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小课堂丨摩尔定律的前世今生
科创小课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如今,科技创新已经与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密不可分,为了让更多读者走近科技创新、关注科技发展,浙大杭州科创中心公众号推出“科创小课堂”,围绕微纳技术,不定期为大家带来科普小知识。好奇与兴趣是科技创新的起源,如果您对某个话题感兴趣,也欢迎您给我们留言互动!
关注集成电路行业相关新闻的朋友,经常会看到一个词“摩尔定律”,那么这个词到底是啥意思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聊聊“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其实并不是一个自然定律,而应该被视为对未来集成电路发展的观测或者预测。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先生在 1965 年作出了一项引领我们现代数字革命的预测。通过仔细观察不断变化的趋势,摩尔先生推断计算的性能将显著提高,而相对成本将成倍降低。这一见解被称为摩尔定律,成为了电子行业的黄金定律和创新的出发点,其内容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两年(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不久后,这个时间被缩短到了18个月,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大卫•豪斯(David House)提出:预计18个月会将芯片的性能提高一倍,这是一种指数级的性能提升。
从实际使用角度看,摩尔定律可以理解为微处理器的性能每隔18个月提高一倍,或价格下降一半。这就使得“摩尔定律”有了经济学价值,换句话说,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越高,晶体管的价格就会越便宜。比如在20世纪60年代初,一个晶体管要10美元左右,但随着晶体管越来越小,小到一根头发丝上可以放1000个晶体管时,每个晶体管的价格只有千分之一美分,也即当初价格的百万分之一。
微处理器晶体管数量大幅上升
集成电路1965年-2019年发展史,“摩尔定律”与集成电路相互竞速
但是,随着晶体管的尺寸越来越小,一直到目前量产的5nm工艺,集成电路的工艺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晶体管的尺寸能否继续缩小呢?“摩尔定律”也遇到了瓶颈。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吴汉明院士就曾在IC CHINA 2020(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上预测,“随着工艺节点演进,摩尔定律越来越难以持续,预计将走到2025年。”(点击此处跳转阅读原文)
那么,问题来了,“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产业将如何发展?创新之路又在何方?新结构、新材料、新集成设计创新,是如今集成电路业内基本公认的三条路径。各国的集成电路产业科研工作人员,也都在这些新路径上不断尝试创新突破。未来集成电路产业,尤其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会有什么样新的发展?新路径是否可以带来新收获,助力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部分综合自 半导体行业观察、电子工程世界公众号
本文编辑:陈小兵 罗浩强
责任编辑:吴瑶瑶
审核:王恩禹
推荐阅读
点“在看”,送我一朵小黄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