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黑犬 2018-05-20

Dee



DAY

05

DeepFocus

边境

Gräns

导演: Ali Abbasi

编剧: Ali Abbasi / Isabella Eklöf / John Ajvide Lindqvist

主演: Eva Melander / 埃罗·米罗诺夫 / Viktor Åkerblom

制片国家/地区: 瑞典 / 丹麦


文 | 黑犬

编│valen

------------------------------------------------


*鉴于主角的性别难以界定,笔者以“它”来指代Tina与Vore,并没有将它们划分为非人的。


《边境》是2018戛纳一种关注单元中极具猎奇元素的一部电影,倘若将主角Vore所拥有的奇怪体征与《着魔》中阿佳妮酷似浮世绘章鱼的形象对比,或许可以将两者戏称为欧洲大小双雄。今年的主竞赛单元也有一部讲述怪人的电影《审判日》,在对怪人的处理上,《边境》比前者要出色的得多。


两位主角都是畸形的存在,但也恰恰是它们的畸形,使观众察觉其下爱情的暗示,猜测它们必定相互抚慰。主角双方不管是在能力上还是在造型上都极赋原始意味,笔者也将聚焦于此,从它们的身体出发,在下文中以感知与身份两个部分来浅析这部电影。



一、嗅觉,触觉


1. 作用于观众


这部电影所描述的两位怪人对自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感知力,好比Tina 的嗅觉异于常人,故而为了与它们的能力呼应,电影中加入了大幅以鼻子辨别气味、手指搓揉泥土的特写,这些都是刻画男女主动用嗅觉、触觉的片段,尽管观众始终只能用眼睛去看电影,但通过Tina被放大的鼻子嗅物的的背景音,在已有类似嗅觉、触觉体知经验的条件下,观众由表象到达实在,代入了Tina的呼吸——电影便从它的嗅出的气味中开始了;并且通过观看触摸的过程,唤起观众对触摸的记忆,令观众获得了触觉,由此大量的特写唤醒了观众难以在电影中觉察的感知。



2.存在与人物之间


Tina与Vore最初相遇时,Tina灵敏的嗅觉不能辨别出Vore,当它在Vore面前受阻,对方就成为了它的一个谜,引它去探知——以嗅觉。嗅觉是双方观察、辨认、感知的工具,给出答案的并非眼前所见,而是气味:Tina嗅出了他人情感上的恐惧,Vore则嗅出Tina身体的欲望。双方的关系也是在嗅、触、吮中发展的,在Tina逐渐对Vore卸下防备后,它们互相展示了锁骨旁的秘密,它们看见了彼此的那道闪电状的疤痕。


这是一场视觉与触觉交织的体验:因为视觉并不是仅仅表现为一种目光的“注视”,更表示了一种身体的“接触”和遭遇,所以这是它们第一次在衣裳之下以眼相互“触摸”,但观看并没有在此结束,它们伸出手,实实在在地抚摸了对方的疤痕,于此,双手以它的表面尽可能地迎向触觉体验,Tina与Vore的双手也在触摸的过程中看向并认识了对方的身体。


后来,它们发现彼此不仅拥有近似的身体,还拥有同样的对闪电的恐惧,也就是它们在闪电中相互拥抱时,于共同的恐惧中真正认同了彼此,不可否认,双方正是以触嗅吮的方式相互舔舐、慰藉的——然后发生的必然是爱情。


私以为这部电影的浪漫也由此可见了,如上文所述,畸形的对应强调了双方的独一性,令人产生“我已找到你”的恍然;在爱情中重要的并非是双方或美或丑的容颜,这部电影呈现的归根结底还是爱侣双方互相探知的过程,因此浪漫的是爱本身。




3.   回归于自然


与下一个主题相关的是触觉与怪人对自己的身份认知的问题。


触觉在某种程度上催化了Tina的疑惑从“你是谁”到“我是谁”的演变。Vore引导Tina去吃虫,握住泥土,感受自然。Tina对泥土的触觉体验比任何其它人类的经验方式更多地唤起了它个体的存在,它逐渐在触摸与品尝中觉醒,逸出了属于人的日常生活的规范秩序——这就是Vore引导Tina去“感觉”的意义所在。


二、身份


1.“我是谁”的回答者


在Tina了解Vore的过程中,Vore也为它启蒙。Tina通过Vore找回了原本的自己,知晓自己来自芬兰。此前的Tina尽管有超常的能力、不为认知的奇异的身体,但它还以人类的方式生活,渴望着宜家的公寓。通过吃虫子与感受自然的行为Tina被解放,它的自我认同产生偏移,于一个它不再认为自己属于人类,又没有办法融入芬兰小怪物集体的阶段,它希望从它的人类父亲那里获得救赎,它需要一个一锤定音的答案来缓解它的焦虑——发自内心“我是谁”的疑问从Vore转向父亲。


Tina的父亲在回避之后最终回答了它的问题,并告知Tina它的原名是Reva。导演在对话中安排了一处细节,在Tina知晓自己的原名之后,父亲仍喊它为Tina,作为一个进入了人类社会后被赋予的名字,父亲的这声呼唤是他对一个“人”的呼唤,姓名从某个方面提醒、刺痛了Tina, 它猛然发现它不再认同这个名字,以及这个名字背后代表的那被规范的生活,与其是听到一声所谓文明社会的呼唤,不如说Tina看到了一睹难以翻越的墙。



2.性别


导演有意在性别上做文章,题名“边境”并非只是女主角Tina的工作场所——海关,它还是人与怪物之间、男女之间清晰的界限与地带,两位怪人本身就是一位徘徊在男女性别之间类似边境的存在。


Tina与Vore的性别摇摆在男与女之间,在交媾的时候,表面上的男女身份被置换了,阳具从Tina的下体像蚯蚓一样伸出,Vore的身体被动接受了Tina的访问——Tina的身体是矛盾的,它下体的阳具补偿了她女性的外表;它的原名Reva, 在芬兰的俚语里意味着阴道,这又是一重对它身体体征进行的补偿。可见导演的性别设定并非是要模糊男女的体征,他反而要强调这两种体征让它们像拼图一样互补地出现在一个身体中。


在这部电影的后半部分,Tina坚持自己的原则,逮捕了犯下凶杀案的Vore,Vore选择条船消失于茫茫海波。这就是《边境》的有趣之处,即不同于黑色电影和侦探小说,最后消失的对象不再是“女人”。


诸如“女人是男人的症状”的分析失灵,在性别的不确定中我们可以看见的不如说变得更本质、更独一了:Vore作为Tina想要发现真相的道德欲望的一种放弃的物质化而出现,Vore是Tina偏离的化身,当Tina回到它探寻真相的欲望上,忠于自身的时候,Vore就消失了。




黑犬

88/100 


极致浪漫,想闭上眼睛。这部作品某种程度上延展了电影的维度,它吸引你去调动触觉嗅觉味觉。嗅觉在其中是辨认欲望情绪的工具,在两个freaks身上,他们以闻吮触相互舔舐、慰藉。男性身份在这部电影里反而是个谜,失踪的不再是女人:起初她以嗅觉探知他,再是她经由他探知自己,最终他帮她找到自己。



圆首的秘书

70/100 


新瓶旧酒。一个典型甚至露骨的欧洲价值,包裹在层层奇幻和悬疑的北欧风格外壳里,到底有多大用,还是值得商榷。何况外壳如此“挑衅性”的一部作品,却不具有任何思辨性和争议性,实在是很遗憾。把美拍丑很容易,把丑拍美还是很难。



十二辰子

70/100


一脸惊恐的欣赏完这部异类伊甸园。



柳莺

65/100


一场部脑洞大开的感官世界,一部拥有丰富阐释空间的影片,观影的最大挑战不再是男女主人公身体的“丑陋”被反复的特写无限放大,而是催促观众在最短的时间里追随主人公通过知觉探索自身身份的奇异过程。一位被社会规训,一位保有最初的野性,两人的所有行为都从不同的社会原点出发,尽管与你我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大相径庭,却在电影的体系中有迹可循,因而显得自洽。可惜后半段主角Tina的情绪波动过于反复,剧本在此处稍稍失去控制,节奏也较为生硬,原本可生发出的更多带有隐喻性的讨论戛然而止,让影片最终停留在猎奇的维度。



翘楚

65/100


难以描述与评分的电影。似乎从中间到后面有些崩塌,但这片儿本来就奇怪呀!原本以为只是丑陋美学plus特写镜头的挑战、身体与两性的奇观,兽性觉醒与自然神秘力量,转而加入性侵幼儿的元素,后来又变成成人童话?




-FIN-


深焦戛纳报道


DAY4: 

前苏联崔健和列宁格勒的夏天

看硬了,也看哭了

《顿巴斯》政治先行,我买账


DAY3: 

马丁·斯科塞斯,从戛纳启程的伟大

失望!哥伦比亚版《教父》更像是民俗大杂烩

想不通,小学生作文水平的片子都进了主竞赛


DAY2: 

戛纳开幕片,我们平均分只有43.8分……


DAY1:

2018戛纳选择86部电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