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光耀为什么要撤销南洋大学?

田柏强 看南洋 2023-10-13

新加坡眼旗下账号,点击左上角关注


今年是李光耀冥诞100周年。李光耀(Lee Kuan Yew,1923年09月16日~ 2015年03月23日), 新加坡华人,祖籍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党溪乡 ,毕业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创始人之一。曾任新加坡总理(开国元首) 被誉为“新加坡国父”。2018年12月18日,李光耀获得“中国改革友谊奖章”。为纪念“李光耀冥诞100周年”,本号将推出“百年光耀”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没有新加坡共和国,就有了南洋大学。而有了新加坡共和国,却没有了南洋大学。“南洋大学”曾经是东南亚华人教育的一面旗帜 ,1955年,当时新加坡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南洋大学成立。1980年,新加坡早就成为独立的国家,南洋大学却被被关闭。

在英国殖民地时,英国人一直想在教学上用英文“一统天下”,但是英国人没有做到。而独立后的新加坡,在李光耀执政期间,却撤销了用华语教学的南洋大学, 做到了在教学上用英文“一统天下”。对此,坊间对李光耀非议不少,认为撤销南洋大学是“错误的决定”!直至今天,许多华人,仍然希望能够恢复“南洋大学”老校名。

但是,许多人不了解,当时新加坡为什么要撤销南洋大学,而更不了解的是:李光耀也说过:恢复南洋大学旧名绝对不成问题!他同意恢复新加坡南洋大学校名。

当时关闭南洋大学是必要的

在《李光耀回忆录》中,记录了当时关闭南洋大学的三个理由:

一、语言问题

李光耀一直奉行的是“双语政策”,既强调英文,也强调华文。他认为,英文是强国之路,华文是立国之本。没有英文,新加坡的多元民族就像“一盘散沙”没有“粘结剂”;而且对西方国家没有纽带和桥梁。华文是立国之本,没有华文,新加坡就无法弘扬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新加坡绝不能走全盘西化的道路的。

1.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在这个多元种族多元语言的社会里,英语是唯一能让大家都能接受的中立语,多元民族像一盘散沙,只有靠英语才能把大家连接在一起,并且只有英语,才能让新加坡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并且立足于国际社会。

所以新加坡政府确立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和教学语言的政策。南洋大学开办以来,一直采用华语教学,这与独立后的新加坡政府,把英语作为教学用语、工作用语的政策相抵制。

2.  由于南洋大学的教师英文水平不高,也难以实现转变,所以该校也成为新加坡普及英语教育的最大阻力。

3.  一些华文中学、小学他们原来都用华语教学,都在看着南洋大学 ,牵一发而动全身, 南洋大学不改,普及英语教学就难以贯彻下去。

李光耀说:“我决定把南大的教学用语改为英语,但是事实证明要实现这个目标太难了,讲师无法适应,难以用英语教学。局势发展到1978年已经恶劣不堪,连南大毕业的议员都吁请我(指李光耀,下同。),在他们母校水平跌至谷底乃至于最终垮掉之前插手干预。我也知道,要让南大保持原状继续下去问题会更多,许多学生的事业和前途将因此葬送,到时候,讲华语的人也会责备政府袖手旁观,听任南大消亡。

我不能眼睁睁看着每年好几百学生的前途白白糟蹋,既然南洋大学无法把教学语言改为英语,我们只好把南洋大学连同师生一起并人新大校园,新大说英语的教师和学生人数众多,南大师生融入这样的环境,自然会被迫使用英语。”

新加坡建国后,要普及英语把英语作为办公和教学用语,教育上用英语替代华语作为教学用语,南洋大学一直用华语教学,不能适用英语教学,所以要关闭。在关闭南洋大学后,才使新加坡教育语言全部采用英语的政策得到执行下去。

二、政治问题

正当南洋大学迅速发展时,本地区的政治发展亦在迅速演变。南洋大学里的一些老师和学生,有亲“共”思想,学校的创办人陈六使等人也同情他们,这终于引发了学校与政府之间的矛盾,1963年,新加坡政府宣布吊销陈六使的公民权,后陈六使被驱逐出新加坡,显然已经上升到政治问题了。

1.  海外影响

上世纪50年代,亦是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阵营反共的年代。美国政府企图疏离中国,庇护台湾的蒋介石政权。 林语堂在未到新加坡之前在纽约饯行会上发表过的谈话。美联社记者写了一篇相关的特稿,其中引用了林语堂一句话:“南洋大学将成为亚洲非共人士对抗共产主义斗争中之思想前哨。”此谈话后来被林语堂否认。

当时新马报章转载这段新闻,华社普遍哗然。最具代表性的,是1953年全星华文中学毕业班艺术研究会所发表的声明:“谁都不能否认这种‘抵抗共产主义斗争’是纯粹的政治活动. . . .无论如何我们是绝对反对南大为政治活动场所。”

林语堂说:“如同某些海外华侨一样,陈六使的政治态度如同墙上草,显示他对于众所周知的我拥护中华民国政府的态度,完全漠然无知。”  南大还没有正式开课,己经卷入了是否成为政治活动场所的纠纷。

英国殖民政府偏重英文源流教育也有政治原因,他们把华文教育看成是沙文主义的土壤, 它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滋生和散播有直接的关连。因此当华社提倡创立一间华文大学时,殖民地政府极力反对。他们害怕此一高等学府将会成为新马共产主义的温床。 

当时的新马,仍然是国共的一个斗争的场所,新中国和台湾国民党政府都极力争取海外华人。在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议题上,对于新马华人来说,仍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其实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自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就出现了权力斗争。开始时是亲“革命”与“保皇”两派,后来是亲国民党与亲共产党两派。在“久客南洋,志怀祖国”的陈嘉庚的感召下,总商会的地位日见重要。后来陈六使和李光前的领导使总商会成为新加坡华社的领导权威,商会里各派人士并存,而南大董事会其实就是总商会董事会的复制。“董事会里有一股很强的亲国民党势力” ,这包括了黄奕欢和连瀛洲。 同时,董事会的成员之亦有倾向新中国的,如陈六使和李光前。

陈六使在战后已开始转向本土认同,他致力争取华人公民权和选举权,以新加坡人自居。陈六使对商业的兴趣甚于政治这一点上,应该可以成立。但是他较倾向于左派势力,也是没有疑问的。他与陈嘉庚不同的地方是,陈直接表明,而陈六使只是同情和偏向而已。

在新加坡国内,当时马来亚共产党活动频繁,马共一直不承认新加坡的“独立”,认为新加坡政府是“伪政权”,所以在新加坡没有单独设立共产党组织。马共的目的就是颠覆新加坡政府,实现真正的“独立”。他们对南洋大学的“反政府”力量自然十分重视,多次对南大学生进行渗透,想在南洋大学学生中发展成员、发展组织。 

2.  “亲华”影响

南大创办人陈六使似乎是有亲新中国的倾向,尽管他不是共产党,但是在那个年代,任何有关华文文化传播的举止,都无可避免地被染上政治色彩。 

1962年5月,陈六使在南大毕业同学会联谊周开幕,重申毕业生应该从政,争取政权。他说:“南大毕业生不应该只关心自己的薪金,拿了几百块钱就心满意足。见到不平等不民主的现象,就应该组织政党,争取做议员当总理。要知道做总理,就像是做舞厅里的舞后,是很容易的,比当教授容易得多。”

1963年9月14日大选前,他对15名南大毕业生代表各党竞选感到欣喜;其中10名是社阵候选人,人民行动党和统一党候选人各有两名,另一人是无党派候选人。 
 


陈六使当时对记者说:“南大的办学宗旨并不是使学生读完书后赚到一碗饭吃,而是要为国家作育英才,为社会服务。现在南大毕业生有1600名,五年后有 4000名,那时候,将有更多的南大毕业生参加竞选。我吁请支持南大的公众人士像支持南大一样,支持和拥护南大毕业生候选人。”

曾任印度尼西亚、韩国、日本和埃及大使、文化部政务部长、外交部政务部长、总理公署高级政务部长的李炯才近日受访时说:李光耀说过,陈六使的野心是要继承陈嘉庚。

李炯才进一步分析说:“陈嘉庚是杰出的华侨领袖,但是他一心向着中国,一心效忠中国,在新加坡他认为自己只是过客。而继承陈嘉庚出任华社领袖的陈六使则刚好相反。他有政治野心,有意参政,想做新加坡国家领导人,所以,他和人民行动党对抗,鼓动南大生做反对党,把南大生变成自己要夺取政权的工具,建立自己的势力。

3. 鼓励学生“从政”

陈六使非常支持南大生参加大选,公开说不要支持人民行动党 。这是任何执政党都不会容忍的,一个大学天天在培养自己的“反对党”!

1963年9月21日新加坡举行大选,陈六使呼吁选民支持南大毕业的候选人,被视为有对抗人民行动党之意。大选结果是人民行动党是继续执政。隔天(1963年9月22日)政府就宣布吊销陈六使的公民权。当一个大学的创办人被吊销公民权时,这所大学的命运基本上已经确定了。对陈六使来说,与其说其“亲共”,不如说其“反党”,反人民行动党。共产党太远,行动党很近,“亲共”是虚、“反党”才是实的,“反党”的目的,自然是想取而代之,但是一山不容二虎。新加坡政府是一个讲法治的政府,自然不会以“反行动党”的名义来吊销陈六使的公民权,但是以“亲共”的名义就名正言顺了。因此,受到共产党的“影响”而关闭南洋大学的理由,也是冠冕堂皇的了。

1961年8月,陈六使在南大毕业同学会德明路新会所揭幕时说:“南大的校规是教职员和学生不能以任何政党色彩,在校内进行政治活动,但是毕业生离校,不受南大约束,今后应积极参与当地政治活动,不要给人嘲笑华文教育人士不效忠本邦,如果你们能争取政权,将可洗去过去所受到的鄙视……”他还说:“现在的政治舞台如舞厅在选舞后,一夜即可成名。你们是经过大学苦心培养的真材实料,如投入这种政治舞台,可说易如反掌。我希望你们要参加政治,争取政权。” 


李光耀在他的《回忆录》里曾说:“南大理事会主席陈六使对我们尤其不满。为了表示蔑视政府,他委任亲共的中正中学校长庄竹林为南大(副)校 长……他这么做会更方便马共利用南大作为滋生地,但当时(1960年1月)我们还没条件加以干预,除非付出高昂的政治代价。我把这事记在心里——时机到来,我会对付陈六使的。”

所以当时不但关闭了大学,连创办人陈六使也被剥夺公民权,并且驱赶出新加坡。

4. 媒体参与

在1970年底,华文大报《南洋商报》转向疯狂亲共和亲华族语言与文化的立场,它谴责政府压制华族语言、教育和文化,把李光耀描绘成“数典忘祖的二毛子”,利用华族语言和文化课题,挑起民众的沙文主义情绪。南大毕业生是另一股反对势力,他们也提出了华族语言和华族文化的课题。

李光耀在《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中说:“当时正值冷战高峰期,英国和美国是控制本区域的主要势力,正倾全力反中、反共。南洋大学既是一所他们认为培养东南亚亲中、亲共的年轻人的大学,为中国提供了渗透东南亚的机会,他们能让这所大学存在吗?”他还说,东南亚新兴国家的政府都面对共产主义的颠覆威胁,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独立后也排华。

因此,南大作为一所“把东南亚各国华校的精英集中起来培养”的华族语文大学,一开始便招惹怀疑。

三、就业问题

南洋大学在1955年成立后,当时还是英国殖民政府,学校颁发的文凭,一直没有得到当时英国殖民政府的认可,新加坡独立后,由于毕业生英文水平不高,也没有承认该校的文凭,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工作,就业成为一个大问题。华校出身的毕业生就业机会很少,就连华族银行为了生存,也舍弃华语,改用英语。由于南大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一些学生有纷纷转进英文学校,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考以英文教学的新加坡大学,为了挽救难以招到学生的颓势,南大只得降低入学和及格标准,也进一步降低了它的学术声誉和学生的市场价值,出现了南大毕业生在求职时,宁可出示中学毕业证书,而不出示南大的毕业证书,形成了恶性循环。针对这种情况,李光耀说:“我为没有更早一点采取行动而难过,否则,数千名南大毕业生就不至于为英文不精所累,而在经济上屈居下风。

南洋大学总共培养了12000名毕业生,他们当初要是都接受英文教育,事业发展就会更称心,对新马两地的贡献也会更大。”强行合并后学校推广英语了教学,虽然是亡羊补牢,但是迟改总比不改好。 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关闭南洋大学是必要的,

加大华语学习和推广普及的力度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过境迁,当年关闭“南大”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关闭南洋大学的理由现在都不存在了。

一是在语言问题上,新加坡普及英语已经不成问题了,反而是防止“矫枉过正”,要大力普及华语教育。目前,新加坡的办公语言教学语言,以及公共场所的语言基本上都是英文,很少看到华文,现在反而是要强化华语学习的问题,一些受过英语教育的高层人士,以讲英语为高尚,讲华语为卑贱,讲英语的人是阳春白雪,讲华语是下里巴人,一些白领正面临丧失华语能力的危机,华文的公告中,也常常出现用语不准词不达意的情况,在华语的演讲时,也出现不顺畅流利的情况。

一些人呼吁,加大华语学习和推广普及的力度,在一些公共场所,应加大华文宣传,多说华语、多写华文。南洋大学是华文化的代表,恢复南洋大学校名就是最大的宣传华文的重要性。

二是在政治问题,现在也不存在共产党的影响了,当时在国际上,由于新中国的国际共产主义影响,对东南亚的国家进行“革命输出”,东南亚国家都防共惧共反共。

近年来,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已经改变了对外政策,停止了“革命输出”,停止了对马共的支持。在新加坡国内,共产分子基本上被驱逐出境销声匿迹了,已经没有影响力了,现在说什么共产党想夺取新加坡的政权更是天方夜谭了,所以恢复南洋大学在政治上也没有问题。

三是在文凭就业问题,南洋理工大学已经成为世界名校,她以卓越的学术和科研成果,荣登2007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全球科技大学前25名。

被誉为全世界最出色的工程学府之一,成为工科和商科并重的综合性大学,亚洲十大理工大学,还是国际上新办大学第一名。所以现在也不存在文凭的含金量问题了。


李光耀后来就说过:“雇主们都知道,目前的南洋理工大学的毕业生,不管所读学府起用什么名字,他们的素质依然维持在高水平。”

李光耀说:“一些南洋大学的校友要求恢复南洋大学,这已经不再是什么大不了的课题了,要是南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毕业生都有相同的意愿,恢复旧名绝对不成问题。”(见《李光耀回忆录》p176)


“南洋大学”是东南亚以及全球华人心中抹不掉的记忆。南洋大学的关闭,至今仍是许多人心头的痛,其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不解、无奈、惋惜,可谓百感交集,百味杂陈。

南洋大学1974年经济系毕业生吴毓均:为什么要关闭南大?对于关闭南大,吴毓均至今仍感到疑惑。他当年自南大毕业后,在蚬壳石油化工公司任财务会计经理26年,和英校生同在一个屋檐下工作。他受访时说:“新加坡1965年被踢出马来西亚,前路茫茫,克服了重重困难,才有今天的成就,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小小南洋大学的问题,要以关闭来解决?“新加坡建国有很多奇迹,政府纠正偏差的工作做得很好;例如取缔霸王车,解决路边小贩问题,把污浊的新加坡河弄得清澈可鉴。南大即便先天失调,也能靠后天调养。其他都能做好,为什么南大不能做好?为何要以关闭它的下策来解决? 中国崛起,新加坡已经没有了华文强、能够和中国周旋的人才。这让我更不明白,为什么要关南大?”

南洋大学1971年历史系荣誉班毕业生柯木林表示,南大的问题其实可以好好解决,有不同的结局。他说:“我同意南大问题很复杂。它不是纯粹的华文教育问题,它牵涉到教育、政治、大环境和个人情感问题。只有长时间远距离才能看清楚南大事件。“我认为当时如果大家能平心静气好好地谈,应该还有谈的余地。当初如果能抱着‘一切为了南大,什么都可以谈’的态度,不会搞到后来的地步。”

南大1971年中文系毕业生耶亚华说:受客观因素制约,耶亚华是马来人。他在德光岛世代当渔夫的父亲从小要他进华校,要他去了解为什么华人可以两手空空来到南洋,很快成为小老板或大老板的原因。进南大前,他是黄埔政府华文中学第一届毕业生。谈到南大被关,他充满无奈。他说:“失去母校固然很难受,谁愿意看到自己的母校关门?但这是受客观因素制约,我们没有办法,我也只能接受,必须接受我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

李炯才说:“失去南大是非常可惜的事,中国崛起后新加坡找不到双语兼通的人才,假如南大仍旧存在,该有多方便?现在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太差了,程度太低了,我的女儿是特选中学学生,却看不懂《联合早报》,我问很多年轻人,都说没办法看早报,看也没有能力,不要说写了,现在程度太低了,怎么办呢?”

在新加坡38届讲华语运动的活动中,在使用华语上又出现乌龙, “读” “渎”分不清,“听说读写”被写成了“听说渎写”。类似情况在新加坡时有发生,曾经就出现把“防止老人跌倒”写成“推广老人跌倒”等等,可见新加坡现在华语水平下降的程度了。

著名文化工作者韩山元说:“南大不仅仅是一所学府,它还承负着百多年来,东南亚华人对自己民族文化深沉的感情。南大成了一个符号,一个标志,成为千千万万华人感情的支柱,所以当南大被关闭,东南亚的华人顿失所依,他们伤透了心,精神上失去重要的支柱。南大一砖一瓦,可说凝聚了东南亚华人的血汗;南大的事,不单单是南大生的事,而是全部华人的事,为南大出钱出力的人是数不清的。当时马来亚每个州的华人都把南大当成自己的光荣成就。马来亚旅行团游新加坡,南大是必游之地,他们到南大的纪念碑、牌坊拍照,抚摸南大的一砖一瓦,感觉都是盛载着自己对南大的心血。”

韩山元忆述南大代校长吴德耀曾对他说:“南洋大学应该保留作为一所华文大学,或者是双语并重的大学,这样才和新加坡大学有区别。有两所大学竞争,这对国家不是坏事。为什么一个国家只能有一所大学呢?(当时新加坡还没有其他大学)只有一所大学,会养成惟我独尊的骄傲,这不是好事。所以,有两所大学对国家才是好的。只有一所个大学,这所大学会败落,国家也会败落。”

李光耀也多次赞扬过南大精神,特别是赞扬南大生在任何挑战下,都拥有强烈的求存精神。事实上,南大学生以及所有南大创办人,南大理事先生们都拥有南大精神的另一个重要的品质:永不忘本。"永不忘本"是中华文化"百善孝为先"中"孝道"的核心精神。"永不忘本"是中华民族历代英明帝王治国兴邦的第一道德原则。

"永不忘本"所产生的凝聚力保持中华民族过去五千年的生存和繁荣。也正因为此"永不忘本"的南大精神,南大创办人和理事先生们自始至终坚持忠于民族教育的使命 。”

恢复南洋大学名称有五点理由

一、品牌效应

商品有品牌,一个名牌商品的商标价值有的可能高过其商品价值。中国目前正在振兴“老字号”,发掘老品牌的价值。学校名称也是品牌,为什么一些新办的大学要“傍名校”,因为名牌大学也有“含金量”,社会上对名牌大学和普通大学的看法是不同的。南洋大学曾经是新加坡的名牌大学,创造出多个第一,其品牌价值无法估量,这个名称就是新加坡的无价之宝。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南洋理工大学的品牌效应

1. 从校址校名上来说,现在的南洋理工大学与过去的南洋大学有着深深的历史渊源。首先是名称上近似,南洋理工大学与过去的南洋大学只有两个字的区别,只是之间多了“理工”两个字。从文字简单明了来说,当然是“南洋大学”的名称更好。从学校地址上来说,南洋理工大学与过去的南洋大学也在同一个学校地址,只不过新校区在纬壹路,主要部分还是在南洋大学的老校区,很多不了解新加坡国情的人,还以为现在的南洋理工大学就是过去的南洋大学更名的,人们不理解的是,更名应该是由繁到简,南大却是由简到繁。恢复南洋大学的校名后,还可以使建校的历史向前推移26年,即由现在的1981年建校,改为1955年建校,使建学校的历史超过新加坡建国的历史,成为一个悠久历史的学校。

2. 于右任题词的“金字招牌”。“南洋大学”的校名是于右任题词的,现在题词的牌楼仍然在南洋理工大学内。在南洋理工大学内仍然保留有过去的南洋大学的一座白色牌楼,上面几个大大的黑色墨宝“南洋大学1955”就是于右任的手笔。 这座牌楼在1980年南大被关闭时,上面的题词也被铲除,沦为无字牌坊。1981年,牌坊挂上新成立的南洋理工学院英文字样 。1986年理工学院换校门后,牌坊二度沦为无字牌坊,直到1998年政府将它列为古蹟,并到2000年才修復完毕,挂回南洋大学1955的字样。于右任属于中国海峡两岸都能接受的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在华人中有很高的知名度,这个“金字招牌”丢掉实在太可惜了。

目前,在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都看上了“南洋大学”这个金字招牌,一些老的南大校友,建议在印度尼西亚或者马来西亚成立“南洋大学”,中国的港澳台地区,也有人提出在本地区成立“南洋大学”。也不排除新加坡也有人认为,如果恢复“南洋大学”无望,是否可以考虑另起炉灶,再成立一所新的“南洋大学”。

 3.  陈六使的“影响”还很大。  陈六使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倡议和创办了南洋大学,并捐献新币500万元作为建校基金,同时又以福建会馆主席身份捐献了523英亩在裕廊路地段的云南园作为南洋大学的校园。吃水不忘挖井人,可以说没有陈六使就没有南洋大学。

陈六使于1972年逝世,享年76岁。

1974年,陈六使铜像安置在南大校园内,供世人瞻仰,同年设立了“陈六使奖学基金”。1998年,在南洋理工大学又设立了“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邀请杰出学者前来讲学。

1997年12月,香港南洋大学校友会出版了陈六使百年诞纪念文集,以纪念他对南洋大学和本地教育的贡献。可见现在的南洋理工大学与南洋大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陈六使的塑像天天在“证明”,现在的南洋理工大学就是原来的南洋大学。 

4. 有海外唯一的华裔馆。

坐落于南洋理工大学校园内的华裔馆,是前南洋大学行政楼,该大楼建于1953年,1999年正式被列为新加坡国家古迹,也是全球除中国以外,唯一一个专注于海外华人研究的大学研究中心。在华裔馆通过其永久馆内的展品,对华人身份认同的课题进行探索。成立于 1995 年的华裔馆最初为一个非营利组织,后于 2011 年重组为南洋理工大学旗下的一个自主研究机构。从成立至今,华裔馆一直都是靠私人捐款和政府拨款维持运作,在证明大学与华文化的密切关系。

5. 南洋大学是一个很有人文风味的大学。中国著名人士林语堂曾经担任过首任校长。据南大校友回忆,南洋大学是一个很有人文风味的大学。南大创校于上世纪50年代,因为历史因素,当时未能从中国大陆聘请学者,中文系老师多来自港台和海外,像凌叔华、苏雪林、刘太希等, 建校纪念碑则由佘雪曼所书。现在创办的大学,很少具有这么丰富的人文底蕴。只有恢复南洋大学的名称,才能充分发挥南洋大学的品牌效应。  

二、名正言顺

现在的南洋理工大学已经不是单纯的理工类大学了,而是一所多元课程选项的综合性大学,设有工、理、商、文四大学院,下设12所学院, 她的文科院校名气越来越大,如其中的孔子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商学院、文学院等等都是文科类的院校,并拥有国立教育学院及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两个自主机构。

南大商学院(即南洋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荣登全球MBA百强排行榜,既是本地唯一,也是亚洲三所同时获得欧洲质量发展体系及美国国际管理教育联合会两项国际认证的商学院之一,这些国际认证强化了商学院在经营与管理教育方面的 标志形象;文学院属下设有新加坡首家提供艺术、设计与互动数码媒体学位课程的专业艺术学院、着重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以及扬名亚洲的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

南大设有两个自主机构,其中国立教育学院是新加坡唯一的师资培训专业学府,同时也以本身优越的软硬体条件,为新加坡与区域的教育界提供研究咨询服务。另一自主机构——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其属下的国防与策略研究院是世界权威的恐怖主义研究机构。

目前南洋理工大学还在大力发展文科类院系,明年打算把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一分为二,分为人文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院两个学院。现在南洋理工大学的文理已经不分伯仲, 仍然叫理工大学显然名不正言不顺,恢复综合性大学的名称--南洋大学,才名正言顺。

退一步说,即使南洋理工大学还是以理工类为主,也可以省略“理工”二字,世界上一些理工类大学在校名上,都没有“理工”二字,如中国北京的清华大学、上海的同济大学等等,都是理工为主的大学,但是校名上都没有“理工”,而且并没有影响学校的名气,反而一些没有“理工”名字的理工大学名气更大,因为名称更简明了。同样,南洋理工大学即使以理工类为主,也可以省略“理工”二字,用“南洋大学”的名称更好。

三、有利于强化华语学习

南洋大学是东南亚第一所华文大学,是东南亚华文教育的一面旗帜, 不仅在新加坡的华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东南亚广大华人中,也有广泛深刻的影响。南洋大学曾经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很大,在南洋大学的影响下,东南亚不少高校都加强了华语的教学,纷纷设立了中文系,对兴办高等教育特别是华文教育起了先导影响。如后来在1961年成立的新加坡义安学院也有中文系。1962年分家後的新加坡大学和马来亚大学(吉隆坡)亦有中文系。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的成立。1992年,泰国华侨崇圣大学的成立,和马来西亚华社倡议设立独立大学,虽不成功,但最后即成功地开办了南方学院、新纪元学院和韩江学院,这些都可以说是受到创办南洋大学的影响。

南洋大学是新加坡学习华语的一面旗帜,只要恢复南洋大学的校名,对学习华语就是一种最大的鼓励,面对新加坡英语的强势和逐渐的弱化华语教育,天天说华语的重要性,十个标语口号也不如一个恢复南洋大学校名的行动,只要恢复南洋大学的校名,人们会联想到华文的重要性的。当然,恢复南洋大学的学校名称,并不等于要恢复原来的华语教学的形式,新加坡许多华语学校现在都改为英语教学了,连中国一些高校也采用英语教学,所以学校恢复名称后,仍然可以保留英语教学的形式不变。

四、有利于密切中关系和办学国际化。

南洋大学曾经是新加坡华文化的旗帜,她与中国的联系十分密切,改名后的南洋理工大学也继承了南大的优良传统,与中国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如兴办的“市长班”,“孔子学院”,"中华文化研究会"等等,都体现了与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新关系是老一代领导人邓小平和李光耀亲手缔造的,一直十分友好 。如此时能够恢复南洋大学的校名,不但会加强新加坡华语教育和华文化影响,受到广大的新加坡华人的欢迎,无疑也是会受到中国的欢迎,可以加深中新两国之间的联系,南大不但可以办“市长班”,而且可以可以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和交流。

蓬勃的国际关系网及国际合作项目,已成了南洋理工大学与全球紧密相系的重要标志。 迄今南大已经与40多个国家超过300家学府机构建立了联系网,主要的国际合作项目包括:新加坡-斯坦福伙伴关系,新加坡-麻省理工联盟、康奈尔-南洋酒店管理学院,新加坡-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学联盟,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盛顿大学及乔治亚理工学院合办的全球教育计划,除此之外,南大与其他学府联办的合作项目不胜枚举,足迹遍布美国、中国、印度、日本和欧洲等地。 南洋大学曾经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现在还有一万多在世界各地的南大校友,有很多美好的历史记忆等等,恢复南洋大学的校名,更有利于学校开展国际合作。  

五、有利于全面了解李光耀。

当年关闭南洋大学,就争议很大,有人认为李光耀作为一个华人总理,英文至上,打击华校压制华文学习,关闭南洋大学等等。另外,还一些人还是以为南洋大学是李光耀关闭的,李光耀是“国父”,他做的事情不能反对,所以现在一些人不敢提恢复南洋大学的事,生怕“得罪”了李光耀。 其实,有些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李光耀一直奉行的是“双语政策”,既强调英文,也强调华文,英文是强国之路,华文是立国之本,新加坡的华人,必须弘扬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但是新加坡绝不能走全盘西化的道路。

关闭南洋大学不仅仅是华文学习的问题,还存在政治和就业等问题,而且,当时关闭南洋大学也不是李光耀一个人的意见,而是当时新加坡政府的共识。时过境迁,人们只看到李光耀决定关闭南洋大学的一面,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也同意恢复南洋大学,认为恢复旧名不是问题,所以人们的种种担心都是多余的。

关闭南洋大学后,李光耀也进行了反思,当英文成为教学语言后,华文和中华文化会不会渐渐没落?他说:“随着这些改变的逐步落实,我却开始担心我们在逐渐失去华校的一些可贵的东西。

我希望能保留华校的优点:秉承中华传统、价值观和文化,向学生灌输纪律观念、自信心、道德和社会价值观。我们必须把这些美德传给新的双语学校的学生,否则,最终会导致学生丧失自己的文化。”

李光耀说过:“一些南洋大学的校友要求恢复南洋大学,这已经不再是什么大不了的课题了,要是南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毕业生都有相同的意愿,恢复旧名绝对不成问题。”(见《李光耀回忆录》p176)只要南洋大学的名称一恢复,那么,所有因为关闭南洋大学而对李光耀产生的种种误解,都会烟消云散了。

日前,笔者走访了南洋理工大学一些人,他们认为,一些老人对南洋大学有感情,他们希望恢复南洋大学,但是学校里这些人越来越少,说话分量也越来越轻,他们说了不算。学校里的一些外籍人和年轻人,与南洋大学没有关系也没有感情,特别是南洋理工大学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年轻大学的第一名,这个成绩是新大学取得的,恢复旧名后,南洋大学算不算年轻大学就打个问号了,他们关心恢复旧名后,学校的历史延长了,就不能算世界年轻大学了。

二来政府对南洋理工大学的投入也很大,这些与老的南洋大学都没有关系。所以对恢复南洋大学的名称还有不同看法,一时还难以取得共识。李光耀虽然说过:“一些南洋大学的校友要求恢复南洋大学,这已经不再是什么大不了的课题了,要是南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毕业生都有相同的意愿,恢复旧名绝对不成问题。”(见《李光耀回忆录》p176)但是,要做到南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毕业生都有相同的意愿,现在的政府和学校的校长也要都有相同的意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屈原曾经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恢复南洋大学的道路同样是漫长的。

作者简介

田柏强 原中国安徽工人日报高级记者 现旅居新加坡。


直播预告


南洋学会将在5月20日举办新书发布会,大家也可以通过预约下方直播,观看当日发布会直播!


— END —
相关阅读:

编辑:HQ


想第一时间了解新加坡的热点新闻,可以关注新加坡眼旗下“新加坡号外”微信公众号,同步下载新加坡眼APP,不失联。

《眼哥在新加坡》视频号你关注了吗?

点击下面视频,可以看到更丰富的内容!

或直接搜“眼哥在新加坡”也可以找到我们的视频号~




跟进新加坡时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