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跃新:律派巨匠律师机构要这么串中小律所珍珠丨律新社《大咖来了》视频专访
他们都是领航人大咖来了!相约律新社!
律新社 | 编辑部出品
中国律师有30万,2万多家律所,80%的律师处于中小所。中小所发展一直有各种各样的烦恼。随着大所垄断扩张的趋势越来越强,这种成长的烦恼也在加剧。如何为中小所发展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律派巨匠董事长潘跃新宣布要成立律派巨匠律师机构,用资本和服务来帮助一系列中小律所成长,使中小所律师年创收从100万提升到200万300万左右,这样与大所的人均创收接近。潘跃新称之为“串珍珠”计划,他在做客律新社《大咖来了》视频专访时,第一次向外公布了这个计划,前期的发展目标:以长三角为主,覆盖全国,他要串联一百个专业化的中小律师事务所,形成律派巨匠律师机构的一个前期的规模。
今年三月,律新社与律派巨匠共同推出《中小律所梦想之路》,一共有14位中小所主任写来了自己的探索心得,今天是律派巨匠董事长潘跃新先生的文章《》,分析了如何帮助中小律所发展的思路,一起来看看这味解药能否解开心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314i07tgv&width=500&height=375&auto=0
▲律新社《大咖来了》视频专访
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的律所还在叫“法律顾问处”的时候,深圳律师在无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为了适应律师业务的发展,在名称上进行变革,开始叫“律师事务所”。由此,深圳律师走到了全国律师发展的前列。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全国的律师事务所都是国办所的时候,北京的律师开始改变,成立了一批民营的合作所,北京律师为后来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君合、金杜、中伦、海问、大成等一批中国律师业的大所都从那时成立。
九十年代中,中国律师还都固守在一个城市,律师业还没有分所的时候,北京律师就走出京城开疆拓土了。当年笔者作为北京律师到上海办分所,成为第一个到上海办分所的外地律师,上海司法行政都不知道该如何接纳这个新生事物。现在,在上海的北京事务所的上海分所,排名前十的就有6-7家。现在律师界有分所10家以上的事务所至少有近百家了吧。这些规模化的大所现在都是律师界的豪门。
最近,有家律所成为了股份制律所,还在地方的股交中心挂了牌,这样的模式虽无规定可循,但这就是一种突破和创新,这就是一种变革。律所必须要采用合伙制吗?不能在公司制的模式下采用合伙人制吗?律所就不能吸收社会化资本吗?相信这些问题如果能够突破,能够变革,律师业就会有更大的发展。
总之,律师业虽然是个偏保守的行业,但每一次变革都给律师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对于律师业,过去要变革,现在要变革,将来要变革,只有变革,才能发展。
律师业近四十年的恢复发展,在行业内自己和自己比比,是可圈可点的。在国际律师界比,也是追赶迅速的。但如果和国内社会各界发展相比较中,估计只能打及格分了。较之于那些新兴发展的行业,律师业相对是发展落后的。
按照现在的合伙律师事务所的管理模式,合伙人间的彼此连带责任和一人一票的表决形式,使律师事务所的发展风险大,决策效率低。面对各行各业的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律师业固守律师事务所的合伙模式,一定会被未来的大数据技术挤压掉低端业务。被投资、咨询类公司切断高端业务。虽然律师业内推出了有限合伙的律师事务所模式,但比较于公司制的模式,无论是合伙还是有限合伙都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但是,现在有的公司在公司制结构下面推出事业合伙人制,倒是律师业可以学习借鉴的一种模式。但这涉及到律师法的修改,动静太大,笔者在这里也就是说说而已,过过嘴瘾。然而,有些事律师业不做,公司不可能不做。现在公司律师自成一派,规模逐步壮大。有的公司法务部的规模完全是一个大所。现在一个投资、咨询类公司,“包养”一家小型律师事务所,仅仅是为了一张律所的牌照,其他的非诉讼法律业务投资、咨询类公司现在可以全面介入律师业务。现在在非诉法律服务范围上,工商的放开,司法局无奈。有些事,律师业不做,其他人就帮你来做。
律所是个经济组织。律所开张的开门七件事和公司一样也是一件不能少。律所的发展也需要早期资本的投入等等,这些都需要钱。笔者作为曾经的律师,跳出律师界以后,对比其他行业的状况,就是觉得律师界这么多的聪明人,咋就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错过了律所的积累呢?搞得现在每个律所,每个律师,每年在创收压力下活得很不从容。深究一下原因,和律所不利用资本化手段有关系。因为律所不利用外部资金,辛辛苦苦地赚律师费,大部分律所就没有自有物业,在给房东缴了一堆银子以后,没有获得一寸自有物业,更不要说房价上升的收益了。特别是几家大型律所的,这么多年下来,房租交了几亿乃至10几亿,事务所的账上还是年年归零。由于律所采取合伙制,而不是公司制,更不要说股份制,律所错过了股权增值的机会。
笔者在君合退休,属于大所中很少获得退休安排的退休合伙人。但如果要是律所是公司,笔者的股份 也值一笔大钱了。那些做资本市场业务的律师,一遍遍地陪人到交易所敲锣。锣声一响,黄金万两。看看自己服务的企业家锣声响后,身价迅速增加几亿,几十亿,但自己所在的律所和自己每年的业务,依然要去寻寻觅觅。对此,业内总有老律师以律师专业的特殊性来解释律所不能采用公司制,不能引入社会化资本的道理。笔者只想提醒,在社会其他行业中,远比律师业重要的行业多了去了,无论服务于百姓,服务于政府,其他行业都可采用公司制,为啥律师不行呢?唯一的原因就是西方律师行业的先行模式和律师法的规定约来了律师业。对此,笔者可以先下结论。无论律师法是否修改,律师业拥抱资本化的趋势不会回头。谁拥有了资本,谁就抢先一步。
到现在,互联网已经突破了任何一个行业的壁垒,诸多行业已经被互联网技术牵了牛鼻子。律师业应该是少有的一些互联网无法肆意扩张的行业之一。互联网在律师业发展滞缓,一方面有律师业固有的服务模式局限,但另一方面,也是律师业自身没有强力的管理团队和资本不足的原因。现在以天同所蒋勇为代表的对互联网法律领域的突破,在我看来,就是以一己一所之力,突破了律师业三个层级的互联网技术突破,至少让律师业在互联网技术上的应用提前了十年。
蒋勇的互联网实践是否最终能让律师界全行业所接受不得而知,但蒋勇以他堂吉诃德般的勇气和坚持应该受到律师业的尊敬。他们是中国律师业互联网技术突破的最有力的先锋。现在互联网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在律师业务之中,许多法律服务网站的探索和实践,一定会使律师业和互联网结合得更加紧密。
现在律师业的发展,不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人才问题,而是律师业的发展是否能在守住本业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和资本优势跨专业、跨区域、跨行业合作发展的问题。
中国律师界能够跨区域、跨专业开展业务的,现在就是10%的人数,也就是几家大所的人数。90%的律师都是地域性律师,至少80%的律师还处在万金油律师状态。如何面对社会各界的法律服务需求,如何适应法律服务专业化的需求,如何迅速地在律师业界形成机构平台和品牌,唯有走专业化合作之路。
律派巨匠律师机构(筹)是一家由专业化中小型律所发起设立的跨专业、跨区域、跨专业的邦联式机构。这样的邦联式律师合作机构,在保持律所独立性的基础上,利用各所的专业性和区域性,产生合作的空间。
2、其次,松散的联盟要做好不容易。现在已经有不少律所联盟,有的联盟起点很高,一批大佬。有的联盟按专业结盟,有的按区域结盟,但都没有产生太大影响(也许有联盟内在的影响,但联盟外的律师感受不到),深究原因就是因为联盟内的机构都是律师事务所,大家都要忙各自的业务。而联盟要组建一个强大的秘书处,一方面涉及较多的费用支出,另一方面这样能够协调各律所并能为联盟内律所提供支持的人才也是非常稀缺。但是对于律派巨匠律师机构(筹)而言,在成立之初,就得到了律派巨匠服务机构的全力支持。也可以说是律派巨匠服务机构推动了律派巨匠律师机构的成立。现在,律派巨匠律师机构和律派巨匠服务机构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就使得律派巨匠律师机构和过往的律师联盟有非常大的不同。因为有一个律派巨匠服务机构能够帮助律派巨匠律师机构完成诸多行政事务和管理杂务。
3、律派巨匠律师机构(筹)将会形成一个统一的品牌,帮助机构内的专业化律所实现市场和共同品牌的推广。律派巨匠律师机构成立后,虽然律派巨匠律师机构不是律师事务所,也没有一个律师,但这个机构作为独立的一个品牌可以代表机构内的律所。就像我们坐飞机时,不断地能听到“天合联盟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天合联盟中国东方航空公司”。这样的模式,不近没有损害原来东方、南方航空公司的品牌,同时,天合联盟又形成了独立的品牌,为天合联盟的成员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律派巨匠律师机构的成员单独一家都无法担当跨地域、跨行业的活动,但是作为联合起来的律派巨匠律师机构要举办全行业的“中小律所专业化发展论坛”或者系列化的活动就显得十分从容。例如,在律派巨匠律师机构筹备期间,就与律新社合作,从今年四月份开始,每周一篇推出“中小所梦想之路”的系列文章。现在已经推出十几篇文章,大大提升了参与活动的事务所的品牌效应。这些都是走联合发展之路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