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的毕业作品受到关注!

近日,《人民日报》《武汉晚报》《长江日报》《武汉发布》等多家媒体以《82岁盲人外公自制二胡走进她的毕业设计中》为题,报道了我校陶瓷艺术设计专业2019级毕业生方子仪创作的毕业作品《触》。



方子仪作品《触》           指导教师:李勤


得知毕业作品受到网上关注,方子仪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毕业作品,看到我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和关注,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大的鼓舞和肯定”。


方子仪作品《触》灵感来源于外公和他的二胡, 外公是一位盲人,偶然间接触二胡便喜欢上了这个乐器, 凭着自己的想象,触摸、学习、组合完成二胡的手工制作,摸索着拉出一个个声调,“外公看不见我,小时候他总是用手触摸着我的脸庞,用手比划着我的模样,比划着我的身高,外公的‘触摸’某种程度来说是他对我爱的痕迹,很想通过作品把这种触觉的痕迹表现出来。”  


在作品创作筹备阶段,方子仪将创作思路、想法和指导老师李勤进行交流,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了解方子仪想制作手工痕迹的观赏性二胡后,李勤老师便提供了自己老师张晓莉创作的一系列乐器陶艺制品启发思路,并耐心地给予指导,让在创作初期困惑于用何种素材体现二胡手作感的方子仪明白,作品创作不是简单的乐器形象复刻,而是要在创作中赋予乐器情感和灵魂。


素烧后的二胡零件


烧制完成的二胡零件


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也经历了一波三折,制作二胡的杆子太长,每次将整体的二胡材料放入烧窑的炉子中,要么容易折断,要么摆放不下。在李勤老师的建议下,方子仪调整思路,选择分批次烧制二胡的各个零部件,等待各部分烧制完成后再将零部件拼合成一副完整的作品。“整个作品制作过程漫长而又辛苦,中间一度想过放弃,但在李勤老师以及学院各位老师的帮助下,经过反复地修改,作品逐渐成熟。有时创作到凌晨,突然想到作品呈现方面的新点子便和李勤老师沟通,老师总是能及时反馈并给予指导性建议,让我深受感动。”最终,作品的呈现效果也独具新意:自己制作的二胡作品,外公手工制作的二胡,屏幕播放的外公拉二胡和手工制作二胡的画面共同构成了方子仪《触》这幅毕业作品。



毕业展结束后,方子仪决定要把这批作品带给外公,作为礼物送给外公。“外公平常用手触摸到的都是工业设计流水线下的杯子和碗,这种手工陶瓷制作的物品对外公来说很新奇,很想让外公去触摸我的作品,我连二胡筒子的洞孔都留好了,等着外公用巧手去改造,把我这把观赏性二胡变成真正能发声的二胡,让外公拉给我听。”方子仪笑着说。


大学四年,方子仪感慨自己收获了很多:老师们学业上的悉心指导、答疑解惑,像家长一样在生活里给予关怀和照顾,是师生亦是好友。同学间亲切友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是一个有爱的大集体。在四年学习生活中,自己也得到了成长与蜕变,与想象中的自己也更加接近。


最后,方子仪想通过作品《触》告诉大家,“人跟人、人跟物之间是可以通过触觉来传递情感的,希望作品能带动更多人认真触摸世界,感受普通人身上的不平凡之处与乐观。”



媒体报道转载,全文如下:


今年82岁的张光胜1992年不幸完全失明,30年间,他用20余年摸索着学会了拉二胡,又用两年多时间摸索着学会了自制二胡。5月30日,他自制的5把二胡和二胡制作视频出现在学习艺术的外孙女的毕业设计作品中。在湖北美术学院举行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毕业作品展中,大四学生方子仪的毕业设计作品《触》以祖孙两代自制的二胡为主要元素,凸现了代际传承,使该作品获得众多关注。


张光胜制作的5把二胡。


在2023届湖北美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毕业作品展上,记者看到了方子仪的《触》,它由三部分构成:5把二胡,用旧水管、旧水杯、茶叶盒和树枝制成,大小、颜色各异,占据一面墙右侧;墙面上方中央悬挂的10把陶瓷二胡,缀以铁丝、藤条和铁钉;左边则是一部电脑显示屏,反复播放一位盲老人拉二胡和手工制作二胡的画面。


方子仪介绍,毕业设计是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论文”,对每位毕业生都意义重大。接到任务时,她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外公。


“外公名叫张光胜,30年前双眼失明。二胡是外公的业余爱好,失明后他学拉二胡,学做二胡,他不放弃的积极乐观精神感染着全家人,我一直在思考,希望有机会传递这种精神。”方子仪说。


今年春节,方子仪特意回到老家向外公学做二胡。在进行自己的创作时,她放弃了追求艺术作品形态、色泽等方面完美的要求,还原出很多专属于外公的“艺术特色”:“外公失明后,凭自己想象制作和拉琴,他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技能,他自制的二胡粗糙质朴,有很多手工的痕迹。”方子仪也特意在自己制作的二胡上留下了许多手触的真实痕迹,材料也采用了多种日常物品。


湖北美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李勤评价《触》:“作品内容饱含情感,造型生动,展示也很别致,表达了真挚的情感,是一件雅致、纯真的艺术作品。”


方子仪说,之所以给作品起名《触》,是因为外公仅仅靠着触摸学会拉二胡和做二胡,这个过程非常不可思议,而她也想通过自己的创作,触摸外公的“艺术人生”。


2021年,张光胜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和女儿合影。


走进方子仪毕业设计作品中的外公张光胜,大半辈子居住在湖北省红安县高桥镇严家畈,几间平房,窗明几净;屋前屋后,鸡窝、猪圈、菜地,是他最熟悉的普通村庄的生活圈;洗碗、清洁房屋,和老伴一起喂猪、养鸡,每天用自制二胡拉上一段红色革命歌曲,虽然双眼失明,生活中更多的还是平凡的快乐。


张光胜2岁时父亲去世,20岁时因成绩优异被推荐到武汉冶金学院上大学。勤奋好学的张光胜在大学里如鱼得水,还与艺术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他学会了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画出的国画也颇有几分韵味。


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渴求知识的张光胜最终未能完成学业,几十年来,这件事一直让他耿耿于怀。“我一直遗憾自己没有上完大学,现在不能让孩子们也留下和我当年一样的遗憾。”张光胜说。张光胜和妻子一生养育了三个子女,无论家庭经济情况多么拮据,哪怕经常是为了筹集学费而借遍了亲戚朋友,让所有孩子都能读书上学是整个家庭中最重要的事。后来三个子女各自考上理想大学,总算弥补了张光胜的一生遗憾。


回村后,张光胜因为上过大学、懂财务,当上了村主任,在会计岗位上一干就是30多年。1971年,张光胜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他至今最为骄傲的一件事。改革开放初期,张光胜夫妇办起了家庭养鸡场,两个人起早贪黑、吃苦流汗地劳作,成了当时县里的第一个万元户,被媒体广泛报道。


变故来得猝不及防。1990年开始,张光胜突然发现自己的视力迅速下降,确诊患上严重的青光眼,两年后,他完全失明。


当时,张光胜刚刚50岁,身体很好,积累了几十年丰富的村工作经验,正计划着和村民一起大干一场。他不得不辞去了村主任的工作,在家里躺了几天几夜,终于让自己接受失明的现实。


习惯黑暗的过程并不容易。最初的大半年,张光胜下床、走路需要人搀扶指路,碰撞、跌倒时有发生,“以前也遇到过大大小小不同的困难,一关关地都过去了,现在难道还过不去吗?”摸索中,外面的世界是黑暗了,但心里的路慢慢地清晰了起来——张光胜小心翼翼地用手指和脚尖探索这个他曾经非常熟悉的房子,通过触觉和听觉重新构建世界,最后学会了生活自理,甚至还能帮助妻子养猪。


在家中,张光胜承包了洗碗、做清洁等不少家务活。他每次都会把油烟灶台清理得一尘不染,连一块污渍都不愿意留下,一遍遍手摸着,用小刀细细铲掉。“我只是眼睛看不见,又不是废人,有手有脚,还能动。”张光胜的倔强,也让子女们放了心。


方子仪


失明后,张光胜不得已放弃了写字和画画的爱好,孙辈中有人会拉二胡,他跟着孩子们一边问,一边摸,慢慢产生了兴趣。


二胡演奏与视力关系不大,好坏全靠个人的指法、弓法和听力以及对乐理的敏感,张光胜拉二胡时,感觉到了以前写字画画一样的自在。他跟着收音机听歌,在琴弦的不同位置拉出不同的声音,一次次和歌曲的调子对比,直到找到最接近的音调,记下手感,再继续试下一个。


虽然调子经常不太准,但张光胜还是拉熟了革命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学习雷锋好榜样》,还学会了拉许巍的《蓝莲花》。《蓝莲花》是妻子最爱的歌曲,平时两位老人偶尔吵架拌嘴,或者特别高兴的时候,张光胜就拉这首曲子送给老伴。


普通的二胡声音过于响亮,5年前,张光胜为了怕吵到老伴,开始学习摸索着自制二胡。二胡琴杆取材于村里山上砍下的木头,张光胜两手张开大概估算杆子需要的长度,琴杆头部和尾部需要钻孔安装调音的琴轴和琴筒,他张开一只手掌固定位置,用钻头耐心打磨,琴筒的部分靠触摸后的感觉,尝试着安装,最后发现饼干盒、茶叶罐、被丢弃的旧水管和水杯都是很好的扩音器。几年中,9把颜色不同、大小不一的二胡慢慢诞生,每个音色都各具特色。


得知外孙女要把自己和二胡放进毕业作品中在全校展览,还要向他学习制作二胡的技术,张光胜开心之余又有点担心:“我做的都是些丑二胡,你拿出去展览丑不丑呀(红安方言:意为‘丢不丢人’)?”


“外公做的二胡一点都不丑!”在外孙女方子仪看来,外公和他的二胡都极具审美价值,这恰恰是她一直想保留下来的最珍贵的艺术之美。



 往  期  推  荐


毕业季丨九大美院毕业展组团来袭!

直播预告|湖北美术学院2023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线上导览(二)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项目入选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

湖北美术学院2023年人才引进公告


出品 | 党委宣传部

编辑 | 魏蒙思

投稿邮箱 | news@hifa.edu.cn


为湖北美术学院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