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都河图|19-20世纪之交,西方人首次记录的“天府粮仓”
蜀都河图|19-20世纪之交,西方人首次记录的“天府粮仓”
作者|George E. Hartwell 翻译|郭慧
图源丨蜀都河图·成都自然人文数据库
Hartwell的《天府粮仓》
图源丨archive.org
“Granary of Heaven”——“天府粮仓”,不仅国人,西方的传教士对川西平原在百年前也有了如此诗意的表达。
这也是加拿大的George E. Hartwell(1863-1945)记录自己与其他传教士在川西传教及生活时所见所闻的著作名。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1890-1939年间,川西的政治、社会、经济及生活习俗,其中不乏对川西平原林盘地景、农业及农耕生活的描写。当我们收集并记录当代的川西传统农耕智慧,以及应对气候变化韧性的细节时,突然阅读到这本充满浓厚历史与西方视角的书籍时,多少有些感慨。
当一位在信仰与文化方面极度自信的西方传教士深入中国腹地,用他那以西方文明为轴心的“东方主义”视角观察这里的社会与风土时,天府粮仓作为他者眼中的“他者”,在多层滤镜的渲染下,呈现出别样的味道。
今日小编为您奉上《Granary of Heaven》中有关川西农耕、气候、生活等章节编译片段,让我们跟随Hartwell先生,共同以书为锚点,回首他眼中百年前的天府粮仓,感受他者文化下的那个“我”。
成都平原的乡村农田风光,1940-1950年
Part 1
“1892年5月,天气晴好,先遣小组乘船行了两个月后,才发现热切期盼的成都城就在眼前。刚进入成都真是令人振奋,在成都以南30英里(约48公里)处,船屋从低矮、连绵起伏的丘陵中穿行,进入了广阔的成都平原。这片长90英里(约150公里),宽40英里(约65公里)的平原据说其人口比世界上任何相似地域的人口都要多。一个由城市和繁忙的集镇组成的网络覆盖了整个平原地区。
在成都平原瞭望丘陵和山脉,1920-1930年
与中国北方农民的房屋聚落不同,成都平原到处都是农舍和寺庙。每个农家院子或寺庙、庭院都被竹子、松柏、楠木等高大的乔木所环绕。从山顶上俯瞰平原,像一幅森林全景,根据季节不同点缀着迷人的绿色或金色田野。这森林般的景象,因城市中的居民种植的众多树木而得以强化。成都——四川省的省会城市,很可能被称为“森林城市”。真的,我们在那个美丽的五月早晨,进入了这片景色宜人的土地。”
成都平原的林盘景观,拍摄:张伯林(Chamberlin,Thomas Chrowder),1909年
“这片平原的西部沿着山麓与丘陵分布,山脊层层递升直到青藏高原。远山山脊的高峰终年积雪,在春天的阳光和雨露中形成千万条瀑布与小溪,从山坡中翻滚而下,汇聚成洪流,咆哮着冲过山谷。在到达平原之前,它们发现自己被一个奇妙的灌溉系统所控制,这套‘系统’已经运行了20多个世纪。人工的河流与沟渠将原本湍急凶险的河水平静的输送到无数稻田中。
民国时期都江堰水道全图,1933年
这里的田地地块很小,周围环绕着低矮的土堤。9月到来年的5月期间,它们用于旱作,作物与美洲大陆南温带的作物非常相似,如小麦、油菜、大麦、玉米、豌豆、卷心菜、红薯、萝卜、烟草等。5-9月间,则种植中国西部的“主食”——水稻,播种、移苗、插秧、收获。这里的水稻田为数百万人提供食物,他们的生存和幸福程度取决于水稻的收获情况。这里的农业种植技术给人的印象是非常简单而原始的,但效果却出奇地好。农具都是类似于亚伯拉罕时期(译者注:圣经中描述的创世纪,在这里形容年代久远)的传统农具。
成都平原农村中村民们正在晒谷草,1930-1940年
各种谷物成串地种植和生长着,土壤并未被充分地耕种,但令人惊奇的是,它却如同寡妇的面粉桶一样保持丰厚的产量(译者注:形容粮产取之不尽的暗喻)。幸运的是,中国农民是朴实且勤劳的,他们耕种田地如同园丁在花园中辛勤的栽种一样。”
林盘中的农舍与水稻田,拍摄:张伯林,1909年
“这里的耕种有一套成体系的施肥系统,人口稠密的城镇中的粪便每天从家中、城里被运走。尽管很有效,但它也有一个悖论,中国人可能没有注意到,但在西方人的脑海中却产生了非常不愉快的印象。收集和储存粪便的方法——在露天污水池中沤肥,因其不卫生的条件而违反了美学和卫生法则的各项标准。毫无疑问,它已成为传播霍乱、痢疾、疟疾和类似疾病的媒介。
川西平原因竹林而变得更加美丽,竹林点缀着高大的松柏或核桃树,环绕着农民的房屋。中国人,就像圣经历史开篇所记载的那样,也有铜和铁等工匠 ,他们烧砖、开采石头以建造城市。”
城墙外河流,拍摄:Manly, Wilson Edward,1900-1920年
Part 2
“鉴于成都平原上人口众多,有城墙的城镇间仅相距十五至二十英里(约24-32公里)就不足为奇了。繁荣的城镇已经发展起来,肥沃的土壤和集约化的耕作制度创造了集镇,农场中的农产品可以在那里交换其他城市运来的日用商品。
清末,成都龙泉驿柴市
q每个城镇都有固定的赶场日。如果一个城镇的集日是奇数日,如:1-3-5,那么邻近的城镇集日就为偶数日,如:2-4-6。除了少数例外,这些城镇在农历月份有九个集日。集市日期很容易记住,因为这些数字的组合听起来非常的有节奏,通常的组合是:1-4-7;2-5-8;3-6-9;4-7-10,在十位和二十位中继续为 11-14-17;21-24-27,每个城镇的集市日远近皆知,这些日期代代相传。大多数城镇有销售特定商品的市场,如大麻、烟草、染料、调味品等,有时一个日渐繁荣的城镇也会增加一个额外的集日。”
川西城镇集市,拍摄:Joseph Needham,1943-1946年
图源丨Cambridge University
“当一个人拉开门帘时,你会看到一个典型的‘中国餐馆(Chinese Eating House)’。地板是天然的泥土,踩多了便硬了,但不一定平滑,墙壁和天花板上满是烟灰。一年只有一次,每年的最后一天——当灶神被派来视察它所管辖的区域时,人们才会做相关的清洁工作,房间角落的蜘蛛网才会被清除,并在房屋廊柱上贴红纸。作为西方人,你会觉得饭馆是最不吸引人的地方。因为这里没有任何装饰,也没有任何会吸引审美趣味的东西。
八十年代的成都餐馆景象,1984年
图源丨网络
厨房和餐厅是一体的。前者通常位于右手边,由一个用砖和砂浆砌筑的炉灶组成,炉灶上有一个直径三四英尺(约90-120厘米)的烹饪锅覆盖在炉灶火孔上。在桌子上及屋檐下摆放有一碗碗或一罐罐的泡菜,是配干饭的佐饭佳肴。一根在房屋椽子上架起的竹竿上挂着各种各样的肉,如牛肉、猪肉、兔子、鸡、鸭,以及新鲜野鸡等。地上有一个装满水的石缸,里面装着活鱼或鳗鱼。
龙泉驿茶馆内景,拍摄:Carl Mydans,1941年
图源丨Getty
烹饪过程非常简单。清晨,厨师量出大米并在木桶中彻底清洗。与此同时,在锅中加热的水已准备好,将米饭煮至变软但不糊状,然后用木勺盛出,倒入桶形的蒸锅中。米汤是一种粘性物质,像牛奶一样,但其中主要是淀粉。将蒸锅再次放在沸水上蒸,直到米粒变得非常蓬松。米饭一直放在这个盖得严严实实的容器里,最后用小木勺舀出来盛到食客的碗里。”
成都平原农村妇女正在烧火做饭,1900-1920年
Part 3
1891年,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八位“卫理公会”传教士离开本国前往中国西部进行卫理公会的传道活动,上图即为其中7位的合影。后排左一即为《天府粮仓》的作者Hartwell,左二为他的妻子。Hartwell夫妻二人自1891-1931年在中国一起传教、工作、生活了40年,他们的女儿一直跟随身旁并留在中国工作生活,直至父亲去世时仍在重庆的一家医院工作。Hartwell在退休后返回加拿大并居住于多伦多,伴随着退休生涯写作了这本广受争论的《天府粮仓》。
有关George E. Hartwell及加拿大传教士团
这张合影中还有一位在川西留下诸多记忆的人,V. C. Hart(前排左一),华西协合大学哈特纪念学院(亦称华西协合神道学校,Hart Memorial College,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相关阅读
“蜀都河图”邀您共建“成都老照片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