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央视《对话》:一条视频百万播放,传统老牌节目如何冲浪新媒体?

常皓靖 新榜 2021-03-16

几个月前,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B站上发布了首个视频,官宣入驻B站,引发热议。

当天,央视《对话》马上追热点,在B站上发布了一条《入驻B站的雷军,是否具备up主的基本素质》的视频。这条1分钟的视频,当天播放量破50万,截至目前播放量已近百万。

雷军曾因一曲《Are you OK》"唱"红了B站,成为了一名"鬼畜明星"。而在《对话》制作的这条视频中,片头和片尾都用到了“Are you OK”的元素,中间则列举了up主的三大基本素养,并用雷军早年来《对话》的历史视频,来证明雷军“也可以“。

看完后,B站用户疯狂刷起了弹幕,“这是央妈”、“排面”、“标题硬核”、“光速创作”……


谈起《对话》,很多人都不陌生。这是一个有着20年历史的节目,韩寒通过《对话》大众认知,薇娅、李佳琦在《对话》首次合体带货,马云、柳传志等大佬也是《对话》的常客,一直以来《对话》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是都是严谨、高端的形象。但通过这条视频,让很多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对话》,一个想和年轻人“对话”的《对话》。

今年6月起,《对话》已入驻抖音、快手、B站、央视频、央视新闻,短短4个月更新了超过200条原创视频,一口气推出了3档节目, 还有一些节目“已经在路上”。

近年来,央视提出了“先网后台”的融媒体战略,打造了央视频、央视新闻、央视财经客户端等融媒体平台。《对话》也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开始向新媒体转型的。

那么,作为传统媒体的佼佼者,《对话》如何转型新媒体?过去的荣耀更多是优势,还是束缚?


老牌节目在线冲浪,

《对话》怎么追新媒体热点?


作为新媒体人,追热点是家常便饭,但怎么差异化追热点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那么,《对话》是怎么追新媒体热点的?

《对话》在新媒体领域用来追热点的一个栏目是《大佬若只如初见》。

从栏目名大概可猜到一些,讲的是“与大佬相关的事儿”。

比如,在字节跳动同意剥离TikTok时,《对话》做了一期短视频——《TikTok被剥离,看拼多多CEO黄峥如何为张一鸣打call》。视频中,新闻事实只是引子,后面更多的是引用了几年前张一鸣和黄峥在《对话》的历史资料——节目组设置了“假如你是张一鸣,你会怎么做”的讨论,当时,黄峥回答道,“我会更激进地做全球化、国际化”。


再如,在雷军入驻B站成为热点时,《对话》也用了同样的创作方式,即先呈现热点,再加入雷军此前来《对话》时,讲吸引受众的秘诀和自拍技巧的内容。


从上面的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大佬若只如初见》的思路是,根据实时热点,和过去的内容进行勾连。

这样做的好处也显而易见,一方面,可以利用过去的优势,将热点和大佬们未成名前在《对话》的珍贵资料结合起来,最终成品会和其他媒体的热点短视频有差异。另一方面,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出结果。


挖掘过去的节目资源,

《对话》如何教用户说话?


作为接触智慧大脑最频密的节目,《对话》自然不会满足于只是追热点。追热点之外,《对话》今年9月出品了《话外有话》。

《话外有话》是以《对话》主创多年策划节目的储备、制作节目过程中与嘉宾深度沟通的积累打底,推出的评述类新媒体视频。

起初,《话外有话》以大佬话术为切入点,由《对话》栏目主编、幕后主创之一刘星以“首席评述官”的身份走到台前,根据《对话》的经典片段,拆解大佬在经典场景下每句话的逻辑是什么。

比如,面对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怼回去?《话外有话》做了一期节目,讲述了董明珠的“正面硬怼”之道。视频中用到了很多贴近年轻人的语言。比如,在形容董明珠时,用到“拿到了大女主爽剧剧本的乘风破浪的姐姐”,“董姐姐走过的路,可谓寸草不生”等描述语。


最终,这条视频在公众号推文中的阅读量达10w+,网友也认可了这样的节目形式,有留言说“女主持人好看”,“挺有趣的,董明珠好牛”,“排面”……

再如,对于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棘手的、很难回答的问题,该怎么办?《话外有话》做了一期节目,讲述雷军面对连续的大坑,是如何全身而退的。


有用户评论"干货"、“国家台教我处世哲学,有点喜欢”……

大佬话术之外,《话外有话》也在尝试一些更为“硬核”的内容,如深度的财经热点话题与产业故事,如“中国圆珠笔创芯之路”、“光伏产业的爱恨情仇”等。


传统媒体主持人,

怎么做好一档新媒体节目?


无论是《大佬若只如初见》,还是《话外有话》,《对话》前期推出的两个节目,都是对过去节目资源的挖掘。

11月起,《对话》开始了新媒体领域的第三个尝试——《惊鸿一瞥》,推出了《对话》主持人陈伟鸿这一IP。

目前,《惊鸿一瞥》已推出了第一期节目,讲的是“埃隆·马斯克是怎么牛起来的”。

与电视上相同的是,陈伟鸿在《惊鸿一瞥》中,呈现的还是一个睿智的形象。但不同的是,他加入了更多幽默的、新媒体化的语言。比如,“他们姓马的怎么都这么牛啊,我现在改姓还来得及吗”、“6年前,我记得他来对话的时候,跟我说,他对上市没啥兴趣的啊”……

此外,节目中还用了一些埃隆·马斯克今年前来《对话》的历史资料,陈伟鸿也回忆了第一次见到埃隆·马斯克的画面。“回到6年前的对话,第一次见到他,有一束光从他的正面打了过来,我站在他的背后,看到他魁梧的身形,感觉看到了钢铁侠本侠”。


整体来说,《惊鸿一瞥》很好地发挥了陈伟鸿与众多企业家做过交流的优势,让他来解读当下时事热点,揭秘背后的故事。

然而,利用电视台原有主持人IP做节目,听起来简单,但事实面临如何做出好的、让用户喜欢的内容,而不是消费和消耗原有IP等诸多难题,这也是《对话》团队需要思考的。



新榜对话《对话》


近日,在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对话》幕后团队接受了新榜的采访。以下为部分采访内容:

新榜:起初是怎么想到要做新媒体的?

《对话》:我们其实一直有求新求变的心。前几年,我们开始将节目切段放到新媒体上。从今年6月开始,我们决定投入更多精力来做新媒体。这样的转变背后,主要是因为,中央电视台内部提出了“先网后台”的战略,再加上疫情期间所有的产业都在做线上化,这些事情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新榜:《对话》转型新媒体后,如何体现自己的优势?

《对话》:当确定了要好好做新媒体后,我们先梳理了自己的核心优势。

一方面,我们20年来录制了1000余期的节目,且这些节目资源已经进行了数字化和文字化,可以快速检索到;

二是众多大佬嘉宾和企业资源,想要做一件事时,可以较为轻松的调动资源。比如,《对话》新媒体产品上线之初,就得到了来自曹德旺、董明珠、柳传志、马云、刘永好、宗庆后等大佬打call,这些大佬以“新媒体”的方式,以手机自拍视频或语音的形式来支持我们。

新榜:《对话》怎么找准在新媒体上的定位?

《对话》:新媒体已经从最开始一哄而上,到了缺乏优质内容的阶段。现在做新媒体,不能低估新媒体观众的智力。尤其是《对话》进入新媒体,网友们更期待的不是我们在那“装疯卖傻”,而是期待干货。

我们一开始有点想当然了,担心严肃内容进入新媒体会不适应。但我们看到很多网友留言说,“这才是传统媒体的精神”,“你们特别好”,“如果再多点干货没关系,我特别想听”后,非常感动。

新榜:4个月探索尝试下来,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对话》:我们做《对话》这么多年,实际上很多东西都是已经玩过的,很难再有惊喜。而新媒体,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块荒芜之地,经常给我们很大的惊喜。同时,新媒体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告诉我们“你得快点走”。

新榜:目前新媒体团队配置方面的情况怎么样?

《对话》:有三个人。过去在我们部门,做新媒体的人是打下手的角色,做的都是接观众、热场、做道具、写微信微博的活儿。但他们现在在部门地位很高,相信他们也都很有成就感。新媒体员工在栏目内位置的转变,也代表着新媒体在中国传统媒体生态的转变。

此外,目前《对话》制片人、主编、导演都积极主动加入到新媒体的创作和策划中,不断有新想法涌现,栏目也积极鼓励大家尝试创新。不光是参与制作,更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融媒体思维转型。在制作《对话》大屏节目的过程中,也会与新媒体结合,融合新媒体的创作思维,或同步推出新媒体视频产品。

我们也想听听你们对我们的看法,还有哪些需要补足的?

《新榜》:我们目前想到有两方面,一方面,需要把运营思维和用户思维加进来,包括标题怎么起,怎么跟用户互动、打造人设等。另一方面,产品化思维也可以加强,比如,每个栏目主页怎么装修得更产品化,让用户一眼就知道关注后可以获得什么,以及怎么转化用户等。

《对话》:这也是我们想要提升和补课的地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