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做《战争与和平》,无奈做成了青海版《独立时代》
2020年塔林黑夜电影节(Tallin Black Nights Film Festival – PÖFF)于11月13日至29日在爱沙尼亚首都进行,影片《极乐点》(Great Happiness)入围电影节处女长片竞赛单元,于11月20日举行世界首映。
《极乐点》出自青年导演王一骜之手,此前本片在十月的平遥国际电影节“WIP制作中单元”初露头角,用将近200分钟的篇幅描绘了一副当代青年人的群像。
借此机会,我们采访了王一骜导演。
“幸福生活的具体形态是什么,什么是幸福的生活?”这个深沉又有些沉重的话题,是王一骜在采访最初抛出的,这也是影片创作的初衷。
有趣的人若是突然深沉,那应该就是真诚。这个问题大概每个人都思考过,但未必都有确切答案。平步青云是一类人的幸福;鲜衣怒马是另一类人的幸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游刃有余是一种幸福,敬事而信则是另一种幸福……即使不同的人对于幸福的定义有所不同,想要获得幸福或者说是想要距离心中的幸福近一点、再近一点的心情大抵是相同的。
在采访完王一骜之后,如果再去用一句话定义《极乐点》这部影片,我会觉得这是个关于一群本性温厚善良的人追寻幸福的故事。当他们的“小确幸”变得不确信了,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推导演算靠近幸福的方式:世故练达的王西宁、生性疏狂的游礼、书生气质的隋晟“各自肚肠”,关于幸福,他们各有一套能够自洽的逻辑。
作者 totoro
嗜睡肥宅
深焦:
关于本片,您的创作初衷和灵感是什么?
王一骜:
我姥爷总是在楼道里用钢锯锯一只巨大的鱼,这个画面我一直忘不了。
大鱼是亲戚送的,两米多长,似乎被喂了很多激素,让鱼肉的口感很像猪五花肉。后来,我家另一个亲戚刚生完娃娃,母乳(奶)太多。
《极乐点》海报
当时我打开家里的冰箱,里面全是用瓷碗盛的奶,这个画面也很震惊。这两个画面长久存在脑海里。
我一直在思考:幸福生活的具体形态是什么?什么是幸福的生活?有一天,这两个画面和这个思考联系在一起,就成为了《极乐点》这个剧本。
深焦:
中英文片名《极乐点》(China One / Great Happiness)有何特殊寓意?
王一骜:
《极乐点》这个名字特别像色情片的名字,可以大卖吧(笑)。其实“极乐点”当然是经济学术语,但牵扯到无差异曲线,解释起来有些麻烦,简单粗暴的解释大概就是:越接近这个点,就越接近幸福。但是逾越这个点,就愈坠入地狱,可能会有这种感觉吧。
《极乐点》剧照
China One的英文名字是我和朋友打趣起的。因为当时特朗普说「America First」,就想到了China One这个名字。后来有朋友告诉我,China One其实也可以指代独生子女,刚好本片中的三个主人公就是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
Great Happiness的英文片名是鹿特丹电影节的选片人谢枫(Shelly)帮忙起的。当时他在北京看了片子,帮我起了这个雅俗共赏的英文名,还有些佛教意味,所以就此沿用。
最后英文片名就从China One换成了Great Happiness。
深焦:
从剧本创作、前期筹备到完成拍摄,大概用了多久,是个怎样的过程?
王一骜:
从2015至2017年,剧本断断续续写了三年。我把剧本完稿给我媳妇看,当时她觉得剧本没啥问题,说要不就拍吧。随后我找到制片人和摄影,大家特别“楞”地准备开拍,进入一年的筹备期。
《极乐点》剧照
我们从2017年春天开始选角,安排了大规模的试镜,但只选中了一个演员。后来实在没有找到合适的演员,就从工作人员中试镜,外联制片、剧照都有参演。
剧照就是王西宁的扮演者,意外的宝藏。隋晟这个角色的原定演员是我大学同学,但是他在开拍前踢球摔断了胳膊,不得不临时换角,换成了我师哥出演,完全和之前对隋晟的设想是两个极端。游礼这个角色原定演员是我弟。
当他从加拿大飞回来参演的时候,看到他本人我很震惊:他的体格已经是“肌肉霸王”,完全不贴合人物形象了,无奈又临时换了非职业演员,但游礼的演员非常棒。他如今正在为以后是成为西宁周小川还是西宁香川照之之间做抉择。
拍摄阶段是从2017年9月开始。9月我和摄影组成小部队先拍,10月大部队开拍。为期一个多月的大部队拍摄结束后,最后再由小部队补拍。
2018年春节前夕剪辑老师开始剪辑,5月我们又返回西宁补拍了几天,冬天差不多才把素材拼在了一起,完了修修补补又一年。
深焦:
关于演员方面,您当时有想过启用职业演员吗?
王一骜:
也有想过启用职业演员,但是青海的职业演员很少,能够契合角色的更少,所以就大部分选择了非职业演员,当然也有职业演员参演。胡晓光老师、杨华老师都是很好的职业演员,他们相当于是来友情帮忙。胡晓光老师是在青海出生的,他对青海也很有感情。
《极乐点》剧照
他的父母就是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影片中神秘医院的拍摄场地)的员工。后来胡晓光老师去了兰州生活,距离西宁也很近。
杨华老师是宁夏银川人,很符合我期望职业演员的气质和口音能够接近西宁本地人这个条件。西北人那个气场,很多演员演不来的。如果易烊千玺会讲西宁方言或者有西北口音,他来演也挺好呀。
深焦:
为何选择您的家乡西宁作为拍摄地?
王一骜:
没有其他地方像西宁一样我这么熟悉,这么有感情。然后,在西宁拍摄安全感很足。谁不服导演,就把他“埋在凤凰山上”(笑)。
深焦:
您似乎没有选取西宁地标,镜头对准的是很城市化的西宁?
王一骜:
之前的文艺创作者误导了世界,总让人以为西宁是个蛮荒草原,是个藏族城市,其实西宁市是汉族占主体,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小香港”(笑)。我眼中的西宁就是我镜头下的西宁。
深焦:
影片中这三个青年角色身上是否存在你个人(经历或者情感)的自我投射?
《极乐点》剧照
王一骜:
我所有的情感投射都在那个神秘医院的大夫身上,因为我特别想成为这样的人(笑)。
当时的我与影片中的三位青年面临着相似的问题,我希望让我的创作反映我的困惑和思考。我在每个阶段遇到的问题,都希望通过现阶段的作品来提出,尝试着探讨和解答。虽然他们遇到的问题,我自己都遇到过,但我与他们三位都不太相像,我可能是第四种人。
深焦:
您当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是指什么?
王一骜:
当时我在想:父辈那代人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考上大学或者参军改变命运,而且很确定很深信;我们这一代人看似存在着改变命运的机会,但是实践过程中会发现好像又没有那么明确。
比我们小的那一代人好像都觉得自己几乎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了,他们就选择了走另一条路,无所谓是否还能改变命运。
《极乐点》剧照
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都蛮想改变自己命运的,其实我也想改变命运,我想“脱贫致富”。《极乐点》里就是三个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包括导演自己。
深焦:
您跟我们具体聊聊影片中三个主要角色的设置吧。
王一骜:
其实他们三个人都是好人,他们没做过什么坏事。但是在这世上,只做好人无法生存。于是他们三人开始思考,除了做个好人之外,还有什么办法?所以三个人开始想办法,只是办法不同。求同存异。
深焦:
我恰好和影片中主人公的年龄一样,最初状态比较接近隋晟吧,刚出校门还带着学生气。但我很快就过渡到王西宁的状态了:佛系的咸鱼。但我也能够理解游礼那种想要成功、想要证明自己的心态。
王一骜:
我们九零年代这代人好像是有这种韧劲不足的感觉,但我觉得自己韧劲还行。
《极乐点》剧照
深焦:
我不行!我很容易得过且过。
王一骜:
那要多喝酸奶!
深焦:
我很喜欢游礼这个角色,我觉得他虽然金钱观方面很虚荣,但是他这个人品质不坏,有钱是假的,但是他的仗义和热心助人是真的。他在路边洗车的时候,主动帮路人搬轮椅下楼梯,这个场景我印象很深。
王一骜:
我也挺喜欢他的,现在这个时代,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其实我们父母那辈这种仗义助人的人还挺多的,现在的世道愈发“原子化”了。
也挺矛盾的:有时候想要独处的状态和空间,又有些时候很羡慕那种温暖大家庭的世代同堂。游礼帮助路人的这个场景我和副导演讨论了很久是否有保留的必要,最后幸好保留了下来。
深焦:
游礼这条叙事线给到的细节很丰富。您在最初的剧本创作阶段三人的比重设置,和最终成片后的三人戏份比重相比有变化吗?
《极乐点》剧照
王一骜:
说到这里就很有意思,我们在人物上经历了三次创作与改变:最初在剧本创作阶段隋晟是主角;开拍了以后游礼变成了主角;剪辑完成后你会发现王西宁成了主角。
(三个人都是主角,这里的主角变化是不是应该说是主线的变化呢?)最终结局与最初设想完全不同,这也是电影创作迷人的地方。
深焦: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王一骜:
首先剧本很长,五万字。剧本删减过程中发现隋晟的很多戏份可以去掉,删完发现三人戏份就变得差不多了。拍摄过程中发现自己很喜欢游礼这个角色,就给他加戏。完了就把这个人物的戏加多了,甚至直接拍“死了”。
最后王西宁成了唯一活着(物理上)、留在(地理上)西宁的人物。所以在剪辑阶段王西宁就成为了主角。
《极乐点》剧照
深焦:
为什么会设置王西宁父母受访的情节?想要传达些什么?
王一骜:
采访这个情节是临时决定的。其实剧本里的情节设置是王西宁父母在神秘医院里体验未来科技,但是我们就那么点儿预算,根本做不出科技感的医院。恰好王西宁爸妈的扮演者是我亲戚,彼此了解,情感很深。
我们副导演是拍纪录片出身,我索性把这个场景修改为采访王西宁爸妈,想用这段采访替代体验医院未来科技仪器的情节。
其实王西宁爸妈讲的都是我亲戚自己家现实生活中的真事儿,只是把自己孩子的名字换成了王西宁。他们全情投入,采访完我们温暖的拥抱了好一会儿。
《极乐点》剧照
深焦:
影片中的很多道具也传递着信息,这些设计是在剧本阶段还是拍摄阶段完成的?
王一骜:
其实很多是在剧本阶段就已经写进去了的。乌鸦、广播、经济学节目……这些都是在剧本阶段完成的。KTV歌单上的Amani这个不是我设计的,是游礼那个演员拍摄当天想点这首歌。
深焦:
这很符合游礼这个角色的逻辑呀。
王一骜:
对!他被导演组折磨坏了,他已经深入到了角色中。
深焦:
影片中有很多细节设置,感觉看到了会是惊喜,要是没看到也不会影响对整体情节的理解。
王一骜:
是的,不作强求,我不太倾向于向观众解释(观众没看出来的我去说出来,或是故作深沉地赋予影片以某种意义)。观众看到什么就是什么,都是不同的理解和观影体验。
《极乐点》剧照
深焦:
我看到了这两个细节:王西宁家餐桌上的石榴和隋晟家的苹果,隋晟家新房里也有干苹果。
王一骜:
我从开拍前就开始晾苹果,我想要保留苹果自然干的那种状态。从理性角度讲,干苹果设置是因为新房里放苹果可以吸收甲醛(有没有科学依据我也不知道),或是去还未入住的新房打扫每次带去的水果来不及吃,放在那儿就自然风干了。
从感性角度讲,我想用干苹果做出时间的质感。这个回答是不是和上一个问题的回答矛盾了?(笑)
深焦:
好像本片整体是摇移镜头比较多。关于本片,在摄影和构图方面您是如何去构思设计的?
王一骜:
摇移镜头是设计好的。我觉得本片讲了一件挺荒诞的事情,所以需要用稳固的视听去包裹情节的这种荒诞感,这样成片才会更有力量。如果采用华丽、炫技的视听技法,那么这种力量则无法释出。就像扎稳马步、腰部发力再出拳,这样力度最大。在我看来,摄影机机位在原地不动的摇镜头调度,是稳固的方法之一。其他方法就是演员的表演也很写实。构图方面的设计原则也是以扎实稳定为主,展示生活的本质和力量。
深焦:
从构图方面,影片中多次出现镜像,有效反射光线后让画面空间看起来很明亮。您在色调上有何考量?
王一骜:
我给到摄影组的核心概念是:我看到的西宁遮天蔽日的高楼。影片拍摄的那个年代(2017年)很流行采用玻璃幕墙的高楼大厦。当时我就想把人物投射在玻璃幕墙上面。镜像拍摄的具体操作和成片效果是摄影师的才华。
《极乐点》剧照
在拍摄《极乐点》的前一年,摄影师一直在西宁拍宣传片,算半个青海人了,他对西宁很了解了。
另外,还有一个我跟摄影师反复强调的概念:影片色调不能灰蒙蒙、雾沉沉的。因为西宁这座城市本身是“太阳之城”。西宁阳光明媚、天高云淡,我们当地有个词儿叫“晒阳娃”。西宁是“全国卫生城市”,市貌干净整洁(笑)。
还有一个视觉层面的影像要求:美、罪恶和悲凉在太阳底下发生才有力量,老是用灰蒙蒙脏兮兮展现悲凉,是不自信。
深焦:
您对于三个家庭所集中表现出的老中青三代,这种设计是出于何种考虑?
王一骜:
因为我从小是在老中青三代都健全的家庭中成长。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亲戚结构完整,家庭成员身子脑子都在线,没有一个人缺席。所以我本能觉得家庭结构要这么设计。
深焦:
游礼两次遇见服务生和拉手风琴的哑巴路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情节设置?
王一骜:
服务生的人物设计是这样的: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大量牧区和农村青年涌入城市,但是对于西部城市而言,并没有足够多的工作岗位提供给这些进城务工的青年。来到西宁的这些青年由于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的影响,不太愿意从事艰苦工作,所以KTV夜场服务员这个职业就很受欢迎。但是他们在KTV见到很多奢靡消费的人,内心也会产生落差。没有出口,那剩下暴力。一言不合就拔刀。
哑巴艺人的人物设计是这样的:三线建设时期很多厂矿迁入西宁,当年集体主义生活的形态很健全,每个工厂有自己的文艺团体。哑巴艺人当年就隶属于厂矿的文艺团体。当体制改革厂矿解散后,哑巴艺人变得迷茫,他的老伴跟别人跑了,所以日常生活里就拉琴排解苦闷。
《极乐点》剧照
其实一共拍了哑巴艺人三场戏,成片中只用了两段,删减掉了哑巴艺人骑着马、拉着手风琴路过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这段戏。但是这场戏我没拍好,所以最后成片里就没剪进去。但这场戏花了不少钱,制片人就老骂我是败家玩意。
他们(服务员和路人)都有自己的人物前史。最有趣的是在选角阶段,这两位演员的生活经历基本贴合人物小传,所以基本不用调整角色状态,他们本色出演就成。
深焦:
很好奇您是如何理解人与人(家人、爱人、朋友)之间、人与城市/家乡之间的关系的?
王一骜:
“理解”“关系”这些概念放在第二位吧,我更愿意化作行动,多和他们待着。家人、爱人、城市、家乡,一起多待待,这个更重要。
深焦:
影片先后有过几次剪辑和修改?
《极乐点》剧照
王一骜:
前前后后一共有三次大剪,无数次小剪。第一版剪辑完成后影片时长是3小时50分钟。当时组织了一次看片会,剪辑调侃我“要不把这部影片剪成30分钟一集的短剧卖给优酷得了”(笑)。
深焦:
在这三次大剪中,人物结局有改变吗?还是说只是调整了具体小的情节点?
王一骜:
啥都变了吧?唯一没变的是我自己的结局。(笑)
深焦:
两个半小时的时长,注定了观众、市场“不友好”,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决定?
王一骜:
现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类很火爆,大家对于时间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信心了,对于时间的感知也与以前不同了。一本厚书、一部长片,好像都没有耐心和信心去看完。或许未来90分钟的电影对于观众来说都很长、都是“市场不友好”了,网络大电影已经是70-80分钟了。
如果大家都是如此没有耐心和信心,那可能不管我的电影时长是多长,他们都不会愿意去看吧。观影也是讲求缘分吧。
再一个基于现在的M2的量,我算是帮投资人变相跑赢了通胀吧?(笑)
深焦:
您最喜欢的导演或者作品类型?
王一骜:
我喜欢杨德昌。他的电影更多的是在电影之外,带来一种思维上的革新。而且他的作品少啊,就很容易系统性的看完了嘛(笑)。
杨德昌
拍得好的导演我都喜欢:今村昌平、成濑巳喜男、昆汀·塔伦蒂诺、北野武、伊斯特伍德、山田洋次、肯·洛奇、哈内克、贾木许、洪尚秀、张律、罗德里格兹、侯麦、小津……
我最近特别喜欢锡兰,我觉得他就像我的一个东关的好朋友拍的电影,很亲切。这可能与文化有关,西宁不就号称是中国的“伊斯坦布尔”嘛。
我喜欢张律,他的影片中关于文化的探讨我很喜欢,特想和他喝酒。
深焦:
您喜欢的导演是不是有点多?
王一骜:
不用把自己局限在一个体系里,牛逼就是牛逼,不分流派。
深焦:
游礼的结局让我想起杨德昌的《青梅竹马》里面侯孝贤饰演的那个角色的结局。
《青梅竹马》剧照
王一骜:
游礼的死,从剧情层面上与青海的现实因素相关,但是视听层面上我就是准备“生抄”《青梅竹马》那一段的!我和摄影师专门拉片,结果开拍时才发现我们没有侯孝贤也没有阳明山,所以就只能本土化了。
深焦:
本片还有借鉴其他哪些作品吗?
王一骜:
剧本阶段我想把剧本写成《低俗小说》那样,后来失败了,我又想要写成《战争与和平》。最后再写着写着,就成了现在这屌样(笑)。
深焦:
在您看来,本片的对标片是什么?
王一骜:
最麻烦的事情就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没有对标片,以至于在融资阶段艰难。潜在金主爸爸们也会问我“你的对标片是什么”。我没有对标片。
后来再被问及这个问题,我就信口说对标片是《巴别塔》,也要拿奥斯卡!但是也没换来投资。(笑)我的就是我的,为什么要对标别人?
深焦:
有看到豆瓣评论称本片为青海版《独立时代》,对此您怎么看?
《独立时代》剧照
王一骜:
等我以后有了钱,我一定要找水军把这条评论刷下去!一点都不像《独立时代》,还不如说是像《麻将》呢!
深焦:
关于下一部影片创作,您有何计划和打算?
王一骜:
下一部要拍一个在西宁找老虎的故事,剧本已经写完了。创作的核心没有变:还是在讨论什么是幸福的生活,幸福生活的具体形态。
之前还写了一个青海“拆二代”要去刺杀奥巴马的故事。但是这部估计会推迟,正经想做成《战争与和平》那样,哈哈。
编辑:往事如烟
自言自语长期患者
豆瓣:-发乎情止乎礼
-FIN-
深 焦 往 期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