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综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令晨 王朝霞 袁云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2-04-28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文章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1,54(4) : 399-403

作者:令晨 王朝霞 袁云



摘要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CADASIL)是由NOTCH3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目前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综述对目前各研究提出的CADASIL发病机制进行总结,包括脑小动脉结构与功能的异常,血管平滑肌细胞骨架结构紊乱、膜离子通道异常、细胞增殖能力及信号通路活性改变以及可能的血脑屏障破坏。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由NOTCH3基因突变导致的最常见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病。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偏头痛、反复发作的缺血性事件、进行性认知功能损害和精神症状等。上述临床表现中偏头痛出现的最早,在早期患者尚未出现白质病变和其他临床表现时,易将患者误诊为普通的偏头痛。患者的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可见多发的皮质下腔隙性脑梗死、微出血及白质高信号。疾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为电镜下微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基底膜出现颗粒状嗜锇物质(granular osmiophilic material,GOM)沉积1]。CADASIL的诊断通常需结合患者的家族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基因检测结果及病理改变进行综合判断,其中基因检测及病理检查是疾病的确诊手段。


目前CADASIL的发病机制尚未研究清楚,使得临床上尚无针对病因的特异性治疗手段。本综述将对目前各研究提出的CADASIL发病机制进行总结。


一、脑血流动力学异常与脑小动脉功能障碍

早年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2]、经颅多普勒3]和MRI研究4]均显示CADASIL患者本底水平脑血流下降,且这一改变在疾病早期就已出现2]。CADASIL模型小鼠也在出现白质损伤前就已出现本底水平脑血流的下降5]。由于之后的形态学研究并未发现患者的脑小动脉存在明显狭窄及闭塞6],学者们猜测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可能与脑小动脉功能障碍有关。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CADASIL患者确实存在脑小动脉功能障碍。结合脑电图和动脉自旋标记MRI(arterial spin labeling-MRI),Huneau等7]发现在疾病的早期阶段患者即存在神经血管耦合的异常,表现为在较长时间(40 s)的视觉和运动刺激下相应脑区出现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数学建模表明患者至少存在15 s的血流反应延迟,患者神经血管耦合的异常可能反映了疾病早期的脑微血管功能障碍。Gavazzi等8]使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RI,BOLD-fMRI)也证实患者在执行事件相关的go/no-go任务时,包括警报网络在内的大脑区域的血氧水平较健康对照减低,这可能继发于患者小血管病变导致的血流动力学异常。Atwi等9]建立了一种基于BOLD-fMRI来评估脑血管反应性的数学模型,发现患者白质区域的脑血管反应性减低。Ling等10]通过7.0 T MRI发现患者存在广泛脑区的脑静脉血氧饱和度减低,且脑静脉血氧饱和度的下降程度与患者的功能损害程度相关,提示患者存在脑组织低灌注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在CADASIL模型小鼠中的研究中也证实了小动脉功能的异常,表现为小动脉对高碳酸血症及乙酰唑胺的反应性减弱、管壁张力增加、对生理性管腔压力增加的敏感性降低等,进而影响脑血流动力学11]


尽管目前已有较为充足的证据证实患者存在脑血流动力学异常与脑小动脉功能障碍,但NOTCH3蛋白的突变如何引起小动脉功能的异常还没有研究清楚。NOTCH3蛋白在成年个体主要表达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因此可以推测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可能是患者小动脉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


二、血管平滑肌细胞结构及功能异常

研究发现NOTCH3基因敲除小鼠并不会出现血管平滑肌细胞基底膜GOM沉积12],临床上NOTCH3基因无义突变也不引起CADASIL13]。因此,目前较为公认的观点是,CADASIL的NOTCH3基因突变会导致突变蛋白获得新功能、促进蛋白的异常沉积,从而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损害。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结构及功能异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NOTCH信号通路改变

NOTCH3蛋白属于NOTCH单次跨膜受体家族,NOTCH家族蛋白通常由内质网合成,之后到达高尔基体进行糖基化和S1剪切,最后相对分子质量为210 000的N端胞外结构域和相对分子质量为97 000的末端部分以非共价形式连接表达于细胞膜表面,末端部分由跨膜结构域和胞内结构域组成。当配体结合于NOTCH蛋白的胞外结构域时,会在近细胞膜处发生S2剪切及S3剪切释放胞外结构域、含有核定位信号的胞内结构域及较短的跨膜结构域。之后,胞内结构域进入细胞核与转录因子重组信号结合蛋白-Jκ(recombination signal binding protein for immunoglobulin kappa J region)等结合形成转录激活复合体,促进靶基因的表达14]


细胞中的质粒转染研究发现在CADASIL的致病突变中,除了位于NOTCH3蛋白配受体结合区域的突变外,其他部位的突变不会影响下游靶基因的表达水平,NOTCH通路活性未受明显影响15, 16]。蛋白质印迹和生物素标记法也证实NOTCH3基因突变不影响NOTCH3蛋白的总表达量及膜表达量17]。在转基因小鼠中的研究还发现纯合敲除NOTCH3基因的小鼠并不会出现类似CADASIL的小动脉管壁蛋白沉积及早期脑白质病变1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CADASIL中的NOTCH3基因突变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影响并不是由于通路活性的缺失。近年来,在小鼠模型和患者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中,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及转录组分析技术发现,CADASIL小鼠及细胞中NOTCH通路靶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提示NOTCH通路活性上调,这一发现进一步说明通路活性的缺失不是CADASIL的致病机制,通路活性上调或有害功能的获得可能才是疾病的发病原因18, 19]


(二)蛋白的异常聚集及沉积

电镜下血管平滑肌细胞基底膜上的GOM结构是CADASIL中蛋白异常沉积的直接证据(图1),免疫电镜证实GOM中有NOTCH3蛋白胞外段的存在20]。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发现小动脉管壁还存在其他细胞外基质蛋白的沉积,包括玻连蛋白、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tissue metalloproteinase inhibitor-3,TIMP-3)、潜在转化生长因子-β结合蛋白1(latent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binding protein 1)、二甘聚糖(biglycan)和核心蛋白(decorin)等21, 22]。这些蛋白的异常沉积会影响小动脉的正常结构及功能,如二甘聚糖可能与患者小动脉管壁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相关21],TIMP-3的增加与小鼠模型中小动脉功能异常及脑血流下降有关22]

图1 皮肤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表面的颗粒状嗜锇物质(箭头,本图为本科室病理实验室图片,为原创)

Figure 1 Granular osmiophilic material on the surface of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of cutaneous smallarteries (arrows, this picture is the original picture of pathology laboratory in our department)


蛋白异常聚集及沉积的原因未明,可能与突变NOTCH3蛋白胞外段存在未能正常配对的半胱氨酸残基有关。研究发现突变的NOTCH3蛋白可以自我聚集形成二聚体或多聚体,用β-巯基乙醇处理后,这些二聚体及多聚体消失,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假说23, 24]。此外,过表达实验发现突变NOTCH3蛋白在细胞中的清除时间延长25],免疫荧光染色标记NOTCH3蛋白和溶酶体后使用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发现患者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存在自噬体-溶酶体融合步骤的缺陷26],提示CADASIL中存在NOTCH3蛋白的清除障碍,不能被正常清除的NOTCH3蛋白将有可能在细胞内外发生聚集及沉积。蛋白的异常聚集及沉积可以进一步导致内质网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细胞功能的异常18]


(三)离子通道的异常

管腔压力的改变可以引起血管平滑肌的收缩,管腔压力改变时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会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水平到达阈值时,细胞膜上的电压敏感钙通道打开,钙内流并引发细胞收缩。研究发现CADASIL模型小鼠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电压门控钾通道(KV1)的表达量上调,导致细胞在生理性管腔内压力增加时去极化程度较对照组减小,进而影响血管的收缩功能,使用4-氨基吡啶(4-aminopyridine)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激动剂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heparin binding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HB-EGF)促进KV1通道内吞作用、降低KV1电流密度后,血管的收缩功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27]。另一项在小鼠模型中的研究提示,小动脉管壁中沉积的TIMP-3蛋白也可以通过上调血管平滑肌细胞膜钾通道的表达量来影响小动脉的收缩功能,而TIMP-3蛋白的沉积很可能由突变的NOTCH3蛋白介导,使用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7(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17)和HB-EGF抑制TIMP-3的活性可以调节小动脉的功能11]。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离子通道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小动脉的收缩功能,但目前这一方向的研究尚少,膜离子通道异常的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细胞骨架结构的改变

Ruchoux等28]在小鼠模型中发现疾病早期血管平滑肌细胞会有细胞骨架及黏附连接结构异常,这会导致细胞从细胞外基质上解锚定,进而凋亡。之后在患者原代血管平滑肌细胞及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也都证实了细胞骨架结构及黏附连接结构的异常,表现为荧光显微镜下微丝及中间丝骨架的聚集增加、形态僵硬,黏附连接数目及大小的变化19, 29, 30]。Dziewulska和Nycz31]发现CADASIL患者脑小动脉管壁整合素蛋白的表达量降低,整合素蛋白常与黏附连接结构一起来调节细胞的黏附、凋亡、迁移等功能,其表达的异常会导致细胞的失巢凋亡。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细胞骨架结构有助于细胞感知管腔血流的变化,协助血管收缩和舒张。因此,CADASIL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异常的细胞骨架结构可能与疾病相关的血管反应性异常有关。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CADASIL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存在NOTCH信号通路上调导致的Rho激酶通路蛋白(Rho associated coiled-coil containing protein kinase,ROCK)活性升高18],ROCK与细胞骨架的动态调控有关,这可能是CADASIL血管平滑肌细胞出现细胞骨架结构异常的可能原因之一。


(五)增殖能力的改变

目前对CADASIL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能力改变的研究结论不十分一致。在皮肤组织小动脉来源的原代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研究发现患者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强18, 19]。患者脑组织病理发现,血管平滑肌细胞标志物从正常情况下以中膜表达为主的分布形式转变为内膜表达,提示患者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可能发生了表型转化,即由收缩型转变为合成型,合成、迁移及增殖能力增强32]。病理研究还发现皮肤及骨骼肌小动脉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出现增殖标志物的上调表达,且细胞核的结构和数目出现异常,提示细胞有丝分裂不稳定、过早或不正确地进入细胞周期33]。但另一些在脐带来源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研究发现患者细胞增殖能力下降34]。不一致的研究结果可能与细胞来源和检测手段的差异有关,患者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六)其他信号通路的参与

对CADASIL患者脑组织的病理研究发现,突变的NOTCH3蛋白与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通路的关键调控蛋白在血管壁发生共定位与沉积,提示TGF-β通路可能存在异常35]。在CADASIL患者来源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发现TGF-β的表达量增加,且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的TGF-β会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36]。此外,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均与CADASIL极为相似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recessive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RASIL)的致病机制即为TGF-β通路活性的异常增强,由其致病基因HTRA1编码的HTRA1蛋白是重要的TGF-β通路抑制因子,蛋白突变后丧失通路抑制功能使得TGF-β信号通路活性上调,细胞外基质蛋白的合成与累积增加,最终造成血管壁纤维化。CADASIL与CARASIL极为相似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也提示我们,TGF-β通路可能也参与CADASIL小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


在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研究还发现,患者来源的细胞存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的激活,且NF-κB的激活可能由NOTCH通路活性的上调介导,但上述结果还需更多的实验证据支持19]。由于炎性通路可以进行药物干预,对CADASIL小血管病变中炎性通路作用的进一步研究也将有利于治疗手段的研发。    


三、周细胞异常及血脑屏障破坏

除外上述研究指出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导致的小动脉功能障碍外,也有一些研究关注到CADASIL中周细胞及血脑屏障的改变。CADASIL模型小鼠中的研究发现毛细血管周细胞也可出现退行性改变及GOM沉积,提示NOTCH3基因突变可以累及周细胞,并且随着小鼠年龄的增加,GOM数量增加而周细胞数量减少,同时其他血脑屏障的组成成分如星形胶质细胞足突终末和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连接蛋白表达量也减少,而脑组织中血浆成分如纤维蛋白原和白蛋白含量则增加,提示血脑屏障的破坏37]。MRI研究发现患者深部灰质核团出现铁沉积38],这一现象可能也与血脑屏障的破坏有关39]。但也有研究指出在不合并其他病理改变的白质病变中没有发现纤维蛋白原的明显外渗,同时在CADASIL患者或小鼠模型中也没有发现周细胞覆盖率的减少,这对以往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质疑40]。因此,以后需要对CADASIL中血脑屏障功能的改变及其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


四、结论与展望

在CADASIL中,突变的NOTCH3蛋白和其他蛋白一起沉积于血管壁造成脑小动脉结构与功能的异常。突变的NOTCH3蛋白还可能通过获得有害功能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骨架结构紊乱、膜离子通道异常、细胞增殖能力改变及信号通路活性改变,进一步加重小动脉结构与功能的损伤。但是,突变的NOTCH3蛋白如何介导异常蛋白的沉积、获得了哪些有害功能以及如何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异常有待进一步研究。CADASIL病变是否有血脑屏障破坏的参与也有待进一步探索。总之,未来的研究目标旨在探究突变的NOTCH3蛋白引起患者小动脉功能异常的原因、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以明确疾病治疗的靶标、促进针对病因的特异性治疗手段的开发。

参考文献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