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说,学习就是找一个孩子感兴趣的大怪兽,铸造武器,打败大怪兽

2017-06-06 简长长 蜂窝儿童互联网实验室



作者:简长长


蜂窝首席课程交互设计师



从一个小发明中找到了学习怪兽。


你在小学、中学或者大学、研究生等学习历程中,如果让你说一个让你印象最深刻、最有成就感的学习过程,你会想到什么呢?


对于我来说,是在中学时期,跟着学校里的一个化学老师,做小发明的那段经历。


这个老师当时大概就二十多岁的样子,他在学校里的不同年级,找了7个孩子,高中和初中都有。我就是其中一个,当时我正在上初二,是这群孩子中最小的一个。


他带着我们做基于问题的探索学习,每个孩子会挑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始一系列的探索学习。从一个问题开始,观察、分析、想点子、动手做模型、测试与调整、参赛展览……


因为年代久远,当时能拍照的手机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下面是我“复刻”的一个当时的小发明:



哈哈,你能猜到这是什么吗?


我当时观察到的问题是,我们班门口的走道上有个下水道口,每到下雨天,就会倒灌涌出雨水,大雨的时候,那个下水道简直在往外喷水。有些时候,这个下水道也会往外冒难闻的气味。于是,我就做了一个「防倒灌防臭味地漏」——就是上面图示的那个小发明。没下雨的时候,上面的浮球由于重力会堵住下水道,防臭味;下雨倒灌时,下面的浮球会浮起来堵住下水道,让水不能涌出。从一开始的构思,中间和师兄师姐老师的讨论,到最后做出模型。


两种状况来解决问题


现在看来,虽然做的这个小发明非常粗糙。但是这个过程居然在我脑子里留下了这么重的烙印。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某些讨论的情景,高中的师姐的作品,老师和大家讨论的情景,我们互相之间给对方的建议,甚至在最后的比赛展览现场中看到别的学校孩子的作品开的眼界。


这段经历影响我非常深,以至于大学选择的适合,我只选择有工业设计系的大学。(可以更认真地做更多更广泛的发明)。


而现在之所以从事教育设计,是复刻当时这些美好的教育体验。



打怪兽的是有教育理论的



小时候只知道那些经历好玩,却不明白为什么。现在做教育设计也有一段时间了,就很清楚,这是因为PBL的功劳呀!




PBL是什么?在教育上,通常指 Problem-based Learning 和 Project-based Learning 。中文通常译作 「基于问题的学习」和 「基于项目的学习」。


大体就是,学生基于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项目,开展一系列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仅充当启发者,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脚手架。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最早在上世纪50年代发源于医学院的教育中,当时医学院的学生花了大量时间用于学习理论知识,而没有什么临床经验。后来一个美国医学教授 Barrows 提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运用在临床医学中的病例为先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还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后来,教育者们结合实用主义的“做中学”,和建构主义的“从实践中学习”等教育理念,糅合出我们现在看到的「基于项目的学习」以及「基于问题的学习」。


和同学一起获奖


当年老师带着我们一群孩子做小发明的这段学习经历,之所以“好玩”,是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和按着课表的科目、课本的大纲来学习截然不同。


按着课表的科目、课本的大纲来学习,就像是,我们不断地学习怎样铸造不同的武器,做出一大堆来,一把一把地按照类型放在工具箱里。然后,再去找山里的大怪兽,从工具箱挑选合适的武器去战斗。


这样很有可能工具箱里的武器放久了生锈;也可能铸造武器的过程太漫长和枯燥,我们中途就迷茫和放弃了;武器和怪兽不匹配,无法打赢怪兽放弃了继续铸造武器。


而PBL的学习方式,更像是咋们先去看看这个大怪兽长什么样子,有啥弱点,需要哪类型的武器来攻击。然后,我们再回去,努力学会铸造这种武器,成功了就马上去找怪兽应战。有目的地铸造武器,一路都非常紧张刺激,也不会浪费武器。



下面和大家分享我在蜂窝设计网络素养课程的打怪兽三部法则!


关键一

找到孩子感兴趣的大怪兽


用孩子们感兴趣的真实问题作为学习主题



“为什么广告里的食物总是看起来很好吃?”——这是蜂窝在上周的一节基础课中的主题,它来自一个小学孩子的提问。


在这个问题里,孩子们跟着带领的舰长(老师),一步步地基于舰长设定的讨论框架,进行讨论和探索:


1.我们能感知到哪些味道?



2.我们是怎么感知到这些味道的?



3.广告里用了什么技巧让我们觉得它好吃?我们怎样利用这些技巧让一条“难吃的朋友圈”变“美味”?



基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孩子观摩到讨论过程中用到的「获取信息的方法」,「思维方法和思维工具」,最后回到生活中,透过一个真实的练习来运用这些观摩来的方法——和父母合作做一道菜并且发朋友圈。



上述例子是蜂窝其中一节基础课,孩子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较少,所以我们设置了一些讨论的“套路”。在后续的进阶课里,孩子会和舰长一起讨论用什么套路来解决一个问题。


很多爸爸妈妈和教育工作者都对蜂窝有意思的课程主题很好奇,经常在各种场合问我:


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么有意思的主题的呢?


答案很简单,大家脑袋里的问题最有意思了,蜂窝在去年就开始收集大家的提问,这些问题到现在为止已经积累了几百个了!



在收集了提问后,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孩子中间搞一个公投,那些票数最高的问题,就会被课程设计师设计成在线直播课:



为什么要基于孩子感兴趣的问题来作为学习主题呢?


因为蜂窝认为,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好奇心,是他们往前探索的最大动力!


很有趣吧!简直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基于“十万个为什么”的学习,而且关键在于,我们不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提供答案,而是让孩子自己利用互联网和独立思考能力探索答案。


让人惊喜的是,孩子并不满足于跟着老师一起打怪兽了,还开始自己发现感兴趣的怪兽,自己开始打怪兽!比如一个孩子和弟弟解决了“翼龙是飞翔还是滑翔。”这个怪兽了。



在孩子们的未来,会遇到大量更为复杂的问题,现在他们积累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就是为这样的未来做好准备。



关键二

(让孩子根据大怪兽来学习相应的武器)


设计一条探索路径,

在探索问题中插入一个个超能力。


当孩子有了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后,让他自个就能开始PBL的学习了吗?显然不是!


如果没有经历过训练,通常孩子上网搜了一个别人说的答案,或者问了大人之后,学习和探索就停止了。


孩子的问题探索过程,是需要设计和引导的!下面分享一下我在蜂窝设计的网络素养PBL课程设计里的一些经验:


1.明确/设置目标。


孩子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广告里的食物看起来很好吃?”


我们把这个问题拆解成了3个探索的子问题,做出一张探索地图来指导我们打败这个大怪兽:



2.在目标中学会使用武器(网络素养超能力。)


在每个子问题中,我们都插入一个超能力,让孩子经历一次次的练习,习得打败怪兽的武器。



比如这一次我们会用到三张网络素养超能力(武器)!



当孩子掌握了足够多的“网络素养超能力”,以及对每个“网络素养超能力”更熟练的运用。他们在面对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大怪兽时,就开始自由地使用这样的超能力来破解一个个的问题:



某个孩子用这个超能力来梳理“雾霾的成因”:



某个孩子用这个超能力来梳理遇到坏人欺负自己怎么办?


在孩子未来面对更多未知的怪兽的时候,这样积累下来的超能力,将会在对抗怪兽关键卡壳时,这样的训练会给孩子提供重要的帮助。这也是作为一个教育者,能看到的最欣慰的结果。



关键三

(给孩子一个成功打败大怪兽的机会)


为孩子的学习探索,设计一些成就感


孩子的学习是需要成就感和激励的,但不是来自大人给予的物质或者语言的激励,而是在于自己努力打败了一个大怪兽的那种激励!


我们每个月会为基础课的孩子提供一次线上演讲的机会,他们有机会向来自全国的观众,展示自己在过去一个月中,对某个问题的学习和思考。说多无用,直接上一个小朋友的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500if3swx&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个孩子参加了蜂窝的课程后,针对“如何为一个被误会的人正名”这个问题,说了自己的想法和发现。过程中,他使用在线上课中学到的“故事板”这个工具,独立准备了这次演讲!



好了,刚刚给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在尝试做PBL式的网络素养课程时,摸索出的3个关键:


1.找一个孩子感兴趣的大怪兽;

2.为这个问题设计一条跨学科的探索路径,铸造打败怪兽的武器;

3.为这个探索设计一个有成就感的结束,让孩子能成功打败大怪兽;


“哎呀,你们应该去教奥数、教写作文、教自然拼读,这些才接地气,家长比较容易明白和接受!”


是的,这样更,但那些对孩子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却一直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这也是我为什么愿意为这样的教育投入精力和时间来琢磨和设计。


如果你也希望孩子能与我一起打怪兽,那就参与我们的打怪之旅吧!



扫一扫

参与我们的打怪之旅


封面图作者:Tal Giat 来源:Behance 版权协议: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 (CC BY-NC-ND 4.0)


点击原文可阅读长长简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