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5%删文都是“主动死亡”?统计43万篇内容后我们有这些发现 | 新榜数洞

2017-04-16 newrank 新榜

“新榜数洞”是新榜研究院基于对微信公众平台的海量监测数据,深入分析微信动态而来的一个独家报告栏目,旨在帮助广大内容创业者洞悉微信平台生态变化,在每月中国微信500强月榜和月报发布后的下一个周日发布。


点击查看2017年3月中国微信500强月报



新榜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部分公众号在发布内容的几天后会删除历史发文。为探究这个现象,新榜随机选取新榜样本库3月13日全部发文内容做为监测样本,其后分别在发布后的1天(3月14日)、3天(3月16日)、7天(3月20日)、10天(3月23日)、14天(3月27日)时对监测样本的访问状态进行记录,以此来推断一篇内容在微信公众平台存活的生命周期。


 1.  微信内容的“死亡率”约5%


3月13日,新榜共计监测发文434453篇内容,并在随后的14天对其进行指定时间点的跟踪监测。截止到3月27日,监测样本中共计有19917篇内容无法访问,约占发布内容的5%。说明微信中大部分内容的生命周期长于两周。

 



2. 三天内主动“死亡率”超1/3


对无法访问的19917篇内容进行进一步剖析,当访问状态由正常访问变成无法查看时,记录当次访问的时间点,同时以此作为其生命周期的长度。具体可以得到以下结果:一篇内容发布后,通常会在传播一段时间完成信息传递使命后才会被终止生命。其中,在发出后的1-3天内无法访问的机率最高,约占据全部无法访问内容的34%。

 



3. 95%无法访问的内容是被运营者主动删除


当访问状态变为无法查看时,微信公众平台通常会在页面上告知无法访问的原因。这些原因可从宏观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公众号运营者主动删除(此时在页面上提示: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另一类是被微信公众平台客观限制用户访问,通常是内容违规或者操作公众号迁移功能所造成。数据表明,95%无法访问的内容是被运营者主动删除。而在剩余被平台客观限制访问的5%内容中,有约80%是因为内容违规遭用户举报,其中用户举报最多的原因为:涉嫌过度营销,骚扰用户。

 



4. 主动删除内容的公众号特征


新榜重点研究那些主动停止传播的内容,希望从样本中找到一些共同的特征。从公众号的角度来说,上述被运营者删除的内容来源于6371个公众号,将这些公众号的昵称进行词频统计,发现美妆丽人类、幽默搞笑类以及民生资讯类是该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主动删除内容的共同特征


上述被主动删除的内容共计19117篇内容。观察它们的标题可知,主语宾语多由男性或者女性担当,再配合猎奇的词汇吸引用户点开,如“竟然”、“震惊”、“赶紧”、“曝光”,“速看”等等。

 

5.1 内容的高同质率


假设当标题一致时,它们发布的内容则认为一致,那么19117篇内容共来自于10319篇不同的内容,也就是说,这些被主动删除的内容同质化率高达46%(远高于全样本31%的同质化率)

 


5.2 视频的高使用率


这些高度同质化的内容通常会在正文中放置视频,且多为1个视频,放置视频的内容约占44%(远高于全样本25%的视频占有率);

 

 

5.3 广点通的高配置率


不仅如此,这些内容在文末配备广点通广告也较全样本积极,配置比率(75%)远高于监测样本(42%)。

 


综上所述,新榜试图还原微信公众平台上这样一种生存方式:以普通民众亘古不变的关注话题为切入点,如男人、女人、小孩、妻子、丈夫等,配以引发用户好奇心的吸睛词语,如曝光、速看等,引导用户打开内容;而后通常在正文中放置几乎没有创作成本的、可快速复制衍生的视频素材,简单快捷地完成内容制作;最后引入广点通广告,完成快速的流量变现。


由于他们的目的明确:最少的投入最大的产出;故而推测他们通常的操作方式或许为使用游走在微信规则边缘的标题和高度同质化的内容来不断吸引流量,为保障这些流程能长期正常循环,且规避平台管理,故而需要在内容传播使命完成后,定期批量删除内容。


ps.你曾因为何故主动删文?评论区自曝家丑吧!


别人搞知识付费已获得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收入,你还在雾里看花,想玩知识付费产品却又不知道怎么玩?新榜特别准备了一场关于知识付费的深度分享,也许,听完后你就豁然开朗。分享会参与名额所剩不多,请扫下方二维码立即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