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河·古镇|五凤溪:山江古镇第一家

山河研学 清流学社
2024-09-05


古镇是含蓄腼腆的姑娘,透着久违的淳朴;古镇是隔绝凡尘的隐士,尽显优雅与从容;正因历史悠久,而简单坦然,褪去繁华,生活风流。“山河云图”推出古镇专栏,领略资深媒体人与人文地理作家笔下的古镇山川。



山河·古镇|五凤溪:山江古镇第一家

华桦


“五凤溪一张帆,挑起成都半城盐;五凤溪一摇桨,要装成都半城糖”。

—成都民谚  


五凤溪安凤桥   


行走五凤:山江古镇的生活图画


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五凤溪古镇,是成都周边十大古镇中唯一的山地古镇。

驾车经成南高速在淮口出口下,沿着在深丘起起伏伏的一条宽敞水泥路,奔着那一片翠绿和从翠绿隐隐中露出的屋顶,可以一直开到五凤镇的桥头。

古镇是静谧的。车进小镇,黄水河边一排古老的皂角树摇曳着枝叶相迎,树荫下的老人们悠闲的喝着茶打着牌;小凤街的木板门前,竹椅上打盹的老人旁,卧着一条黑狗;红石砌就的拱桥偶尔会有小女孩打着红伞跑过;沱江边已经废弃的码头,系船留下的石孔旁青苔小草已经数度枯荣。

古镇是热闹的。还不到中午,张家餐馆已经食客满满,老板一边招呼客人一边报菜的声音,和着一阵阵鱼香飘到了窗外的黄水河;铁匠铺里,红红的火炉和店铺外的骄阳比着热量;供销社柜台里摆满了在城区已经看不到的日用品,喇叭放着蒋大为的歌曲: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


古镇游客爆满   


古镇的脉动其实藏在每一条老街和小巷飘出的炊烟里,藏在褪色的木质门板后平实的生活中。藏在小学校传出的朗朗读书声,也藏在一群群慕名而来的摄影者活跃在老街、老屋前的身影和一张张图片中。


老街转弯处,令人遐想停滞的岁月   


传说记载:状如凤凰的山川形胜


未到五凤溪,人们就会被其美丽的传说吸引:相传王母娘娘的五个仙女,化为五只凤凰私自来到人间。到沱江上游,见这里风光独好,人民良善,物产丰美,久久不忍离去,于是索性化为五座凤形青山留于此地。五仙女擅离天庭后,王母急遣她的九个儿子化为九条龙下界寻找妹妹,后也化为九条龙形山梁留下。至今,在五凤溪上游20公里处有九龙滩,五凤镇的五条古街也分别以金凤、白凤、青凤、赤凤、小凤命名,被人戏称为“金青小白玉”。

五凤街道状如凤凰,这是五凤溪的一奇镇中街道布局精巧有致,俨然天成:金凤街、玉凤街是凤躯;王爷庙、滨江路美如凤头、凤翎;白凤街飘逸绵长颇似凤尾;青凤街、小凤街宛若凤翅;小街小巷犹如凤羽;造就了这座三面环山一面临江,“五山攒集,两水交汇”的神秘古镇。


随处可见的凤的形象   


五凤溪得名还因为山形地貌。

据金堂县志记载:“云顶山自黑峰寺以下,山极屈曲,自北而南而东,一路尖峰拔列,遥望之若冲霄之凤,其峰之尖且高者有五,形似五凤。五凤之间有小溪,水色清澈,故名五凤溪。五凤溪,始于汉,兴于唐宋,清康熙正式设县置场镇。”


五凤溪古镇旅游导览图中可清晰看到五座山   


这个简短的记载,说了三件事:围绕场镇的五座山是五凤最初名称的起因;五凤溪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代;清代的大量移民成就了五凤溪场镇和水路码头的繁华。


小凤街远眺金凤山   


历史符号:繁荣水码头与移民大会馆


五凤具有难得的好风水:地处龙泉山脉中段,波涛滚滚的沱江绕镇而过,整个镇依山面水,处在几山相聚之洼处,传统的“水口”、“龙脉”、“聚气”理论在这里得到完整体现。但由于地处偏僻,除水路外交通不发达,古镇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明清以来的古建筑群,是成都市10大古镇中最后一个还没有开发的古镇,也是唯一的山地古镇样本。所以,这里至今遗留下许多属于五凤的历史符号。


繁忙的水路码头。这里过去曾是沱江上游繁忙的水路码头,上成都下重庆,一般货物都会在此中转后沿陆路运达。据老年人口口相传的话说,高峰时候,每天有100多条船在五凤码头装卸货物,舳舻相接,桅樯林立,大有“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气象。民谚这样说:“五凤溪一张帆,挑起成都半城盐;五凤溪一摇浆,要装成都半城糖”。可以这么说,不在交通要道上的古镇,能够繁荣,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大量生产、生活资料等物资的流通,商贸活动是催生场镇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客商云集,会在短期内推动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也会对场镇的管理自治等产生促进作用。五凤溪境内原有四个渡口:渣浮渡、罗坝渡、鸣阳渡、金牛渡或许可以证明。


沱江边的岩石上,还清晰的留着老码头的遗迹   


众多的寺庙、会馆。古镇的五条街道上一共有关圣宫、南华宫、王爷庙、火神庙、大爷庙、神坊庙、炳灵庙、观音堂、燃灯寺、回龙寺、白马寺、金相寺等十余个宫、庙、寺遗址建筑,曾有过香火鼎盛,人来人往的景象。尤其是五凤溪自明末到清代中期以后,“湖广填四川”移民络绎不绝到达这里落户,先是福建广东省籍“下江人”来到五凤定居落业,经营小百货和布匹。修建了第一所会馆“禹王宫”;再是广东会馆“南华宫”;后来大批山西陕西籍人士来到五凤,经营食盐贩运和转运,在风水甚好的禹王宫附近购地6000平方,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陕西会馆“关圣宫”。有趣的是,同是外乡人,同在五凤落业,陕西会馆不便毁了湖广会馆,于是便两馆合一:门楼、戏楼、正殿、左侧殿、左厢房为陕西会馆即关圣宫,右侧殿、右厢房为湖广会馆即禹王宫;大殿同时供奉夏禹王和关圣帝。会馆中套会馆,经专家考证,此为全国独有之现象了。此外,金凤街的“江西会馆”还是现今基督教合法的活动场所。


关圣宫中的老建筑   


除了街道,镇子的四角原有的四个出口“栅子门”、最后一任乡长修建的四合院民居“来凤楼”、 四周为土墙中为砖墙砖柱的古民宅陈宅、地处凤头,前临绿水,背倚椅状之山“龙虎包裹,自成形局”的贺氏宗祠,都用古建的丰富语言,无言却有力的呈现出五凤溪宗教文化、会馆文化、家族文化、客家文化、民居文化与原有的蜀地文化在这一方小镇相互交融的历史。


小凤街建筑   


东方“黑格尔”:贺氏宗祠里的 “新心学”


由于是古水码头,五凤溪在沱江沿岸还有重要一景——王爷庙。现在虽房屋已毁,遗址上原基础还可分辨,岸边系船的石壁和石壁上的孔洞还清晰可见。但王爷庙在五凤溪历史上更加辉煌的一页,是为基础教育做出的重大贡献。1929年秋,贺麟先生之父贺松云公在王爷庙内创办了“五凤乡小学校”,延聘唐吉裳、杨汝明、杨紫东等宿儒任教,培养出了贺麟(清华)、贺玉阶(北大)、贺守之(北大)、贺蕴章(西南联大)等高材生和贺光永(华大)、张建中(金大)、陈瑞梅(女,华大)、陈万彦(华大)、贺光栋、贺光辉、蒋增瑞(川大)“七学士”。读书的风尚所向,影响深远。五凤小学校校歌歌词:“山有五凤,水有沱江,江流万里入海洋……”就是贺麟为母校撰写的。贺麟(1902年-1992年),字自昭,金堂五凤人,原籍湖南宝庆的客家人。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黑格尔研究专家、教育家、翻译家。早在20世纪40年代,贺麟就建立了“新心学”思想体系,被尊为现代新儒学八大家之一东方“黑格尔”


贺麟


而贺麟的新儒学之路,正是从位于五凤镇金凤尾4组(炳灵村)的贺麟故居(现为贺麟书院、贺氏宗祠陈列馆)起步的:贺家上川祖贺才柯雍正二年(1724年)携家眷千里跋涉落户五凤,贺家在此“肆力耕读”近300年。贺麟父亲贺松云,晚清秀才,曾当过金堂中学校长、金堂县教育科长。


贺麟故居   


贺麟幼时在五凤读小学,从小就对宋明理学兴趣浓厚;1917年考入省立成(都)属联中—石室中学;1919年以优秀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学堂(后更名为“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6年贺麟毕业于清华大学,多年求学生涯使他深刻认识到,“一个没有学问的民族,是要被别的民族轻视的”。同年9月,贺麟赴美入俄亥俄州的奥柏林(Oberlin)大学哲学系三年级学习;1928年贺麟获文学士学位并于3月进入芝加哥大学专攻哲学,9月转入哈佛大学;1929年从哈佛毕业;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专攻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确立自己“把儒家传统哲学同西方哲学融合起来,推进儒家哲学现代化”的研究,开始从事中西哲学比较。1931年,结束5年国外求学经历,贺麟回到中国,先应时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冯友兰教授之邀在清华大学开课,讲授“西洋哲学史”、“斯宾诺莎哲学”,后转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专攻黑格尔。1940年,发表一系列论文开始提出“新心学”的基本思想,并在1947年发表《当代中国哲学》和《文化与人生》为标志,树立了“新心学”在中国现代新儒学中的核心地位。位于凤头的贺麟故居,现在的新名字是“心园”,以纪念贺麟对“新心学”的贡献。这个修建在云顶山山中的建筑群,四周群山巍峨,古柏森森,竹叶婆娑,三进的四合院四平八稳,和中国文化崇尚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天然的融合。而石板路、青瓦白墙、茅屋小径、鱼池回廊,朴素中透着温馨,又传递了中国传统的“仁爱孝悌、谦和好礼、修己慎独、勤俭廉正、笃实宽厚”的信号。


 贺麟故居正屋   


五凤溪金凤街“旧城改造办公室”外,挂着这样一对牌匾:山育林中凤,人尊世上麟。这就是对五凤溪的总结了吧?



NEXT


古镇档案:

五凤镇地处龙泉山脉中段云顶山麓,位于成都金堂县沱江与黄水河交界处,距成都50公里。因古镇周边环列五座状如飞凤的山峰而得名。

五凤镇地处沱江沿岸,始建于五代,清代中叶成为川西第一水路码头,是距离成都市最近的古商贸码头;这里也是“湖广填四川”移民的聚居地,有深厚的会馆文化;因得天独厚的古镇历史文化资源和山水资源,2004年6月,被成都市政府列为首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2004年9月被列入成都市重点小城镇。2005年四川省政府命名其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近年,名列成都周边十大古镇之一。

作者介绍:

华桦,资深媒体人、独立撰稿人、人文地理作家,成都市科技新闻学会副会长,《成都河流故事》主编,《四川江河纪》、《川流不息:知河论河护河》主创作者,清流智库专家,曾发表《河流:水流镌刻的年轮》、《山地:山石发出的回声》、《古镇:走进历史的倒影》等文章。




END


了解最新蜀巴古道系列课程请点击:《蜀巴古道研学课程之五凤溪站》


一个田野共学体。

壮游自然山河,认知博物风云,探索文化图景,学者科普,行知无疆。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流学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