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YOT学员专访 | 鸿鹄计划3.0学员 杨馨雨

CYOT CYOT
2024-09-05





前言:【鸿鹄计划】是CYOT自2019年起创办的针对“中国第一代大学生”(指家庭中第一代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大学生,其直系亲属均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核心项目。目前已成功举办3期,赋能300余名鸿鹄学子。CYOT很欣喜地看到鸿鹄学子的成长与转变,特推出CYOT学员系列专访,希望学员的故事能带给更多第一代大学生帮助和启发。


本期是学员系列专访的第一篇,带我们走进鸿鹄计划3.0优秀毕业学员杨馨雨同学,听听她的故事,以及参与鸿鹄计划3.0的感受、付出与收获。


目 录

关于馨雨【Section 0:人物介绍】【Section 1:第一代大学生的困境】【Section 2:与鸿鹄计划3.0结缘】项目感受【Section 3:1v1导师交流部分】【Section 4:系列课程部分】【Section 5:社群与活动部分】【Section 6:读书方法分享】【Section 7:项目认识与改变】我想对你说【Section 8:想对老师说的话】【Section 9:想对未来学员说的话】【Section 10:如果重新来过】导师赠语【Section 11:宋鹤年导师赠语】【Section 12:Jenny导师赠语】关于馨雨




Section 0:人物介绍




杨馨雨,来自鸿鹄计划3.0长三角1班的毕业学员,目前是一名大四学生。本科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法学专业,现已保研至湖南大学。

馨雨说自己看事情容易带着悲观色彩,一路走到现在有很多运气成分,但我们知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也看到她在旅途中努力地前进。她来自教育资源不那么丰富的地方,用她自己的话说,拥有一个"非常快乐的童年"。没有课后补习班的烦恼和课业的压力,生长于田野间,奔跑在蓝天下。到初中却猛然发现,原来还有中考、高考两道坎等着自己。彼时,她方才意识到快乐童年的“局限”。高考失利后,是父母的支持让她选择了复读,对于这一段经历,馨雨说到:“命运就从此刻走向了不一样的分叉点...使我走上一条更远的道路。”当我们问起什么样的动力促使她不断向前时,她谈到父母的影响,以及切身感受到了体力劳动的辛苦。母亲做安保工作,父亲是一名货车司机,工作时间维持在高强度的12-18小时,这些都让她坚定地希望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她感恩父母的支持,也深知自己的幸运。

而母亲对于公益的热忱,在馨雨心中播下了种子。受母亲影响,馨雨有着丰富的公益与志愿者活动经历,其中大部分都与小学生产生交集。谈及这些经历,她认为孩子们带给她的影响远大于她带给孩子们的影响。孩子们的安慰与鼓励给她带来了很多正反馈,这也帮助她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学习状态中走出来。

两年前,她报名美丽中国支教举办的“解忧杂货店”乡村学生书信交流活动,以志愿者身份,在一封又一封书信中,带给农村孩子信心与力量;一年前,她报名CYOT鸿鹄计划3.0项目,以学员身份,感受志愿者们和志愿导师们的鼓励与帮助;今天,她以鸿鹄计划3.0优秀毕业学员的身份,向大家分享项目感受与收获,和她自己的故事…...







Section 1:第一代大学生的困境




馨雨提到自己在参与志愿活动中和一位来自云南的小女孩进行书信沟通,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同样的困境。在你身上作为第一代大学生的困境是什么?
在我个人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的就是信息差距。在选择未来道路时,我对有哪些选项及需要如何行动并不了解,对主流选项之外的可能性更不了解。不知道有多种渠道和多种可行方向可以供自己涉足、探索,信息差无形中起到了筛选作用。比如我一开始打算本科毕业直接就业,但却没有尽早积累实习经验的意识,浪费了很多寒暑假时间;而在之后保研的过程中,因为不了解科研经历在夏令营和预推免中的重要性,我未能积极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错失了完善科研背景的部分机会;直到保研结束后我才发现,原来还有低成本留学等其他可行选项。有些事情可能不是单选题,而是多选题甚至简答题,但信息差距封闭了我的视野,使我失去了部分可能性另外,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如何去甄别、分辨、筛选众多信息,以及利用信息找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我也非常没有经验。以高考之后选专业为例:在对大学专业没有概念,不了解每门课具体学什么,自己也没有喜欢的学科情况下,我糊里糊涂地选择了法学。懵懂中与法学结缘是我的幸运,但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提供的帮助与支持大多是精神层面的,在解决具体问题方面,他们很难提供有效的方法。很多时候,他们无法确切地告诉我,我需要为未来做什么样的准备。这些都完全依赖自己去探索,而我当时也缺乏甄别和探索的能力,这个时候,我十分希望有人能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





Section 2:与鸿鹄计划3.0结缘




馨雨当时是通过什么途径接触到CYOT和鸿鹄计划?我是在微博看到CYOT采访詹青云的文章——《即使亮成一次炸毁,也不愿做沉默的灰尘》后了解到CYOT,从此关注CYOT公众号,并看到机构核心的公益项目鸿鹄计划,一直期待着有机会参与到项目中。在鸿鹄计划3.0报名前期,我很担忧自己没有办法通过简历筛选,十分犹豫,甚至想过放弃报名。但是看到鸿鹄计划招募学员中着重提到不限制背景,我转念一想“只要报名就会有机会,如果不报名我就绝无可能参与到项目中。更重要的是,哪怕没能报名成功,我在这个过程中完善了自己的简历和个人陈述,发掘了自己想要参与项目的原因,对自己做一个梳理,并不用花多少时间,多好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怀着这样的想法,我鼓起勇气填写了报名问卷。感谢自己当初的勇敢,正是决策时的主动和不逃避,才有后续故事的发生
项目感受




Section 3:1v1导师交流部分




在1v1导师交流部分,馨雨先后与两位导师匹配沟通,分别得到了怎样的收获?

鸿鹄计划的导师沟通部分采用前后双导师制度,同学们可以和两位导师进行深度1v1交流。导师匹配机制我觉得也很合理,首先项目组会通过学员需求问卷、导师需求问卷以及面谈评价进行项目组预匹配,后学员和导师会进行志愿排序、预沟通等双选匹配操作,匹配成功后正式开始1v1沟通。我在这个过程中有幸与两位导师进行了沟通。第一位导师是宋鹤年导师,他是来自上海的律所合伙人。在与宋老师沟通过程中,我询问了职业选择和学习方法改进等方面的问题。宋老师结合我的实际情况,条分缕析各类职业的利弊、特点和发展路径,对于我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认知误区给予提醒并引导我进行反思,并从各方面帮助我减少对未来职业规划的迷茫。让我感受到了一位优秀法律人的严谨、逻辑、认真和用心。第二位导师是Jenny导师,她是一位高校教授。她会从思维方式、心态调整、情绪与行动等角度对我进行疏导,提出建议。我有时会自我怀疑,对未来感到担忧,但Jenny导师会根据学员的个体情况在沟通中反复提醒疏导我,“改变是困难的但并非不可能的,谁痛苦则谁改变”。并告诉我具体可实施的转念措施,包括善用冥想解决深层次、潜意识的问题,改变日常对话中的词语、句式使用方式,每天观察自身情绪状态并记录下来等等。她的善意和温暖让我非常感动。这个环节中,馨雨和导师之间维持怎样的沟通频率?如何保证每次沟通的效率?我与导师沟通的频率为1个月左右一次,根据导师和学员的自身安排会有时间、次数的调整。我和宋老师交流沟通了3次,与Jenny老师交流沟通了1次,在整个项目期间与导师们交流总计4次。每次沟通的时间约为1-2小时,共计投入6-8小时。

每次交流前,我会按照要求提前准备好约谈准备表,将想与导师探讨的问题进行简要梳理,提前发送给导师方便导师了解,提高沟通效率。在交流完成之后,会及时撰写访谈反馈表,整理谈话内容,梳理未来的行动与计划、需要的帮助与支持等。这个整理与输出的过程,也更利于对交流内容的吸收、回顾、追踪与完善。







Section 4:系列课程部分




鸿鹄计划中的系列课程部分带给馨雨怎样的改变?

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课程带来的收获和改变让我在当下就产生某些变化并长期受益比如《邮件与写作》课程,那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触到项目的必选课程,打开文件看到有几百页PPT时我都懵掉了,可是当我仔细去阅读PPT内容时,我会发现其实看起来挺顺畅易懂,内容并不只是关于邮件,而是关于日常写作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除了实用的方法论,还有多种场景的案例和细节实操,比如求职信、道歉信等。

我清楚记得苏洋老师强调了职场写作背后的重要意义:“在某种意义上,工作期间你收到和发出的邮件,就是你的付出和收获,痛苦和喜悦,它们见证了你的职业生涯。认真撰写回复每一封邮件,就是你在用心书写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参与项目之前馨雨有一些关于职业方向抉择的困惑,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是否得到了新的启发?有很多的改变和想法。比如苏洋老师在讲授《认知误区与决策》课程和解答作业时,提到了不同人生资本的概念,比如技能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对于不同人在不同阶段的积累可能性,以及offer如何比较选择与决策,常见的认知误区与偏差等,这对我们选择工作和做人生选择都很有帮助。在后续和苏洋老师的谈话中,我提出了自己对职业发展的迷茫,不知道应该要怎么做。苏洋老师结合了我的情况,分析了几个不同路径的窗口期和基于目标的当下行动方案,鼓励我选择相对更优解并持续行动实践,积极寻求有效的反馈。馨雨对课程学习的时间投入怎么样?有没有感到遗憾和可以改进的地方?我有点后悔当时没有选择《面试入门》和《简历入门》这两门课。当时选择了保研而非直接求职,就侧重选择了一些认知类型的课程。如果有机会,我非常想参与到这两门课的学习中。因为面试与简历课程和《Word与写作》《PPT与演示》这些技能课程一样,是可直接用于就业和升学的干货材料。而这类偏向实践且更需要寻求有效反馈的主题课程,在鸿鹄项目期间或者大学期间早点完成,也便于自己未来的实习申请和求职。在时间投入方面,学员手册中提供了对不同类型或不同目标的学员投入时间的分类预测,和我的实践情况差不多。比如系列课程分为必选课程和可选课程,不同课程差异很大,有的偏知识类,有的偏实践类。学员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进行选择和时间安排。我主要参与了其中4门课程,每门课前期投入 2 小时进行素材阅读,上课后用2-3小时的时间分阶段完成作业和输出整理,之后苏洋老师会花1-2小时课堂纠错反馈,后续还可以参考材料持续实践...... 总而言之,我觉得整体投入产出比很高。





Section 5:社群与活动部分




鸿鹄计划3.0项目包含一系列的社群与活动,馨雨也有参与其中,能否分享一下参与感受?

项目期间建立了很多社群,有官方的班级社群、学员大群和针对不同主题与兴趣的自发社群如法律小组、咨询小组、上海地区群、阅读社群、影视游戏群等等。活动有前期的IACT训练营和班委选举,后期的鸿鹄青蓝杯比赛和多地线下见面会等。

在IACT训练营中我收获很大,活动是针对SDG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团队合作、导师指导与汇报。我印象最深的是导师交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员可以在众多优秀的导师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导师进行深入交流。我当时选择了陈炜权导师(500强法务)和Jenny导师(高校教师),在第一轮导师交流环节,陈炜权导师耐心回答我的困惑,告诉我在有限的学校或环境资源的情况下,可以为后续升学做哪些准备。而Jenny老师更是在短暂的交流环节中提供了无限的情绪价值,并在训练营完结之后,通过微信告诉我,我可以与辅导员进行职业访谈,去了解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招聘要求等等,通过访谈去发掘自己是否真心愿意选择辅导员这一职业。虽然导师交流的时间有限,但是正是因为IACT训练营的这次谈话,让我对后续1v1导师交流充满期待。同时,我在鸿鹄计划3.0项目中的第一次发言也是在IACT训练营。这次发言同样产生了连锁反应,正是从IACT训练营开始,我不断地与更多优秀的老师、同学产生了联结,为自己在项目的后续参与奠定了基调。因为同伴的鼓励和支持,看见与被看见,让我感受到更有价值和动力。馨雨在鸿鹄青蓝杯比赛中也有积极的表现,能否分享你的参与过程与收获?鸿鹄青蓝杯比赛是整个3.0项目尾声阶段的可选活动。其中团队比赛要求参赛学生通过汇报的形式对书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进行习惯梳理总结,并在针对性的学生和职场新人案例中,就如何选择和培养这些习惯进行分析与提升建议,给出团队汇报。导师们进行提问、点评和分组交流。个人赛即检验学员对系列课程的掌握程度和模拟面试,也是一次现场面试的实践锻炼。

我自认为在鸿鹄青蓝杯比赛甚至是整个项目中的最大收获就是学习和深刻感受到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习惯之一“积极主动”曾经的我在面对事情时往往会产生一种逃避的心态,不愿意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但是在参与鸿鹄计划3.0期间,无论是老师、志愿者,还是班级同学们,都愿意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建立联结。

比如志愿者子柠姐姐会主动询问我是否愿意参与《这就是律师》公众号运营,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尝试新媒体运营;苏洋老师会主动地和我交流,帮助我解决困惑,并对我实习和未来工作选择提出建设性意见。这让我意识到只有积极主动才会和别人发生进一步的联结。第二个收获是我在项目中认识到非常多优秀且善良的小伙伴,并与他们建立了深远的友谊。比如在参与鸿鹄青蓝杯比赛时,小组队长周爽同学解决问题思维清晰、逻辑严密,与人沟通简洁高效;小组其他成员为PPT展示一起头脑风暴与协作。这种同心协力让我们在比赛期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在新年期间,我也会和因项目结缘的鸿鹄伙伴们聊聊自己的近况,并感谢他们对我的帮助,保持联系持续互相鼓励。关于社群与活动,馨雨是否有感到遗憾或觉得项目可以改进的地方?从社群方面,自发建立的部分主题社群在后期发言或交流较少,或许可以有改进或动员措施。项目期间的沟通交流与信息通知更多是志愿者助理在进行,班委对班级事物的参与度可以进一步提高或者减少班委人数设置。从活动角度,遗憾自己没有参与鸿鹄青蓝杯团队赛的最终汇报和个人赛。我在团队赛的收获很大,但最后的汇报展示和个人赛环节,因为要去家教而遗憾错过了。另外,因为疫情原因错过了线下见面会活动,让我感到特别遗憾。





Section 6:读书方法分享




馨雨在项目中使用卡片笔记写作法进行阅读写作,做了一些读书笔记,可以简单分享一下读书方法和收获吗?卡片笔记法是《认知误区与决策》系列课程中涉及书籍阅读与输出的重要方法。苏洋老师说读好书是最好的学习成长方式,但如何读书、读什么书、如何输出,特别是对于不同读者水平,不同阅读目标和阶段下该怎么读,其实很多人会有误区。从阅读方法和输出方法角度,他推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这两本书。这是一个可选任务,我当时正好处在保研结束的空闲时间,想着不如好好读几本书。我使用从这两本书中学到的阅读和输出方法阅读了《有毒的逻辑》、《七堂思维成长课:精英群体的行为习惯》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并进行运用。在学习卡片笔记法之前,我通常使用勾画横线或摘抄进行阅读,但是使用该种阅读方式很容易遗忘阅读过的内容,在使用卡片笔记法阅读《有毒的逻辑》之后,我对这本书整体的大致框架会记得更清楚,比如在根据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梳理永久笔记时,我对书中“第二章:感性的语言”,讲述“诉诸情感”,“将谬误当成真理,以达到欺骗性、操控性的目的”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使用卡片笔记法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从接触到完全吸收并使用一个新的、更有效的阅读方法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因为使用卡片笔记法阅读会花费更长的时间。但在尝试改变之后,能得到阅读和输出效果的显著提升。有这样积极的正向反馈之后,我会更愿意也更熟练地去使用卡片笔记法去阅读和输出。





Section 7:项目认识与改变




馨雨在鸿鹄计划3.0项目中学到的东西与之前的学习和认识有什么不一样?

首先是内容的全面性。鸿鹄项目的课程涵盖了学习与工作需要的必备操作性技能,行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等各个方面,从微观的实操到宏观的思考层面都有所涉及。脚到具体课程中,授课材料包含课程说明、讲解内容与课后作业,讲述了该门课程是什么、为什么需要、怎么学习、各类案例等,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同学,整体很详细全面。其次是与求职和职场发展高度关联。《邮件与写作》、《PPT与演示》、《Word与写作》、《简历与面试入门》等课程详尽又系统地讲解了许多学习与职场必需技能,并有多维度的针对性作业训练,对大多数即将或在之后进入职场或实习求职的同学们有着很强的指导性。另外,我对于实习准备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在参与项目之后,才正式意识到自己需要“搭梯子”寻找多段实习,以及与前辈交流收集多方观点信息的重要性。无论是探索感受不同行业、职业特质与擅长,还是说一步步增加实践经验为求职或面试做准备。曾经的自己并不具备这方面的意识,也没有认真参与或针对性准备,因为各种原因逃避和退缩。实际上,无论外部经济环境状况如何变化,找工作实习的难与易,我都要尽我所能脚踏实地去积累提升自己,无论是实习经验还是综合能力提升,这是我从自己内部能做、能努力、能改变的事情,让自己少点遗憾。经过项目学习,如果让馨雨给内心的迷茫和不安全感打一个分(0~10分),之前大概是多少分,现在大概是多少分?之前可能有 8 分迷茫不安全感,现在约有 6 分。性格和认知的改变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通过参与项目完全改变了不足是不切实际的,但我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参与鸿鹄计划3.0项目让我学会接纳不确定性

过去的我容易对不确定性的存在感到恐惧、迷茫,我会容易陷入情绪漩涡然后行动瘫痪。但参加项目后,通过《认知误区和行为改变》和《解决问题入门》等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我会有意识地暗示自己:即使存在不确定性,我依然可以从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去调整、接纳、拥抱,去行动、改变与反馈。这是我参与鸿鹄计划3.0后的一个很大的改变。
我想对你说




Section 8:想对老师说的话




馨雨有没有想对两位导师说的话?

特别感谢我的两位导师,自己能够和如此优秀、善良又真诚的导师们匹配交流实在太幸运了。刚开始和导师们匹配交流的时候,我非常紧张、焦虑和忐忑,但是两位导师对待学员非常真诚、包容和善意,在整个交流阶段都一直支持和帮助我,鼓励我慢慢进行正向改变。虽然导师交流环节已经结束了,自己依然会时不时想起导师们的职业选择建议和各方面的分享。在此也想向他们表示最真挚的感谢,祝愿导师们一定要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幸福快乐!





Section 9:想对未来学员说的话




鸿鹄计划4.0项目招募在即,馨雨有没有想对未来学员说的话?

我有三点想对未来鸿鹄计划4.0的小伙伴们说。第一点:在申请时不用过于担心,只要符合要求,就可以积极争取。也可以提前为面试做好相应准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焦虑与紧张情绪,只要在面试现场认真展现自己的特质,就非常有机会参与到项目中。第二点:真诚对待他人、用心对待课程与活动。在整个课程项目、社群搭建、比赛活动中,我无一不感受到老师、志愿者和小伙伴们的真诚。例如训练营的导师交流环节,肖帆姐姐、董珏函小伙伴和导师们一起帮助我分析可以选择什么职业,虽然我们从没有过线下面对面地交流,但是在视频中看着大家热情想方法、提建议时,会真切感受到与人联结的快乐。以真心换真心,相信4.0的小伙伴可以在以诚待人的氛围中感受人与人之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谊。更重要的是,在毫无保留的真诚与用心投入中,对项目的整体感受会达到最好。以热诚、坦率的心去感受各不相同的项目环节,或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数不清的、值得珍藏的、弥足珍贵的惊喜瞬间。第三点: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虽然鸿鹄计划时间跨度长达半年,但是分配下来,我觉得每个月完成基本沟通、课程和活动的时间足够。如果大家的时间比较充裕,也可以结合个人需求,更加深度体验、参与项目可选课程和多种类活动,必然会有更多的惊喜与收获。





Section 10: 如果重新来过




感谢馨雨对未来学员们的建议,真诚而用心!如果能回到项目开始,再参加一次鸿鹄计划,馨雨想做哪些不一样的事情?

我希望自己能够多参加一些课程,在学习的同时收获更多有效反馈。多利用项目机会与更多同学主动产生链接,特别遗憾没能参与线下见面会,期望线下能见到更多的同学、导师和志愿者们。最后,如果再参与一次鸿鹄计划,我希望自己能够同时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在自己得到帮助的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人,期待与 4.0 以及更多的小伙伴相遇!
导师赠语




Section 11: 宋鹤年老师赠语




馨雨,你是个很真实很善良的学生。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迷茫,可能呈现在不同的阶段,但这并不是阻碍自己前进或者可被赖以回避的借口。以后的你将会感谢现在不懈努力的你,而也希望你能坚信如此。有一句话是我跟我团队的小伙伴们分享的,在此也与你共勉:“生活不是只有苟且,也有斑斓的光,只要你相信。”





Section 12: Jenny老师赠语




馨雨,祝贺你开启新的生涯旅程!期待你的温暖,你的热情,你的坚韧,你的阳光能照耀更多的人!加油哦!



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

【鸿鹄计划4.0】
将于本周末开启报名
敬请期待!


////////采访/撰写:周劲光、王丹彤校对:杨馨雨、赵芳、伍艺排版:浅海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YOT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