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与缺血性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文章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2,55(7) : 770-774
作者:高汉林 卢宇轩 黄一宁 金海强
摘要
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HE)是一种血液系统疾病,可累及多个器官。多项研究结果表明HE与缺血性卒中具有相关性,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较为罕见且可逆的原因,因而引起神经科医生的广泛关注。文中结合国内外研究数据,对HE相关缺血性卒中的定义、特点、可能的机制、诊断及治疗原则进行系统综述,为HE相关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个体化诊治提供参考。一、嗜酸性粒细胞的来源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1846年,Wharton-Jones在外周血中观察到了嗜酸性粒细胞。1879年,Paul Ehrlich将这种胞质内充满被伊红等酸性染料染色的颗粒细胞,命名为嗜酸性粒细胞[2]。O′Sullivan与Bochner[3]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鸟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腺嘌呤(guanine- adenine-thymine-adenine)结合因子1基因阳性的前粒细胞-巨噬细胞祖细胞(pre-granulocyte-macrophage progenitor)发育而来。嗜酸性粒细胞成熟后,多数驻留在组织中,少数可以从骨髓中释放到外周血液循环中。在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仅占白细胞总数的5%或更少[4]。在迁移到组织前,外周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的半衰期仅有8~18 h;而在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的半衰期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波动在2~5 d[5]。
通过外周血涂片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可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发育情况和数量。根据《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6],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eosinophil count,AEC)超过500/μl时,定义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sosinophilia)。当外周血2次检查(间隔时间>1个月)发现AEC达到1 500/μl和(或)病理检查确认存在组织中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定义为HE。组织HE的情况有以下3种:(1)骨髓有核细胞计数中嗜酸性粒细胞占比达20%;(2)病理活组织检查发现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广泛浸润;(3)病理检查发现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颗粒蛋白显著沉积,伴或不伴严重的嗜酸性粒细胞组织浸润。按照HE病因分类,HE可分为4大类,分别为:遗传性(家族性)HE,呈家族聚集性特点;反应性(继发性)HE,继发于特定的病因;原发性(克隆性)HE,嗜酸性粒细胞来自血液肿瘤克隆;意义未定(特发性)HE(HEUS),HE病因不明,且难以预测患者是否会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器官损伤的临床表现并最终进展为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ypereosinophilc syndromes,HES)。
HES是以HE为最主要的特征,通过嗜酸性粒细胞组织浸润和颗粒释放损伤多个器官的疾病。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idiopathichypereosinophilc syndrome,IHES)的标准为:(1)持续超过6个月的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 500/μl,或在伴有HE的症状体征的情况下,于6个月内死亡的患者;(2)没有寄生虫感染、过敏或其他已知的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3)出现器官受累的症状体征,包括:肝脾肿大、器质性心脏杂音、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异常、肺纤维化、发热、体重减轻和贫血等[7]。长期以来,人们认为HES都是特发性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某些HES的病因已经查明,因此,IHES强调进行了全面检查但仍未明确病因,但相关的器官损伤需要治疗干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