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与你同行 一路情缘——《江苏石油报》出刊3000期(留言有奖)

新闻中心 中国石化江苏油田 2021-11-21

江苏石油报》3000期

小编按

春华秋实,一路激情一路歌。《江苏石油报》第3000期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在又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和大家见面了。


《江苏石油报》自1984年4月4日创刊以来,走过了33个春秋,结出了3000个果实,这应该感谢这个伟大、光荣而又充盈激情的时代,感谢水乡石油人战天斗地的壮志豪情,感谢水乡油田蓬勃发展的历史诗篇,感谢那一拨又一拨的拓荒者为之不懈耕耘的辛勤劳作。


用脚采访,用笔还原。《江苏石油报》在其所走过的33年的笔墨交织中,经历了铁人豪情和水乡文化的相撞相融,促进形成了具有水乡石油人特质的水乡油田文化。特别是近年来,在油田党政的领导下,一拨又一拨的新闻工作者,敢做旗手,勇当鼓手,深入火热的油田生产一线,挥洒激情,笔耕不辍,用汹涌澎湃的激情耕耘着这片热土,为员工抒写,为时代放歌,在锻炼并培养了大批的骨干作者的同时,采写了众多提升油田良好形象的精品力作,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水乡油田的发展历程,展示了水乡石油人身处逆境“战寒冬、创效益、谋发展”的自强风采,成为水乡油田历史发展的忠实记录者,给苏北水乡这片热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成为水乡油田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回顾一下《江苏石油报》走过3000期的历史(留言有奖)。

江苏石油报》3000期

排版车间


 


▼铅字排版

▼胶印排版

▼印刷厂员工在看胶印的报纸

印刷厂的俊男靓女

第一张报纸印刷

江苏石油报》3000期


编辑部的故事

编辑科

 ▼曾经的花季雨季 

 ▼记者科 

曾经的花季雨季  

通联科  

电视台


江苏石油报》3000期


走基层

江苏石油报》3000期

报纸与荣耀

江苏石油报》3000期

与你同行 一路情缘

徐善雷

    与《江苏石油报》结缘在2007年。

    那年九月,队上写通讯报道的扛把子调走了。当时的书记找上我:你是大学生,写写文章肯定是没问题的吧;以后就靠你了哦,我看好你哦;限你一星期弄一篇报纸,一篇处网!呃!这也太紧迫了吧,实无他法!谁让写好了还有奖励的呢。

    为了完成任务,就想到了我的“石油路一号”博客。毕业后,怀揣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梦想,面对陌生的环境,还有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落差,令我无所适从。为了排解,就时常在博客上写一些短文。于是便找了不久前才写的《我的父亲母亲》,略微修改便交由书记发到处里。谁知处网第二天居然就给登了。没过几天,书记告诉我,《江苏石油报》登你文章啦!加油哦,真的看好你哦!

    头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发在报纸上,都有点不太相信,我甚至兴奋地告诉了我高中的语文老师,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才有了写稿的勇气和信心。或许是性格的原因,我写文章多为有感而发,来灵感了一个月能写好几篇,没感觉时数月都不开张,我自诩是情绪型的作者。也曾因产量不高、不稳定而屡遭书记诟病。

    作为一名活跃在生产一线的石油人,我写的文章大多数都沾点油“味”。记得曾写过一篇《李堡月夜》,那年初冬时节在李堡试油上大夜班(整夜),凌晨三点多,我在井场排油管时,突然发现油管上结的霜,被灯光耀得亮晶晶的。灵感突来,赶忙跑到值班房,找了张报表纸在背面就写了起来,整整写了一个小时。天亮后到街上网吧,都没用Word,直接敲到邮箱里发了出去。就这样,继续写出了《石油人的雨季》《作业工的脚》《作业的夏天》等文章。每次文章发出来,若能得到编辑老师的一两句褒奖,都能让我澎湃很久。

    而今,我依然保持着十年前的感觉,若能侥幸发表几篇文章,必如十年前一样地兴奋。虽然,现在有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可我仍然关注着《江苏石油报》。因为,那是一种情缘。


王惠芬

    一路风雨相伴,几十载执着坚守,喜迎《江苏石油报》发行3000期,我心潮激荡,往事涌心窗。

    翻开剪辑《江苏石油报》的收藏夹,首页泛黄的报纸映入眼帘:1992年4月29日,《江苏石油报》第544期第四版——《风雨无阻》、《一颗热忱的心》两篇短文。回溯到那天——我捧着《江苏石油报》,两眼盯着变成铅字的处女作,激动的心情在雀跃欢呼,祝贺的话语从四面传来,新闻的喜讯在单位传递。从此,我与《江苏石油报》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写新闻并非易事,向报社又投去一篇稿子被退了回来,稿签上批有“需修改”的字样。过了几天,我接到报社编辑的电话,对此文修改征求了我的意见,并与我进行了交流,还欢迎我多投稿。我与编辑素不相识,放下电话,只觉得心里暖暖的。

    为提高水平,我参加了运输处的通讯员学习班,听报社编辑讲授写作知识,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对新闻写作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随后,白天,我忙里偷闲收集素材;晚上,整理构思爬格子。我还拿着写好的文稿来到报社,陈编辑搁下手中的工作,不厌其烦地帮我看稿子修改,给我极大地鼓励。那年春节前,陈编辑与我约稿,让我好生激动,虽然加班到深夜但心也甜。

    25个春夏秋冬,我先后得到报社王编辑、侯编辑、朱编辑等多位编辑的关心和指导,使我不断前行,一路走来。去年5月17日,一篇《夜观古运河》的文章刊登在《江苏石油报》四版。欣喜之余,我仔细阅读,标题和文章内容多处修改,词组句子运用恰到好处,生动鲜活,深感编辑对拙作费心费神的细心雕琢。

    如今,《江苏石油报》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是我退休生活的精神寄托。25年来,我收藏《江苏石油报》2457份,剪辑收藏发表的文章300多篇,荣誉证书50多本。无论登多少文章,得多少荣誉,我仍是《江苏石油报》的热心读者和新闻写作爱好者,直到永远!


伍秋珍

    幸福在于和你一起成长。

    以前写过一些文字放在个人博客内,敝帚自珍,由于疏懒,博客长久不更新,也未想过投稿。后有博友鼓励:你试着投投《江苏石油报》。总觉得报纸上都是大笔杆子的文章,望之才华横溢者众,相形之下,暗生自卑,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像大姑娘上轿一般,便偷偷地投给副版一篇。不久,待第一次看到自已的文字变成铅印时,那种惊讶和惊喜至今还清楚记得。

    我把报纸收好并和家人一起分享喜悦,由此触动了我的投稿之路,写些家长里短、工作生活、读书旅行之类的感悟,有的文字见报,有的石沉大海,但我并气馁,因为写文字也是自已喜欢的事情。当然,架不住各路看官偶尔的几句夸赞,更有编辑老师夸赞我的《人到中年以后的读书》让我信心满满,单位(小站)的通讯员自然就花落我家了。

    一段时间后,觉得无事可写,正巧报社编辑老师来单位传经送宝,他们针对具体的文章进行分析讲解写作的技巧,并对文字进行点评,使得心境豁然开朗。之前感觉编辑太“遥远”,此时却一改原先“高大上”的感觉,变得亲民了许多。除外,还认识了一大批如张强、钱灵珍、章龙江、王惠芬、王婷等优秀的作者,从他们文章中我不仅学习到知识,更有一种对工作、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随着多媒体的崛起,微信的冲击,我看报纸写文字的时间越来越少,总感觉少了些许心灵的抚慰,多了些许苍白。直至有一次,在某单位看到一个长者正在戴着老花镜一字一句极其认真地读着《江苏石油报》,他说他从年轻时就爱看《江苏石油报》,一是可以知道与自已息息相关的事情,二是看看有无自已喜欢的作者文章。那份对《江苏石油报》虔诚和热爱,深深感染了我,所谓的幸福时光,就是有一份相伴的报纸,并和它一起见证我们的成长之路。因为一路有你,人生还要继续。


谢 静

    转瞬间,《江苏石油报》已经3000期,第一次阅读还是在1994年的夏天。

    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因工作成绩突出,被同事写到了报纸上。那也是我第一次在报纸上看见自己的名字,就悄悄地做了摘抄。让我真正走近石油报、爱上石油报,还是我的一篇稿件于2014年被副刊选用。当看见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跃然于报上时,喜悦之情无语言表,就如同上学时老师将我的作文当范文朗读一般开心。从此便开始仔细阅读石油报,跟那些不曾谋面的作者们学习,感受开心与忧伤。

    幸运的是2015年单位送我到新闻中心学习了一段时间。期间,我跟着记者师傅们去一线采访,师傅们手把手的教我采写技巧,学着整理录音,如何抓住写新闻稿的重点;跟着编辑老师学习怎么采编稿件,看着一张张小样是如何被送到印刷厂变成真正报纸的等等,短短一个月的学习生活是以后不可或缺的写作财富。

    而今,虽说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冲击下,《江苏石油报》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除了保留了传统的纸质版外,还有了全新的彩色电子版,让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选择。而我的孩子在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下,90后的他也成了一名《江苏石油报》的忠实读者,不过他更喜欢电子版,他说方便快捷,插图色彩更好看。但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那张飘着墨香味的黑白版《石油报》。时代不同,算是各取所需吧!

    工作在石油一线,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可以写我们石油人生活、工作中一点一滴的小变化、面对改革的小困惑、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个能触动我心灵的人和事,它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真实地反映记载着我身边熟悉的人、熟知的事,这都是我们最真实的自我。我不怕被退稿,也会一如既往地投稿。稿件被选用我开心,不被选用我也不气馁,因为我爱《江苏石油报》,我写只是因为我喜欢。


朱金华

或许是三生三世的因缘所致,使得我和《江苏石油报》的缘分越结越深,深到情同手足,牢不可破。从认识《江苏石油报》那天起,直至今日,我始终生活在一个正能量平台上,打造和追逐着同一个美好梦想。

1996年,刚参加工作的我拿到第一张《江苏石油报》,我兴奋极了,感觉浑身上下热血沸腾。因为,翻阅企业自己创刊的报纸,版面贴近生活,故事接地气、有人缘,倍感亲切。尤其对于爱好通讯创作的我们来说,一份企业自己创刊的报纸,就是我们展示美好人生的最好平台。

最令我高兴的是,于2011年夏天走进《江苏石油报》报社,在那里学习的33天里。虽然,从编辑到每位记者,都是平生从未谋面,但又像是很熟悉的老相识。他们个个笔功深厚,精通写作技巧,对我们这些基层通讯员的感情也特别深,就像多年的老友一般,情深意厚。

学习结束,我就把报社看作是自己的家了,有稿子,就带着稿子去,没有稿子,空着手也要常去坐坐。只要手头有稿子,总会第一时间往《江苏石油报》的稿库里投。我粗略统计了一下:近十年来,我先后向《江苏石油报》投稿大约有四百余篇,用稿率达80%,图文齐头并进,版面全面开花。

我深知,《江苏石油报》是油田的宣传舆论喉舌,是水乡石油人重要的信息载体和精神食粮,自己写的稿子必须是教育人、鼓舞人、启发人和造就人的正能量作品。所以,凡是我为《江苏石油报》撰写的作品,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全都很正,内容都是健康向上的。

这些年,我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之所以能在笔耕的文田里收获颇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得益于《江苏石油报》各位编辑老师的热心指点和帮助。

今年6月,我写了一篇《400公里抢修急》的通讯,发到《江苏石油报》报社后,经过编辑老师修改后稿子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之后,我将刊登的这篇原文发到了《中国石化报》和《江苏工人报》,结果分别都被刊用。

到今天,我之所以能够步入走上宣传岗位,所写文章能够入选《我与美丽油田》,《江苏石油报》满腔热情的扶持和帮助,当是重要原因之一。

今后,我愿继续搭乘《江苏石油报》这艘宣传之舟,沿着油田的精致美丽幸福航线奋勇前进!


汤爱梅

我与《江苏石油报》的故事,发生我参加工作第二年的1997年。

那天下夜班到队部送交报表,看见队部值班室的桌上叠放着一沓《江苏石油报》。送完报表后,就好奇地打开了报纸,快速浏览了一下,发现四版“邵伯湖”的文字多是一线职工创作的。朴素的文字,讲述的都是发生在一线小队普通人身边的故事。再加上四版漂亮的图片,配上优美的文字,让我一眼就喜欢上了这张水乡石油人自己的办的报纸。

自那次相识后,我就暗想:假如有一天我的文章也能够登上《江苏石油报》,那该是多么美的事情啊!想归想,为了早日实现所想,平日里就加强了对《江苏石油报》的阅读,也订阅了类似《读者文摘》、《青年文摘》等杂志,并把阅读到一些好的文章的字词句段,工整地摘抄在一本漂亮精致的笔记本上,顺便还剪接了一些美图贴上去,看起来图文并茂,很是养眼。伴着《江苏石油报》,读着文字,看着美图,有段时间竟然还爱上了摄影(虽说没玩出什么名堂,但玩过的相机也不少于6个)。其实,真正走进《江苏石油报》还是得益于一次前线小队班组搞的那个《以站为家》赞美班组的征文比赛活动。由于平日里注意文字的积累,那次参赛的文章,不仅得到队领导的赏识,还上了《江苏石油报》,随后就被送到二厂的宣传科学习。从那以后,我才第一次真正接触并运用新闻稿件“虎头、猪肚、豹尾”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开始学写小队故事、现场短新闻等,慢慢地成了一名《江苏石油报》的通讯员。

或许是因为女人天生就喜欢多愁善感的缘由,后来就比较偏爱写散文随笔类型的文章,再说平日里个人也有读书、记日志的习惯,渐渐地就爱上了写博客。我写的博客,不问用词的美与丑,也不管文章的好与坏,只图个记录个人的真实,记录我这些年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喜怒哀乐。那一日,我与在苏丹工作的弟弟视频后,就写了篇博客《与沙漠弟弟的视频》,顺势投往《江苏石油报》副刊。过几天上班时有同事告诉我:你的那篇《与沙漠弟弟的视频》的文章发在《江苏石油报》副刊博客版了。那一刻,我觉得好幸福,我的文章也终于能够在《江苏石油报》副刊上发表了,我知道这是编辑老师给予我的鼓励。

朝花夕拾。慢慢地,我越来越喜欢《江苏石油报》副版了。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一边给《江苏石油报》投稿一边在网络博客里写心情随笔,一发而不可收拾,一写就是八年。天道酬勤。多读多写才能提高投稿命中率。日积月累,我也慢慢地领悟出一个道理:投往《江苏石油报》的稿件,一定离不开“油”字,多写写石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类型的稿件,投稿率就会相对提高。我每上一篇稿件,都会特别开心,可以说是《江苏石油报》给了我鼓励,还让我从中结识了油田里的许多文友,好多作者就是咱生产一线最最普通的员工。

与你相伴,一路情缘。这些年来,我坚持与《江苏石油报》相伴而行,感觉都把日子过成了诗样,忘记了什么是人生的烦恼。因为结缘,所以珍惜。在《江苏石油报》3000期到来的日子里,祝福《江苏石油报》未来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王广权

《江苏石油报》,为油立功劳。

而今三千期,我为你骄傲。

我是你的亲,你是我的宝。

先是读报人,后耒又奉稿。

读报方向明,写稿有提高。

退休二十年,年年重担挑。

优秀通信员,一年都不少。

究其何原因,编辑常指导。

中缝是启蒙,茶座细推敲。

随笔给鼓励,散文缓上道。

一步一脚印,编辑老师教。

而今耄耋人,将报当学校。

只要车不倒,读报常写稿。

我与石油报,永远心一条。

我们再出发

章龙江

   《江苏石油报》记不清我们相识在哪一期,但留存指间油墨的馥郁仍能让我感受到您的体温。正是从那时起,灵魂深处——您和我,有了光与影般的呼吸,进而相伴相守。在3000期来临的节点上,请接受我,来自生产一线普通读者的祝贺,谢谢您们采编人员,谢谢您——《江苏石油报》。

    我想说,33年砥砺奋进,3000期精彩的瞬间,岁月如歌,梦想激荡。是何等地荣耀!从黑白版面到彩色版式,从纸介媒体到电子网络版,影响力、引导力,日益彰显。这是您和为您操守人的骄傲,也是我们读者的骄傲。办出一份具有水乡油田特色又不负历史使命的纸介媒体是您的初心,这份坚韧、承诺、理念体现在字里行间,更体现在那支高素质的新闻采编队伍里。向下扎根、向上成长、不辱使命、扬清击浊是您与我、办报人与读者、心与心契合的同频共振。

    我还想说,从1到3000对您来说,期期都是新的起点。在整个石油行业处于低迷的日子里,第3000期这个起点具有了更深邃的意蕴。在今天的中国,我们能听到各种声音,有好有坏。有人说,这是资讯爆炸的年代。在思想观念多元多变、社会舆论众声喧哗的关口,相信您能与时俱进,倾听——尽可能地倾听来自草根底层发出的表达,反映——尽可能地反映来自生产一线的利益呼声。因为,有利益的表达才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才更利于油田可持续的发展。现实中,往往这份表达和需求在强大的声场当中,不如一道彩虹、一抹晨曦“被倾听”、“被反映”,但这却是媒体和媒体人应尽之责。奉献爱心比奉上礼品更让我们眼睛一亮、心灵一动,您——责无旁贷。立足油田、服务油田、引领思想方向,通过时事新闻和讲述发生在油田人身边的人和事,汇成我们战“寒冬”、渡“难关”的合力。

    我最后想说,往事,太多太多了。我无法知道下一个3000期,也无法想象那天的场景,但我的眼眶湿润着,只为这个3000期,只记今朝我们大家的笑颜,大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余韵,套用一句经典的歌词:我真的好想再活500年!就为您,为您我的相识相知,为您永不停止奋进的脚步!

    请容许我对您——《江苏石油报》再道声:“走过三千里,我们再出发。”


与你同行,一路情缘


所有留言获点赞最多的前

50名留言者有红包奖励

红包发完为止

江苏石油报》3000期


编辑:月斌

迎接十九大,这里都是最新大片,向你展示不一样的油田

来看战狼2,这里有支充满狼性的队伍!

油区的这些夜市,99%的人都不知道!

【爆料】全民所有制企业为啥要改成公司……

油田小岁月 | 我有故事 你有酒吗?(留言有奖)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