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路上
点击标题下“南明网师”,即可迅速关注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南明教育网络师范学院 | 南明旗下教师发展共同体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一个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
行走在路上
——青风竹简的2011年度叙事(上)
这是2011年12月28日,还有3天就要迎来2012年元旦的曙光。
午后的阳光暖暖的,门前紫红色的三角梅含苞待放,不远处的紫荆花迎风怒放,几只肥肥的母鸡在树下的草坪上悠闲啄食:海南的冬天不寒冷。
张震岳的《再见》在重金属乐器的伴奏下,节奏明快,回荡耳边,激越内心:“我怕我没有机会,跟你说一声再见,因为也许,就再也见不到你,明天我要离开,熟悉的地方和你,要分离我眼泪就掉下去.....”
外面的世界依旧风云激荡,每天早晨打开微博,各种声音纷至沓来:有祝福,有指责;有愤慨,有温暖;有期盼,有失望;有感悟,有发泄。不同的人都在以自己的视角诠释着这个纷繁的世界;小悦悦被碾过的画面一次次叩击着人们良知的底线,校车的一再出事,一次次拨动敏感的神经,让人们不断拷问着教育的公平与责任,韩寒的两篇文章在网络上引来如潮的评论,而历史更是以两位重量级人物去世的方式来给2011收尾,人们不禁站在时间的门槛前打量新的一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时间在时间里流淌,但我们要赋予它标记;生命在生命中继续,但我们要活得鲜明。1年,12个月,53个周末,365天,在历史长河中仅仅是一滴水珠。一天是一个切片,一个一个切片,也就连成了自己的历史。
今天,就像即将开始一次新的远行,坐在时间的门槛上,盘点一下行囊,收拾好了,走好明天的行程。
一
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然后关上门;神圣的多数对她再没有意义。不为所动,她发现车辇停在她低矮的门前;不为所动,一个皇帝跪在她的门垫上。我知道她从一个富有的民族挑选了一个;然后关上了她注意的阀门像石头一样。
——狄金森
2011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十五),我乘坐南航飞机从三亚凤凰机场缓缓降落,从飞机窗口看下面蓝蓝的海面、金黄的沙滩、一颗颗椰子树,心潮起伏,想一年时间将是何等漫长。
眨眼间,现在已经是年底了。
就我从事的工作——带领大学生实习支教,自己是驾轻就熟,闭上眼睛都知道哪个阶段重点是什么,每个阶段大学生的薄弱环节是什么。忻州师院实行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工程十四年里,自己既作为大学生参加了实习支教,也作为指导老师在山西原平带队,经历了近十批大学生。但作为学院第一个走出山西,远赴海南的实习支教队长,也是有很大压力:1、五指山人根本不知道忻州师院在哪里,更不用说了解,一切都得靠自己打拼,而且基本是我一个人带学生打拼;2、自己虽然熟悉山西农村情况,但五指山少数民族山区的教育状况和内地有很大区别;3、海南的气候、饮食、文化、语言和山西有很大差异;4、学院领导高度重视,自己必须成功,不能失败,一定要在当地创立忻州师院良好的品牌声誉;5、过去在山西,我主要和乡镇一级的校长、政府领导打交道,而来到这里,还要和市政府、教育局各级领导沟通。
开学首先面临的一个变化是,当地教育局领导班子更换,刚刚积累的一些基础转眼就没有了,在从三亚到五指山的路上,内心忐忑,不知今年工作将是如何局面。
因工作时间基本自由,所以,从工作来说,想轻松也能轻松,只要保证实习学生安全,随时和各级领导保持沟通即可;但如果想做出一番成绩,也有相当大的自由空间,因为实习大学生直接带班上课,你可以把自己的许多想法贯彻实施。平台是有了,能做多大,完全取决于自己。
自己抛家离子如果仅仅是为了享受海南风光,是说不过去的;士为知己者死,既然领导把如此重任交给我,就要对得起领导的信任,不能口头说一套,背后做一套;五指山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自己既然来了,就要尽自己最大能力做力所能及的事,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每一批大学生相处,都是一种缘分,我要从内心对得起这些热情、阳光的大孩子们,不能仅让他们支教“放电”温暖他人,更要达到实习“充电”的作用,何况,没有自身的提高也不会提高别人。
基于以上想法,我竭尽所有能力和精力,以不断的工作创新来提升工作的品质。新学期,在工作制度上,开始编辑每周《工作简报》,此举是忻州师院所有支教队首创,得到领导高度评价,暑期中在所有支教队中推广实施。其次,大力开展旨在促进阅读的“五个一”活动(读一本书,举办一次朗诵演讲比赛,举办一次征文比赛,学习一首歌曲,出一个有关阅读的展板。)
正当自己雄心勃勃顺利地开展计划时,开学没几天,2月28号,一场意外交通事故突如其来,这是自己开车以年来最大的一次交通事故,车祸之惨,不忍回顾,主要是当时情形也记不完整了。上苍眷顾,天大的幸运是身体没有任何创伤,也没有对他人造成任何伤害,但对自己的情绪和工作带来很大影响。事后和保险公司、汽修厂、学院等等的交涉,破费周折,当时一则微博记录了彼时的心情:
所发生的,定要书写,但不是现在,而是在一个烟淡风清的日子里,就像在描述一个他人的故事。其价值会随岁月而凸显,指向岁月、他人、自然,和自己。
接下来,等候修车,一等就是两个月。在酷热的海南,没有汽车,出行极大不便。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脚被束缚了,心灵却畅开了。两个月时间,以信件和学生交流,每周一封,五千字左右,共写了7篇文章。
3月4日,我给学生写了第九封信《态度决定一切》,强调了态度的重要性:
热情、积极、朝气蓬勃的当代大学生应该是我们追求的形象,不论对学校领导、老师还是食堂师傅、校警、门卫等都要一视同仁,热情打招呼,和宿舍旁的邻居更要处好关系,不要给邻居带来不方便;如果老师们遇到困难,不论是不是自己份内的事,只要力所能及,都要及时帮忙,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3月11日,写了第十封信《一场战斗一堂课》,以战斗为例,详细分析了初登讲台老师出现的不足:
指挥官指挥一场战斗要明确三点:明确的任务,有效的战术,成功与否。老师上一堂课也要明确三点:教什么,怎样教,教得如何。战斗的主角是士兵,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指挥官和老师的作用在于“运筹帷幄之中”。打仗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上课也要“知己”——了解学生的基础、习惯等,“知彼”——明白知识的轻重所在、来龙去脉。打仗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上课也讲究要学习新知,先复习旧知,所谓温故而知新。
3月19日,写第十一封信《于躬行处寻求超越》,强调不要仅仅着眼于学业成绩,还要大力抓五指山小学生的习惯养成,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我在信中写道:
教育学生少看动画多读书,能讲流利的普通话,不吃“垃圾食品”,起床后要叠被子,不迟到早退,见了老师主动问好,课堂能举手大声回答问题,能写工整的汉字。通过具体的活动培养孩子的卫生、规则、爱心,节俭、孝敬、劳动、感恩等意识,这才是我们给五指山孩子最大的关爱和帮助。
3月26日,写了第十二封信《是的,我能》,在信中,我针对一部分实习老师出现的畏难心理,说:
年轻的标志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敢于挑战不可能。
有一颗年轻的心远远比一个年轻的年龄更重要。
如果实习支教的过程那么顺当,没有任何奋斗和挣扎,没有痛苦、困惑,那回去继续上学还有什么必要?
如果这一段实习支教的过程不是为了将来回忆当中,有一段纯净的如南圣河清凌凌的水一样的日子的话,回忆有什么意义?
如果实习支教的这段生涯,不能沉浸于教室,让教室因自己而不同;不能亲近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因自己而改变;不能心无旁骛为孩子们或喜或悲,那么实习支教在人生中还有什么意义?
正是现实的落差,才有我们施展才华的平台;正是现实的落差,才是检验我们是否优秀的“试金石”;正是现实有落差,生活才增加了那么多的趣味。
随后,我写了《从安田说起》,强调大学生走出自我的小天地,增强社会责任感;《寻找送信者》,强调了执行力的重要性;《向平庸的自身开展》强调了老师自身的学习,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遗憾的是,在汽车修好后,自己再也没有如此规律地写信了。
期中考试,实习生所教成绩捷报频传,让我大大松了一口气。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在第一批同学创立了不错的品牌后,第二棒总算平稳交接并顺利起跑了。
二
他饮食珍贵的文字,他的精神变得强壮。他再不觉得贫困,他再不感到沮丧。 他跳着舞过黯淡的日子,使他飞翔的只是一本书,能有多么大的自由,精神摆脱了束缚。
——狄金森
新的学期,深度卷入网师。
从二月份起,就正式担当研课讲师,主持语文课程了。
从09年开始加入研课群开始学习,也算老学员了,刚开始两个学期的收获非常大。但一年后,发展遇到瓶颈,遭遇很多困惑,2010年下学期,研课主持人江上清风邀请我主持一次,带着挑战自己,换种角度学习的目的,我接受了任务,在巨大压力下,精心准备了《泊船瓜洲》的课程资料和讲义稿,也许是自己的认真态度给魏智渊老师留下了不错的印象。所以,在新学年研课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希望我来牵头。我知道自己的实力是不够的,当时只是想:1、在网师最困难时候,应该挺身而出,为网师分忧;2、给自己增加点压力,挑战一下;3、先答应一个学期,等有其他合适人选时,就让出来。
考虑到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在魏老师的建议下,我聘请了一些优秀的学员担任讲师,总共10次研课,我主持了两次,其余8次由以下老师主持:罗汉道格、蓝玫初绽、石子雨、周兴东、秦月汉关、如花寂寞、月夜捕手、河南麦子。非常感谢8位老师在困难之时,慷慨应允,鼎力相助,使网师语文研课比较顺利走过了过渡期。他们在紧张的工作和繁忙的家庭生活之余,都竭心尽力完成了研课主持任务,我曾在一则微博上感慨:
一个虚拟的空间,来去皆可自由,行至皆是随意;理由不愁找来,来去可无牵挂。然如此去“拼”,去做,当然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守护、挖掘、提升。然而当承诺承担一定责任后,这更有一种真诚、信守与担当了。虚拟的空间达到并超越了现实空间的“现实”。这也许正是真正新教育人的“动人”之处吧!
当然,最应该感谢的还是我的组长——罗汉道格,昨天我刚刚统计了本学期两次作业名单,就深感统计之繁琐,而她对2010年下学期的研课成绩不仅全部进行了详细统计、考核,而且一一进行了比对和清群工作,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一年来共18次研课,她承担了全部实录的整理工作,尤其是后半学期,她的工作调整,孩子也了上小学,学校也有课题,在繁重的工作中,她依然坚持完成任务,非常令我感动。我曾和她开玩笑说,你要哪天“辞职”了,我也要“下岗”了。可以说,我能一年来能顺利主持研课,和她的大力协助是分不开的。
我在微博中这样写道:
罗汉老师在假期知道研课日期后,短短几天,加班加点做出了研课资料。我看后,做了批注,发回。罗汉老师又挤出晚上修改。仅从微博看就知道是如何披星戴月,加班加点。除此之外,还统计了上学期的研课名单,整理了研课群,随时回复参加者等。 对此,唯有感动,无以言表。
除此之外,她还要处理研课群的日常工作,随时对报名者进行回信。记得在学期初进行清群工作时,有极个别老师误解,她默默承受,当时的微博记录了我的感受:
在罗汉的倾力辛苦下,第二次研课完美结束。作为研课组长,作为一线的老师,我知道罗汉除了所付出汗水、时间,甚至还被误解,抱怨。但是什么在使我们坚持着呢?是内心中的“信”,信念,信仰。当然,自己最终是收获的,幸福的。还有什么比挑战自己,而且挑战成功更有魅力呢。
开学初的第一次研课由我来承担,研讨的是一年级的文章《酸的和甜的》,我从来没有一年级上课的经验,在准备主持稿时,内心忐忑不安:深了,怕不符合实际;浅了,怕老师们没有收获。3月2日研课,自己从2月26日开始准备,首先是狂读干国祥老师的课堂实录,其次反复琢磨文本,在群中不断发起讨论,并整理出了三次研讨记录《关于预习的讨论》、《如何落实字词》、《为什么兔子是不能上树品尝的》。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准备,基本有点眉目。
3月2日下午,仿佛一场大战前的宁静,课前一个小时的微博记录了当时的心情:还有一个小时开始上课。洗把脸,上趟厕所,把饭拿回来,呼吸点新鲜空气,静静地开始......
当然,没有人能从两行简单的文字中看出当时经历车祸劫难后的纷扰和恐惧。研课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在干老师的帮助下,还是相对满意,起码没有让老师们大失所望。课后的总结也记录了当时自己的收获:
课后,经过慢慢梳理讨论记录,研读《给教师的建议》第89章《怎样听课和分析课》,特别是反复琢磨干国祥老师的发言和课件,得出如下心得:
一、《酸的和甜的》一文教学目标概括为:通过阅读(表演),理解词语含义,把握故事情节,体会故事寓意,掌握生字生词。在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认字方法和独立学习的习惯。
二、认字和写字完全不同。认字的基本要求是读准,分析字形,并理解基本字义。要让字在课堂上活起来,让字给学生留下形象、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如果有多媒体,通过展示图片来直观呈现汉字的意思是很好的办法。
写字就要掌握字的结构,笔画、笔顺,并能规范地写在田字格中,能默写下来。掌握汉字的最佳办法,是科学的讲解加上规范地练习。科学的讲解有时是追源,有时只是规律化,大多数形声字,只需要规律识字,如酸就是规律学习,但是作为形旁的字,以及大多数独体字,就有必要溯源。
至于编顺口溜式的方法来记汉字,由于比较琐碎,不利于掌握真正的规律,不利于真正地认识汉字,偶尔使用可以,但不提倡。
三、在教学中,阅读既是手段,也是目标,贯穿于课堂的始终。阅读就是一个从浪漫,到精确,然后到综合的过程,通过朗读了解掌握字词,通过朗读了解寓意,好的寓意教学与朗读教学,都是从课的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都贯彻到的。在朗读教学中,理解在先,朗读在后,理解与朗读,是相互无穷循环的,不是一次性的。这二者螺旋缠绕,交替前进,就是浪漫、精确、综合的事实。
四、课堂当中,要避免简单的喧闹场面和让少数优秀学生遮掩大多数学生的情况,这需要老师认识到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的、独立的、个别的阅读文章、开展脑力劳动,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习惯,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情况。
五、课堂的结构,可以遵循从浪漫到精确,到综合的规律。浪漫阶段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然后提出若干有价值的、统领全文的大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但不急于要求学生回答,而是保持课堂必要的张力,然后进入精确阶段,开始精确的阅读、认字、写字,最终走进文本,理解文意,最后进入综合阶段,讨论原初 提出的问题,进而把握寓意。
这次研课再一次加深了两点认识:1、如果想主持好一次研课,课前的“预热”(讲师发起讨论)是非常必要的,甚至说“预热”的好坏决定研课品质的高低,后来的实践也反复证明了这一点。2、讲师的课堂实践非常关键,只有亲自实践了,才能把握分寸感和。本学期我主持两次研课,我事先在教室进行了讲课,感觉也很好。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今天回顾自己总共主持五次研课的过程,不甚感慨,第一次研课讨论28字的诗歌,准备了半个月,第二次研课准备了一周,而本学期最后一次研课,用了一个下午准备(当然,之前是不断地在脑海中构想,并在课堂实践的)。回头看当初主持研课的初衷,是远远达到并超出了预期目标了。
干老师、魏老师鼎力帮助和各位讲师的支持下,上学期的10次研课结束了。虽然得到了魏老师的肯定,但自认为很不满意,主要原因是自己实力不够,达不到卓越的境界;其次是主持人多,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基础上开始,每次都是从零开始,缺乏前后的衔接和递进;再次,许多老师都承担实际工作教学任务,没有太多的精力估计研课,投入不多,所以研课的品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决定下学期的研课,主持人不能有这么多,要精简。
在主持研课的同时,我也结合本职工作中不断深入教室听课,深入思考课堂教学。六月份,实习大学生在五指山市一小参加公开课观摩,我作为总评人对市一小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我觉得还是有把握并中肯的。实习支教工作也顺利进行,在期末考试中,以优异的成绩再一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第二批实习大学生和第一批相比,相对弱一点,能取得如此成绩,连学院领导也认为是不错的。
三
有另一种孤独 许多人至死没有发现,它无法在朋友聚会的场合找到,不是机会也不是抽签。而它有时是天性,有时是思想,那孤独降临在谁身上,他就会比那致命的数字透露出的更富足。
——狄金森
经常对自己说一句话:男人,要对自己狠一点。
想起自己高一时,说话笨嘴结舌,和女孩子说话都脸红,更不用说在大庭广众的场合发言了。一天班主任说,学校要举行一个演讲赛,有没有人自愿报名。当时,我头脑一热报了名,目的只是锻炼自己的胆量。比赛那天,面对全校黑压压的人群,当我独自站在演讲台上时,我认为已经拿到了第一,因为我战胜了自己。具体的演讲细节已经没有记忆,但有了那一次蹩脚的开始,才有了自己在大学当广播站长时的侃侃而谈,有了在山西电视台演播室的辩论,有了当年级主任后主持的无数会议......
为了主持好研课,我大量读书——如饥似渴地“恶补”,首先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也是支教队共读的书目,我把书放在汽车上,每到一个学校检查就拿出来先共读,很多章节已经是读了多次,但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收获,这也许就是经典书籍的魅力吧,刚开始也读不懂,现在反而觉得浅显易懂,这种感觉真是奇妙,我曾经在一封写给大学生的信——《“板着脸孔”的经典书》中描述了这种感受:
时至今日,我终于明白:当岁月的风尘拂去喧嚣的浮尘后,裸露出来的书籍上永远篆刻着两个字——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不仅不会过时,反而是历久弥新,自己的阅读力不高才是不争的事实。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品尝了原浆发酵的茅台酒,你就再也喝不下勾兑的高粱白,穿越了经典的书籍后,也会不能忍受时下众多畅销书的浅白。你将拥有一双“火眼金睛”,许多平时看上去深奥的书籍,你会一眼洞穿“真面目”,更为关键的是,你将拥有侠客背上那一剑封喉的宝剑,而不是道士手中回来荡去的拂尘。
为了真正从语文科课程的高度把握课堂,解决“教什么”的困惑,我细抠了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基本明白了“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的分类,在教材解读时有了分类的自觉性,但还没有达到真正合理、娴熟运用的地步。后来又听从魏智渊老师的建议阅读了杜威的《经验与教育》,在微博中开了“我在海南读杜威”话题。但真正留下印象的是暑期在罕台共读时杜威的“思维五步法”。用我的话来概括就是:
1、遭遇一个问题或困惑;
2、确定问题的背后的原因
3、针对原因提出一个个解决的对策
4、对每一个对策进行推敲,假设验证,以确定一种合适的方法。
5、对这种方法进行实践,来证明其合适与否。
在共读时,对这一章很感兴趣,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还没有在课堂中具体运用,所以也比较模糊。而在下学期罗汉道格主持研讨《奇怪的大石头》时,魏老师的分析令我突然恍然大悟,从此对“思维五步法”有了自觉的运用。在《向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这篇文章中,详细记录了这一过程:
7点53分,魏老师在“网师休息群”中抛出一个问题——
“如要提出一个‘大问题’,提什么?”
随后,他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李四光为什么会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
一石惊起千层浪。
讲师也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个问题的价值,觉察到了课堂讨论中的不足。随之,课堂的方向发生了改变,学员也纷纷恍然大悟,研课讨论进入了一个小高潮。
为了清楚地表达观点,魏老师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思路。
(课堂上)不能直接分析李四光的品质,这是直奔目的,学生会轻易给出答案,要不断地打回去。善于思考是抽象的说法, 在教学中要具体化 。善于思考,坚持不懈,这些要在文本中显现。
1、他问了大石头从哪里来?
2、他不满足于一个解释,而对这个解释会进行追问。
3、他会向不同的人请教。
4、没有答案时,他不会忘记这个问题,而会一直藏着。
5、这个问题带领着他不断学习,直到有一天获得答案。
不同的人,会停留于不同层次,这就形成了不同的品质,不同的品质导向了不同的人生,对一个问题进行有足够长度的持续地追问和思考,这种品质很重要,对孩子也很有教育意义。你每次提问,学生都会轻率地格式化地回答,每次把学生打回去,学生最终就能明白啥叫“善于思考”了,否则就从头到尾都混沌了。学生初读,就知道李四光的品质了,学完了,还是那样。
一直在研课群旁听的我突然想起了暑期罕台共读时杜威的“思维五步法”。许多记人的文章,都会呈现一个“问题”或“困境”,而文中的人物会根据自己的思维采取对策和办法。读者在阅读时,会自然顺着人物已经显现的思维去顺其自然地思考,而容易忽略“主人公”思维、下结论的过程。只有条分缕析地分析了思维过程,明白了结论或行为是怎样来的,这才能看出“主人公”思维的可贵或谬误之处。
最近看冯友兰分析佛家的“顿悟”,表达出了当时的感受:
“按佛家的看法,人的修行,不论多久,就其性质说,都只是心灵的准备。要想成佛,必须顿悟,这是一种类似跳过悬崖的内心经验。禅师们用一个比喻说:“如桶底子脱”,当桶底忽然脱落时,桶里的东西,在刹那间都掉出去了。人在修禅的过程中,到一个时候,心里的种种负担,会像是忽然没有了,各种问题都自行解决了。”
这时,我也想起了暑期在罕台共读时,总希望干老师能对《圆善论》进行精确简短的概括以达到把握,干老师说,不可能,除了你自己勇猛精进,任何人替代不了。是啊,读书可能就是这样,一开始读不懂,很多人就放弃了,如果硬着头皮啃读,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除了教育学类的书籍,还阅读了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试图从心理学角度为课堂找到支撑。
一学期,在研课的巨大压力之下,自己只是旁听了网师的课程,而没有深入,特别是未能学习魏老师的开设的《文本解读与设计》,很是遗憾。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不断的研讨中,逐渐认识到:语文课堂的瓶颈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的瓶颈是哲学。在那是我已经下决心,重新开始攻克哲学这一块“硬骨头”,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零敲碎打式的补充。
下学期开始,我选修了中国哲学和《苏菲的世界》两门课程,并重新拿书开始研读。但跟着讨论了几次后,感觉在讨论中收获不大,首要的还是自己的啃读,于是我放弃跟课程的进度,先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开始慢慢梳理。
有为有不为。当目标确定后,心态自然平和,读书也不如过去那样“饥不择食”了,有了方向,有了自己的读书节奏感。我在微博上开设了“听冯友兰谈哲学”话题,慢慢梳理,也做了几千字的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博大精深,冯友兰的解读语言晓畅,通俗明了,但总感觉只是读懂了字面意思,而没有真正领悟实质,不能与自己的生命产生共鸣。有一次听哲学群讨论,总觉得隔靴搔痒,不得要领。这时魏智渊老师在“网师休息群”中建议,首先要对核心概念进行梳理、辨析,然后联系当下,分析这些哲学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寥寥数语突然启发了我,因为我手头正有一本易中天的《我山之石》,他就是用当代的视角来分析古代哲学在当时的作用和意义,虽然可能不得全部要旨,但非常生动,原来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玄学,其实是时代的产物,是不同的学者开出的企图拯救社会的“药方”,易中天在书的开篇的扉页上写道:
天下大乱,需要“救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究竟孰是孰非?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梦想——克己复礼爱你没商量(儒家),国企改革爱你没商量(墨家),不折腾才有效(道家),两面三刀横行霸道(法家)——这世界该交给谁?
随后发现易中天的解读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可以互为印证,读来也就兴趣昂然了。然而更大的启发是阅读钱穆的书籍。
偶尔在魏老师推荐的书目中发现有钱穆的书,买了一本《中国思想通俗讲话》来看,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拾,一口气又买了五六本钱穆的书。读钱穆书最大的收获是真正理解了儒家精神的真谛,参透了困惑自己多年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可以说这是这学期乃至近几年读书感悟、收获最深和最大的。
钱穆精确辨析了自然人生和文化人生的区别,他说,“以求生为唯一目的是自然的人生;人在求生之外还有其他目的存在,这种有目的有意义的人生,称之为文化的人生。文化的人生是有目的有意义的人生。文化的人生中也包含自然人生。 人生的意义正因有许多目的方精彩。”如果仅仅为求生,人与动物何异?人之所以为人,就应当是在求生存之外,还应有另外的,更高远的意义。
他进一步对人生的意义做了划分,对人生哲学做了精要的分析:人生三步骤。 第一、生活。满足起码的衣食住行。这是物质文明。 第二、行为与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指向自由、平等、独立。守己以待时,安己以待命。这是人文精神。 第三、德性。圆满自己的德性。达于“安”、“乐”。
钱穆说,富贵贫贱只是人生的一种境遇,我们要能“安”,能“乐”。只要我们的行为能合乎我们的“德性”,尽可不问境遇,自的安乐。 身体内有个心,生命内有个德。德性由天所赋,可以永恒。 “足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德就是性。 人生的最后归宿,就在此“德性”上。
钱穆的分析精要凝练,一语中的,醍醐灌顶,我深受感触。
为了更进一步深研中国哲学,每天早晨开始研读李泽厚的《论语今读》,虽认识还很肤浅,但在干老师文章的启发下,也有点感悟。更主要的是埋下一颗种子,带他日生长,相信岁月,何必着急呢?
这一年,买书上千元,是近几年买书、读书最多的一年,大部分书籍是在魏老师推荐下购买的。买的书多了,连快递公司也认识我了,去了之后,不用问名字就直接拿出我的书。
为什么会如此如饥似渴地读书呢?
在海南的工作,从表面看起来,生活在山清水秀的风景画中,从自然环境来看的确是人间天堂,但对于长期生活在北方的我来说,来旅游一趟的确不错,但抛家离子长期一人在此,饮食、气候、语言都是现实的困难,更主要的是家里平安还好,如果遇到父母、妻子儿女身体不舒服,自己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而无计可施。
然而换个角度来看,现在也是“充电”的黄金时间,一生中这样的机会都不会太多,工作当然要做好,但在如此长并相对自由的时间里,仅是做工作而没有生命的更新,没有自身的提升,是有愧于家人和自己幸苦付出的,而且工作也会受到影响。
当然,通过,现在一年多的学习,现在的目的和原初已经发生很大改变,特别是魏智渊老师现身说法给我讲述他和干国祥老师是如何刻苦学习时,我深为震撼。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当发现生命还能有另外的可能性,生活还有另外一种活法,此时的学习和生活已融为一体,学习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犹如呼吸空气一样自然。我想,等某一天离开海南回到紧张的工作中时,也会如此。
这是一年来最大的改变之一吧!
四
一种正在衰退的珍贵的快乐是遭遇一本古老的书,他恰恰穿着那个世纪的打扮;我认为,这是一种特权,他庄严的手握在我们手中,变得温暖。
——狄金森
2011,我到了罕台。
暑期,见到了魏智渊、干国祥等老师。
七月,网师从电脑中跳出来走到了现实。
6月份,一个闷热的中午,在风扇无精打采的晃动下,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热得睡不着。爬起来看电脑,突然,群中跳出一个信息,让我睡意全无,惊喜万分。魏智渊老师确定我为参加罕台暑期共读的人选,问我确定与否。
那是一个现在想起来都激动万分、印象深刻的时刻。
7月13日,当我踏着昔人走西口的踪迹跨过黄河,看着窗外茫茫的塞外高原时,心情之激动无以言表,是取经者的坚定,是朝拜者的虔诚,是探险者的新奇......
从李鑫义老师和阳光帅哥刘逍到车站接我开始,到见到一个个未曾谋面但分外熟悉的朋友,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自然、美好。
刚进校门时,看到教学楼前,一群“铁丝”围着传说中的皮鼓在聊着什么,想想我全家总动员,拖家带口,有点不好意思,魏老师关切地询问几句,并介绍了我住的房间等生活细节。
下午,偶然看到一人从厕所出来,低头匆匆行走,(后来,我发现罕台的新教育老师基本都是低头匆匆行走,经典的是杨超背着双肩包快步行走的画面。)标志性的发型让我很快确定,这就是传说中的“绍兴师爷”干老师了。简短而亲切的几句问候让我觉得和网师犀利、毫不客气的那个干老师判若两人。
当我和妻子、女儿走进宿舍,看到崭新的床单、被褥时,亲切、温馨,当然还有深深的感动。
没有过多的寒暄,但房间细节的布置能看出考虑之精心;没有太多客套,朴实的言语有如回家。有时太多的客套、应酬犹如演戏,谁也累,这样自然、朴实就很好。到食堂吃完饭,回到宿舍,打开电脑,看到魏老师新的微博:
“罕台总是朴素而宁静的。朋友依次而来,只有最朴素的饭菜【甚至是剩菜】,以及简洁的问候。之后,便是各人忙各人的事务。这就是研究中心的风格,曾被某些人诟病为冷漠的风格,不在人际交往上耗费过多光阴的风格。开始,或不适应,久之,或许会喜欢上。”
抬头看看窗户外空旷而安静的校园,想想此刻每个人都在办公室内静静地读书学习,我想,不用“久之”,而是现在,我已喜欢上。
《圆善论》读的晦涩,听得艰难,向飓风大姐请教了许多,但还是一知半解,近一周的学习,不是收获了多少,而是明白自己短缺多少,如果说真正的收获,就是激发了我开始攻克哲学的斗争。
共读杜威的《我们怎样思维》,由于买的版本不一样,所以之前的预习基本没用,当然主要还是没有根基,只理解只言片语,不能将知识结构化,更不用说内化了。但这本书和《圆善论》相比还是浅显多了,尤其是干老师从语文角度进行了精彩的讲解和精辟的分析,收获颇丰,我在微博上发了许多笔记和体会。
#罕台十日谈#当学生聚焦“真问题”时,会根据自身经验得出粗浅的“暗示”(答案),老师要及时地提出多种“暗示”,打破常规,制造矛盾,引发“思”之深度。即使学生“暗示”正确,老师也要引进其他“暗示”进行质疑,让答案在释疑中逐渐清晰。故,平庸语文课的终点往往是精彩语文课的始点。
#罕台十日谈#语文老师要灵敏判断哪些是真问题,哪些是伪问题,引导学生聚焦真“问题”。要善于将“真问题”隐藏到一个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中,引发学生思考,统摄一堂课,这即“大问题”。故“大问题”有时是“假问题”。如问“林冲因何从忍到不忍,棒打洪教头?”实质是指向分析柴进的人物形象。
#罕台十日谈#求技能的自动性和知识的数量是所有学校盛行的教育观念。以改善学生的理智态度和方法的教育,则要求教师具备更严格的预备训练,对于学生的心智具有同情的和理智的观点,并且要求教师能够非常广博地、灵活地掌握教材,从而使教师能够做到需要什么知识,就能选择和运用什么知识。
#罕台十日谈#思维中的“责任心”:是考虑到按预想的步骤行事所招致的后果,它意味着愿意承受这些合乎情理、随之而来的后果。理智的责任心是真诚的保证,它保证信念的连贯和协调。在课堂上,老师要通过观察、倾听,看学生的回答是否把问题当成了“自己的问题”。
#罕台十日谈#良好思维需三种正确态度:虚心、专心、责任心。这“三心”皆和今天常用意思不一样。虚心:免除偏见、不愿考虑新问题、不愿考虑新观念的习惯。1、真理没有恰好落在自己口袋里;2、我至少有一种对问题的解释;3、你有什么不同的解释;4、我们有可能找到更好的答案(临时性共识)。
每次共读,马玲老师的朗读,音质纯美,字正腔圆,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然后魏老师的分析深入浅出,概括精要,举例比喻形象贴切,干老师的分析又醍醐灌顶、拨云驱雾,鞭辟入里。往往听了魏老师的分析认为十分清楚,但听了干老师的分析后又觉恍然大悟。如一老师感慨,干老师他们都属于泄漏天机的人。共读中,我大部分是在静静地听。有时候,沉默是智慧,我也沉默,只因浅薄。
半个多月的共读,收获的除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坚定了一种信念。看了魏老师、干老师的学习劲头之足,书籍之多及知识之渊博,我明白了什么是“勇猛精进”,明白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当然,烛光下朗诵诗歌的浪漫,响沙湾旅途的快乐,飓风大姐川菜的美味,和如一老师在公园的邂逅等等都是回忆中的美妙。
今日回想,不禁感慨:想想当时情境,还历历在目,如在昨天,而一晃间,半年已经过去了。
(未完待续)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关于南明网师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