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金湖片区召开的
江苏油田“传承石油精神 弘扬石化传统”
巡回宣讲会已经结束
宣讲团成员们的每一个故事
却依旧在耳边回响
很多网友在现场聆听
也有很多网友是通过我们的微信了解到
详情可戳昨日微信
↓↓↓
《听老石油讲石油精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真带劲!》
大家听完、看完后
纷纷表示深受感动:
今天,宣讲团成员们马不停蹄的奔赴真武、邵伯为一线干部员工讲述属于咱们油田自己的“石油精神、石化传统”
现场观众听得也是
分外认真 格外投入
今天,小萱也继续为大家带来
另一篇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
《难忘的百万奋斗历程》
讲述者:祝广伦
在江苏油田的发展史上,最令人难忘的是广大职工家属在党的领导下,想百万、干百万,胜利实现年产原油一百万吨的奋斗历程。
从1975年江苏石油会战开始,到1995年生产原油101万吨。二十年里,江苏石油人付出的辛劳和智慧,创造的业绩和经验,所表现的艰苦创业、苦干实干、甘于奉献的精神,至今让人难以忘怀。
01从人拉肩扛开始会战初期,条件非常艰苦。面对水网密布、道路不通,设备不足、缺东少西,军马已上、粮草未备的种种困难,江苏石油人始终坚持“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最能体现这种斗志和精神的就是人拉肩扛。我是1977年3月加入江苏石油会战的。当年的工作单位是钻井处钻前大队硬骨头井架安装队,这是个特别能战斗的集体。我和工友们抬过钻杆,扛过水泥,用肩膀和双手装卸过无数次井架角铁。人拉肩扛是一种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刚到井架安装队时,指导员给我们讲会战第一口探井人拉肩扛的故事。1975年7月初,井架安装队接到安装会战第一部井架的任务。当时没有路,自己修。新修的路,车辆进不去,井架打基础所需近百吨砂石料和水泥,干部职工一起抬的抬、扛的扛。还有48吨重的井架,也是一块一块角铁抬进井场。经过几天的奋战,当40多米高的井架雄伟地矗立起的那一刻,人们流出了激动的泪花!这就是伟大的人拉肩扛精神!时间到1975年7月中旬,7月14日夜,打第一口井用的钻杆,船运到真武码头。因连绵阴雨,道路泥泞无法车运到井场。15日,总调度长正在着急,指挥部秦峰书记到调度室得知这一情况,当即对调度长说:“铁人王进喜同志能组织职工用人拉肩扛的办法,把钻机从火车站运到井场,我们学习铁人的办法,组织队伍把钻杆扛到井场去。”第二天,秦峰书记带领机关干部和基层队职工一起硬是把3000多米钻杆靠人拉肩扛运到了几公里外的井场,保证了会战首口探井——真六井按计划开钻。当秦峰书记,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老共产党员站在船头对现场的队伍说了一声:“大家注意安全,上船开始抬吧!”这场景永远定格在江苏石油会战的史册中,这就是人拉肩扛的优良作风!从江苏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指挥部1975年4月23日在北京宣布成立,到1975年7月20日第一口探井开钻,不到3个月的时间,靠的就是这种人拉肩扛的精神和作风。
02在攻坚克难中起步石油会战,增储上产的斗争对象在地下。会战前期,由于技术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局限,石油勘探曾经历了数次曲折。但油田的地质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没有退缩,而是坚持不断实践,大胆探索,攻坚克难。先后经过勘探真武、永安构造,转向金湖西斜坡刘庄构造;从勘探新世界转向勘探中古生界;又从中古生界转回高邮凹陷新生界。三次勘探领域的转变,油田地质家们逐步认识了江苏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和规律性。认识到江苏油田地质复杂,段块多、构造小,小而碎、小而散,在地质家的考场取得了不断突破。到八十年代初,除了真武永安油田外,先后又发现了曹庄、联盟庄、富民等含油气构造,油田加快发展出现了新的希望。
03确立上百万奋斗目标1983年8月1日,油田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大会庄严提出了“赶玉门、赶江汉,年产原油一百万(吨)”的奋斗目标。这一奋斗目标方向明确,通俗易懂。➤ 第一步赶玉门油田年产原油50万吨;
➤ 第二步赶江汉油田年产原油上百万吨。
这个奋斗目标,通过宣传,在当时,整个油田是老幼皆知,极大地鼓舞了广大职工家属早日拿下百万吨级油田的信心和斗志,大大加快了油田发展步伐。➤ 1983年生产原油35.39万吨,
➤ 1985年赶上玉门油田生产原油51.39万吨,
➤ 1987年、1988年连跨60万吨、70万吨两个台阶,
➤ 到1990年年产原油达到85.5万吨,离百万吨目标仅一步之遥。
在这期间,油田上下争先恐后,自觉担当,创造了许多生产科研新指标、新记录,涌现了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和增储上产的感人事迹,像钻井队长向以平同志,作业队长黄林同志,汽车司机董全生同志等。
作业队长黄林同志带领12名青年职工在卞杨会战中,三天三夜不离井场。当他们完成作业任务,回到寄宿的老乡家,让老乡烧锅热水洗澡时,发现满头的油泥污无法洗干净,于是黄林队长带头干脆把头发剃了个净光,其他青年见这个办法好,个个效仿,都剃成了“光头”。他们13人在卞杨会战中,上下一心,不怕脏、不怕累,完成了许多油井作业急难险重任务,书写出一部“十三光头战卞杨”的动人故事。
04创新管理迈新步在油田奋战百万的历程中,有两项管理创新值得总结和点赞,它不仅走稳了实现百万的步伐,而且开启了向更高目标前进的动力。一项是油田积极争取实行“原油产量包干”政策。1984年石油部对江苏油田实行原油产量包干:20万吨按平价销售,超过部分按议价销售,所得高平价差收入与石油部分成,20%上缴石油部,80%留给油田。这个政策调动了油田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包干的7年自筹勘探开发基金65748.6万元,上缴国家财政22449万元,上缴石油部17968万元,形成职工奖励和福利基金10173万元,原油产量从1984年的40.79万吨增长到1990年的85.5万吨。油田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另一项是油田产能建设实行项目管理。1994年3月6日,油田第一个产能建设项目管理在崔庄启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王涛总经理参加动员大会并做重要讲话。项目管理的优势是责任主体和责权利更加明确。项目组对产能建设的投资、工期、工程质量等负全责。崔庄产能建设项目管理取得良好成效,实现了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仅半年多的时间钻井45口,建成产能9万吨。当年9月28日,崔庄油田联合站成功投产。紧接着1994年11月8日码头庄油田产能建设项目管理会战开始,到1995年6月30日结束,建成产能10万多吨,达到日产原油300吨的目标。产能建设项目管理加速了油田增储上产的步伐。1995年12月26日,油田当年生产原油100.01万吨,实现了百万吨历史性的跨越;12月27日油田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公开发表邓小平同志有关发展江苏石油工业的指示座谈会》。宣告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江苏油田实现了邓小平同志“年产一百万吨,就值得大搞”的期望。邓小平同志指示的公开发表,极大地增强了油田广大干部职工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再创辉煌的奋斗精神,开启了“大搞”大发展的新征程。
05难忘百万奋斗记忆最后,我把我参加“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活动所写的一片散文诗,作为今天的结束语。它是我的经历,也是我的感想,更是至今仍荡漾在我心中的石油精神,题目是《我为祖国献石油》。 我为祖国献石油
一九七七年的初春,
我脱下保卫祖国的军装,
头戴铝盔,加入了江苏找油的新战场。
那时候,江苏石油会战才刚刚开始,
数千石油职工来自四面八方。
人们高举工业学大庆的旗帜,
要在江苏实现找到大油田的梦想。
那时候,走进苏北水网交织的原野,
眼前景象如同电影《创业》一样雄壮:
一排排芦席搭起的草棚,既是宿舍,也是工房;
泥泞的路上,搬运物料的队伍人拉肩扛;
会战井场钻机轰鸣,创纪录的旗帜在迎风飘扬。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热血,在一代石油人的心中流淌。
我有幸加入了这支令人向往的队伍:
曾记得,欢迎我入队指导员的双手是那么粗糙和力强;
也记得,带我练基本功的班长是那样“三老四严”和兄弟情长。
硬骨头安装队留下我踏实的脚印,
井架角铁划破过我双手和肩膀。
固井井场,我同工友们一起在粉尘中奔忙;
抬钻杆的路上,劳动号子大家齐声喊响。
改革开放,江苏石油会战呈现新气象:
崔庄会战项目管理首战告捷,
码头庄会战打响了
“赶江汉,年产原油一百万”的决胜仗!
一九九五年江苏油田年产油一百零一万吨,
实现了邓小平同志一九五八年的深切期望。
“苏北如果找到油,年产一百万吨,就值得大搞。”
百万再出发,
江苏石油人,发愤图强,苦干实干,
又谱写出一篇又一篇油田大发展的新篇章。
忆往昔峥嵘岁月,
那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力量。
爱国奉献,艰苦创业,
是石油人永恒的信念和担当。
石油是国民经济的血液,
石油人心里永远跳动着对祖国的向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找油报国,贡献力量。
值此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
衷心祝福
伟大祖国更加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