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运营者的毕业迷思:卖掉公众号,还是将新媒体进行到底?
这或许是杨意正式进入社会前,最后一个重要的决策:要不要把公众号卖出去。
那是他在大学花了2年时间运营的公众号,日夜勤勉,换来了3.6万粉丝。但面对人生中即将到的、未知的变化,他最终还是决定放下公号,投身工作。
与杨意有类似经历的大学生还有很多。在今年3月新榜联合腾讯微校发布的《2019年高校新媒体观察报告》中,自媒体公众号在高校新媒体中占到47%,其中有「我要WhatYouNeed」这样估值不菲的头部大号,他们毕业离校,将公众号作为前进的事业,但更多人,还在思考何去何从。
他们之中,有的人咬着牙坚持、寻求突破,有人转身离开、选择停更,也有人在几经考虑下,决定毕业后卖号,再用赚到的钱开启新的创业。
这些大学生运营者是怎么做公号呢,他们在账号出售前后都经历了什么,毕业后又将如何选择?今天我们采访到几位进行过公号交易的大学生运营者,听他们分享了各自的故事。
被一个“存活不长”的小说号,
打开了新媒体世界的大门
第一次和唐豆豆聊天时,他告诉我自己正在准备考新闻学的研究生。理工科专业出身的他现在大四在读,谈论起公众号,随口就引出喻国明教授的新媒体研究观点,已经颇有些专业风范。
从高中到大学,唐豆豆一共做过4个公众号,其中3个账号已经卖出;而他也在这些年的不断实践、顺利和挫折反复感受之间,一头扎进了新闻深坑。
也因为这样,他形容自己是个“不务正业的理工科学生”。
2014年,还在读高二的唐豆豆注册了自己的第一个公众号,开始在上面发布原创小说。他曾混迹很多小说网站,但发现这些网站很难培养出固定读者,做公众号也只是基于网友建议下的尝试。
不过,这个小说号只发布了几篇推送,流量小、增粉慢,直到停更也只有几十个粉丝,还都是熟人,唐豆豆将原因归结于“传统连载小说不适合碎片化阅读的公众号”,升入高三后便选择了停更。
但这个“存活不长”的小说号却为唐豆豆打开了新媒体的大门。
2016年7月,在兰州交通大学就读的唐豆豆重新拾起停更的公众号,开始发布校园资讯通知,转型为校园号,也就是后来的「兰交派」。
观察到学生对于教务信息获取的需求,以及内网登陆的不方便,2017年寒假,没学过编程、也不懂爬虫的唐豆豆,通过第三方工具将「兰交派」接入了学校教务系统,甚至比学校官方公众号更早。
当时担任班长的唐豆豆在学校班长群中“吆喝”了一声,没想到带来不少增粉,他在采访时开玩笑说,“有几天,每天3000多个新增粉丝,我觉得我都可以退学了(专心做公众号)”。
日增3000粉的持续时间并不长,当粉丝数覆盖约3/4在校生时,「兰交派」的涨粉几乎停滞了。后来在他前往快递站寄转让合同时,连快递小哥都表示自己也关注了这个账号。
这个案例也给了唐豆豆可复制的经验,“那时候靠内容的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多,我基本上靠功能打一炮卖了再换一个号,不过涨到峰值还是要考虑内容,不然那么快涨起来的粉就会蹭蹭掉”。
在离涨粉高峰期过去不久的2017年5月,唐豆豆决定出售「兰交派」,“我一个人没办法保持日更,也觉得没有每天涨3000粉的那种刺激感”。最后,这个拥有数万粉丝的校园号被卖给了一个情感自媒体公司。
唐豆豆现在想来有点后悔,当初他没想过数万粉丝是什么概念,也没有想到为其他账号导流,有些经验后却发现0成本从0再做起来的难度并不小。
后来,他也做了其他的校园号并再卖出。其中一个叫「叉叉青年」的公众号,是他尝试突破校园局限的转型案例,他说“如果延伸校外成功,我就会果断退学”,但结果不尽如人意,这个号最终也被出售。
唐豆豆将“延伸校外不成功”的原因归于“公号竞争太大”和“缺乏专业知识”,也因此,他决定报考新闻学研究生。
“阅历不够,坚持更新就是在透支自己”
同样是大四学生,但和唐豆豆的工科本科报考新闻研究生不同的是,也在运营个人号的“店长”,专业就是新闻传播。
但店长说,自己做公众号与专业无关,纯粹因为“兴趣加上无聊,也没有可以倾诉的地方”,而且他觉得专业对他的账号运营几乎没有助力。
采访时,他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阅历”。他认为写东西需要阅历,而作为大学生的自己阅历肤浅,读过一些书,也只是纸上谈兵。
店长定位自己为“网络写手”,公众号内容很杂,什么都写,“有点类似于「和菜头」那种,读者基本上是喜欢我这个人才看内容,而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垂直领域的信息”。
在做公众号之前,他活跃在知乎上积累了约7.9万粉丝,回答经常能收获高赞。
“一篇回答假设2000赞,大概就有四分之一的公众号粉丝转化率,我最高一篇回答3万多赞,转化了近1万粉丝”,店长将知乎称为“流量宝地”,为他的公众号带来约4.5万粉丝。
他很少追热点,原因也关乎“阅历”,“一个热点事件可以牵涉到很多层面,而没有社会阅历是写不出来精彩文章的”。而决定转让他的公众号,也是因为卡在了“阅历”这个点上。
交易前,账号的头条报价为5500元,一个月最多接3次广告。按照店长的日常花费,每个月的推广收入已经“勉强实现在校经济独立”。
但店长觉得这样的广告和变现方式令人浮躁,“要不断地挣钱,就要不断地更新,但坚持更新就是在透支自己,透支到一定程度,就会崩溃”。去年,他以13万左右价格转让了这个账号。直到转让前,店长也没有停更。
收与放:校园自媒体的思考与道路抉择
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他们因为各自各样的原因,出售了自己学生时代运营的账号,又借由这段经历,走向了各自更宽阔的未来。
对其中一些人而言,“卖号”不一定是赚一笔钱就离开的简单生意,而是他们在新媒体道路上的转折与新的开始。
唐豆豆已经不太指望靠公众号“发家致富”了,他觉得公众号越来越不好做,再加上面临考研压力,他决定不再继续做号。
但停下运营,不等于完全放弃靠公号获益的机会。去年公众号取消留言功能后,唐豆豆用几百块一个的价格,从几个大学生手里收购了留言号,后来以收购价4-5倍的价格卖出,“不知道从哪来的自信,就是觉得留言在三五年之内回不来”。
与唐豆豆不同,店长选择重新在小号上更新,内容定位和风格都没有变。
“我的小号是不接广告的,所以不会为了钱强迫自己更新,也就不存在透支”,店长打算用这个小号慢慢写,“不去想变现和粉丝量,只是当一个可以让自己反省和表达的地方,这是目前最纯粹的想法,不写会憋死”。
从运营校园自媒体,到以高校新媒体创业的红满堂姐姐,早在2013年,她以校园新媒体的“优质原创内容”抢先在高校新媒体赛道领跑。
如今身份角色从图文“创作者”转变为公司“管理者”的她,在去年6月研究生毕业前,将公司旗下96万粉丝的一个校园公众号以“1粉丝=2元”的价格出售。
卖号是多重因素带来的结果,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内容创作的困境。前期投入资源而迅速增长的大量在校粉丝几年间纷纷毕业,而后期自然涨粉速度缓慢,导致毕业生比例过高。
“感到困难是因为在校生和毕业生想看的内容不一样”,慧娴告诉我,“而且如果再投入资源拉新,则不如将资源投入新账号中,能保证大部分粉丝都是在校生。”
最近,慧娴的公司在做该校园情感号的2.0版本,一样的名字和定位,从0开始再做起。
我很好奇他们是否担心这个新的账号在几年后重现1.0版本的困境,慧娴却从未将这个作为可焦虑的点:
“从商业角度来说,假如遇到相同情况,那就再把号卖了,再重头来一次。”
这是慧娴和团队在商业化的需求下诞生的账号,她的考虑角度也是从商业化立场出发,但采访快结束时,我问她会不会考虑出售自己唯一运营过的校园新媒体,她否认得很果断:
“这个号是我大学最宝贵的财富,是我投入很多心血的东西,即使我缺钱到没饭吃,我都不会去卖这个号。”
作者 | 松露
编辑 | 张洁
特别鸣谢 | 夜晚提神的芝芝葡萄
***
最后冒昧插播一则硬广,如果您有账号交易需求,可扫下方二维码,联系我的同事小王子,据说她只要不睡觉都在线,买真号就找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