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洪鸣、孙铁山|中国城市群城市经济增长的网络外部性及其作用机制

JJYGLY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4-02-05

❖ 投稿网址:http://rem.cueb.edu.cn

❖ 联系我们:jjyglyj80@126.com

中国城市群城市经济增长的网络外部性及其作用机制

张洪鸣 孙铁山

► 刊期:《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年第2期

► 作者简介:张洪鸣,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孙铁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通讯作者。

内容提要

中国城市群将成为未来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城市网络外部性是挖掘城市群经济增长潜力的关键途径。本文基于城市网络外部性的理论构建城市群城市经济增长的模型,运用空间计量的实证方法,利用2003—2019年中国12个城市群1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城市群城市经济增长的网络外部性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相比城市群外的城市网络外部性,城市群内的劳动力和技术产生更强的正向城市网络外部性,且城市群内部的高铁可达性可以强化劳动力的正向城市网络外部性,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关联度可以强化技术的正向城市网络外部性。根据本文结论,加强城市群内城市间联系,完善城市群内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城市群内城市间产业关联,是中国城市群未来实现城市经济协同增长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城市群;城市网络;城市网络外部性;城市经济增长;高铁可达性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如何进一步挖掘经济增长潜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是适应中国新发展阶段要求的必然选择。其中,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而完善新型城镇化及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是提升消费需求能力与促进要素充分流动的重要手段。中国城市群将成为未来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集聚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具生产力的要素,因此也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十一五”规划首次指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十三五”规划首次明确19个城市群的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十四五”规划强调要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带动全国经济效率整体提升。目前,中国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城市群发展得较为成熟外,绝大多数规划的城市群并没有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这些城市群仅停留在概念层面。因此,“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

二、文献综述

城市群内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构成了城市群城市网络的基础,研究城市群城市网络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首先要刻画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传统的城市经济联系测度方法主要有:引力模型和城市流模型、投入产出模型、企业互锁网络模型等。这些测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城市之间联系的强度,但是这些只是潜在的联系,强度的比较也需要一定的假设条件,难以准确地反映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关联网络的参与者,众多企业的区位策略界定了城市之间的关联网络,企业联系也体现了城市联系的本质。相较于传统的测度方法,城市之间的企业投资联系可以体现不同城市企业之间的实际资金流,直接反映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强弱。但是,现有使用企业投资联系数据分析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研究非常少,且多局限于分析个别城市群,缺乏对中国城市群整体的研究。

早期研究认为集聚经济是一种由于经济主体处于共同区位而产生的经济外部性,集聚经济的溢出效应存在空间范围限制,空间尺度通常是城市或工业园区。但是,在空间上不相邻的经济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外部性,这种外部性被称为城市网络外部性(urban network externality)。随着交通及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网络外部性可能逐渐超过单个城市集聚经济的作用,成为城市群城市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潜力来源。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城市网络外部性,但是考察城市群城市网络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现有研究较多通过刻画城市外部关系来体现城市网络外部性,但是这些方法丢失了城市之间复杂关系的信息。由于可以通过空间权重矩阵描述城市之间的关系,现有文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城市网络外部性对就业和房价的影响,但对经济增长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更缺乏基于城市网络外部性理论对城市群城市经济增长的研究。

城市群是城市经济发展成熟的一种高级空间组织形式,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会实现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在区域层次和相互联系的空间上都具有网络性的基本特征。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紧密联系,可以优化城市群内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实现产业分工与要素禀赋的互补,使单个城市集聚经济产生好处的范围得以扩大,促进城市群整体的经济效率。现有研究认为产业分工、知识溢出、市场一体化、拥挤效应缓解是城市群集聚空间外部性的重要来源。但是,城市群经济的本质就是在城市网络紧密联系下生产要素在超过单个城市的城市体系范围的空间优化配置,目前尚缺乏从要素流动的角度分析城市群城市经济增长网络外部性机制的研究。

中国城市群城市的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更强的城市网络外部性?如果存在,城市网络外部性作用的机制又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弥补现有文献的不足,本文基于2003—2019年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中国城市群城市经济增长的网络外部性,并从劳动力要素和技术要素流动的角度,考察交通成本和产业关联对城市网络外部性的作用机制。本文对现有文献进行了如下扩展:(1)利用企业投资数据测度城市联系,更好地反映城市群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本质;(2)通过城市群内外城市网络外部性的比较,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城市群城市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3)从要素流动的角度,分析城市群城市网络外部性的内在机制。

三、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城市网络外部性的理论,构建了城市群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型,采用2003—2019年12个城市群178个城市平衡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的方法,实证检验中国城市群城市经济增长的网络外部性。实证结果表明:(1)相比于城市群外的城市网络外部性,城市群内的劳动力和技术产生更强的正向城市网络外部性,说明城市群内城市之间通过劳动力流动和知识溢出实现协同增长,产生了“1+1>2”的效果;(2)城市群内部的高铁可达性可以强化劳动力的正向城市网络外部性,说明交通成本的下降可以通过促进劳动力流动实现城市群内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3)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关联度可以强化技术的正向城市网络外部性,说明产业关联的提高可以通过促进知识溢出实现城市群内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对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政策制定有所启示,也对未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经验依据。根据研究结论,本文针对城市群建设提出如下三点政策建议:

1. 加强城市群内城市间的联系

中国城市群的发展极不均衡,从城市网络联系的角度,除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外,其余城市群的网络联系强度与密度还十分有限。由于城市间联系产生了促进城市群经济增长的正向城市网络外部性,因此,在未来的城市群建设中,应更加注重通过城市群层面的制度建设,逐渐打破城市之间的行政壁垒,加强不同地方政府的合作而推动同城化发展。由于企业是城市间经济联系的主体,要鼓励企业通过分支机构在不同的城市建立企业网络,促进企业之间跨城市的交流合作。

2. 完善城市群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劳动力对城市群城市经济增长有正向的网络外部性,因此要加速劳动力在城市群中城市之间的充分流动,让劳动力在城市群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价值。城市群内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市群一体化的基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劳动力降低区位选择中的交易成本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发展好的大城市都具有比较好的交通区位,不断完善城市群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可以提高边缘城市的交通可达性,使劳动力资源更好地向这些边缘城市扩散,避免大城市集中过多劳动力而造成集聚阴影。因此,需要继续完善城市群内的交通基础设施,以高铁为依托,促进城市群内城市的交通一体化、网络化发展
3. 促进城市群内城市间的产业关联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技术的城市网络外部性尤为突出,知识溢出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群内城市间产业关联更强可以使城市更好地进行竞争合作,城市间产业的相关多样化可以促进技术关联和知识溢出。对于城市群内城市间产业规划,不可一味追求差异化分工,要在一个产业大类下进行更细化的产业分工,这样不同城市之间相似的知识结构才可以构成技术交流的基础。同时,也要保持城市间产业分工在细分水平上一定的差异,避免城市间产业的同质化竞争。因此,要通过城市群层面的规划引导,让城市之间的产业在保证可以进行技术交流的前提下互补分工,促进城市间的产业协同效应。(全文刊发在《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年第2期48—64页。)往期回顾

经济与管理研究

微信号 : REM_JJYGLYJ

投稿网址:http://rem.cueb.edu.cn

版权所有,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FMS管理科学高质量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RCCSE核心期刊●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张洪鸣、孙铁山|中国城市群城市经济增长的网络外部性及其作用机制

JJYGLYJ 经济与管理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