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尊重科学、尊重知识,让更多人才脱颖而出 【一周科学看点2021-5-17丨中国科学院院刊】

一周科学看点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05-19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电祝贺

◎ 李克强:尊重科学、尊重知识,让更多人才脱颖而出

◎ 刘鹤主持召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

◎ 中科院2021年第1季度两类亮点工作筛选结果发布

◎ 科技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21年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工作的通知》

◎ 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第一颗卫星下线

◎ 巴西首个碳信用投资基金正式上市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电祝贺

(新华社)

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火星着陆情况。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 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贺电,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指挥部并参加任务的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在贺电中指出,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你们勇于挑战、追求卓越,使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卓越功勋!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立项,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21年2月10日成功实施火星捕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2月24日探测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了为期约3个月的环绕探测,为顺利着陆火星奠定了基础。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使我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欧空局、阿根廷、法国、奥地利等国际航天组织和国家航天机构开展了有关项目合作,将共同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对火星演化的认知、了解生命起源等贡献智慧和力量。


李克强:尊重科学、尊重知识,让更多人才脱颖而出

(中国政府网)


5月1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政府特殊津贴制度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座谈会。总理说,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人才,依靠勤劳智慧的人民群众。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没有过的,面临很多困难挑战。但发挥好我们丰富的人力人才资源优势,就能汇聚成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李克强说:“要尊重科学、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知识、博采众长,爱才惜才、不拘一格选拔和使用人才,推动形成人才辈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局面。”



刘鹤主持召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

(中国政府网)


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5月14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刘鹤主持会议并讲话。科技部就“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编制工作作了汇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讨论。



会议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建议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部署,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编制“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加强科技创新系统布局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对科技创新不断提出重大而急迫的需求,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刻理解科技创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



会议要求,要高质量做好“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编制工作,聚焦“四个面向”,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齐短板,注重夯实基础,做好战略布局,强化落实举措。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扎实推进“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为迈进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基础,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有力支撑。



中科院2021年第1季度两类亮点工作筛选结果发布

(中科院)


中科院2021年第1季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共3项,分别为:

1.中科院全面支撑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建设

2. 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紧急使用获得批准

3. “武汉造”新冠灭活疫苗上市



中科院2021年第1季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共6项,分别为:

1. ADS超导直线加速器样机实现百千瓦高功率连续束流

2. 实现单分子多维度内禀参量精密测量

3. “慧眼”证认“宇宙神秘强闪”之源

4. 新冠肺炎疫苗、抗体和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5. 揭开鸟类迁徙之谜

6. 野生稻快速驯化和绿色水稻育种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近年来,中科院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成果不断产出,并持续通过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为进一步增进公众对中科院亮点工作的了解,同时促进院属各单位进一步加强对重大成果的传播推广,中科院2017年开始启动“中科院科技创新亮点成果”“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亮点工作筛选活动,每季度举行一次。




科技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21年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工作的通知》

(科技部)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以下简称《意见》),促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切实提高科技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更好地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近日,科技部、财政部决定开展2021年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工作。



评价考核是《意见》确定的重点任务,是推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重要举措,是建立奖惩机制的重要依据。根据评价考核结果,对评价考核结果较好的单位,通过后补助予以支持;对于评价考核结果较差的单位,视具体情况予以公开通报、核减相关经费等相应的处理。同时,评价考核结果还将作为科技创新基地、科研机构等评估的重要依据。




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第一颗卫星下线

(新华网)


5月13日,位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的国内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迎来第一颗卫星下线。这标志着我国即将进入小卫星批量生产阶段。



本次下线的卫星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是面向批产的典型卫星。该卫星由结构与机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供配电分系统、姿轨控分系统、综合电子分系统、工程测控分系统和有效载荷分系统7大系统组成。



巴西首个碳信用投资基金正式上市

(中国科技网)


日前,名为“Vitreo Carbono”的巴西首个碳信用投资基金正式进入金融交易市场。业内人士指出,该基金的入市进一步拓宽了绿色环保企业的融资渠道,通过市场机制,能够更好引导资金助力经济低碳转型升级,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在碳中和目标下,巴西绿色金融发展空间广阔。此次碳信用投资基金的推出,正是为了响应碳中和目标要求,以资金配置引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沃德曼表示,今后,巴西还将继续探索推进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积极支持企业及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鼓励机构投资者提高绿色债券认购占比,发展气候变化相关绿色保险产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



总监制:杨柳春

责任编辑:张帆

助理编辑、校对:PAN

排版:筱小鹿


往期精选



官网

学习强国号

搜狐号

微信订阅号

今日头条号

哔哩哔哩

微信服务号

微博

喜马拉雅

中国科学院院刊

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