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光头”战卞杨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是“十三光头”战卞杨时
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直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奋勇向前……
重温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
感受气壮山河的会战场面。
讲述者
已经退二线的倪福建
谈到当年战天斗地的青春岁月仍然记忆犹新
二厂经营管理科副科长唐业兵
谈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有说不完的话
历史的大门
在他们的讲述中缓缓打开
1988年的夏秋,几百台车辆、船只,水陆并进,日夜兼程,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将上万吨物资运抵卞塘现场。上千名石油人,告别了年迈的父母,离开了新婚的妻子,带着对爱女娇儿的眷恋之情,来到了这偏僻寂寞的湖滩。
我们13个人,清一色20岁左右的小伙子,组成了当时二厂作业一队的青年突击队。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开着一辆厰篷卡车,从百多公里外的黄珏油区出发驶向卞塘。
那时从黄珏油区到卞塘虽然只有百多公里,但一路颠簸,历经五六个小时才到卞杨。下午两点多,太阳正大,我们十几个人在附近的老乡家放下行囊,直接去了卞4井场。
△ 油里滚,泥里爬,百姓叫我们“油鬼子”
因前几日阴雨天气,井场湖滩道路泥泞,在会战初期湖区无任何道路可言,运送油管的卡车无法到井场,无油管工作无法进行,怎么办?队长号召我们人拉肩扛。靴子被烂泥粘住根本无法行走,为确保两人扛油管时不出问题,大家干脆全部光了脚。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硬是将1公里外大堤下200多根的油管,一根一根从卡车上卸下抬扛到井场。
“大伙个个全成了泥人,面目全非。渴了,就喝口河水;饿了,就啃一口从旁边参战井队买来的冷馒头;困了,就和衣在草堆里眯一下。”
大家马不停蹄地做替泥浆前的施工准备,24小时连轴转。当天晚上就完成了该井组2口井通井机就位、穿大绳,装井口,上油管、下通井管柱、替泥浆、起通井管柱的任务,保证了2口井同时射孔。
在下泵过程中,一口井发生井涌。时间就是产量,拿油是第一位的,按当时情况,洗井压井有可能造成油层污染,只能强行下泵投产完井。
没办法,队长先冲进油雨中抢站井口下油管,大家伙也都迅速跑过来一起干。我们13个人轮番上阵,瞬间被油覆盖了全身。
看着抽油机欢快地跳了起来,我们所有的人既激动又自豪。“那时候正是最热的大夏天,两班轮流倒,热得受不了,干完活就往河里跳,落下一身的毛病到现在……我们一个班干了16个小时,我拉油管时手指负了伤,连皮带肉血淋淋的翻起来。但是顾不上包扎,坚持干到天亮换班,才到金湖医院包扎了一下又继续站井口。待我们回老百姓家时,才发觉我们每个人从头到脚全沾上了油。”
老百姓家也没办法洗澡,只能烧点水将就洗一下。可是头发上的油污,洗了几遍还是洗不下来。为了工作方便和洗澡不带来麻烦,队长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头发给剃了。弟兄们认为这是个好办法,那可全是20岁左右青春爱美的年龄啊,却个个效仿全都剃了“光头”。
“十三光头”在卞杨成为了一个“亮丽的风景”。后来在卞杨,他们的可歌可泣的事绩还有很多,凡是急难险重的突击抢险任务,处处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的名声当年在前线乃至全油田几乎家喻户哓,至今在江苏油田,几乎人人都知道“十三光头战卞杨”。
历史记住了他们,油田记住了他们,他们的名字是:黄林、倪福建、马建桥、唐业兵、沈金华、刘建明、廖新克、顾军、杨龙平、李海、张更、康宜克、陈勇。
策划:小萱工作室
讲述:黄林 倪福建 唐业兵
编辑:王禄 徐博誩闻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你在哪?在干什么?
还记得一起在芦席棚边打蚊子边吹牛的故事吗?还记得每天需要坐船上下班的历史吗?还记得攒到钱换了大彩电时的心情吗?
还有记忆深处的工人俱乐部、冰糕厂、子弟学校……
40年春风化雨,40年跨越腾飞,江苏油田走过了一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的发展历程。
40年,究竟改变了什么?
从本期起,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微信公众号将推出“千张照片见证油田40年变革”系列,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如果你有能表达此主题的照片,比如那时的生活环境、衣食住行;工作场景、设备更迭,以及其它等等,都可以给我们投稿,让大家一起感受这40年的变化。
投稿照片时,你可以讲述一下背后发生的故事(300字以内),也可以简单的附上照片说明。
投稿请直接添加小萱微信号:15062845761。(我们会认真对待每个投稿,被采用的都会有相应稿费哦!)
“千张照片见证油田40年变革”之“工衣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