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会君、李拓键、徐阳||体育公共服务对农民健身获得感的影响机制研究——兼论均等化认知的中介效应

融媒体中心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03-26


     让农民有更多健身获得感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基准。探讨健身获得感的内涵,认为健身获得感是人们对实际获得的体育公共服务进行评价所产生的满足和幸福等心理感受,有着公平公正的内在价值特征。引入农民均等化认知中介变量,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体育公共服务对农民健身获得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均等化认知的中介作用下,场地设施、健身指导、体育活动和体育权利对农民健身获得感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和间接正向影响,双向路径形成综合影响效应。新时期持续增加更高水平的、满足多元需求的体育公共服务及积极改善农民均等化认知水平,能有效提升农民健身获得感。

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治理的良证基准与善治标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体育公共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其建设工作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提出,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需求,构建更高水平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也明确提出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农村体育作为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构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让农民有更多健身获得感就成为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本文从健身获得感内涵入手,考察体育公共服务对农民健身获得感的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1 健身获得感的理论内涵及时代价值

1.1 健身获得感的理论内涵


获得感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本土概念,从概念提出的目的来看,获得感与“幸福感”“剥夺感”等有一定的相似性,都用来评价人民生活状况。不同的是获得感有着更加实际的意义,它强调改革成果必须惠及人民的共享发展理念,体现的是人民基于客观获得而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感受,这与幸福感等强调纯粹的心理感受有所不同。曹现强认为获得感是人们对多方面实际获得进行主观评价而产生的满足等心理感受;白秀银等认为获得感是人民对国家治理与发展带来的实际获得产生的主观感知。王浦劬等和丁元竹等也作出类似的研究界定。

依据学者对获得感内涵的研究,本文提出“健身获得感”这一概念,意指在国家推进全民健身事业进程中,人们对政府实际供给的体育公共服务进行综合评价所产生的满足和幸福等积极主观感受。可以从两方面理解这一概念。首先,农民健身获得感来源于体育公共服务。考察农民是否从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中获得切身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是健身获得感提出的本源之义。就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来讲,物质层面的体育场地设施,精神层面的健身活动、健身指导等都是农民参与健身的载体,因而成为健身获得感的基础。体育权利是农民共建共享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保障,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及需求表达权等应该成为未来政府关注的重要内容。其次,健身获得感是一种积极主观感受。获得感是人们基于社会发展带来自身收益增多而产生的感受效应,是一种收益感。对于农民来讲,政府对农村实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农民健身条件得到改善,健身收益增多,由此产生的积极主观感受就是健身获得感。

1.2 健身获得感提出的时代价值

1.2.1 健身获得感反映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获得感的提出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获得高速发展,但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二元分割严重等社会矛盾也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全面、不可持续。为此,国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理念的根本目标就是在共建共享中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受城乡二元体制等因素影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长期处于被忽视或边缘化状态。2006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进实施,标志着政府开始在农村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截至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投入60多亿元,约90%的行政村已配套体育场地设施。另外,广场舞、门球、武术等健身活动越来越普及,很多地方持续打造“一镇一品牌”“一村一品牌”的特色健身项目。农民身边的体育社会组织逐渐建立,以村镇体育总会为主的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得以构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改变释放了体育发展红利,也让更多农民获得了共享体育发展成果的机会。新时期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完善更高水平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能够切实保障农民在共建共享中增强健身获得感。从这一层面讲,健身获得感体现了农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认同度和满意度,也因而能够成为检验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试金石。

1.2.2 健身获得感体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治理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将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在做大发展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让老百姓有更多成就感和获得感。”平等地享有体育公共服务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的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治理,就是要解决体育发展中的不均等现象,实现体育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主要治理措施有:加强弱势地区、弱势人群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如推动体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等;加大财政支付力度,实现政府主导下的体育福利转移和财政转移,改变农村体育公共服务长期被忽视或边缘化的历史;促进体育资源的跨区域流动等。从治理成效来看,虽然体育发展差距仍然存在,但在均等化治理进程中,农民的体育权利、体育机会等得到重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得到初步构建,农村体育发展局面得到改善。研究发现,保持社会分配公平是提升民众获得感的重要社会基础。用农民健身获得感阐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治理的成效,能够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


2 农民健身获得感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及假设


2.1 农民健身获得感影响机制的理论假设

2.1.1 体育公共服务对健身获得感的直接影响


公共服务如何提升国民获得感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学者已经进行了不少研究,阳义南通过MIMIC模型,测算了公共文体、社会保障等7项公共服务对获得感的影响效应,并提出公共服务正向影响获得感的提升。廖福崇亦支持了这一观点。吕小康等研究了医疗获得感的影响因素,认为医疗服务正向预测医疗获得感。从学者研究结果来看,公共服务对提升获得感有正向影响作用。具体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来说,多年的持续供给与不断完善改变着农村体育的发展局面,农民在共享体育发展红利的同时,也形塑着对体育公共服务的积极感知。根据学者对民生领域公共服务影响获得感的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体育公共服务对健身获得感亦有正向影响。进一步将体育公共服务细分为场地设施、体育活动、健身支持和体育权利后,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1:场地设施对健身获得感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H2:体育活动对健身获得感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H3:健身支持对健身获得感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H4:体育权利对健身获得感具有正向影响。

2.1.2 均等化认知对健身获得感的中介影响


均等化实际是社会公平的问题。社会公平回答了体育资源在成员间分配正当性问题,而人们对这种社会公平的主观认知则会对其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徐建斌等发现,个体的社会公平认知度与对社会分配体系的接受度呈正相关关系。黄艳敏等验证了公平认知在获得感生成中的中介作用,发现公平认知直接影响对自我获得的评判,并成为诱导得失感知的可控变量。从农民个体来讲,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并不必然提升农民的健身获得感,地区间、城乡间及群体间的不平衡或差距容易激发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产生对自身不利地位的主观感知,进而影响对自身实际获得多少的认知评判。结合学者的研究,本文提出农民均等化认知的中介变量,考察在介入农民对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均衡状况的认知考量后,体育公共服务如何影响健身获得感。由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H5:均等化认知对健身获得感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H6:场地设施对健身获得感的正向影响受到均等化认知的中介影响。

假设H7:体育活动对健身获得感的正向影响受到均等化认知的中介影响。

假设H8:健身支持对健身获得感的正向影响受到均等化认知的中介影响。

假设H9:体育权利对健身获得感的正向影响受到均等化认知的中介影响。

2.2  变量选取与指标体系构建

2.2.1 因变量:健身获得感

健身获得感是基于体育公共服务实际获得而产生的主观评价。体育公共服务在内容上是多维的,因此健身获得感也应该是多维度的,可以利用多个显变量来构造潜变量的方法达到测量的目的。从指标选择来看,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是国家评价民生服务的常用指标。参考国家的评价指标并借鉴阳义南测量国民获得感的指标,本文采用体育公共服务资源充足性(SG1)、参与公平性(SG2)、获取便利性(SG3)和享用普惠性(SG4)4个显性指标构建健身获得感这个潜变量,实现对健身获得感更为准确的测量。

2.2.2 自变量:体育公共服务

根据王梦阳等、王睿等考察城乡体育公共服务的指标,并结合研究需要,本文形成场地设施、体育活动、健身支持3个方面15个指标。另外,基于农民对体育公共服务参与、表达等权利需求,本文提出体育权利测评的4个指标(表1)。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要求调研对象根据体育公共服务实际获得情况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说明农民对实际获得评分越高。

2.2.3 中介变量:均等化认知

农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认知受群体、地区、城乡等供给现状的影响,同时也受对国家治理均等化问题未来预期的影响。本问卷选择调研对象对农民群体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均等化认知(EC1)、城乡供给现状均等化认知(EC2)及未来均等化治理预期(EC3)3个指标,考察农民均等化认知水平。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要求调研对象根据自己对均等化现状的判断及均等化治理预期进行评价,得分越高代表农民越认可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治理的现状和未来。

2.3 体育公共服务对农民健身获得感影响机制的初始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体育公共服务对农民健身获得感影响机制的研究模型(图1)。从场地设施、体育活动、健身支持和体育权利4个维度考察当前农民体育公共服务的实际获得,并解析其对农民健身获得感产生的直接影响效应;构建农民均等化认知变量,考察其中介效应。最终在考虑所有影响效应的基础上,获得体育公共服务影响农民健身获得感的总效应。

3 数据来源与问卷检验

3.1 数据来源

山东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和体育大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有一定的建设基础。本研究首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于2020年5月下旬抽取日照、淄博、德州、临沂的4个行政村进行试调研,样本数量为50份。根据试调研结果调整问卷题项和表述方式,并再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于2020年7月对山东省11市的21个行政村进行调研。调查采取网络问卷形式。考虑到农村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率较低的现状,本次调查由调查员实地走访,通过调查员智能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完成问卷。受疫情影响,本次调查均由居家学习的当地大学生完成,调查前通过腾讯会议进行两轮培训:1)如何向农村调研人群解释本问卷;2)特别强调调查时佩戴口罩和保持安全距离。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512份,剔除不锻炼人群及其他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474份,有效率为92.58%。使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总体样本情况如表2。

3.2 问卷检验

3.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919,Barlett球形检验Sig.=0.000,表明样本数据可进行因子分析。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SU5载荷系数为0.377,SR3载荷系数为0.331,小于0.6的建议值,可以删除。删除2个指标后形成包含6个潜变量24个指标的负荷矩阵,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9.081%。根据实际意义,提取6个公共因子,并重新命名为场地设施(SF)、体育活动(SA)、健身支持(SU)、体育权利(SR)、均等化认知(EC)和健身获得感(SG),Crom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884、0.840、0.800、0.768、0.822、0.867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表3)。

3.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运用AMOS26.0软件对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测量指标均大于0.6,且都在0.001水平显著,说明所构建测量模型能够有效度量对应潜变量。所有题项的题目信度SMC均大于0.36,题目信度较高;组成信度CR值均超过0.8,说明各项测量指标变化高度一致;收敛效度AVE值均在0.5以上,说明潜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好。表4显示,潜变量对角线的值均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皮尔森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说明各潜变量之间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人口统计学特征、每周锻炼次数对农民体育公共服务实际获得与健身获得感的影响关系


样本人群的差异性会影响体育公共服务实际获得以及由此产生的健身获得感。1)从性别来看,男性体育公共服务实际获得及由此产生的健身获得感均低于女性。不少学者发现男性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低于女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研究结果。2)从年龄分布来看,31至40岁人群表现出体育公共服务实际获得和健身获得感均最低,30岁及以下人群次低的特点。3)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大学及以上学历人群实际获得体育公共服务程度最高,健身获得感却最低,这体现出该人群健身获得感的钝化效应。4)从锻炼次数来看,随着每周锻炼次数的增加,农民体育公共服务实际获得和健身获得感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加。如何吸引农民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真正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当下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4.2  体育公共服务影响农民健身获得感的机制解析


4.2.1 模型拟合

模型整体拟合度数值为:x2/df为1.380<3,RMMSEA值为0.028<0.08,GFI值为0.947>0.9,CFI值为0.984>0.9,TLI值为0.981>0.9,所有拟合指数均满足拟合标准,表明测量模型拟合度良好。

4.2.2 路径系数与假设检验


用AMOS26.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9条假设路径的T值均达到1.96的建议值,且达到P<0.05的显著性水平,所以9条路径假设关系均成立。最终模型如图2所示。

4.2.3 体育公共服务对农民健身获得感的影响机制 

(1)体育公共服务对农民健身获得感的直接影响效应。从体育公共服务对农民健身获得感的直接影响效应来看,不同维度影响效力有所不同,按由大到小的效应值,每增加1单位场地设施、健身支持、体育活动和体育权利的供给,农民健身获得感将分别提升0.211、0.149、0.137和0.132单位。场地设施、健身支持、体育活动和体育权利对农民健身获得感的提升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体育公共服务是农民健身获得感提升的基础。(2)农民均等化认知正向触发健身获得感的产生。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均等化认知对健身获得感的影响效应值是0.224,也即农民对城乡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认知水平每提升1单位,健身获得感会提升0.224单位。该触发效应值大于体育公共服务所有维度对健身获得感的直接影响效应,说明农民的均等化认知对健身获得感有重要影响,农民如何看待均等化问题是提升健身获得感的关键因素。(3)农民均等化认知对体育公共服务正向影响健身获得感有中介影响。从模型结果可以看到,农民均等化认知在体育公共服务影响健身获得感的过程中可以发挥中介作用。如图2所示,体育场地设施与均等化认知交互作用,产生健身获得感的间接影响路径是体育场地设施→均等化认知→健身获得感,最终间接效应值为0.073(该路径上所有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系数相乘的结果)。同样,体育活动与均等化认知交互作用,产生健身获得感的间接路径是体育活动→均等化认知→健身获得感,最终间接效应值为0.041;间接路径健身指导→均等化认知→健身获得感的最终间接效应值为0.042,间接路径体育权利→均等化认知→健身获得感的最终间接效应值为0.034。(4)体育公共服务对农民健身获得感的综合影响效应。体育公共服务通过直接影响和均等化认知的中介作用,实现了对农民健身获得感直接作用和作用的叠加效应。通过直接效应值和间接效应值加总,计算出4个潜变量场地设施、体育活动、健身指导和体育权利对农民健身获得感的综合影响效应值分别是0.284、0.178、0.191和0.166。


4.3 讨论

研究发现,体育公共服务对农民健身获得感的影响通过直接和间接两条路径实现,分别是场地设施、体育活动、健身指导和体育权利影响健身获得感的直接路径,以及通过均等化认知的中介作用所形成的间接路径,两条路径均显著。

(1)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对农民健身获得感的直接影响效应和总影响效应均最大。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公共服务作用发挥的重要载体,能够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健身利益,因此与健身获得感的提升关系最为密切。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一直是各级政府推进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重点。据笔者参与山东省全民健身评估实践看,除部分行政村因拆迁、合村并居等原因未安装健身设施外,山东省行政村设施覆盖率已接近100%。尽管政府在推动场地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从本次调研结果看,样本人群对体育场地设施的评价并不高,学者也对政府一刀切式、标准化式供给体育场地设施多有批评。研究表明,实际获得与人们多层次需求匹配失衡,不仅不能提升获得感,反而会带来获得感的钝化现象,有悖于改革的人民性指向。基于此,新时期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应该进一步调研农民体育需求,在“增供给、补短板”过程中解决好建什么和怎么建的问题。首先要结合当地文化、自然资源及经济等特点,设计修建更多符合当地农民体育需求特点的场地设施。其次,对农村室外配套健身器材要加强提档升级、智能化管理,同时及时维护和淘汰不安全的器材。第三,针对土地红线等制约因素,加强体育部门与其他多部门的联动,利用好农村文体广场、文化设施、村居附近空闲场地等,建设改造健身设施。最后,完善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制,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引入社会力量供给体育场地设施。场地设施是农民健身的重要依托,其修建工作必须回应农民的健身新期待。

(2)健身指导和体育活动对农民健身获得感的直接影响效应和总影响效应均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位,是健身获得感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缺乏科学健身知识和技能、体育活动形式单一、资金支持不足等问题制约着农民参与积极性。新时期要充分提升农村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加强其在健身知识传播、技能培训、活动举办等方面作用的发挥。定期举办协会负责人、乡镇体育干部及健身爱好者等的培训,鼓励有能力的单项协会组建联盟,推动优势体育资源下沉到农村等。其次,打造大中型健身活动与小型健身活动有机结合的农村健身活动体系。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举办有影响的较大规模的全民健身活动,引领农村健身氛围;经常性开展小型多样、因地制宜的农民健身运动会,以及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特点,组织适合农民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活动,让健身活动走到农民身边。通过大中型活动的示范引领以及小型活动的经常多样,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健身。第三,动员农村传统体育传承人、体育爱好者、村镇体育协会负责人及村镇体育干部等,挖掘、组织和管理本地特色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通过政府购买形式纳入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实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对接农村现实。

(3)从直接影响效应和总影响效应来看,体育权利获得对农民健身获得感的提升有一定的作用。研究指出,人民能有效表达需求,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等得到保障,在当家作主中实现人的尊严,是获得感的重要内容。目前体育权利严重缺位,农民少有机会了解、参与、评价体育公共服务,也缺乏表达体育需求的途径。体育公共服务具有公共价值导向,公共价值的产生必须让全体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因此,给予农民更多共建共享体育公共服务的权利非常重要,这不仅包括事前表达需求、事中接受服务和事后作出评价的权利,还包括深入参与到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全程,真正实现当家作主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畅通沟通交流平台非常重要,让农民能够表达自己的体育需求,相关部门及时回应农民的体育诉求,才能真正让体育改革红利落到农民的实际需要上。

(4)农民均等化认知作为中介变量引发体育公共服务对健身获得感的间接影响效应。在间接影响路径上,均等化认知对健身获得感的诱导效应值大于体育公共服务所有维度的直接影响效应值,这验证了学者的研究结论:主观的不公平感比客观分配差距更大更直接地影响人们的感受,农民如何看待均等化问题比城乡实际差距更直接地影响健身获得感的提升。当前我国正以国家治理的方式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其实质是通过补偿性体育制度实现对弱势群体的适当照顾,使其在体育资源、体育福利等方面得到利益补偿,逐步消除人们享受体育公共服务面临的障碍。不可否认,体育发展差距仍然存在,但国家对体育公共服务公平正义的追求有利于改变农民对均等化治理的预期,也正向影响着农民健身获得感的提升。在4条间接影响路径中,体育场地设施与均等化认知交互作用,产生的间接影响效应值最大,这与当前城乡体育场馆设施差距显著有关,人们感知明显。其次是均等化认知与健身指导、体育活动交互作用产生的间接影响效果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体育权利与均等化认知交互作用虽然产生的间接影响效应值最小,但我们不得不考虑到,现实生活中农民政治权利的获取比城市居民更难,这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中如何实现农民共建共享的平等机会和权利提出更高的要求。鉴于农民均等化认知对健身获得感的中介影响效应,引导农民提升均等化认知水平有重要意义。研究指出,基于个体实际利益增多而产生的纵向获得感,能够提升与他人比较产生的横向获得感,纵向框架对提升公平性认知诱导获得感的效率要优于横向框架。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带给农民的健身获得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或消解横向比较带来的剥夺感。因此,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强化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时间维度上供给增多的事实,引导农民在与过去比较的情境下获得更多的积极感受。另外,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推动农民参与、政府协调、企业共建的多方合作局面的实现,引导和带动农民在共建共享中加强对国家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治理的积极预期,是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均等化认知水平的途径。

5 结语

健身获得感是人们对实际获得的体育公共服务进行评价所产生的满足和幸福等心理感受,有着公平公正的内在价值特征。体育公共服务影响农民健身获得感测量模型中,各因子对测量模型有较强的解释能力,9条假设路径关系均成立。在均等化认知的中介作用下,场地设施、健身指导、体育活动和体育权利对农民健身获得感产生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和间接正向影响,双向路径形成综合影响效应。新时期持续增加更高水平的、满足多元需求的体育公共服务,以及通过舆论强化体育公共服务时间维度上供给增多的事实,增加农民体育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权利和机会等,有利于从直接和间接两条路径提升健身获得感。


/ 往期推荐 /
目次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目次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目次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戳“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