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潘乱对话无忧、大禹、飞博共创3家头部MCN高层,都聊了点啥?| 万字干货

newrank 新榜 2023-05-08
建议星标新榜,以免错过重要行业信息!
内容创作者如何穿越周期?3月29日,“乱翻书”主理人潘乱、大禹集团董事合伙人李永安,无忧传媒集团副总裁&首席战略官刘甜、飞博共创合伙人郭勤在「发现内容流量资产」2023新榜大会上进行了一场圆桌论坛,聊了聊不同平台的机会是什么,如何做好内容IP,如何处理达人和机构的关系,以及内容创作者如何搞定客户和粉丝。
以下内容整理自圆桌论坛的现场对话,内容经嘉宾本人确认。完整视频可下拉至文末观看。

潘乱:移动互联网的故事已经到了尾声,流量集中在几个大平台,绝大部分App早就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今天创业再去干App已经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了。现在我们会看到,绝大部分公司的业务的尽头其实都在短视频、直播间里。

刚好,今天我们找来了全网粉丝最多,在新媒介里实践最多的3个MCN,他们也都是从微博、公众号一路走过来的。

对MCN来说什么是重要的?平台、内容、IP、客户、用户、创作者关系,今天我们就围绕这几个问题来聊。



“每个平台理论上都有机会,看你的选择是什么”

潘乱:先聊一下平台。大家主要看到的平台趋势是什么?比如视频号的数据其实涨了不少。郭勤,你现在看到的视频号是什么样的状态,你觉得它的机遇到了吗?

    
郭勤:最近两三年我们刚开始做视频号,我觉得在前面的周期里视频号有三个特点:

第一,平台人群的中老年的占比较高,对中长内容的包容性比较强,短视频内容在这里不一定完全匹配。

第二,视频号继承了建立在熟人关系上的内容连接,行业里的内容很容易通过点赞和转发,在圈层里面造成影响力。

第三,因为熟人点赞的机制,内容在整个传播上变成了一种身份标签。如果你在视频号刷到一个深度内容,可能会觉得这是同行,点赞以表示我也是干这一行的,但如果刷到颜值姣好的小姐姐,你反而不一定敢点赞,因为这个身份标签可能在世俗印象里有点小问题。你可能在其他平台敢点,在视频号不敢点。

在趋势上,一是搜一搜的向导性越来越强;二是小程序电商结合直播有很大潜力;三是帮助品牌方和头部达人做粉丝沉淀和二次营销;四是在大文化类别里,文旅的慢直播也是比较好玩的方式。
    
潘乱:这个月小红书的日活刚刚迈过一个亿,疫情期间涨了一波,解封之后又涨了一波。疫情时大家学着怎么做菜,疫情后大家报复性地去旅游看攻略。永安,你怎么看小红书?

李永安:我们不是第一批做小红书的MCN,前年才开始入局小红书,但投入的精力非常大,我个人也非常看好这个平台,整体感受就是小红书是一个用户价值非常高、种草属性最强、目前种草平台里特点突出的平台,也是做营销必须要占据的根据地。

对于小红书的商业价值、用户价值我们是非常看好的,也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运营。去年开始,我们在美垂赛道连续几个月保持品牌MCN排行第一。

小红书商业化价值很大,但平台生态保护得很好,我们对小红书的未来非常看好。
    
潘乱:在小红书做投放被人诟病是一门玄学,相信大家都有这种体感。今年他们的主轴是想把玄学做成科学。

另外他们缺的一大块是直播。最近他们也在强力地向外界推董洁的案例,想证明直播间也可以不是“九块九321上链接”那种,也可能是SKP电商,可能是买手店,挖掘出不同的人群价值,更多的商业可能性也在冒出来。

无忧传媒各个平台都有触及,现在无忧传媒已经是视频号MCN的第一了。我很想问的是,视频号的商业化是从去年Q4才刚刚开始的,在更成熟的小红书、抖音,你们是怎么卷出来的?

刘甜:无忧传媒在底层逻辑上是一家互联网+的经纪公司。

从2021年无忧传媒就深度布局了视频号,现在已经连续几个月获得视频号MCN机构月榜第一。我觉得今年视频号是特别大商业化开端的机会,应该很快会上品牌和MCN互选功能,我相信未来会有一批重要的品牌客户进场。

我们三个都是特别有代表性的穿越周期的机构,从最早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再到抖音、B站、快手等等一系列的平台,我觉得每一个内容创业者一定会有自己的方向或者自己特殊的能力和定位。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每个平台理论上都有机会,只是看你的选择是什么。

无忧传媒作为一家经纪型的MCN机构,我们会在每个平台上给达人找到最适合他的方向。

就像在抖音,不管是做短视频、直播,还是电商,首先要关注自己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同时要关注平台的算法,看到市场在哪里,商业机会包括钱在哪里,然后在这个维度上把自己做深,一直深度做下去,这是对大家最重要的方向上的建议。


“做IP和做品牌很像,都是要占领用户心智”

潘乱:过去一年里,不管是刘畊宏、东方甄选还是最近的张大大,我们有看到直播间里的内容越来越受到更多人关注。我其实比较好奇,你怎么看待IP这个事情,怎么提升IP的成功率?

刘甜:从我们的感受、体验讲,做IP的底层就是做内容。

我们去年做出了刘畊宏这个案例,今年做出了张大大这个案例,他们的形式和形态是直播,但底层和背后却是内容。

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其实看刘畊宏的直播间,很像在看一档晚间七点半的综艺。直播间除了做操以外,还会有互动内容,比如我们会关注当下的热点。

内容本身在各个平台都能够变成IP的标签,也是唯一能够突破平台算法的机会。

我们经常和达人一起沟通,看他们未来想要做什么,内容应该往哪一个方向走,在这个过程中,达人会跟着你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这些也会变成外界对达人的认知和符号。

李永安:做IP我们蛮有话语权的,因为在所有的MCN里,我们是跨界做IP最多的公司,也是交学费最多的公司。除了红人IP外,我们还做了动漫IP和游戏IP、品牌IP。

我们觉得IP打造是有难度、有概率的,跟做品牌有很多相似之处,做品牌其实就是找到产品定位、占领用户心智,做IP也要找到你自己的内容定位、风格,把别人喜欢你的点不断放大,最终占领用户心智。

现在无论做哪方面的IP都蛮卷的,只有持续地投入和持续地迭代,才能够成为一个长期的IP。

郭勤:14年来,从早期在微博做的“冷笑话精选”等泛娱乐账号,到大家比较熟悉的意公子,包括2016年我们做的表情包,飞博共创其实跨了很多平台,也做了很多的品类延伸。


如果从个人IP的运营来说,方法论大家都了解,基本是找标签、做内容方法论、做平台和商业的赋能。

但最近几年我们在挖掘文化艺术类达人时发现,其实很多达人有一个叫做“本自具足”的东西在的。

以意公子为例,其实意公子这个IP已经十年了,2013年6月份就成立了。前面五年我们做了很多艺术科普类的内容,比如《艺术很难吗?》前后做了六七季,这个内容甚至成了很多大学的教材。

到了后面三四年,我们重新做起来的原因是:意公子发现硬磕平台算法做内容的时候,她就不是她自己了。所以2018年-2019年的那段时间里,她把中国历史长河里那些真正感动到她的那些作品和人找出来并重新解读,她不在意内容时长、不在意所谓算法了,而是想把一个人讲透讲深,找到其中可以滋养当代人的养分,就像苏东坡系列就做了52期。

我们觉得内容是有生命力在的,我们其实是在变化的环境里面找不变的东西。

什么是不变的东西?我们觉得能够穿越周期、穿越平台的好内容,往往会带有鼓舞和抚慰人心的力量。所以我们选达人、做IP的时候,除了看有没有专业技能外,还要看他是不是真热爱这个内容,以及是否有比我们普通人稍微更强一点的共情力和表达力。这是我们做了十几年内容后,回来重新孵化、塑造达人和IP时看到的东西。
    

“达人到底需不需要MCN的赋能?”

潘乱:聊到达人和孵化,我记得公众号最初的时候,自媒体人绝大部分是单打独斗的,怎么今天的主角就变成MCN了呢?

机构跟达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挺难拿捏的。比如达人做大之后,就可能有一些新的想法,比如怎么分钱,怎么和机构处好关系。

我想问一个问题,今天的机构到底能给达人带来什么价值?机构怎么跟达人互利共赢?最近包括多余和毛毛姐等好多达人都跟无忧传媒签了终生约,那些达人们疯了吗?

刘甜:讲到MCN的价值,我觉得未来除了像潘乱老师这样超级专业的超级个体户,绝大部分创作者都需要和机构共同生长。

我的感受是,从最早的公众号到现在的抖音,整个商业化生态变得越来越复杂,以前我们做公众号,只要你有流量、有阅读、有粉丝,就会有客户投你,新榜就会来找你。但现在你发现,哪怕你有粉丝(也不一定有收入),就像昨天我刷到的一篇文章说的,百万粉丝的账号都接不到广告,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我大概做了七年的内容商业化,一直在跟客户和平台交流,我发现客户的需求变得更丰富、更复杂了,或者说越来越数据化了。

说一个极端的案例,前段时间有一个汽车品牌问我要CPM10。在市场丰富的情况下,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这个时候机构对达人的赋能,以及客户维护、内容生产、达人陪伴等方方面面的帮助都是重要的基础。

在2018年,多余和毛毛姐因为“好嗨哟”一下火了,全网3000万粉丝,人生到达了高峰,但过去两三年他其实经历了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大家会聊到网红是有生命周期的,这个过程当中无忧传媒一直陪着他。我们把他送到上海戏剧学院学表演,陪伴着他不断迭代内容。2022年,我们对毛毛姐说,“你要不要试一下做电商”。

去年年底大家看到他的直播间火了,但其实之前他已经在杭州摸索了差不多半年,很辛苦,一直没有太大的数字和结果。就是因为我们的小伙伴和他不断地在平台上坚持,到了12月份,当机会砸过来的时候,才可能接得住,要不然作为一个个体可能很早就放弃了。

作为机构,我们比较了解市场和平台。无忧传媒在2021年就看到了抖音直播的巨大机会。从去年的刘畊宏到去年年底的毛毛姐,再到今年的张大大,他们都是靠直播火的。

直播本身也是一种内容,这种内容是需要专业团队赋能的。因为平台的迭代速度很快,平台内部基本上每两三天就会有一些变化。

为什么毛毛姐会跟我们签终生约,就是因为我们真的是一路一起走下来的。无忧现在签终生约的直播达人有十多个,包括大狼狗郑建鹏&言真夫妇、多余和毛毛姐、刘思瑶、金毛路虎等等,大家已经不是简单的经纪关系了,现在更像是家人、事业合伙人。

无忧一直在坚持做这件事情。

潘乱:回想我所在的科技媒体行业,其实机构媒体不太方便做直播,方便做短视频,做直播需要非常人格化,但很难将整个机构的声誉堆在一张人的脸上,因为创始人不可能一直出来,比如说网易新闻就做了数字人。

永安,大禹网络做一禅小和尚,是不是就是出于这个考虑?反正一禅小和尚永远不会跑,就在那边。


李永安:是的,我们2014年就开始做动漫了,当时考虑的是什么才是MCN机构真正的固定资产?将来红人合约到期解约后,你的公司到底沉淀了什么?

当时我们觉得动漫内容有可能才是数字资产的沉淀,动漫IP沉淀下来的公司固定资产才会更有商业价值。

但我们在做动漫的近十年时间里,也确实踩了很多坑,目前我们的动漫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盈利项目。在国内,做动漫能成功的案例也是蛮少的,虽然一禅小和尚的知名度和粉丝覆盖率非常高,但是商业化上遇到了很多瓶颈。

潘乱:电影,还上吗?

李永安:电影一直在做,但投入还是蛮大的,尤其是动漫电影,至少需要3-5年的制作周期。前期的剧本、样片我们已经打磨了很久,但到现在还没有能够拿出来跟大家见面的东西,现在还在持续地做、持续地投入。我们希望后续也有一些资金能够支持我们把电影做出来。

潘乱:郭勤,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郭勤:直播特别火的那段时间,很多MCN老板都开玩笑说自己跟达人很像夫妻,都在聊怎么把达人资产留下来。这里一定有一个“相知、同居、结婚”,然后孵化很多新作品出来的过程。除了一起完成早期的赛道选择、内容共创、平台与商业资源赋能以外,我们更希望达人和机构能共同陪伴和成长。

我们旗下有很多与我们共同成长的达人,他们最开始可能是我们的员工,担任某个账号的主理人,一开始也不出镜,后来出镜后因为粉丝很喜欢他,慢慢成为了这个品类矩阵或者某个账号的全平台负责人,到最后脱颖而出,可以自己做独立IP甚至打造矩阵。这个过程中,达人也在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边界,带着团队慢慢积累经验,迅速学习好多的东西。

在现在的环境里,达人到底需不需要MCN的赋能?其实在很多平台,达人有几千粉丝就可以接单了,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是这样的,社交媒体给了很多个体跃升新的社会阶层的机会。

但当达人发展到腰部、头部以上的时候,达人需要的资源的复杂度会极速提升,可能就会有瓶颈,比如能不能在原有内容与圈层里突破,能不能高效地把资源整合与落地……这个过程里MCN是有更为丰富的经验和沉淀的,可以帮达人少走弯路。

现在很多MCN说如果早期孵化达人时签了一个时间很长的约,万一双方合作不开心要怎么办?

我觉得有两类情况,但本质都是资源错配问题。要么是腰部达人来了机构后,觉得机构什么都有,什么都可以给我,结果合作过程中可能机构只是缺了一环,达人就不开心了;要么就是达人成长到更高点时,机构没有办法给到达人更多的赋能。

我们2016年左右就开始做达人了。我们的经验是,前期要有一个试用期的逻辑,大家先用三个月、六个月的时间里把各自做的事情做出来,在这个周期里大家各自的要求都坦诚地提出来,等过了这个周期,双方都觉得满意就变成长期合作,而不是一下子就签一个很长的约,最后觉得退出成本太大。

所有商业合作到最后都是以共赢为主,你今天留着一个不是很开心的合作方,其实会耗费非常多的管理成本、情绪价值。在现在这个经济复苏需要跑马圈地的时候,这反而可能是一个累赘。


“市场越来越卷,客户越来越现实”

潘乱:刚才我们分别聊了平台、IP、MCN跟达人的关系,现在我们再聊一下客户。

《今年,百万粉的KOL都接不到广告了》这篇文章我也看到了。百万粉丝的大V也接不到商单了,需要回大厂上班去了。我记得公众号最初的报价是按照一个阅读一块钱来算的,我身边一批从纸媒出来的朋友,也都是在公众号完成了身份的转型,但是短视频时代的计价方式非常不一样,短视频瞬间的阅读量很大,但也说不清楚这个阅读量是怎么来的。

在今天的短视频、直播时代里,还有品牌广告、种草的存在空间吗?还是大家主要就看效果广告?这个问题再往上延伸一点,这些年你们看到的客户和客户的需求发生了什么变化?

刘甜:只能说客户越来越现实了,市场也是越来越卷。因为前三年的经济环境不太好,在疫情开放的当下,从品牌角度他们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同时要解决发展问题。


我是完整经历过从公众号一个阅读一块钱,CPM1000元,到现在大部分美妆客户都要求CPM50元以内的变化,游戏客户的CPM预算基本都在10元左右,甚至有些客户已经不要CPM了,他们要按照CPA、CPS来算。

回到今天的主题,“内容流量资产”就是你的内容本身是有价的,内容的价值能够帮助创作者获取用户。

流量的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用户。你带来的用户是谁?这是不一样的。可能一些百万粉丝的达人接不到广告,但是有几十万粉丝的达人广告接到飞起,就是因为他背后流量的价值。

我经常跟客户讲,你不能仅仅从M的维度框数据,因为你用数据框出来的人不一定是对的人,真正有大价值的人不是单纯按照M建立起来的,可能他的M很高,但是它背后的用户可能是对品牌最有价值的,所以内容本身应该是有溢价的。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客户认识到这一点。

很多平台也在优化算法,让数据变得更有价值,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现在星图的后台已经不显示CPM了。
    
潘乱:内容有溢价的,你告诉我溢价在哪儿?

比如20年前宝洁是花市场费用最多的公司,市场部门里(决定花钱的人)都是谁?是一群文科生。干的工作是什么?拍两条TVC去全国各大电视台投放。但是后来当渠道变得分散以后,当媒介、创作者变得更多,供给变得更多之后,我们发现过去这些年,各家公司的市场部门都变成了所谓的用户增长部门。这些部门是一群理科生占主导,他们极致追求ROI,你给我讲品牌,讲种草,我不信,我就是要看效果。

刚刚我看永安一直在点头,我不知道是在苦笑还是怎么回事,聊聊你这段时间的无奈吧。

李永安:最大的感受还是越来越卷了。内容创作者越来越多,流量越来越难获取,品牌对于内容方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多。

今天讲内容流量,实际上内容能够获取流量,但是内容不完全等于流量。现在很多品牌可能没有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要买广告素材还是要买内容广告?品牌就是什么都想要,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跟刚才刘甜讲的一样,内容本身有一定的价值,如果你想让内容能够更好地展现品牌调性,展现品牌输出的价值和意义,流量肯定就是小的,你要求CPE、CPM就不太现实。如果你希望找到高转化、有流量的素材,通过千川去放大,有可能你只需要买很多创意,铺很多条数,然后在里面博概率,就有可能获取到更多的流量。

我想给更多的品牌说,你们要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对优质的内容创作者有一定的包容和空间。

潘乱:我突然想到,我们刚才都是围绕着视频号、抖音、小红书聊,咱们把更老的公众号和微博忘了吗?今天有人在聊这些东西吗?
    
郭勤:我们从2013年《中国合伙人》那部电影开始做电影营销,主要阵地就是微博,因为我们自己孵化了一堆泛娱乐号。

大家回想一下,那个年代哪有那么多数据,一方面是平台功能的问题,没有办法即看即买,没办法挂车,技术上做不到,还是得回到品牌逻辑里面。

我们从2016年开始强化品牌方和平台方的营销服务,我们有两个定位,叫既想做社交媒体的本地人,也想做品牌内容的合伙人,我们希望站在更高的维度跟品牌一起看它的生意。这里面有几个点比较有意思:

第一,大家讲付费流量也好,品牌效应也好,每个品牌发展阶段不一样,不同产品的发展现状不一样,两者必然是要有所取舍的。你要搞清楚你服务的品牌到底是在哪一个周期里面。

第二,品牌需求的事情到底能不能用内容解决。我们最近几年做的一些大客户可能对我们有盲目的信任,希望我们帮忙做战略层面的规划。虽然很荣幸,但是也觉得很夸张。这几年大家可能会对内容的价值有一点点放大,觉得内容无所不能。

后面一些客户也在思考,我砸了几百万做流量,GMV也不错,但是第二年不投的时候,能不能沉淀出品牌价值和用户忠诚度。付费内容可以帮你做前期测试和放量,但其实内容更有价值的地方是,真正好的内容能撬动免费流量和关注,形成更多的传播效果,这是长期做内容的人要追求的。

如果往这个方向走,我们给品牌提供的价值是什么?就是用内容创造共识,共识就是资产。

现在不管是品牌方做的官媒,或者是让达人像嘴替一样说你多好,本质上是为了从更多角度去解读品牌、产品甚至一个事件,从形形色色不同的细分场景和人群里,帮助品牌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就像现在大家把小红书当成了百度+知乎,当成了所谓的消费决策平台。你不会只刷一个人,会刷至少5-10篇笔记,然后在中间找到跟你当下的需求和困难更接近的人,看看他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为什么用这个方式解决。

如果从铺量、做内容这个角度讲,你最差是留了一个被搜索到的相同的解决方案,高阶一点的是证明同样圈层的人群做了这样的选择,再高阶一点就是你在微博、B站留了一个有意思的梗,大家想到这个梗就会想到你这个品牌,以及你在那个具体场景里的差异化优势。

这个环节我们认为不应该、也不能够用短期的CPE和CPM衡量。从长尾和品牌心智角度,可能暂时不是平台里面放的指标可以全部概括的,这也是我们内容行业的魅力所在。
    
潘乱:对,就像长安汽车在B站的案例,在《三体》动画里面做了植入,后来所有汽车相关的视频出现的时候,网友都会刷“没有长安汽车不行”。这显然不是靠ROI逻辑可以算出来的。

其实我们今天看到各家的大厂裁员,都是从用户增长部门开始裁起的。我们不知道下面会有什么变化。


“内容的本质是商品,需要为用户带来价值”

潘乱:最后一个话题,我们再聊聊用户。

虽然我们聊了平台,创作者、IP,以及我们各自所做的内容,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用户、满足用户的需求。我的问题是这些年不同的媒介发展下来,创作者也在轮换,在你们的观察和思考里面,什么是不变的,今天怎么理解用户需求,包括你们理解的“内容流量资产”是什么?
    
刘甜:变与不变,就是平台在变,内容本身作为产品是不变的。

20年前我是做电视的,做了12年,那会儿还是大众媒体时代,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做产品让你的观众收看。现在我们做的则是达人和短视频。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一个数据,现在抖音的用户平均使用时长是130-140分钟,大家刷抖音的感觉,很像以前大家下了班以后,回到家打开电视机看电视剧、新闻、电影、纪录片。

内容的底层是一个商品,你需要的是给用户带来价值,只是现在你交付价值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所以“内容流量资产”始终都是你跟用户之间的交付和对话。

当然,以前我做电视,虽然有收视率,但是我不知道观众是谁,也不太能跟他对话,哪怕观众写了一封信给你,你也不太回得了。但是社交媒体能够即时让你找到你的粉丝用户是谁,而且你拥有了跟他对话的空间。

不管是公众号、还是抖音、小红书等平台,都可以让你跟用户对话,这点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也让你形成了更大的价值,因为你的粉丝就是你背后的用户,品牌投你的广告也是为你背后的用户买单,他想通过你触达他的潜在用户。美妆品牌会投女粉占比比较高的账号,汽车品牌会投男粉占比比较高的账号。像是五菱宏光mini会投大量的女性账号,也是因为它有大量的女性用户。

“内容流量资产”的底层其实就是用户,只不过说我们做KOL也好、做账号也罢,他所输出的内容交付是让你的粉丝能够关注你,跟你持续在一起的重要产品,所以关注你的用户就是能够持续拥有“内容流量资产”的能量。
    
潘乱:又是女性用户,女人>孩子>狗>男人,这个排序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变,前段时间一个朋友跟我说了一个案例,说他们机构绝不会找B罩杯以上的女生当主播,因为到最后可能吸来的都是无效的男粉。

李永安:内容的形式会有变化,但内容本质都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本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其实我们一直在围绕用户需求做内容,无论是做娱乐还是做知识、学习,都是在为用户的需求提供内容。

随着用户认知的提升,他们对内容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2011、2012年,用户在微博看一个段子就可以笑了,但现在这些段子都成为老梗了,用户不会笑出来了。做内容就是要不断满足粉丝的内容需求,并根据粉丝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内容其实还是需要很多迭代和创新的,持续创新也是非常难的事情。

前面讲MCN和红人的关系,MCN到底怎么给红人赋能?MCN不是一个人战斗,是一群人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提供新的想法、新的创意,让红人的生命周期延长,然后沉淀出“内容流量资产”,在我看来短视频、IP的周边延伸都属于一种资产。

举个例子,我们有一些内容放在B站上面,只是针对小朋友的,但是每年到暑假的时候都会被重新推荐,重新有播放量和作者收益,说明你产生的内容价值,对你的用户有作用,会有持续的变现。

潘乱:B站的案例让我想起我自己,我之前写公众号,后来开始做直播、播客,我明显感觉到直播间的粉丝跟我更紧密一些,播客的数据更长尾一点。

即便你写了一篇很厉害的文章,也很少会有人把你过往公众号的内容全部翻看一遍,但是你遇上不知名的小演员,不知来路的歌手,只要你非常喜欢他的作品,你有非常大概率把他所有的歌曲和参演的影视内容翻过来看一遍。不同的媒介,用户会有不同的预期或者说不同的消费习惯。

在商业化的语境里,平台想没有内容肯定是最好的,可以跟用户直接匹配上,但是平台在今天办不到这件事,所以才需要创作者和内容作为中间媒介。

今天平台对于各种内容的划分其实是按照商业来划分的。如果从平台视角来说,帮助创业者表达是一部分,另外很大一部分则是商业视角,就是帮他完善系统的匹配。郭勤,你是怎么看的?

郭勤:从用户的角度来讲,我补充三个小点。

第一,变化的东西是什么?就是用户更细分、更精致的要求。

如果今天你把微博清掉,重新关注一部分人,那么当年内容比较泛的一些大号,你不一定会再关注它了。在平台刚开始的时候,你做一个大杂烩的账号或许没有问题,大家笑一笑就可以了,但是现在笑的方向就要找更细分的内容,有人就喜欢看剧、看综艺,有人就喜欢看亲子、宠物互动这类比较好笑的内容。

今天信息流里面看到任何好的作品,早几年你可能会毫不犹豫的点个赞,马上关注他,但是行业内卷的时候,哪怕看到好的内容,还是要点回主页重新浏览一遍,你要判断他是不是在持续生产这个细分类型或者特征标签的内容,你才会关注他,现在获取一个关注真的是很贵的。

第二,我们做内容还是分为信息价值和情绪价值。

以意公子为例,她跟大多数的文化类IP不一样的点是:比如解说苏东坡,你并不会说我今天看意公子是为了显摆得到了信息价值,比如三苏祠在哪个地方,有什么样的历史,而是你在看不同的作品和内容的时候,作者通过个人的经历,有自己更真实情感的表达,并且给当代人带来一些可以参考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

在AI时代,大家发现AI生成的内容好像都是正确的,但却是没有感情、没有温度的内容。相比之下,达人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在当下的情感,就像你在看意公子讲到苏轼被贬谪的时候感受的情感共鸣,这是不变的价值。

第三,回到“内容流量资产”,我觉得不管是做达人还是做品牌服务,内容的价值就是两个:

一个是翻译的作用,比如把一个生涩的概念或技术用简单的方式解释清楚,让大家重新认知,再比如用更多维度来解读一个作品或话题,给人更多的思考与感悟;

一个是向导的作用,当我们解释清楚问题之后,会提供对应的建议或者行为引导,与消费者达成共识,形成指向性购买,避开同质化竞争。

因此,内容营销的翻译和向导作用,某种程度就是帮助品牌或产品,成为垂直人群在细分场景里的最佳解决方案。

潘乱:时间关系,像是AI ChatGPT对内容行业的改变我们就不展开论述了,我们这些讨论肯定也是挂一漏万的,但是我注意到会场99%的人都没有离开,希望我们的讨论能够对得起大家的时间,我们这场讨论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点击观看圆桌论坛完整版视频
ps. 新榜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2023新榜大会PPT”,即可获取部分大会嘉宾的PPT资料包。更多2023新榜大会精彩内容回顾,请持续关注新榜公众号。


  关于新榜


• 作为数据驱动的内容科技公司,新榜依托覆盖全渠道各层级的新媒体资源和内容数据产品,提供内容营销、直播电商、版权分发和内容资产运营管理服务,助力中国企业数字化内容资产获取与管理。
• 我们的客户既包括中国平安、腾讯、字节跳动、京东、宝洁、雅诗兰黛、欧莱雅、联合利华、迪士尼等500强,也包括正在蓬勃成长的中小企业、新兴品牌和MCN机构,提供从公域流量募集分发到私域内容运营建设的全链路服务。
• “新媒体,找新榜”是我们的使命。凭借全面稳定的新媒体内容数据产品和企业服务能力,新榜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曾荣获全国内容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上海文化企业十佳、上海数字广告领军企业、中国广告新媒体贡献年度大奖、沙利文中国新经济卓越增长奖等称号,拥有多个传播评估监测专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