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安 | 丝路电影节大幕拉开,这几部片子你不应该错过!

2016-09-18 深焦编辑部 深焦DeepFocus
策划 | Dzolan (西安)统筹 | 阿萌 (北京)

编辑 | 王止各 (南昌)



编者按:


第三届丝路电影节将于9月19日至23日在西安举行,也许你并没有听说过这个电影节,它的知名度也的确并不如北影节、上影节那么高。事实上,作为一个年轻的电影节,丝路电影节是近几年发展势头高涨,值得爱影之人关注的活动。影展在非一线城市举办,是对国内观影资源分布的一种平衡,对于西安本地的观众来说,也许除了丝路之外,很难有机会一次性在大银幕上看到如此多的优秀作品。在选片上,影展的口味重传统、经典,也同样提供观众观看世界,尤其是一些非传统电影强国的冷门影片的宝贵机会。在今年的片单中,除了小津、“蓝白红”三部曲、阿巴斯致敬、中国默片经典单元外,还有《阿拉伯的劳伦斯》、《美国往事》等重磅影片的4K放映。你还有机会将一批近年来在海外影展上表现出色的国外新片,和值得进影院捧场的华语优秀作品一网打尽。


值此丝路电影节开幕之际,深焦DeepFocus作者们根据展映片单推荐了自己的心水电影,希望你不要错过!想要购票的读者们,可以移步文末的“阅读原文”,点击之后将会自动进入在线购票系统~


另外,今年深焦DeepFocus很荣幸受到丝路组委会的邀请,派出影评人来到了西安,将会在电影节期间撰文对此次的重点单元与影片进行更深度的介绍。如果你也已经准备好接下来的一周在大银幕前度过,欢迎随时通过留言的方式,和我们互动你的体验与观影心得!



海外新片

太阳高照 Zvizdan(2015)

导演: 达利博尔·马塔尼奇
制片国家/地区: 克罗地亚 / 塞尔维亚 / 斯洛文尼亚


本作以南斯拉夫塞族与克族的纷争为时代背景,采用同一班演员,每个人分别饰演三个角色,贯穿三个年代,讲述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爱情故事。三段式结构之间互相割离但又有着微妙的关联(例如,在第一、二哥故事中逝者的墓碑,分别在第二、三个故事中给了特写)与传承(例如,男女主角在第一个故事中并未发生的肉体关系,在第二个故事中得以发生,并且在第三个故事中有了孩子)。换言之,不论我们身处哪个年代,只要两个种族间根深蒂固的仇恨无法消解,双方就注定无法获得安宁与幸福。
并且,导演的巧思让现实世界与电影世界若即若离。观众会发现,几名演员在短短两小时就变换了三个角色、三重身份,并且很容易意识到,一切都是演戏,是虚构,是“无”的世界。但同时,那些似有若无的藕断丝连又是如此似曾相识,让人不禁遐想,世界长河中或许真有些不可见、不可知,但确实存在的冥冥注定,那是潜伏在人性根源的神秘本质,引领我们追寻那不断接近却永无到达的日出。(沈念 |东京)

 


男孩与世界 O Menino e o Mundo(2013)

导演: 阿莱·阿布鲁
制片国家/地区: 巴西


本作有两个有趣的对立。其一是叙事顺序。影片始于男孩寻找父亲的目标,因此当观众追随男孩的视角观赏整部电影时为顺叙,但当我们看到结尾时会惊现,小男孩的所见所闻从实际的时间线而言为倒叙。这一层对立让我们最初以为的追寻变成一场追忆,使得结尾的反转有了一抹穆赫兰道式的惊愕与苦涩,也让老人与狗寂寥的目送,与青年推单车的瞬间有了更加深度的意味。
其二是内容与形式的对立。影片一直以轻快的音乐与瑰丽的色彩营造充满童趣的幻想世界,这给了已然成年的我们与小男孩一起恣意冒险的时空间。但这美妙的形式却承载着沉重、赤裸甚至可以说肮脏的内容,即最为残酷的现实。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被剥削的农民工,起义的平民与残暴的军队),人类与机械(因新机械的发明而被裁员的工人们),机械与自然(因伐木机等高科技的出现,使得人类贪欲变本加厉的膨胀,也意味着森林将以更可怕的速度被砍伐殆尽)等种种对峙与抗衡。临近结尾处的实景插入更是亲手粉碎了这苦心营造的幻想奇境,撕裂美轮美奂的虚假包装,让观者措手不及、一丝不挂地直视那些习以为常的罪恶。仿佛一块让我们保持装聋作哑的遮羞布被忽然掀开,再也不能以各种借口置身事外。(沈念 | 东京) 
吾血之血 Sqngue del mio sangue (2015)

导演: 马可·贝罗奇奥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 瑞士 / 法国


比起风头正劲的索伦蒂诺和他的《年轻气盛》,同样来自意大利且是相似题材的《吾血之血》在虚张声势上输得彻底,又摆出和观者生生隔开一段克制距离的姿态,自然不太讨巧,2015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不算亮眼。看过《年轻气盛》的观众不妨抱着比较的心态来看,并非为了一分高下,而是看二者在故事结构、摄影布光甚至作者企图上的诸多不同,不得不说是个有趣的论题。

红与黑,赤红的血色和暧昧的未知中,人类原生的善恶、对美与权力的向往与恐惧,在世纪的消磨中不改本色。当温热鲜活的青春形销骨立、分崩离析,故事才攀爬到意义的高潮。但双线故事的比较之下,导演显然在现代故事部分力不从心,有意无意的戏谑打散了前段建构起的完整气氛,尽管如此,当Nothing Else Matters响起,暗夜里吸血鬼与少女的碰撞依然穿越整个故事漫长的时间设定,直击人心。(车小爷 | 长春)


 


宝藏 Comoara (2015)

导演: 柯内流·波蓝波宇
制片国家/地区: 罗马尼亚 / 法国

柯内流·波蓝波宇的新作《宝藏》最先于2015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举行首映。2016年2月在法国艺术院线全面上映。作为罗马尼亚新浪潮旗手,波蓝波宇在法国的认可度很高,《首映》杂志甚至称其为“ 罗马尼亚最具才华和激情的导演”。 《宝藏》是一部兼具戏谑与讽刺的现代寓言版《盗侠罗宾汉》,《Les Fichiers du Cinéma》的影评人称赞该片“举重若轻地触碰罗马尼亚历史,寻宝的过程颇具趣味又不落窠臼,在深邃的意图与极简的形式两端寻到了完美的平衡”。电影的男主人公科斯蒂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人,每天会给儿子讲故事哄其入睡,并在心中暗暗自比童话中那些形象高大的主人公。邻居的一次拜访赐予了他成为英雄的机会,他决定排除万难,取得最终的胜利。在这部剧情上平淡无奇,甚至让人有昏昏欲睡之感的生活小品中,波蓝波宇偏偏心有不甘,在结尾处使画风一转,失意的中年男人顿时变为如同亚瑟王与圆桌骑士一般的当代英雄。《宝藏》是一部极适合观赏,又富有历史深意的影片。由现实主义出发,整部电影在充满戏剧张力的行进中,颇具新意地偏离了既定的轨道,升华为一出轻松愉快的童话剧。当两个小人物心天真地期待幸福的降临,略显可笑地自我鼓励时,自诩对生活观察得入木三分的观众们早就在心中为其设定好了悲惨的轨迹,未曾料想导演却用一个情绪高昂的结局,对前者狠狠地进行了一番嘲弄。波蓝波宇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苦情”并非现实的全部,幻想与乐观在生活中同样无处不在。(柳莺 | 里昂) 


 


死于萨拉热窝 Smrt u Sarajevu (2016)导演: 丹尼斯·塔诺维奇
制片国家/地区: 波黑 / 法国

《萨拉热窝之死》是一则巧妙的影像寓言,电影的所有场景都发生在一家萨拉热窝的豪华酒店之内——酒店的经理Omer正在焦头烂额地筹备着一场欧盟晚会的筹备工作。为纪念“萨拉热窝事件一百周年”,欧盟主要领导人都将悉数到场。将在晚宴上做主题发言的法国贵宾雅克·韦伯也已在酒店最为豪华的奥林匹克总统套房入住。为了配合这一重要的纪念活动,当地电视台正在酒店天台上录制一档特别节目,言辞犀利的女记者和一名与一百年前刺杀费迪南大公凶手同名的嘉宾发生了激烈的辩论。与此同时,酒店的底层职工们,则紧锣密鼓地策划着一场罢工。两个月没有领到工资的他们,希望借由欧盟晚宴的契机,引起更多媒体的关注……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时刻,酒店中一触即发的紧张空气,似乎也折射着当今欧洲政治格局的荒谬与脆弱。 

塔诺维奇试图通过这个精巧的多线叙事,在大酒店这个封闭的空间中勾连现实与历史。同时,在充满生死悬念的一个半小时中,导演巧妙地加入了黑色幽默的点缀,使得剧本看起来妙趣横生。他将历史的暴风雨挪移放置进有限的室内空间之中,大堂领班、洗衣女工、厨子、赌场老板、贵宾及其代表的不同阶级、民族游走在酒店/历史的角角落落,情节处处充满张力。借由对巴尔干半岛地缘政治的讨论反思当下欧洲微妙的政治版图。《萨拉热窝之死》展现出了非凡的编剧功力,多线叙事把所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种族的不同人物故事讲得清清楚楚,错综复杂的历史在不同人的口中得到大相径庭的诠释,所有的线索最后如千河汇流。(柳莺 | 里昂)



经典老片


热情如火 Some like it hot (1959)

导演: 比利·怀德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也许只有比利怀尔德再世才能拯救急速滑铁卢的全球商业电影,即使这个假设成真,玛丽莲梦露,这个名字里每一个音节都温软得让人心惊肉跳的女人,也非伍迪艾伦电影里几年一换的面孔那样轻易就能够替代,梦露脸上的天真与世故永远让人无法相信她对自己的美有任何认知。《热情如火》成功地把高雅和低俗平等地摆在台面上相映成趣,游走在边缘的性暗示和暴力因素在怀尔德最擅长的喜剧框架中各得其所,史上最让导演头疼也最让摄影机满意的女演员更为此片加成。诸如《热情似火》《桃色公寓》这样的作品,应当每年都在全球影院重映,让观众有机会发现,这才是值回票价的电影。(车小爷 | 长春)
很多人把《热情似火》选为最伟大的有声喜剧片并不是没有道理。
被追杀两位难兄难弟乔(托尼•柯蒂斯)和杰利(杰克•莱蒙)乔装成女性混入女子乐团。而他们都同时爱上了性感尤物梦露主演的秀珈。比利怀德巧妙的利用了男性观众的非分之想,让其移情同化于角色当中。而如此在性爱边缘描写的想像力糅合到喜剧之中,很难说不是偷师于刘别谦。而在动作设计上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卓别林的影子,如火车喷气的桥段,是不是让人想起《独裁者》?而结尾Nobody's perfect的台词,既让人出乎意料的捧腹,又满足了同志观众。可谓绝妙。(1,Nobody's perfect也是比利怀德的墓志铭。2,本片在彩色电影方兴起时代仍采用黑白,主要是为乔装不太穿帮……)(荒也 | 札幌)

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Trois couleurs : Bleu (1993)

导演: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波兰 / 瑞士


蓝白红系列似乎早已是很多人的艺术电影入门片,基耶洛夫斯基的名字在影迷的心里自然也是震天响,所以即使我在这里说“我要向诸位推荐《蓝》”,更多是在传达我对于各位又有机会在大银幕上得见此片的艳羡吧。
蓝白红系列里每一部都有人说“这部才是最好”,然而当初从法国国旗上取下的颇具象征意味的颜色作为片名,“自由,平等,博爱”本来就是一体的,缺了一项,其他也很难成立。三部影片显而易见又或近或远的互文联系,也使得我们很难把三部完全分开。而这里要说《蓝》,是因为当初我看它时,最为沉浸其中。《蓝》的故事大概要算系列当中最为简单,曲折最少,大多的时间,我们停滞在比诺什饰演的茱莉郁结的丧恸中。影片开篇冷硬的色调,阴郁深沉的气氛,突如其来的灾难都仿佛将我们的心冻住去体会茱莉劫后余生的心如死灰,蓝是回忆的情感色彩,将观看的我们与茱莉一起囚禁。基耶洛夫斯基调度了本片的一切去刻画的,是这冰封如何极其缓慢融解而最后也不至完全消散的过程,没有过度的戏剧化,没有砰然解决的困境,只有纤毫毕现的心伤与人生处境,就是把那块方糖没入咖啡,逐寸淹没最后看似无影无踪,但喝咖啡的人总能尝到。茱莉最后的眼泪不是忘记伤痛而获得自由,画面依然染着大片的蓝。而片中音乐和“蓝”一样,是一位角色主动地参与叙事中。向来出彩的基氏配乐,在这里大多选择了沉默,身为音乐家的茱莉想要尘封前世,隐居逃离,也将音乐这一她最为重要的感性通道关闭,而当他们再响起的那几个瞬间,我们才加倍感受到其中的力量与震颤。影片欲探讨自由,而主人公在旧爱的自由的痛苦与无爱的自由的空虚中挣扎,我们被片中情感与人性的重量所攫住所压倒却也是心甘情愿,最后一幕我们透过玻璃鱼缸看见紧贴的茱莉的脸,似乎她在拥抱她的牢笼,而我们在银幕这一头又何尝不是被其所封闭阻隔,到底,基耶洛夫斯基都在拷问人究竟能不能根本地自由,爱究竟是牢笼还是一种自由。(朱马查 | 巴黎)

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Trois couleurs : Blanc (1994)

导演: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波兰 / 瑞士


基耶斯洛夫斯基晚年作品"蓝白红"三部曲中以"平等"作为主题的一部。基耶斯洛夫斯基认为 “ 西方世界已将这三种观念(自由、平等、博爱)在政治及社会层面上付诸实行, 但它们对个人层面来说 , 又完全是不同的论题 。”电影讲述了一对夫妻间关于背叛与报复的故事,富有离奇色彩,借爱情关系中双方之间的博弈,双方在婚姻关系中地位的不断失衡与置换,探讨了个人层面上的平等。同基氏的一贯风格一样,本片主题具有哲学性与宗教性,充满了寓言感与神秘感,电影语言极具诗性与艺术性,细节丰满,此等神作能够登上银幕,良机不可错失。(阿萌 | 北京)

蓝白红三部曲之红 Trois couleurs : Rouge (1994)

导演: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波兰 / 瑞士


作为“蓝白红”三部曲的结束,《红》以博爱为主题,被认为是三部曲中最富温情的一部。
全片以命运感为核心,三条线索并行,极具灵动之气的兼职模特女学生瓦伦丁与远在英国的男友感情遭遇了瓶颈,又意外相遇了有着窃听癖的退休老法官,与此同时,法律系学身后奥古斯特发现遭遇了爱情的背叛,而种种矛盾最终在博爱与救赎中消解,影片的最后,瓦伦丁与奥古斯特同时登上了开往英国的轮船,却意外遭遇了海难,最后蓝白红三部曲中的主角都出现于幸免者当中,此时,不仅仅是《红》中三条线索的交汇,更是三部曲的充满命运感与轮回感的终结。
《红》的摄影与取景相对于前两部更加讲究,红色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令人印象深刻。(阿萌 | 北京)

美国往事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1984)

导演: 赛尔乔·莱翁内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 美国


如果说在电影院大银幕之下必须要看的一种电影是足够史诗,足够大场面,足够经典的电影,那《美国往事》绝对是无法忽略的一部。
它完美还原了三十年代禁酒法令之下美国的社会样态,以两个小混混的个体的成长命运为轴线,铺展出一幅美国的历史断面。其中有几处经典到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场面。少年面条从墙洞里偷看店老板女儿跳芭蕾舞。不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那种青春期对成年女性的身体充满性欲望的窥视,而是一种初恋的感觉,羞涩的幻想。就好像少女的身体被包裹在尘粉扬起的一片朦胧之中一样美妙。与此相对应的是,最小的小混混在被暗杀时说道"Noodles,I slipped”。平庸的导演会在这个时候,安插死亡前尖叫的特写。莱翁内却只用轻描淡写的一句“滑倒”,让残酷的瞬间都变得诗意起来。而也就是这样,残酷的张力充满在同一个动作(走路滑倒,死亡倒下)却完全相反的意义之间。(荒也 | 札幌)

黄土地 (1984)

导演: 陈凯歌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即便现如今再提陈凯歌可能会被嘘声一片。往往,离我们越近的人越难以送上真诚的赞美,而另一方面人们习惯对死去的人报以不伤自尊心式的崇敬的怀念。但还是不得不说,作为陈凯歌的处女作,也是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作之一,《黄土地》破除了以往中国电影中那种古板的印象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是一种接近日常生活对话和动作,描绘一个文工团员下乡收集民歌时,遭遇到的人事物的细微心理变化。相对于演员始终处于静止,沉默的状态,摄影始终以低角度仰拍将陕西的黄土地充满整个镜框。黄土地的纹理和山脊的脉线透过摄影机的机械之眼,以一种超验的状态和力量,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一个二十四岁的男青年看到这一幕后泪流满面,从此走上电影的道路。他就是贾樟柯。“只要拍过一部伟大的电影,他就是大师”,是贾樟柯对陈凯歌的评价,不管具不具有普遍性,我却以为是恰如其分。推荐!!!(荒也 | 札幌)

樱桃的滋味 Taste of cherry (1997)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伊朗


在这部黑白影像诗中,阿巴斯用极简的叙事情节和拍摄法讲述了一个想要寻死的男人的故事。对男主人公的身份背景和自杀动机有意的留白给予观众猜测想象甚至自我代入的空间,叙事层面上一步步迈向死亡的旅途背后是求生欲望的潜流,男主人公先后挑选、试探、说服新兵、年轻的神学学生和博物馆标本制造师来帮助他完成自杀的仪式,也在这个过程中经受着来自不同向度的关于生存意义的叩击。这种意义可能只是来自最原初而简单的感官体验,而非形而上层面的精神追求——死亡首先是身体、其次才是灵魂的事情。影片以伪纪录片式的彩色场景结尾,叙事朝向自身的揭露不仅打破看与被看的秩序,而且使得整个结构踏入循环。(沈青雨 | 北京)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1987)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制片国家/地区: 伊朗


阿巴斯在与《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紧密联系的《生生长流》里借一位老者说出:“艺术应该是使人活力四射而不是衰老,活着也是一种艺术,我觉得那是最高的艺术”。《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里还作业本的小孩子曾经不知道让多少人感受到纯真的力量而活力四射,那种曾经为了一件小事而执着追寻的活力。而要给人活力,阿巴斯的镜头却一如既往静谧而质朴,和他的诗一样,克制而留白又让人回味,其中道出的滋味又不只有一个小孩子在暮色里穿越村庄小树林那么简单,无论是成人的专制淡漠,两个世界的无法沟通,亦或是城市化带给小镇的落寞感,以及老人感受的衰老与寂寞都被编织在这一童真的主线左近。阿巴斯标志性的之字形路线也在小孩子的路途中反复出现,似乎昭示了他一路的曲折,阿巴斯将这样一件甚至是略显琐碎的小事展现得颇为生动,甚至可以说平静的外表下颇富戏剧性: 那条悬挂半空的黄裤子,那位修门的穆哈默德先生,究竟是不是将他引向目的地?问了好多人,每个人说出来的地址又不尽相同,走到了又可能朋友不在家……和之后的《生生长流》里对于”真实”的多层次的丰富呈现一样,这里阿巴斯富有技巧的把玩着我们的期待,也把玩着这朋友家的真假,这“何处”,而之后的那一场似乎突如其来的大风,几乎就要让影片染上几分童话色彩了。我们也如同片中的孩子一样,在漆黑影院中可能猛然记起年少某个时候,和一位絮絮而谈的老人穿过夜色,记起独自一人在大风里,许多找寻,一朵小花。(朱马查 | 巴黎)




-FIN-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

电影里的那场雨 | 电影中抽烟的女人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电影院

 |被影史遗忘的女性导演 | 14部电影中的建筑 | 10部最具创造力的华语电影


我们在全世界和你看电影

深焦DeepFocus是成立在巴黎,成员遍布世界各地的迷影手册,提供欧洲及北美的最新电影资讯和批评。同时,我们也是全球各大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推广/合作/活动请添加微信号
——clumsycle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