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血糖控制知多少?

王丽琴 李赛美教授工作室 2022-11-13


一旦得了糖尿病,控制血糖就成了糖友们的终身要务。平时血糖是否达标?是否有定期监测糖尿病相关指标?虽然在用药治疗,但血糖总控制不好,怎么办?下面小编从血糖的控制目标、监测指标及影响因素三大方面来细说。




本期小编

王丽琴,来自湖北十堰,本科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级中医内科学(经方治疗内分泌疾病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为李赛美教授。


1. 个性化来设目标,不同人群大不同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不是千篇一律,需要结合年龄、特殊人群、自身基础情况,以一般控制为基础,个性化定制为原则,分为严格控制血糖和适当放宽标准两大类。

严控血糖

        普通成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 型糖尿病人群,血糖应以餐前(包括空腹)在4.4- 6.1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 mmol/L,HbA1c(糖化血红蛋白)<7%为佳;若患者病程较短、预期生存期较长、无并发症及未合并心血管疾病,在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的前提下,血糖控制目标应更为严格,建议HbA1c<6.5%;

        妊娠糖尿病:高血糖对孕妇和胎儿均产生不良影响,且孕期自身产生的激素均可升高血糖,因而需要严格控制血糖。以餐前及睡前不超过5.5mmol/L,餐后1小时不超过7.8mmol/L,餐后2小时不超过6.1mmol/L为宜。

放宽标准

         儿童:由于儿童饮食的不规律性,日常活动量变化较大,且缺乏对低血糖的自知力及应对手段,如果过于追求血糖达标,不仅容易发生低血糖,还可因营养摄入不足影响其生长发育。因此,应适当放宽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餐前(包括空腹)在5-10mmol/L,HbA1c小于8.5%,若年龄超过13岁者,HbA1c可小于7.5%;

        老年糖尿病: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较大,容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即患者可在无明显低血糖先兆的情况陷入昏迷状态;此外,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变,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都极其危险,因此老年人的血糖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以空腹血糖在6-7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8-10mmol/L,HbA1c<7%为佳;

        对于有严重低血糖倾向、预期生存期较短如肿瘤晚期、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则相对宽松,建议空腹血糖在7-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11mmol/L,HbA1c<8.0%,甚至可放宽至8.5%。

温馨提示:

各位糖友在控制血糖时应以不发生低血糖(即血糖低于3.9mmol/l)为前提。血糖是大脑的唯一供能来源,严重的低血糖可使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可见低血糖的风险远大于高血糖。


2.观察疗效看指标,定期监测很重要

定期监测血糖及相关指标,意义不止在于使患者了解自身血糖控制情况,也能为医师动态了解患者胰岛功能并适当调整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监测包括自我监测和医院监测。监测频率应根据病情来决定,一般病情稳定者可1周内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各1次;病情波动者需要每天测量4-7次血糖,直至病情稳定。一般自我监测血糖指手指血糖,不同于静脉抽血血糖,医院监测指通过静脉抽血送检验科检测而得出的指标。

自我监测

餐前血糖:指三餐前的血糖,有助于观察降糖疗效,指导用药及检测出低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进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应从吃第一口食物开始计算),有利于检测出高血糖。


睡前血糖:反应胰岛B细胞对晚餐进食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主要是为了指导夜间用药或胰岛素剂量,以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

医院监测

空腹血糖:一般是禁食8小时后,清晨8点左右测定的血糖,代表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患者近2-3月来的血糖平均水平,单位为%,正常值视医院检验科仪器而定,本院正常值低于6.5%,估算的平均血糖值(mmol/L)=1.59x糖化血红蛋白-2.59 ,建议2-3月定期复查。


胰岛素释放测定:患者空腹、口服葡萄糖或标准馒头餐后0.5、1、2、3小时分别取血,了解胰岛素水平来判定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C肽释放测定:C肽是胰岛B细胞的分泌产物,不受外源性胰岛素影响,可较准确的反映胰岛B细胞功能,尤其适用于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温馨提示:

糖尿病患者在检测相关抽血指标前,总有疑问:明天就要去抽血了,今天是不是应该停了降糖药?答案是不需要,因为本身复查指标就是监测用药疗效。


3.影响血糖因素多,细参详辨需细找

很多糖友在血糖升高时首先想到的多是加大药物剂量,而忽视了影响血糖的其他因素,影响血糖的因素较为繁多,现一一为您细细道来。

(1)

胰岛功能

部分患者用了足量的降糖药而血糖仍控制地差强人意,一抽血化验发现胰岛功能较差。因此每一个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均应该接受胰岛素、C肽释放测定检查以了解自身胰岛功能状态。

(2)

药物因素

降糖药:药物剂量不足或部分患者因暂时的血糖平稳而自行将药物减量甚至停药,临床常见患者自行停用胰岛素而诱发糖尿病酮症;

非降糖药: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激动剂、生长激素、避孕药等均可使血糖升高而影响血糖。

(3)

生活方式  

饮食因素:最为常见的影响因素,对于糖尿病患者,三餐要定时定量,可适当限制或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喝稀粥、浓汤,多食粗粮、蔬菜;

运动因素:现代人少动,多合并肥胖,肥胖易导致胰岛素抵抗而使得血糖升高,临床发现糖尿病合并肥胖者可通过减重而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血糖。此外,运动不当亦会适得其反,若剧烈运动,血糖可因机体应激而升高,因此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有氧运动;

睡眠因素:因人体内激素分泌具有昼日节律性,睡眠不佳易影响激素分泌而影响血糖,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每晚睡眠<6小时易引起空腹血糖异常。 

(4)

不良情绪  

诸多不良情绪如紧张、焦虑、抑郁、愤怒等使得交感神经兴奋而增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导致血糖升高,长期持续存在的不良情绪更易使得糖友的血糖控制不佳。

(5)

应激状态

外伤、手术、感染、发热、严重精神创伤、呕吐等应激情况时,体内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

(6)

其他

有研究证实天气骤变、寒冷季节血糖常容易升高;便秘时因胃肠排空减慢,食物吸收增多亦会使血糖升高。


一个对自己负责的糖友,首先需要根据自身设立血糖控制目标,定期监测指标,并清楚影响自身血糖的因素,对于血糖要综合管理,多方面采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为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保驾护航。


李赛美教授按语


正常人24小时血糖值是波动的。随着进餐情况,运动,情绪,睡眠,气候及身体状态不同而变化。糖尿病患者尤其如此。不同年龄和身体状态,对血糖值控制有不同要求。血糖值与胰岛素功能息息相关,尤其胰岛素功能检测对于判断病情,了解预后,制定方案十分重要。让糖友们了解有关知识,心有定见,遇到血糖波动不害怕,不恐慌,积极配合,从容应对,将有利于血糖控制和并发症防治。文章通俗易懂,值得阅读。


往期回顾

尿酸过高时,我们能做些什么?

病从口入?——糖尿病饮食的那些事(一)

甲亢突眼需要注意什么?

除了血糖本身,糖尿病患者也应该小心“它们”!

内分泌科看什么病?几幅画告诉你


【文 稿】王丽琴

【责 编】周科力

【审 核】李赛美

方剑锋

转载请注明出处

感谢您的支持与转发

如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