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研究生颂百年 | 立德树人育桃李,吉林大学致敬先辈峥嵘岁月
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百年的奋斗路程
一百年,峥嵘岁月
一百年,栉风沐雨
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
创造了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
回溯历史,触摸先辈们的峥嵘岁月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今天,“百校研究生颂百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网络接力学习‘四史’活动”
由吉林大学讲述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吉林大学奠基者匡亚明先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
和奠基人、吉林大学老校长唐敖庆先生的故事
匡 亚 明
少 年 与 国
匡亚明,原名匡洁玉,又名匡世,曾用名匡梦苏、匡润之,曾用笔名何畏、何晨、梦苏。1906年3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市导墅镇匡村一个贫苦的塾师家庭。
▲学生时代的匡亚明(左一)
1923年入苏州第一师范学校就读,1924年参加革命,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1926年考入上海大学就读,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久被调离校参加工作。匡亚明曾先后任上海沪东、沪西、闸北等区共青团区委书记及中共区委常委,共青团无锡中心县委书记及共青团江苏省委巡视员。
投 身 革 命
1927年曾以江苏团省委特派员名义领导宜兴秋收起义。后任中共江苏省委徐海蚌特委宣传部长、上海沪东、沪西、闸北等区共青团区委书记及党的区委常委,共青团无锡中心县委书记,上海总工会秘书长兼宣传部长。
▲江苏宜兴革命烈士陵园中的秋收暴动纪念碑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匡亚明在白区坚持革命活动,1929 年曾被中共特科红队误认为是叛徒而遭枪击,子弹从口中射入,穿过脖颈险而未死,先后四次被捕,受尽酷刑而坚贞不屈,1937年被营救出狱。
▲.曾经关押过匡亚明等革命者的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
(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匡亚明历任中共中央社会部政治研究室副主任、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社长、总编辑等职、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
树 德 育 人
新中国成立后,匡亚明先生历任华东政治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等职。1955年至1963年任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常务书记兼校长。
▲1957年匡亚明在全校工作会议上讲话
匡亚明始终认为,办大学要依靠教师,特别是学有所长的教师。“一所大学水平的标志不是看别的,而是看学校拥有教授的数量和学术水平,如果没有可观的教授就不成其为大学”。他尊重人才,求贤若渴,推心置腹,真诚地和专家交朋友,被广大知识分子,包括许多知名学者、教授引为知音、良师和益友。他聘请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出山”,被高教界誉为 “三顾茅庐”聘贤才。
▲匡亚明曾“三顾茅庐”聘请于省吾教授来学校执教
匡亚明主张对大学生既要用主要时间加强基础课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钻研和创新能力。提倡安排教授和有教学经验的讲师为大学生开基础课,提倡讲究教学法,开展公开观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匡亚明鼓励大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实行学分制,建立优秀生、优秀班级和学生的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提倡培养重点尖子生。他大力提倡“四个空气”的校风,即“强烈的政治空气、浓厚的学术空气、高度的文明空气、活跃的文体空气”。体现了匡亚明先生作为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也为吉林大学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吉 人 铭 记
在吉林大学期间,匡亚明冲破旧束缚,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规律,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主张。
▲匡亚明离校前于家门前留影
在匡亚明先生赴南京大学履新之际,吉大教师甚为不舍。中文系郭石川老教授赋诗送别:
遥向金陵坛坫身,鸡林新柳拂离尘。
八年细雨和风里,几度彼胆沥肝人。
桃李关山春满眼,桥架湖海道无垠。
从知义凛云天阔,东北江南是比邻。
唐 敖 庆
自强不息,万里求学
唐敖庆,1915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和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唐敖庆念中学时,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白天上完课就赶回小铺,接待顾客,直到天黑店铺打烊以后,才能在油灯下温习功课和看课外读物。初中毕业后,因缺乏财力无法升入高中,只好考入免费的无锡师范学校学习。为筹集上大学的费用 ,任宜兴县官林镇凌霞小学教师。1936年秋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
▲唐敖庆的童年时期
▲唐敖庆的青年时期
好景不长,日寇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1938年,随校到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继续学习。1940年7月,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毕业留校任教。 1946年,和李政道、朱光亚、王瑞駪、孙本旺等,以助手身分随同中国知名化学家曾昭抡、数学家华罗庚、物理学家吴大猷赴美考察原子能技术,尔后,被推荐留在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49年11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唐敖庆(右五)与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同学会成员合影
无私奉献,响应号召
1950年2月,唐敖庆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授。1952年,中央教育部决定对全国高等院校的布局进行调整,教育部决定在原来只有文科的东北人民大学增设理科,把它办成一所综合性大学。唐敖庆听了动员后,当即表示愿意到东北去工作。1952年9月,唐敖庆调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任教授。
▲唐敖庆初到东北人民大学时(前排右七)
唐敖庆到长春后,立即与物理化学家蔡镏生、无机化学家关实之、生物化学家陶慰孙等教授一起带领从各高校调来的7名中青年教师和分配来的11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开始了创建东北人大化学系的工作。
▲唐敖庆指导学生做实验
1963年,教育部委托唐敖庆在长春办一个物质结构讨论班,并在全国高校挑选了八位青年才俊。1978年至1986年,他就任吉林大学校长,主持和领导学校的全面工作。
不辍钻研,成就辉煌
唐敖庆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计算复杂分子旋转能量变化规律“势能函数公式”,为从结构上改变物质性能提供了比较可靠依据;1955年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
▲1955年,钱学森(左一)来校视察时与学校师生座谈
(左二为唐敖庆)
20世纪60年代初以化学键理论的重要分支—配位场理论这一科学前沿课题研究,带领其研究集体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创造性地发展完善了配位场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此项成果被1966年北京国际暑期物理讨论会评为十项优秀成果之一,讨论会认为这项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配位场理论,为发展化学工业催化剂和受激光发射的科学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1961年,唐敖庆陪同钱三强视察吉林大学
20世纪70年代与合作者共同着手分子轨道图形理论的系统研究,提出了本征多项式的计算、分子轨道系数计算、对称性约化三条定理,使繁复的量子化学计算简化为形式计算,这一量子化学形式体系,不论就计算还是对有关实验现象的解释,均表达为概括性高、含义直观、简便易行的分子图形的推理形式。
▲1977年8月,唐敖庆(前排右2)
参加邓小平主持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20世纪80年代后,致力于硼、碳原子簇的化学键和结果规则研究,提出了硼—碳原子簇结构的拓扑共轭关系,阐明其化学键特征和结构规则,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
春华秋实,硕硕桃李
唐敖庆先生于1952年9月开始任东北人大化学系教授,1956年任副校长,1978年任吉林大学校长,直到1986年国务院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并调他任第一届主任,总计在吉林大学工作了34年。
▲唐敖庆先生正在讲课
唐敖庆在吉林大学先后主讲过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物质结构、量子化学、统计力学等十多门课程,1985年4月、1987年7月先后在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举办了微观反应动力学讲习班;1986年暑期与徐光宪等在长春举办了量子化学教学研究班;1988年、1989年的暑期,他又在长春举办了长春地区和全国的高分子标度理论讲习班等。
▲唐敖庆为全国高分子标度理论学习班授课
从1953年到1966年,唐敖庆先后指导过物质结构、高分子物理化学专业方面的20多名研究生,1978年恢复研究生制度以来,他共招收了14名博士生、26名硕士生,学生有颜德岳院士、陈凯先院士等。离开长春回到北京后,他仍兼任吉林大学教授并继续带研究生,直至病重去世。
缅怀传承,精神永存
▲唐敖庆楼
唐敖庆先生在吉林大学的34年经历使他的名字和吉林大学永远地联系在一起。在唐敖庆先生去世后,吉林大学成立了唐敖庆教育基金会、命名了唐敖庆楼、并建立了唐敖庆纪念馆来永远地纪念他。
唐敖庆先生的业绩、精神、品格将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吉大人,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服务!
回首历史,吉林大学的先辈们
用毕生所学来奉献祖国
立足当下,吉大人弘扬先辈精神,
勇担时代使命,为祖国奉献青春力量!
@东北大学研究生,
下一段党史故事由你们讲述
活动指导单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发起主办单位:《中国研究生》编辑部 四川大学研究生工作部
本期主办单位:吉林大学研究生工作部
本期承办单位:“吉大研究生”微信平台
精彩推荐
素材/吉林大学校史馆
策划 责编/费雪映 史春磊
文案 编辑/马艺芮 付欣瑶
审阅/齐乾坤
吉林大学研究生新媒体中心
投稿&联络:jlugs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