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游学|林盘与土城河流的故事
平原上的河流是大地的血脉和经络,是它们养育着生活在河流边的人们。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水系发达,都江堰水利工程一水润泽无数顷田地。2023年3月26日徐堰河边的林盘共学基地迎来了一批探访河流的小朋友。
河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见证了人文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本次活动以“河流与村庄(林盘)”为主题,通过对林盘共学基地周边河流的探访,让小朋友们发现蕴藏在林盘村落里的川西传统农耕智慧。
摄影|孙吉
“第一次课程去的河流叫什么名字?源于森林的河流,到了平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段时期的河流又是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呢?”这是海马老师问学生的第一个问题。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各抒己见。
在简单介绍了流经村落旁边的徐堰河之后,小朋友们自由组队,分成三组。林盘组要通过调查了解林盘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村落环境、河流沟渠组则重点在于对流经田地的沟渠调查、最后一组则围绕土城城墙和林盘湿地进行走访调查。
分组完成以后,小组成员集中领取任务单。河流和沟渠组来到徐堰河边寻找沟渠的分水口。由于村民灌溉以及日常生活的需要,所以分水口的位置很容易被发现,听完工作人员对分水口的讲解以后,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的拿起自己的任务卡进行填写。在找到徐堰河干渠分水口的起点(陈大爷家房屋后面)以后,小朋友们继续沿着沟渠前进。
小组分配任务 准备出发 摄影|孙吉 郭慧
农田和房屋的位置是怎样的?房屋周围的林子由哪些植物包围着?观察并访问一下林子里有哪些家养动物?小朋友们将借助观察、访问和绘图等方式找到最后的答案。
摄影|孙吉 刘斌
上午十一点钟,三个小组的小朋友带着各自的收获在陈大爷家里集合,分享上午调查的结果。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上台发言,讲解任务卡上问题的答案以及感悟。分享活动结束以后,还用各自的“劳动成果”共同绘制一幅内容丰富的“林盘与河流沟渠图”。
摄影|刘斌
经徐堰河引水的沟渠走向和形态各异,如同人的血管一样,遍布田间地头。河流和沟渠、农田、林子和房屋共同组成了成都平原的林盘生活场景,农人们长期生活在这里,他们对环境进行了可持续的改造,这样的改造对生态环境起到最小的影响,但同时又让自己的生活更便利。沟渠就是最好的例证,因地势挖沟引水,河流滋养大片的土地;又根据生活的需要,在屋前屋后种植树木和竹子,生产生活的工具也能自己提供。这种林木和房屋、田地的结合是富饶的天府之国的缩影,是成都平原根据地理条件,形成的传统智慧生活方式的体现。
午饭过后,小朋们从陈大爷家屋后出发,徒步探索河流。在徒步过程中需要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河流的走向以及河流两岸的动植物等。在河道的弯曲处我们不难发现河流两岸的区别:一侧是天然的河堤,另外一侧则是用水泥硬化过的。现在河道硬化的主要方式就是浇筑水泥,但有没有其他方式呢?或者说用水泥硬化的方式真的没有弊端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硬化河道使得河床及两侧河岸无法生长天然植物,并且阻断了河水的下渗,因此河道抵御、吸收洪水的能力减弱,严重时可能造成洪灾。不仅如此,硬化的河道隔绝了土壤与水体之间的物质交换,使得河道的部分生态功能消失,严重破环了河流两岸的环境。
传统治水理念加上现代技术结合的护岸工程 摄影|孙吉
河流与林盘的关系密切,小朋友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用泥土模仿河流两岸堤坝,制作河流模型。模型制作过程不仅加深了小朋友对河流硬化问题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小组学习的合作力。
摄影|孙吉
为河流做健康体检,测试河流真实水质是河流检测的重要环节之一。河流模型制作完成以后,小朋友们利用准备好的水质检测工具对陈大爷家屋后的徐堰河水质进行检测,并记录数据。
摄影|郭慧
我们巡河去,在徐堰河边轻装徒步,去探索河流的故事。河流经都江堰水利工程流入千万户人家,滋养了无数的生命。正是因为有了河流,林盘才有了活力。曾经的“鱼米之乡”是川西传统农耕智慧的缩影,自然河流与林、田、院等交融共生、相互促进,林盘在河流的的孕育下得到不断地发展。但新时代下,林盘水系统功能退化,导致林盘的整个生态系统质量不断恶化,居民外迁,林盘数量逐年减少。我们巡河去系列活动,用小朋友的视角去探索村落与林盘,徒步丈量林盘河流,共同感悟川西传统农耕智慧,营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林盘航拍图 摄影|孙吉
相关阅读
欢迎大家加入
清流科普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