。其次,监管的过程需要明确的规范去衡量青少年体态是否异常以及异常的程度,而目前青少年身体姿态的监测与评价体系尚未形成,有关身体姿态的流行病调查工作尚未普及,可供分析的数据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权威的身体姿态测评标准。


3.4 文化系统的维模功能不足3.4.1 价值观念的偏离性问题

      

静坐少动常态化、家庭关爱过度化、能力提升工具化是当今时代的主流趋势,而这一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均与学校、家庭和个人长期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有关。中学阶段既是升学备战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时期,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尤其是高中阶段,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导致学生、家长、教师、学校都无时间、无精力、无计划对体态异常问题进行必要的关注和矫正。学校教育过分关注学业成绩的提升,严重忽视学生全面健康的需要;教师对学生正确坐、站姿的提醒点到为止、流于形式;无论是体育课还是健康课,都疏于对学生身体姿态健康的教育。如此重要的成长阶段,恰恰以偏离性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对青少年身体姿态美塑造的忽视。


3.4.2 文化内化的缺失性问题


为了维持对系统行动者的指导,统一各行动者的思想,必须将身体姿态健康这一认知逐步内化到行动者的思想中,以唤起行动者的内需、激发行动者的动机,形成有效、持久的动力源来指导健康行为。这一过程就是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价值内化。这一内化过程是将外在的对家庭、学校、青少年个体的行为要求和规范通过主体的接受或学习转化为主体内在的价值观,成为指导主体自身行为的标准取向,且规范内化越深价值观的形成越稳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间竞争的日益加剧、实用主义和工具倾向的不断泛滥,体育所具有的健体强身、预防疾病的功能价值逐渐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竞技、商业和政治价值,使得体育在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中的内化追求被淹没和消失。

4 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机制构建


“机制”在词意上原指机器的构造与工作原理,现已在社会现象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借用“机制”一词来对接结构功能主义各子系统的功能,并探讨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过程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结及运行方式,进而为下文实践路径的确立提供依据。


4.1 建立政府主导的统筹机制,发挥人格系统的达鹄功能

      

统筹机制是从整体上通盘考虑、统一筹划工作中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机制。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统筹过程既包括目标上的统筹,即以政策引导实现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兼顾,又包括对象上的统筹,即以组织协调实现对参与主体利益的兼顾;还有事物功能的统筹,即以管理规范实现对事物所发挥功能作用的兼顾等。政府主导的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统筹机制,使得政府在制定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时,兼顾参与主体的不同利益,在发挥体育、医疗促进健康的功能方面做到通盘考虑、统一筹划,优化各级政府对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战略性布局,明确政府主体的统筹性任务,集中可整合的资源统筹解决健康促进行动在某一阶段所发生的问题。


4.2 建立价值判断的转变机制,达成文化系统的维模功能

      

转变机制是在组织系统中为实现发展愿景和目标,运用引导、塑新、传播等手段消除和减少不利于目标实现的观念意识负面因素,以达成有助于组织愿景实现的相互作用与促进的最佳认知。为了调动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行动者的积极性,应注重思想、观念、认识等价值判断的转变,从共同需求出发,以青少年的全面健康为根本目的,克服仅仅局限于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的错误理念。在实际的转变机制中,既要注重新观念意识的科学性、时代性、适应性,做好转变的前提和动力工作,又要把握观念意识主体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做好传播和引领工作。与此同时,还要联合体育与医疗部门建立健全相关组织机构,宣传与营造社会环境氛围,加大价值判断转变效果的调节和反馈力度。


4.3 建立效果引领的督导机制,完成社会系统的整合功能


督导机制是指为使结果达到预期目标,督导主体对被督导对象的行动过程、运用环节进行督促、引导和管理,从而形成督导系统内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序与方式。为了保证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行动的顺利进行,应将效果引领的督导机制引入其中。因此,要做好与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不符内容的“立、改、废”工作,根据实践的需要,清理实施的阻碍因素,填充创新的内容,修订、完善与改进与之相矛盾的部分。在督导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主导、高校服务、中小学实施、家庭支持、医院参与的联动方式,消除多元主体互不衔接、相互分离的现象;同时制定严厉的执行督查制度,完善失范补救机制,切实把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落到实处。


4.4 建立资源供给的保障机制,彰显有机体系统的适应功能

     

保障机制是指组织系统为了更好地实现预定目标,运用保护、保证等手段,与被保护的事物形成的支撑和被支撑体系。资源在保障机制中起到了核心作用,通过对被保障对象资源的输入,为目标的顺利达成保驾护航。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资源包括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这些要素资源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构筑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的希冀与追求。这些资源的有序配合和落实,要求每个资源供给主体一定要根据需求进行有效的供给。政府提供政策资源,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资金资源;高校提供政府购买服务后的基础理论、技术指导资源;中小学提供课程、信息和文化传播资源;医院提供健康咨询、诊疗服务资源;家庭提供心理资源。

5 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实践路径


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机制作为遵循,还要制定具体明晰的路径提供指引。在剖析体医融合内涵和考释结构功能主义特征的基础上,从政府、高校、中小学、医院、家庭维度确立了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实践路径。


5.1 政府:深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支持

      

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实现不仅是新时代深化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战略要求,还是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的迫切需要。政府作为该行动的供给主导,应深化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政策扶持,加大相应的资金支持。一方面政府应当从顶层设计层面制定扶持政策,设计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战略定位、指导思想、具体要求及保障措施,并组织卫生、教育和体育部门组建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委员会,对具体操作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另一方面,政府在明晰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整体目标的基础上,在人员培养、课程设置、场地建设、购买服务等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与高校深度合作、与医院签署框架协议、与中小学保持统筹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5.2 高校:发挥平台优势,输入行动资源

      

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基础性和专业性较高,在诊断评估、医疗康复阶段往往需要专门的指导人员以及专业的技术理论与场地器材作为保障。一方面要发挥出高校在资源供给中的平台优势,利用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医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等学科专业的特色,扩宽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理论和应用体系,提升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科技研发水平。另一方面以体医融合为核心理念,通过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融合式人才培养,打造出能诊断青少年体态异常情况的评估人员、能开具出青少年身体姿态运动处方的指导人员,切实满足中小学实施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推进需要,以及广大青少年对形体美、姿态美的现实需求。


5.3 中小学:提升理念认知,打造内容体系


以学校环境为主体开展的各类体育活动不仅是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的普遍参与方式,也是该年龄段学生活动的主要特征。中小学作为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主要践行场所,其实施方式是日常学习中身体姿态健康知识的渗透以及体育课程中身体姿态健康方法的授予。为了保证实施的有效性,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方面通过意义建构论的学习和主体建构论的实施,促进学生提升对体态异常危害以及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认知水平和参与程度,通过日常行为教育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预防意识,强化参与动机;另一方面构建新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体系,咨询和征求运动康复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与建议,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将身体姿态健康相关知识的掌握与方法运用纳入到体育课程的开展之中,切实提高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可操作性与可实施性。


5.4 医院:提供健康咨询,做好诊疗服务

       

共建共享已成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战略主题,改革创新已成为健康教育的根本原则,在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上也是如此,理应以网络合作的方式实现多层次、多主体和校内外的一体化合作。一方面要制定医院参与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配套实施意见,以制度化的方式让医院承担起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责任与义务,切实保障医院与学校、家庭高度配合参与到该行动的健康咨询和诊断评估中去。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体态异常严重的青少年,仅依靠体育的作用难以实现“治已病”的效果。医院作为医疗诊治的专业机构和场所,应积极嵌入到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实践中,与其他供给主体联合行动,为青少年提供行之有效的精准干预服务。


5.5 家庭:强化体态引导,注重家校协同

      

家庭是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有生力量和坚强后盾,应当采取以下举措强化家庭在该行动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建立家庭与学校的平等观念。家长作为青少年的监护人,显然不是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的“局外人”,而是强有力的支持者。家长与教师在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上同等重要,尤其在小学阶段,家长在健康认识和观念引导方面更为关键。因此,应基于均衡发展的视角,强化家长对体态异常的认识与重视程度,有效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中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面对青少年身体姿态异常的问题,家长应与学校和教师多沟通、多配合,提升协同能力、达成共同认识以及分担实践责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及长处,共同促进青少年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正确体态的养成。


6 结语


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为加快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意见的落地落实,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所出现的多重问题,既需要制定精准化、系列化的微观指导方案作为支撑,还需要构建统筹化、系统化的中观推进策略以提供动力。基于体医融合的核心内涵,以社会学经典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作为分析依据,从有机体系统的适应功能、人格系统的达鹄功能、社会系统的整合功能、文化系统的维模功能出发,审视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现实困境,构建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推进机制,确立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的实践路径,力求实现改善青少年体态异常、促进整体健康的服务目标。


 专题研究:体医融合

/ 往期推荐 /
目次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目次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目次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戳“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