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OT青年信箱 | 读博?工作?留学?人生转角的那些选择与困惑
"In a world where talent is equally distributed, but opportunity is not, CYOT is fighting to rebalance the odds and give every young person a fair chance to realize their dreams."
排版:小鱼
秋招已经慢慢落下帷幕,然而走在人生岔路口的青年们的困惑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有的青年在岔路口前徘徊不决;有的青年通过了一个岔路口却遇到了更多的岔路口;有的青年做出了选择却不知如何跨过路与“我”之间横亘的那条河……本期CYOT青年信箱收集了这样三个问题:
读博和工作之间如何选择?
出国留学的国家如何选择?
申博的准备工作如何进行?
针对这些问题,青年信箱邀请到了留学在读研究生、博士生、知名律所合伙人,谈谈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1
读博or就业:
秋招不顺该读博吗
您好!目前我正在经历秋招季,发现没有想去的企业怎么办?是不是还需要去拿一个博士学位才能知道自己要什么?
Meimei
回信一:不要把读博当成
没有办法的选择
小兔,牛津大学,化学系,博三
亲爱的Meimei 你好呀!其实之前我也有经历过和你一样的困惑——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本科毕业之后gap了一年,才读了博士。不过我和你的考虑有些不一样:我是在想自己是不是有勇气继续读一个博士?是不是准备好为了科研再贡献几年,甚至是一辈子?我真的喜欢物理化学喜欢到这种地步了吗?因为听过很多“读博士很苦,需要真实的热爱才可以坚持下来”、“读博也许很久才能毕业”的传闻,也考虑到了各方面的不确定性,自己其实也有一点退缩。相信你也是这样,有一点犹豫和退缩。不过可能你纠结的是:我仅仅因为现在没有更好的选择,就去读博,这样是不是太亏了?我其实只是想填满现在没有事情做的尴尬,并不见得有多热爱,这样的决定是不是太草率?
在我的例子中,犹豫到了最后还是决定读博,是因为跟当时导师的一次聊天。他给我看了一个他曾经的博士生的领英账号,那个师哥没有做跟化学有关的研究,而是一个管理类工作。我导师说:“我甚至不知道这个工作是干嘛的,但是他照样做得很好。因为你读博士,带给你的不仅仅是学术上更进一步,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一种自信,一种资本。” 这些话我到现在深以为然。尽管经过了两年多的博士,我也不打算继续科研,但是这些迁移技能仍然会让我在以后找工作的时候十分受益。
所以我说这些,看似跑题,但是想告诉你的是,如果你觉得读博是现在“没有办法的选择”或者“保底选项”,也请不要把它真正当做“没有办法的选择”去做。因为这样你踏入项目的时候,心里是没有东西,没有动力的,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来(除了一纸文凭),只知道你也许不得不来。虽然你的目标可能并非继续做科研,但是你一定需要很强的动力,才可以完成博士这条路。所以,如果你真的决定读博,首先需要转变心态,努力投入进去,你也许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更多迁移技能的提升,许多年以后你再回想这段纠结的岁月的时候,才不会觉得读博是没办法的办法。
总体来说,我可以做出肯定回答的是,如果你读博后再来找工作,即使是你不擅长的领域和企业,你也会比现在的自己多一些由内而外的东西,解决问题的思维,或者是面对客户的自信。但是前提是你可以摆正心态,认真对待接下来的每一个任务,有足够的动力和对这个学术领域较高的热爱。
回信二:知道自己要什么,再决定读博
Nico 大黄,UCL,无障碍交通,博一
小伙伴你好,看到你的焦虑,我深有同感,因为我是一个即将放弃现有工作去读博的人,所以相信我们是可以有一些共同语言的。
以下内容仅根据我个人的经历和想法,是否适合你的情况,还请辩证食用哈。
拿一个博士学位就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直接上结论:不能。
因为,你应当是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再决定读博。这个想法源自我的硕士导师。硕士临近毕业的时候,我当时也萌生了读博的想法,就和我的导师沟通。他是个很有意思的伦敦人(他特意强调他是伦敦人),本科学了一个专业,硕士换了个专业,然后工作了十年,又换了一个专业读博,然后留在了我所就读的学校,然后两年后又跳槽去了另一个学校……
扯远啦。关于读博,他跟我说过,读博是他人生中所做过最正确的决定,他度过了一段美好且收获颇丰的时光。但是,他也很真挚地告诉我,这也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决定,你要在哪里读,想研究什么,选谁作为导师,毕业之后怎样,这些都需要细细思量。因此一定要考虑清楚,衡量好各方面因素再做决定。
既然你已经读到了硕士,相信你也一定晓得,读博是一件高成本的事情,男女都一样。读博在海外最少也需要三年,在国内更是要四五年起步。工作不开心了可以换,现在跳槽稀疏平常,但是博士这个期间,用“大船难掉头”来形容可以说是毫不夸张,中间倘若你决定反悔,那么成本将会相对高昂,时间成本,如果去海外读博还会伴随着经济成本。
此外,这也是我工作两年多个人的一些看法, 就是人需要去认识,去了解社会,待在校园里面会限制一个人的思维,说白了就是会让很多人不够成熟。人可以一辈子呆在校园里,但是不能一辈子不接触社会。因此,有必要去感受社会,在实践中,了解人情世故,了解社会的运行规律。二十多岁在我看来,是一个人韧性很强,可塑性很强的时候,这个时候去接触社会,感受校园到社会的转变,给自己带来的蜕变。可能初期会伴随着痛楚和汗水,但是这也是成长的必经阶段。在校园里面待得太久的人,难免会和现实脱节。在西方,工作一两年再去读本科、读研或者读博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大家也是在实践中慢慢接触社会,发现自我,很多人在工作中发现了灵感,找到了未来研究的方向。而完全脱离现实的研究,很多时候只是空中楼阁。
接着说找工作。我很理解今年的特殊情况,好工作不太好找,事实上好工作哪一年都不会很好找。我们当年找工作的时候,有一句话,没投出100份简历,不要说自己找过工作。当然,我相信你肯定会受到身边人的刺激,有的人一投就中,有的人手握无数心仪offer,有的在读书期间看似不如自己的人却找到了很好的offer。可是现实就是这样,找工作很像找对象,看实力,看颜值,也看缘分,看运气。有的人有特殊的渠道,有的人因为出落一副好面庞好皮囊,或者有的人单纯是因为运气好就找到了工作。这些种种,如果你有意愿,也有渠道,我并不反对你去尝试,事实上,利用自己的资源为自己获取效益,这本就是应当的,即使在学术圈也是这样。如果你有家人,朋友,能在你求职的过程中提供帮助,那么一定不要吝啬开口。
再问一个问题,理想的工作如何定义?钱多事少离家近,谁都希望如此,但是实际情况是,除非你有很稀缺的户口,否则,往往能占到一个就是谢天谢地了。如何看待所谓理想的工作,它在现实中真的存在吗?就算存在?是否符合我们心中的标准?再退一步讲,即使此时此刻的你手握一份博士学历,你就有把握拿下这样的工作吗?就算有,那等你博士毕业,四五年之后,30岁,就业形势就一定会比现在更乐观吗?你一定也会知道,今年因为疫情,很多人选择继续深造,甚至连国家的招收比例也进行了提升,那么几年后,你的焦虑并不会消失,而彼时,你还会多一条年龄焦虑。
因此,我的建议是,面对此刻的焦虑,想办法排解,如果找不到排解的方法,至少选择忍受。秋招快要结束了,但是还有春招,还有无数的岗位你可以去投递。收拾自己的情绪,总结经验教训,如果精神绷不住了就找渠道去发泄,然后努力地找工作,不要轻易地放弃。当然,如果精力允许,我也很支持你在同时期,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你的答案中包含了尽快成为一名博士,那么,就尽情地去进行备考/申请吧。你我都是成年人了,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自己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就够了。
不论你的最终决定是什么,我都会支持你,为你打气。
加油,cheers!
第一封来信中,Meimei困惑主要来自于内部的自我矛盾,而下面这封来信中Michela的困惑更多来自于外部国际形势的动荡。小编觉得,下面这个问题不止适用于本科生,对想要申请硕博的留学er们也同样适用。针对Michela最感兴趣的美国,我们邀请到了在读硕士和已经工作的导师来分享他们对于留学局势的看法。如果有小伙伴对于俄罗斯的留学情况有自己的经验或者见解,我们也期待收到你在评论区的留言~
2
现有国际形势下留学国家的选择
您好,我是一名就读于圣彼得堡国立戏剧学院表演本科预科的留学生。本科阶段一直想去英美国家学习,但今年因为一些原因没有读当地学校的预科,下个学期就要递交材料给各个学校参加入系考试了,可目前很迷茫不知道应该怎么选择俄、英、美三个国家的学校。自己最想去的是美国,但目前的国际形势不知是否留美是正确的选择?这个问题一直非常困扰我,希望您能回复谢谢!
Michela
回信一:疫情逆行在读硕士的考量和感受
Wilson,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LLM
Hello,感谢来信!我是今年八月底到纽约开始读法律硕士项目,看到这个问题觉得非常眼熟,在八月初出国前(甚至上飞机前)还被家人朋友反复问是不是想清楚了。
首先基于我个人在纽约的感受,回应下你提到的几点宏观因素吧:
1. 中美关系:对日常生活没什么影响,目前也没有受到过任何歧视。由于法学专业的关系,有些课程涉及到中美关系的讨论,反而作为利益相关方有更多的发言机会。我自己对未来中美关系的看法是比较悲观的,并不认为Biden上台对两国关系会有任何的改善,所以这点对我决定来美国影响不大。
2. 美国疫情:取决于你对风险的接受程度。美国疫情严重吗?从感染和死亡人数上看,完全是人道主义灾难;对日常生活而言,这里是出乎意料的没多大影响。我理解纽约的防疫措施相对严格一些(要求戴口罩、公共场所限流、学校常规测核酸),但到了公园、餐厅、博物馆,虽然比起正常时期萧条很多,但仍然还有不少人。如果是2021年春季入学的小伙伴,可以关注下国内疫苗的紧急提前接种,如果是秋季入学,可以看看学校的疫苗情况。
3. 美国经济:因为还没开始找工作,对就业市场还没有直观的感受;可以向同专业的前辈了解一下。
其次是我当初决定来美国时的一些考量:
1.个人规划:主要是留学的必要性,比如未来的工作或者研究方向有没有确实需要到美国读书。如果有,进一步的问题是现在出国还是再等几年,这也取决于专业需求,如果留学经历是找工作的门槛性要求或者想毕业后在美国工作,那答案就很显然了;如果只是回国工作的一个加分项但不必要,可以试着问自己,如果晚几年留学,到时候会不会后悔不早出国,与其将来会后悔,不如趁早尝试一下。另外一个考虑是机会成本,对于小本同学而言,选择留学的同时也有国内读/保研、直接工作的机会,需要看看怎么样的选择更契合自己的规划。
2.家庭因素:主要受疫情影响,如果决定出国,需要跟父母好好沟通,看看阻力/支持程度有多大,起码让他们放心。
3.留学体验:因为我的项目总共只有一年,当初比较担心体验会受到很大影响,最后说服自己的主要是两点:
疫情是个全球性的考验,但也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无论是看待不同国家的应对政策、还是各国同学相同/不同的疫情经历,都是在国内无法有的体会
COVID年的留学肯定与往常不同,起码你的同学也都是有这个勇气和决心的人,这本身就多了一层筛选/共同点,我们也戏称自己是第一届Zoom毕业生,虽然学习体验有减分,但考虑到未来远程工作的趋势,也不失为一种提前准备。
4. 风险喜好程度:像前面提到的,如果你对风险的接受度比较高,比如喜欢尝试极限运动,那更多需要考虑的是你想从这个留学中得到什么,怎么把留学体验最大化(某种程度上,受疫情影响,选择留学的中国同学减少,也是给你增加了比较优势);相反,如果本身不喜欢高风险的活动,那我不建议在目前变化比较大的环境下出国,先有工作经历再留学也不失为一个更谨慎的选择。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如果有问题也欢迎进一步讨论!
回信二:工作人士的考量和感受
Locke Guo,中国和美国纽约州律师、中国专利代理人,医学与法律双硕士;曾混迹过红圈所,担任过公司法律顾问,现为一家国内所合伙人。
对于美国留学,我觉得,如果不是在科技类等美国政府特别关注的领域,其他领域留学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学校不会因为国际学生而为难学生,并且留学生的学费一向是美国大学重要的收入。
对于国际形势,其对留学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美国读书的大学很多都在郊区,且教职员工比一般的普通社区的群众素质要高。不会因为一点政治因素来针对留学生。
对于安全问题,这个是需要花点时间考察。特别是住宿的地方,以及晚上不要去一些不安全的地方,如常有黑帮火拼的地区。
对于学习,美国大学对于学习的配套设施较全,师资力量也比较强,上课一般来说也比较人性化。
目前由于新冠而不能进教室上课对大家有影响,等疫苗产能跟上之后,情况应该会有缓解,最好是等疫苗普及一段时间之后再去比较好。
相比前两份来信的同学纠结的“Which”的问题,在下面这封来信中,墨水柔情同学其实已经勇敢地做出了决定,他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申请出国读博的目标,ta的问题其实是“How”——从决定到实现目标,中间的一道道关卡该如何跨越?希望我们的回信能够给拥有着同样问题小伙伴们一些借鉴与参考~
3
出国读博如何申请
你好,请问一下,家庭经济条件不宽裕的情况下,怎么申请出国读博?我现在研一,有点儿迷茫,不知道该准备些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准备比较合适,怎么查专业的学校排名,不知道研究生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拿到国外学校的offer?如果能细讲一下非常感谢!
墨水柔情
回信一:瑞士在读硕士的考虑与感受
小居,苏黎世联邦理工,环境科学,硕士
我现在在苏黎世联邦理工读环境政策,对瑞士这边的PhD制度比较了解,觉得特别适合家境普通/贫寒的学生。
首先从金钱角度考虑,瑞士这边的PhD算是工作了,工资虽然不及企业但也相当可观,每月工资最少也有3500CHF(约合25k人民币),生化环材专业差不多是这一档,如果是像CS/Robotics这种热门课题组还要更高一点,可能达到6000+CHF的水平。瑞士虽然以物价高著称,但其实相比工资水平还是很平价的,我自己目前在瑞士学习、工作了3年半,月开销(含房租)基本稳定是1000-1400CHF左右(取决于周末出不出去玩,下几次馆子等),每月还是能存下蛮多钱的。
其次从学术角度考虑,瑞士两所联邦制高校(ETH, EPFL)虽然在国内知名度不高,但是在学术界的声誉非常好,尤其是理工科(CS,Robotics,建筑,地质,环境等专业有很多王牌课题组)。国际排名很靠前,2021QS排名ETH是世界第6,EPFL是14。因为钱多,科研环境特别好,项目基金多,设备新,师资一流(川建国搞事期间ETH从MIT/CalTech挖了很多大牛过来)。工作时间很良心,基本是965,保证有双休日。大部分课题组会有交换项目,可以到美国/英国交换一年,也有很多和工业界(ABB,Roche,Nestle)或UN做项目的机会。大部分课题组都是3-4年毕业,论文发表要求不会特别严格。
然后从生活角度看,瑞士是一个很适合静心学习、思考人生的地方。我自己在瑞士待了3年,苏黎世和日内瓦都生活过,觉得这里的留学生大部分都低调、谦逊、平实、简单,留学圈完全没有物质攀比之风(可能因为瑞士真的太佛系了,时尚/美食/泡吧这种都不存在的lol),也没有太多狗血故事(大家都好爱学习lol)。周末娱乐主要是结伴去大自然远足和滑雪,或者自己修炼厨艺、学一门乐器/语言、宅家看书看电影。当然了,如果同学不是爱宅家的人,想趁读博期间多看看走走,瑞士也是一个很棒的地方。瑞士身处欧洲中部又是申根区,德国/法国/意大利一日行轻轻松松(巴士即可到达),读博的年假、圣诞假以及复活节假期还可以去欧洲其他国家多逛逛,体验赚瑞郎花欧元的极致快感(拿着瑞士工资,除了北欧外,去其他国家都是在省钱)。
最后,关于申请流程,ETH没有学校层面的PhD 项目,而是由各个课题组独立招收,申请基本全年开放。建议首先在官网找到最相关的几个课题组介绍,然后查看有没有开放博士名额,如果有直接按照要求申请即可。如果没有,也可以直接发邮件给导师阐述自己的学历背景、研究兴趣,如果导师感兴趣的话也会约Skype面试的。
其实对于墨水柔情同学的这封来信,小编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墨水同学在这封来信里表现出来的状态不像是困惑,而更像是仓皇——像是刚刚下定决心想要出国读博士,而这个决定太过宏大,以至于自己面临着突然产生的压力感到无从下手。或许同学需要的并不是一本“全球申博超级攻略”,而是需要一个人来告诉你:“别紧张,我们慢慢来。”
小居同学的回信给出了瑞士的情况,但是墨水同学要做的,或许不是马上去想“我要不要去瑞士”,而是看一下在这封回信里,回信人在做出读博选择时考虑了哪些方面的因素,是如何比较、如何分析的。当你能够把整个问题的框架理清楚,小编相信,作为一个研一的学生,去查找、填补剩下的信息简直易如反掌。
比如,墨水同学可以回想一下,自己为什么想要出国读博?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想要去哪个国家?在该国家有哪些比较好的学校?这些学校的官网有哪些信息?……看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你的脑子里能够蹦出一个明确而坚定的答案吗?如果不能,或许上面几封来信也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最后也欢迎墨水同学加入CYOT的青芒群,在这里或许会有着和你面临着一样问题的青年,我们可以一起在交流中成长。
如果我们的回信对读到了这篇文章的你有些许启发,甚至帮助你完成了一项抉择,欢迎各位心想事成的青年人们在评论区“还愿”呀~
//////////
往期活动
圣诞节丨暖心冬日,谁曾是你冬日一抹阳光
CYOT青年邮箱|迷茫期?不!蜕变的酝酿期
CYOT专访 | 人力资源负责人Nancy:抓住努力的机会
CYOT青芒视频号上线:做你追梦路上的驿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