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室起死回生
声明:原文转载自PCD的微博,后“协作者后花园”经授权使用并编辑排版,如需转载请与原公号/原作者联系。
说到教育,你的印象是否还停留在“教师在教室给孩子上课”?这篇文章给你带来目前世界各地新的教育实践。Jonathan Dawson是英国舒马赫学院经济系负责人。他协调、教授/协作创新的“转型经济”硕士课程。Hugo Oliveira是一名景观生态学者与朴门专家。他在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的“生态、进化与环境变化中心”当研究员。
文/Jonathan Dawson and Hugo Oliveira*
全球教育出现一股趋势:它是一种更创新、关注人的整体和经验性的方式。这股趋势正在挑战长久以来大众教育的一些根本假设。这些假设包括:
知识是固定的,且能被分割成自成一体的学科;最有效去获得知识的方法是透过专家老师传授给学生;智力是唯一正当和可以被科学验证的学习模式;教育主要是一项私人而非社区活动。
图片来源:mckinsey.com
我们当前面对的大部分严峻危机,其本质都是“顽劣”或复杂。要理解和应对它们,我们需要具备系统性或复杂性(complexity)视角。因此,我们很值得看看有相关视角的教育理论和实践。
从客观真理到
逐步呈现(emergent)的意义建构
新的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中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分野;这种分野是基于机械性的教育理念。反之,在研究过程中,研究员和研究目标都在不断地互相影响着。简单而言,这里没有等着被发现的“客观真理”,故此也没有等着被传递给学生的固定知识体系。相反,意义是透过一个不间断、反复的实验、探询与反思过程而逐步呈现出来的。
在此背景下,与其提早制定死板的课程,课程应该是临时性的,让它有空间和灵活度根据话题的流动方向而演化。教育理论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说过,“随着学习者与课程在互动,两者在相互转化对方。”由此,老师的权威不再是课堂的重心,取而代之的是分散在整个学习社区的集体智慧。学生将会有更大的责任去构建与管理自己的学习旅程,这个过程也作“自主学习”(heutagogy)。
越来越多的教育中心明确采用了这种方法。它们鼓励学生与导师和同辈合作,设计和演化出自己的学习旅程。就如印度Swaraj University的学生们组织了一系列“新经济”先驱者和社会企业家走访,并受启发而在的“个人反馈委员会”的支持下,发展出他们的社企想法。该委员会有最少五名学生、一组学习协作者、一位具相关经验的良师益友(mentor),和学生将会进行两个月实习的项目负责人们。
在线的盖娅大学(Gaia University)也是用类似的模式。学生在演化自己的学习旅程中的角色既是自我指导,也是得到同辈及有经验的良师益友支持。学生的项目题目从设计与创造社区货币,到小农耕作和生态社区设计。盖娅大学并没有校园,而是透过和伙伴机构合作提供不同的短期课程,让学生可以在他们附近的地方上课。
这种研究与学习伦理有一个重点 – 它质疑语言是否真正能有意义地提供一个对先前存在的现实的客观描述。它认为语言并不是在描述一种自发、无价值取向地进化的纯粹而抽象的知识。语言是嵌入在结构权力关系中的。当我们不去质疑或挑战这种关系,它将会暗中被加固。
生态大学网络(Ecoversities Network)由国际上一组教育行动组成。它们尝试重新想象高等教育,并推动以学生为中心、自我量身订造的跨文化交流项目,以鼓励青年人接触新的文化规范、做法与教学方法,并扩宽他们的世界观和技能组合。网络中其中一位成员 – 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的Red Crow社区学院 – 根据北美原住民的传统和宇宙观设计出一套社区学习活动,当中环境教育和非人世界(other-than-human world)的部分秉持了尊重与相互依存之原则。相关活动包括向部落长辈学习传统医药和医术。
在墨西哥瓦哈卡州的大地大学(Universidad de la Tierra),其成立缘起是因为它认为“学校是国家摧毁原住民的主要工具。”大地大学创造了一种源于原住民教育惯例的学习伦理。它聚焦在非正式、透过同辈支持完成一项任务来学习,从中挑战传统的师生关系。本地人连同学校职员一起在不同任务中合作,如:修建黏土烤炉、学习工艺的适切技术、交流设计想法和知识,学习使用技能等。
图片来源:bst.ac.jp
这些尝试都在挑战教师的角色。教师的主要角色从固定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教育者”(英语“educator”词源指“to draw out from(从中提炼)”)。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学生在理解事情本质的探寻过程中发挥出创意和智慧。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催化剂、良师益友、“挑衅者”。某程度上,教师也是同辈,因为他是整个学习社区中的一份子。
从只重视认知合理性(cognitive rationality)
到多种感知与学习的途径
西方科学传统十分重视理性与实证检验。新的教育模式重视学习者本身。它集人类与非人类世界的各种关系于一身,也受其影响。学习者以他所有的人体官能去探索这些关系 – 理性与认知、经验性、直觉、关系性、身体感受。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甚至认为所有认知都是从源自身体的知识而来,而其他领域都是主要透过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的方式记录在这张身体知识地图上。
对“客观”的重视到让教室重回生气。我们再不需要请学生把情感、直觉和身体感受放在一边。反之,学生被邀请到一个欢迎他们创意、童心、热情和泪水的空间。学生的角色不再是一个要被动手术的物件,而是在一个关系网中的主体。英国记者George Monbiot动人地形容:“承认我们对世界的爱,这比一个充满着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纸张的图书馆影响更大;它动用了我们的想象力和智力。”
英国舒马赫学院一直在试验先介绍操作性、动手的课程,之后才介绍理念层面的部分。这样做是为了让世界以其最原始的面貌在学生面前呈现,而非被预先包装或被抽象的理论公式所定义。举个例子, Jonathan Dawson教授的经济课包含着戏剧元素,以让学生用身体感受不同类别国家相应之不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生态足迹 – 指尖对指尖的大圈代表北美生活方式,身体紧紧拥在一起代表非洲的生活方式。在一次由学生带领关于英国圈地运动的课上,所有人被锁在教室外。这调动了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比纯理论学习有着更深的体会。
从个体学习到社区为本学习
常规教育知识是由教师传递到学生,其终点是每一个学生个体。当学生吸收了所展示的,教育的任务就完成了。这样做让学生成为“一个权威的片面肖像”(教育理论家肯尼斯·格根Ken Gergen语)。格根形容这个留下印记的过程“让学生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让人没精打采。”
另一种对教育过程的解读正在冒起。学习过程可视知识为社会建构的,受文化和社会惯例影响。它挑战个体学习者是独立和孤立这种意识形态,并认为“无集体不会有个体,无相互依存不会有独立”(格根)。学生是被多重与人类和非人类的关系所包围,而正是这些关系能促使和催化知识的逐步呈现。
一个学习社区能促进跨学科思维,促进多元关系以生成有质量的知识,也让我们内在的社交需要得到满足。
在此背景下,无怪今天不少先驱性的教育行动的共同特质就是扎根在社区。越来越多的教育计划 – 最明显的莫过于盖娅教育(Gaia Education)的 – 都把教育过程视作一个“生活与学习”社区的一部分。在这些计划中,学生与职员经常被看到在共同打理和管理教育中心:种食物、煮饭、洗碗、打扫卫生、维修建筑等。这把“生活课堂”的概念延伸到教育场所的所有生活层面,打破了传统中可持续理论与实践的人为界线。学生可以学到决策和化解冲突,寻找和烹调食物,和保持尊重和正向地与他人互动。
图片来源:pitchandikulamforest.org
这些做法不限于小型、非正式和住校的环境。在最近结束的一个欧盟支持的社区为本企业家能力行动学习项目下,六个欧洲国家的大学生与他们附近贫苦社区的居民发展项目和设施,学生从中也可赚取学分。
项目完结评估经常显示参与的学生觉得这些融入社区的可持续生活实践经验最为珍贵。在日本,有评估发现参加了体验性学习计划的学生,有着在农村学习并参与农村生活的经验,他们都有着正面而深刻的经验,并且更坚定可持续生活的实践。
这里描述的以身体学习和社区为本的学习影响着对被认可的教育机构该以什么形式去评核学生。很多机构,包括舒马赫学院,在广泛试验让学生提交不同类型的作业,包括合作性的作业,及创造性和艺术性的项目(如:作曲、艺术展、视频、音频播客)。越来越多的学校也正在试验在教学职员的评估之外加上自评和朋辈评估的元素,以助学生学习如何给朋辈有洞见而慈悲的反馈。
教学方式的革命
著名英国人类学家格雷戈尔·贝特森(Gregory Bateson)认为当今社会面对的种种危机都源自一种世界观,它建基于我们对“知识”错误的观念。这种观念让我们以为甚至相信万物是分开和独立。这种观念带来分离和碎片化的后果。教育在延续这个错误方面一直在扮演重大的角色。
世界各地教育系统当前面对的挑战就是如何回应这个认识论上的错误。从问题的本质上看,它并不能只透过旧有方式来解决。用一套教科书替代另一套并不是解决之法。我们需要理解知识是如何产生,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我们需要在身体层面而不只是在认知上感悟教学方式的革命 – 我们需要让教室起死回生。
本文节录自“Bringing the Classroom Back to Life”, EarthEd (State of the World): Rethinking Education on a Changing Planet (2017)。
发表于Resurgence文章链接:https://www.resurgence.org/magazine/article5255-bringing-the-classroom-back-to-li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