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豆瓣评分8.4!电影《我们的故事》,就是一部新加坡建国简史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给丘吉尔做饭 Author 给丘吉尔做饭
文丨给邱吉尔做饭
于2016年上映的新加坡电影《我们的故事》分上下两部,共227分钟。豆瓣评分都有8.4分。
将近4小时的时间,从一个小女孩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新加坡建国的历史,是我看过的最朴实的电影。
朴实可能首先在于选择了命苦的寡妇招弟作为女主角。二十多岁的招弟生了三个女儿,丈夫死后,被大老婆连人带女儿一起赶出了家门,她不识字,没有工作,还大着肚子,只能回娘家。
娘家并不欢迎她。首先因为她八字与父亲相冲,从小她只能管父亲叫“四叔”。家里还有一个娇生惯养游手好闲的弟弟,自然对增加的这几张嘴极不欢迎。但招弟已经快要临盆,一边保证自己将来会对这个家有贡献,一边就把孩子生了下来,还是龙凤胎。
家里人又说新生女孩脸上的痣会与大家相冲,要招弟把女儿送走。
如此,招弟才得以在娘家住下来。
娘家是有娘的家啊,但是娘也只是招弟的“四婶”,跟着“四叔”来的。招弟是他们的长女,是家里的“大姐”,但是,重男轻女,大姐要照顾弟弟妹妹这些观念似乎天经地义,没有人会觉得奇怪,所以招弟也只能忍受,更加辛苦地工作。
这些观念贯穿始终,从来没有要批判要反对的意思,包括“一家人不要太计较”、“朋友要互相帮助”等古老的信念支撑了全部的情节,这大约是我觉得电影“朴实”的第二个原因。
招弟的“工作”,是每天起早贪黑地种地、养猪,磨豆子做豆花到市场去卖。当时的市场,有印度的督查,和本地的黑帮,轮番骚扰摊主们,令大家苦不堪言。
新加坡主要有三个种族:招弟一家这种讲福建话的华人,招弟家的邻居,讲马来语吃手抓饭的萨米一家,还有任督查的印度人,他家女儿后来嫁给了招弟的小弟弟。
至少从电影里看到的是,华人和马来人的地位比较低,住的都是会漏雨会被洪水冲走的寮棚。
一个很有喜感的场景是,印度姑娘要嫁给华人穷小子,还未婚先孕,让原本凶神恶煞的督查爸爸相当暴怒,去当说客的除了敢于出头的招弟,还有同为摊主的萨米。他们虽然语言不通,但连比带划,居然把婚事说成了。
这也是“民族融合”象征性场景。
在实现这场“民族融合”之前,还发生过当地黑帮为保护被他们收了“保护费”的摊主而痛打督查的冲突,只能说阿龙“这个黑帮不太黑”,他佩服能为了保护兄弟不惜自己挨打的招弟,改邪归正后还一直关照她们一家,这种人情温暖,也表现得非常朴实。
第三重的朴实,应该就是演员的表演和影调。中规中矩,略带一些喜剧的夸张。你想看到的表情都有,都到位,一览无遗,也无需更多的深意。正如全片都打了一种类似电视剧的大白光,完全放弃了对“电影质感”的追求。
能够达到这种朴实,除了切入视角低、价值观平民化、表演和影调风格求拙,我觉得还有两个辅助力量。
一是故事情节平实,起承转合都在意料之中,没有狗血的夸张和反转,所有的狗血,都由招弟那个招人恨的弟弟一个人担当了——他真是满嘴喷粪,坏事做绝,当然最后也改邪归正了——正因为有这样一位接管观众情绪的大反派,其他情节就可以只管平实走来就好。
二是略带喜剧的表现手法对冲了全片的悲剧气氛。
老父亲病重,开着“霸王车”的弟弟跑得不见人影,还是招弟请了假,推着板车送“四叔”去医院。路上,老父亲良心发现,让招弟叫他做“阿爸”。招弟说,不是叫了会相冲吗?父亲说,还有什么冲不冲的?原来以为儿子会孝顺,到头来发现还是女儿孝顺。招弟高高兴兴地叫“阿爸”,阿爸却没声音了。招弟大哭,说:讲了不能叫阿爸嘛~阿爸悠悠醒转,说我只是累了啊~
这是我觉得非常高级的段落。
最后,阿爸还是走了。
家园没有了。一家人搬进了带电梯的祖屋。
农田消失了。代之以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方言没有了。官方语言是英语。
曾经,他们以为没有明天,最后,发现遗失的是昨天。
幸好,他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
我来唱一首歌
古老的那首歌
我轻轻地唱
你慢慢地和
是否你还记得
过去的梦想
那充满希望灿烂的岁月
你我为了理想
历尽了艰苦
我们曾经哭泣
也曾共同欢笑但愿你会记得
永远地记着
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
你我为了理想
历尽了艰苦
我们曾经哭泣
也曾共同欢笑
但愿你会记得
永远地记着
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
罗大佑的歌如此贴切,让人以为是专门为此写的。但这是新加坡建国50周年的献礼片,2016年上映,《闪亮的日子》发表于1989年。对了,影片中用了好几首华人熟悉的歌来表现年代,也是该片朴实的看点之一。
文章原载于微信公众号“给邱吉尔做饭”,原文标题为《电影|我们的故事——新加坡建国简史》。感谢授权转载。
— END —
编辑:HQ
《新加坡眼》视频号你关注了吗?
点击下面视频,可以看到更丰富的内容!
或直接搜”新加坡眼“也可以找到我们的视频号~
跟进新加坡时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