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丨【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年第5期发布

2021年第5期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05-18


2021年第5期



专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序言

积极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骨干引领作用(代序)

侯建国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战略与决策研究

关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的思考

白光祖  曹晓阳

白光祖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文献情报中心副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兰州分会会长,甘肃省高级科技专家协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技术情报挖掘、产业发展战略与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工作。主持或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甘肃省重点人才项目、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重点研究课题等 30 余项研究项目。

曹晓阳

中国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副研究员。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新兴技术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颠覆性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战略、国家科技安全战略研究工作。主持或参加科学技术部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专项、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重点研究课题等项目。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演进:世界与中国

樊春良

樊春良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技政策专业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科技政策与管理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全球化时代的科技政策》(2005年)。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构建科技创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杨中楷  高继平  梁永霞

杨中楷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 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与知识产权。累计主持国家级基金项目等 8 项课题,曾参与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项目“关于重视技术科学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作用的建议”的研究工作。在《科学学研究》《科研管理》《图书情报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刊》等期刊累计发表论文 90 余篇。

梁永霞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主任、副研究馆员、编审。2009 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科学知识图谱、期刊评价与管理等。出版专著 2 部,参编书籍 4 部;主持与参与 6 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科学学研究》《图书情报工作》《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 30 余篇。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科技发展如何处理好开放与自主的关系

包云岗  孙凝晖

包云岗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第三届与第四届理事,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秘书长, RISC-V国际基金会理事,《中国科学院院刊》青年专家委员会主任。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开源芯片方向前沿研究,主持研制多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型系统,相关技术在华为、阿里、英特尔、微软等国内外企业应用。发表学术论文 70 余篇,长期受邀担任国际顶级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入选ARM 全球研究峰会 45 分钟特邀大会报告,获“CCF-Intel 青年学者”奖、“CCF-IEEE CS”青年科学家奖、共青团中央“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等。

孙凝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学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副院长。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计算机学报》主编,中国科学院信息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专家组组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高性能计算、计算机体系结构。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政策与管理研究

科技创新推进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齐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用好养好黑土地的对策建议

梁爱珍  李禄军  祝惠

梁爱珍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主要从事农田黑土碳氮循环与保护性耕作方面的研究。《土壤与作物》《应用生态学报》编委。先后主持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等项目 17 项。发表学术论文 130 余篇,其中第一/通信作者发表论文 45 篇(SCI 论文 29 篇),获得授权专利 5 项。2016 年度获得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祝 惠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地球科学分会会长,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Wetlands 副主编,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湿地科学》《应用生态学报》编委。主要从事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态防治研究。主持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等科研项目10 余项,以第一/通信作者发表 SCI 论文 48 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 项。。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我国发展未来产业的机遇、挑战与对策建议

沈华  王晓明  潘教峰

沈 华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研究。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构建基础研究资助导航系统平台,推动技术创新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施 一  李姜元鸿  王更生  白苏冉  边桂彬  李博强

施 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生物与医药科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长期从事病原感染调控的分子机制、免疫细胞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与识别机制研究,以及药物研发。曾担任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首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项目等。对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沙粒病毒、冠状病毒等的感染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发表 SCI 论文 100 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NatureScience 等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 20 余篇。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范式探索

郑泉水  徐芦平  白峰杉  张林  王民盛

郑泉水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清华大学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中心创办主任,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创办所长,深圳零一学院创办院长。20 世纪 80—90 年代创建了完整的本构方程张量函数理论,建立了郑-杜细观力学模型,解决了多个长期困惑学术界的力学难题。2000 年后开创了结构超滑的理论与应用技术、开创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清华钱班模式。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加强青年科研队伍建设,加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兼论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发展经验与展望

陈凯华  盛夏  李博强  宋 琦

陈凯华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家创新系统、创新发展政策、科技人才管理与战略、创新计量与管理、技术预见等。

宋 琦

中国科学院人事局人才项目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院级人才项目组织实施,推进落实院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相关工作,负责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人才项目管理职能和参与人才项目政策制定等工作。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青年学者投身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的机遇和挑战

杨蔚  李雄耀  魏勇

杨 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纳米离子探针实验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嫦娥三号、四号任务科学家团队成员。2016 年获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主要从事月球科学、地球化学和离子探针分析技术研究。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科技与社会

碳中和目标下的若干地球系统科学和技术问题分析

蔡兆男  成里京  李婷婷  郑循华  王林  韩圣慧  王凯  屈侠  江飞  张永雨  朱建华  龙上敏  孙扬  贾炳浩  袁文平  张天一  张晴  谢瑾博  朱家文  刘志强  吴琳  杨东旭  魏科  吴林  张稳  刘毅  曹军骥

蔡兆男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主要从事大气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的卫星遥感、地基遥感、温室气体探空观测、碳源/汇反演研究。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 10 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  

成里京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主要从事海洋和气候变化监测、全球能量和水循环等方向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 56 篇,包括在ScienceScience AdvancesNature Climate ChangeJournal of Climate 等期刊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 34 篇, SCI 他引 1 000 余次。主持国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作为课题负责人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2017—2019 年担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海洋与冰冻圈特别报告主要作者, 2019 年至今担任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变率及可预测性计划全球综合观测委员会委员。2020 年获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与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联合颁发的“国际数据奖”。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我国环境污染与健康基础研究的若干新需求

刘倩  曲广波  陆达伟

刘 倩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研究员,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污染与健康。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前沿重点项目等研究。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第二届科学探索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特等奖、《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 35人”中国区榜单(MIT TR35 China)等。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载人潜水器——面向深海科考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国之重器”

杨波  刘烨瑶  廖佳伟

杨 波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央和国家机关青联副主席。主要从事载人潜水器声学系统技术研究,为潜水器提供通信、定位、导航、测速、障碍物探测、小目标搜寻和海底精细地形测绘等功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声学系统主任设计师;“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副总设计师。曾荣获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载人深潜英雄”,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冰冻圈微生物演变与生物安全

徐静阳  张强弓  施 一

徐静阳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曾先后在清华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学习和进行工业微生物技术相关研究,在PNASNature Metabolism 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10 余篇。

施 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生物与医药科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长期从事病原感染调控的分子机制、免疫细胞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与识别机制研究,以及药物研发。对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沙粒病毒、冠状病毒等的感染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曾担任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项目等。发表 SCI 论文 100 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NatureScience等期刊发表 20 余篇。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封面


  封二 封三


 彩色拉页

总监制:杨柳春

责任编辑:张帆

助理编辑、校对:PAN

排版:江淼



往期精选



官网

学习强国号

搜狐号

微信订阅号

今日头条号

哔哩哔哩

微信服务号

微博

喜马拉雅

中国科学院院刊

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